兴趣和职业
职业选择

如何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

相信大家都有过迷茫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工作都不知道。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有很多行业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也有很多行业外…
关注者
572
被浏览
456,005

120 个回答

如果真的不知道,完全处于迷茫状态的话,建议使用排除法。

1:首先排除你不喜欢的行业。

拿我自己为例子,我会打开智联招聘,在行业里进行排除。

这几个大类里面,除了IT互联网,金融,文化娱乐这几大类,其他选项首先被我排除掉。

2:排除岗位类型

岗位类型有很多,主要分为业务型,服务型和支持型岗位。

业务型岗位就是直接负责接触客户的岗位,像销售,市场

服务类岗位负责增加用户粘性,就是维护客户关系,维护企业口碑和和形象的岗位

如客户运营,客服等

支持型岗位,顾名思义支持公司运行的岗位,如设计,技术,行政,财务。

同样排除你不喜欢的岗位类型,最后剩下来的就是你最有可能去做的工作。

再以我为例子,我不愿意出去跑业务,也不喜欢接触客户,但是我也没有技术傍身。

所以我只能选择第二类岗位,服务类型的岗位。

3:行业+岗位组合,盘点可能性

经过前两个步骤,你已经留下了可能会做的行业和岗位

然后把行业和岗位组合起来,去测试你能否胜任这个工作吧?

那么如何测试呢?

最简单的方法,看招聘网站上的职位要求。

假设我中意的行业是医药,岗位是销售,那么医药销售的工作内容和职位要求是什么?

下面我截图了智联上的一个医药销售。

我们这个时候需要做的是,思考这个岗位的底层能力是什么?如何才能胜任?

a. 根据思考,医药销售需要不断拜访和维护客户,所以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要求性格必须外向(若与你性格不符,你该思考自己是否为了这个工作改变内向的自己)

b.了解市场状态,了解竞争对手。这就需要你对这个市场的同质化产品作一定的了解,要求你有学习比较的能力。

c.能制定推销计划,组织推广活动,树立企业形象。这就要求你必须懂一点活动策划,产品推广的知识,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经验,就要去学习。

4:按照前面三步走的程序不断排除工作岗位,然后剩下来的那些能让你更容易的做出选择。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去尝试一下工作适合不适合自己,最好是找有实习的单位,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发布于 2018-02-28 18:48

小语:“现在工作好难找啊,我都毕业一年了,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

小北:“就是啊,我找来找去都是销售工作,但是我又不想做销售,看招聘信息,真是只有销售全年招人,我太难了……”

小新:“我也差不多啊,简直难兄难弟!我看上的工作都要工作经验,我一个毕业生哪儿来的工作经验?助理的工资低的我只能付个房租,生活太苦了。”

……

这些牢骚和抱怨,不仅仅只出现在毕业生群体,哪怕是在职工作者、职场老司机,也会偶有心烦。

正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话现在可不仅仅只适用于男性,女性也有着同样的担忧。但如何挑选一个正确、合适的行业,这真的是一门技术活,不认不行。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工作最为适合自己呢?

我这里有三个建议:

一、以性格为基础,寻找向往职业

首先应该搞清楚,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你需要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认识自己,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内心向往的职业方向,可以从性格、兴趣、价值观、需求等方面探索,寻找自己职业取向与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举个例子:

你擅长与人沟通,能够有效帮助他人,那么市场销售类、商务谈判类的工作就比较适合你;你性格安静沉稳,擅长逻辑思维,那么文案、财务方面的工作于你,可能就是天作之合。

这还只是单方面从性格来举例分析,我的意思就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另外,喜欢和不喜欢做的工作,最后能获取的成就是截然不同的。当然在现实求职过程中,能找到100%喜欢的工作的几率实际很低,因此只要有80%的匹配度,那么这个工作就非常值得你一试。

对于自我性格优势的分析,你可以借助专业测试来辅助判断,微信搜索:新职语,提供了专业的九型人格职业测评,可以给出具体的优劣势报告和推荐职业,还可以直接找老师免费咨询测评结果,有理有据。

你也可以结合上面的测试结果,和他人的评价做一份自评表,内容包括:自己的优缺点、个人技能、性格属性、推荐岗位和职业,以此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二、应届生:明确职业方向是否需要专业对口

对于应届生来说,你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是否要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针对专业是否必须对口问题,我想客观的说一句:并非一定是本专业才能在职场里游刃有余,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在非专业领域有极好的发展。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如果你确实非常不喜欢你的专业,那么你可以尝试往别的方向发展,并不是鼓励大家都脱离本专业去另寻天地!

1、自己是否愿意从事与自身专业相对口的行业

如果你愿意从事需要一定专业度的行业(比如医学、法学以及理工科类的相关对口专业),且自身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那么选择在本行业内稳定发展,会比更换领域来的成就更快更大,并且你大学几年拥有的专业基础,就是一块敲门砖,能让你更快入职。

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的,那也不必强求。你可以根据我说的第一大点,来选择自己喜欢且认为合适的行业,再进行攻读深造或者应聘相关行业的助力、实习生,然后凭借专业和经验,实现转行。

2、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很严格的择业限制

这点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意思是你大学的专业就业方向是不是非常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医学生,那么你能从事的行业就只有医疗方向。不过,这些专业的就业方向很窄,就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人才存在暂缺,甚至稀少的情况,薪资水平往往较高。

又比如文学类,那适配的行业简直不要太多!针对于这类无严苛择业限制的专业,其实我觉得行业问题并不大,关键在于岗位。像行政、销售、管理类的岗位实际都不会去卡专业,只不过销售会要求口才、交流能力,管理类会卡学历。

3、为什么你身边的一些人,跨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认为这并不是专业知识的原因,发现自己这个专业似乎不太行的时候,有的人选择坚守,让自己麻木,假装看不到这种迷茫带来的痛苦;有的人早早想清楚,提前学习新的知识,为未来择业做好准备,说到底还是执行力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谁好谁坏,你只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大学四年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的专业知识吗?

如果是,那我支持你选择你专业性强的职业继续发展奋斗;如果不是,那是不是该及时止损呢?毕竟及时止损是成年人最该学会的技能。

三、在职人员:如何判断你的职业是否和你相匹配

已经入职的老司机,其实也会存在迷茫焦虑,甚至会因为迷茫焦虑而感到痛苦,如果你已经出现了这三种负面情绪,那么你需要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1、现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有没有看到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2、现在的领域是否能看见自己未来,并且有自己想要发展的方向?

3、5年后,你会在哪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有着怎么样的位置?

你的职业到底与你是否相匹配,想通这三个问题就已经能解决一半了。

如果自己都找不到答案,甚至预见不了5年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获取的成就,那么很可能,这份工作不适合你。

也许一开始它适合,但对于目前的你来说,它已经承载不了你对未来的期许了。

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里是极为正常的,你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宝贵的人生,经不起一丝一毫的浪费。

其次明确好工作的定义,我认为的好工作=自身高能力+自身意愿度+商业价值+个人成长值

还有,现在除了校招(现在校招HR也会优先选择有实习经历的应届生),公司HR招人都会偏向选择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毕竟可以省掉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能直接接手工作。

因此要相信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永远是你的优势

祝这个问题下的所有朋友,都找到一份心仪的、有前途的工作!

关于如何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看看这里,还有更多落地的干货:

我是 @新职语,致力于帮每位职场人,找到热爱一生的事业。

同名公众号:新职语

编辑于 2019-12-25 10:39

最简单的就是用排除法,把你不喜欢的都排除掉,然后留下来的挑选你最喜欢的,之前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去做。

这个方法是最实用的,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选择好会后悔的,尤其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你根本比不过年轻人了。越早发现自己想要的方向及时止损和调整才是王道。

就像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如果发现不喜欢,最好大一的时候就去转专业。不行的话考研时候去转专业,这样已经差不多七年过去了。如果还没有成功那就不好办了,博士一般都要专业背景的。

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跨专业,但是你已经学了这么多年其他专业再跨行的成本太高了。如果工作了几年又增加了时间成本,再去选择的话难度就更大了,因此越早就越有优势。

你要是判断的话最好大学时候就定下来,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大学的时候,各个专业的课你都去听一下,然后发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方向,你可以大学时间就去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这个到位成本是最低的。

还有一种就是毕业的前两年多尝试几份工作对比一下,看看自己适合哪一种。但第三年开始一定要稳定下来了,试错成本是有限的。总是跳槽会给以后的用人单位留下极其不好的印象。不管怎么样,今早发现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很重要。

编辑于 2018-04-22 22:32

首先,您问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工作迷茫没有方向,经常会问怎么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您用了适合这个词,说明一件事,就是对找工作这事进行了深度思考,所谓再好的工作不适合也干不长久,所以好工作未必适合自己,而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工作……

接下来,就说说什么才是适合的,我觉得可以从3个方面想想:

1. 兴趣

首先要对想做的工作有兴趣,不能每天上班如上坟,一想到上班就头疼、脑疼、心肝疼,一想到工作就心烦,不是不想干就是硬着头皮干,这样不仅没有兴趣可言,甚至时间长了就会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那怎么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呢?除了自己喜欢的以外,职业兴趣可以通过霍兰德测试来进行,霍兰德将测评结果分为6类,R型(实际型)、S型(助人型)、A型(艺术型)、C型(传统型)、I型(研究型),通过测评会从6类中选出分值最靠前的三个码,然后对这三个码进行深度分析后,会有一个结果,测评结果一般写的比较详细,如果觉得看不懂或不明白,也可以找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帮您解读,在这里就不详细赘述了。

2. 能力:

除了兴趣,还要考量一个维度,就是能力,说白了,我对这工作特感兴趣,能力达不到干不了,所谓适合的工作,一要热爱,二要能干,不仅能干还能干的出色,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一下

① 专业知识:喜欢的工作,我具备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呢?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② 专业技能: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核心技能必须掌握?比如特喜欢文案策划,可就是不会写作,虽喜欢却做不了,这也不叫适合。

③ 职业特质/才干:又比如说,喜欢财务的工作,可就是一算数就算错特马虎,那也不叫适合,财务人员必须对数字非常敏感。

那是不是说,我喜欢的工作,目前确实没有能力胜任,以后也做不了了,否!现在的能力胜任不了,可不代表未来无法胜任,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刚才知识、技能、职业特质来分析目标岗位后,结合自己目前的能力找差距,也就是说缺什么补什么,提升自己的能力缩短这种差距,当各方面都提升后自然就可以胜任了。

以上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特质三方面对能力做了分析,除了兴趣、能力还不够,还有一点就是价值观,那职业价值观又包括哪些呢?

3. 职业价值观:

我们经常听到三观这词,那职业价值观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个人在职业中的需求,在白点就是你想要的是什么,这其中包括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公司氛围、工作稳定性,个人成长发展、人际关系等等方面,换句话说,我特意喜欢这工作,但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这也不叫适合。

所以从上面兴趣、能力、价值观三方面综合分析后就会对适不适合有个明确的认识了,还是那句话最好的未必适合,但是适合对自己来说就是最好的,愿找到对你来说最适合的工作:)

编辑于 2021-11-19 19:41

适合的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的确很多人会陷入迷茫期,是因为会对于一个工作作出非常多的客观评估,比如我们会评估这个工作是不是符合我的学校的专业;比如我们会在意这个工作家人、朋友、甚至社会怎么看;评估这个工作的职业回馈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成长和收入需求等等。当这些信息交杂的时候我们就会对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做出怀疑。

其实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的适合的道路是成功的人走完了之后回头告诉我们的,就好像马云在刚刚开始做淘宝的时候他不会知道淘宝会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其实他也在自己成长的职业道路上淌出来的路。所以,我们可以先放轻松,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是为了让我们真正的接触到不同的工作,在实际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能够掌握和产生价值。当然这种尝试并不是盲目的,下面给到一些在选择中要关注的三个部分,看看是否可以帮助到题主:

1.价值需求

对每个人来说职业的本质就是价值的交换,只有能够产生价值的工作才是可以长久去从事的工作,如果只是一味的喜欢或者有就职的能力,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不会让自己有成就感就会有失落的情绪出现。那要如何寻找价值呢?

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什么能让你精力充沛?什么能让你欲罢不能?什么能让你进入心流?反复的去觉察自己内在,就会知道对什么事情会让你更开心,做成什么事情会让你有成就。

带着时间线去看每个阶段自己最想要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的需求,我们会希望自己的工作是有高收入的、我们想要有持续的成长、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我们想要追求稳定的生活等等,这些都会是我们想要的价值,然后如果团成一团来看会让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获得。

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些价值放到时间线上:对于职业前期生存期的伙伴,可能收入成长是首要的价值;对于职业中期发展期的伙伴,可能成长发展和能够独当一面是比较重要的价值;对于职业后期自我实现期的伙伴,可能稳定或者实现自我是最想要获得的价值(以上为常规猜测,可以因人而异)当我们将所有的价值罗列出来放到时间线上去看1年之内我想要的是什么,3年之内我想要的是什么...10年之后我想要实现的是什么,这样可能会更加清晰一些。

2.有哪些感兴趣的选择

市面上一些职业兴趣测评的工具,比如霍兰德测评、MBTI测评、盖洛普测评,但是这样并不能直接帮大家决定找什么工作,更多的是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然后结合职业的分类去做匹配。

举两个例子:

霍兰德测评中S得分最高,代表温和助人的社会型,这类的人温和助人,偏向与人交往的工作,对于协助他人执行任务会通常会比较擅长,那么结合职能来看行政、咨询之类的工作会匹配度较高;

霍兰德测评中A得分最高,代表热情与美的艺术型,这类人崇尚自由、富有创意,按部就班的工作会让他们感觉到束缚,他们更倾向于做一些有创意、自由度高、艺术感强的工作,那么结合职能来看表演艺术、设计、创意类的工作会匹配度较高。

如果没有做过测评的人,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做一些工作的选择:

排除:我们可以直接在招聘网站上去进行筛选,排除到自己完全不喜欢和感兴趣的行企职,比如有些人就不会去金融行业的国有银行做柜员,这样每天规律的工作是他无法接受的,就直接用排除法去掉这个选项就可以了。建议:可以从职能大类先看起来,再往更细分的小类去筛选。

归类:对于剩下的没有被排除的工作,在我们做下一步的选择之前,我们可以先罗列出来看看这些工作岗位是否会有一些共性的部分,这些共性的部分聚焦出来的内容也许就是我们会最终大概率选择的。

调研:在归类之后,我们会最终确认一些工作的岗位,然后就需要去做进一步的调研,因为很多的岗位虽然看上去类似,但是会有职责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可以去跟身边人或者专业人士去做一些职业调研,更多的去了解这些工作的具体内容,去再次确认是否是自己会感兴趣的。

尝试:最后就是将最终确定下的选择,就可以尝试去投递简历,毕竟想的再多如果没有拿到offer都是空的,去面试一下就能够看到双方是否都有意愿了。

3.能力范围

能不能够做好一份工作,最终还是要结合自己的能力,结合岗位看能力并且结合岗位看需要的能力就非常重要。

最后,如果题主是没什么经验的学生和职场新人,那么建议可以多找一些前辈或老师做一些调研,多听听别人在实际工作中或者在经验积累中对于行企职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决定更好。

当然每个人的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别人的建议更多的是给到参考,最后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当下最好的决定,就像贾杰老师说的,对于每个人自己来说最好的工作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喜欢的并且能够持续获得价值工作。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发布于 2021-10-31 11:26

一个真正看清自己的人是不会去问我应该去做什么工作的。


大部分人找不到好工作不是市场没有好工作,而是自己认不清自己的优势,总是希望有自己的劣势去跟别人比。


别人长的漂亮,自己长的丑就自卑。没有什么好自卑的,人都是父母生的,该长啥样就长啥样。你不能回炉重造吧。知道自己长的不好看就对了,但是人总有自己的优点的。


你不能因为别人长的好看,你长的丑你就不去找工作了。无论你身边的人说了你多少的坏话,这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不要拿你的劣势去跟别人比。


长的好看的不一定赚的比你多,长的丑的也不一定赚的多。完全就是看自己,而不是看长相的。你长的不好看就去找不需要露脸的工作,别人做前台型的工作,你就去做后台型的工作。


别人去打工,你去创业。打出差异化才是你的优势。而不是别人有学历,你没学历——然后你跟别人比学历。 你长的丑,你去整容。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你都不认可自己的长相那就是不自信。一个不自信的人是不可能赚到钱的。即使有的人长的好看,最后也都会因为各种的原因去当外围了。


人在外面混,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了的。你生而为人,一定有你的长处。你就是要不断的去试错——你不了解自己,那你就去让别人告诉你的长处是什么。遇见的人多了,你就知道你擅长什么了,以及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是看看你过去10年你都一直干了什么。有的人10年前是月薪5000块,10年后依然就是月薪5000块,那就是懒惰。


满足自己的现状,而如果你10年的时间都是这么过的话,那你大概率就是个懒人。


比如有的人干体制内的工作都已经干了10多年甚至是20多年了,那你就是需要别人给你安全感的人。所以你找对象你永远都是找有稳定工作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安全感。


因为你10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现实举动都已经告诉你了——你是个需要稳定的人。无论你是找对象还是认识朋友,你都是会结交这样的朋友。


当你的朋友圈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人的时候,那你这辈子就是个这样的人了。

发布于 2022-02-06 01:02

美国的心理学家约翰·亨利·霍兰德John Henry Holland在 1959 年根据个体兴趣和职业选择的关系提出了人业互择理论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personality的一种表现

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就是职业兴趣

同一类型人格特征的个体和与合适的职业互相结合不仅会增加个体的满意度及成就感使其很快达到适应状态而且更能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实现个人自身价值

这一理论根据个性差异和择业倾向把人格特质分为了六种分别是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常规型C现实型R每种人格也对应了不同的职业群

通过测评你将会获知自己在每个人格特质维度上的匹配程度排名前三位的人格特质的首字母按顺序组合在一起就会成为专属于你的职业兴趣密码

在职业兴趣测评的帮助下你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

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最终走上人生巅峰

为了给测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特地整理了将近 600 个职业类型

在完成测评之后您还将会获得与您的职业兴趣密码最匹配的推荐工作列表并且会标注每一种工作的技能要求等级和与你的匹配度


编辑于 2024-03-11 20:07

1 选择接近自己专业的行业,我觉得还是不能小看大学知识或者自己工作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职业技能。


2 分析自己最终的目的,比如赚钱,赚大钱,有名,成名 (莫言拿个诺贝尔奖也不过在北京买了套房。。)不同行业的工资上下限是不同的,而且差别很大。

毕竟从一个普通打工者得角度来讲,我们很难创业或是成为某某高管,我只是个普通的打工者。

3 可持续发展性,有些行业被需求技术难度不高,容易被替代,有些行业开始不赚钱,工作时间越久越有利。如设计,艺术类,程序员等。

4 持续获得快乐幸福感,这点是我选择行业的首要标准,比如绘画,每画完一张,都会很开心。每做完一个镜头也是很高兴。或者出租车司机,每拉到一个顾客会很开心。设计师,每完成一个项目会很开心。

这种持续的快乐在我心中是最重要的,它会让我这个普通人过的更舒服,如果做一个毫无成就感,终日重复往复的工作,丝毫没有进展,会很难受,抑郁也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每个人的快乐标准不同,还是要分析自己快乐的源头,有人喜欢被尊敬,有人要赚钱,有人要名等等。

5 考虑中年危机,考虑工作的不可被替代性,考虑人工智能的进步对工作的影响。

6 考虑不同地区对工作的影响,有些行业只是个适合北上广深,或国外大都市。有些行业大小城市通吃。

7 有些行业稳定呆在一处,有些需要长年在外,如果成家以后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8 学历的影响因素


以上纯个人观点,手机打,上述排位不分上下级,都是同样重要的,关键也需要因人而异的选择。我觉得这么多条排除掉,再选择会清晰很多吧。

关键领会精神,这么多条再从招聘网站上挨个筛选。

主要也不清楚题主的个人情况,所以说的都是选择标准,并不是某某某具体行业,我是从事影视后期方面的工作。

领会精神,别追一字一句的正确与否,我不是专门写文章的。

发布于 2018-03-02 11:35

我觉得,第一,先考虑自己的性格、条件、天赋,适合做什么。

如果我喜欢新鲜事物,特别爱好编程,最后选择了IT行业。

比如,你沟通能力很强,乐于挑战,喜欢与人打交道,可以选择销售类工作等。

还要考虑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是否适合从事这份工作。

第二,选择的职业和行业是否有钱途和前途,也很重要。

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很多信息,比如职位,招聘求职网站可以得到很多欣欣和数据,想了解某个职业,加入这个职业的一些QQ群就可以询问,想看看某个行业,可以看看网上的行业报告等。

发布于 2017-06-08 14:51

职业迷茫期,职业发展瓶颈,都会发出如此灵魂般的拷问,我适合什么职业? 我适合什么岗位的工作?

行业虽然很多,但是岗位性质是有限的分类,如果能找到我们的擅长和优势,是不难对应到行业的。

无数心理学者们强赴后继,呕心吐血,研究出了一系列的职业测评,就是为了帮助人类,找到自己的事业发展路线,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获取职业成就和回报。

比如地球上最有名的: MBTI职业性格测试,九型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艾森克EPQ测试,卡特尔16pf等等等等等....


祝你成功!

编辑于 2020-08-11 21:24

事实证明,职业规划神马的在实际运用当中并没太大的作用,亲身经历,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上可能并不适合,自己本来觉得不能胜任的工作有可能还做的蛮好的。计划赶不上变化,趁年轻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自然而然会知道自己的点在哪儿,自己在哪方面擅长,没有捷径。

当然如果你的专业性相当强的话(比如学医就进医院工作什么的。。)就没有太多纠结的了

另外,不要把兴趣爱好当工作这是真理。

以上,个人意见。

发布于 2018-02-24 14:04

作为一名拥有23年跨行业管理咨询经验的职业规划师,分享一位客户的案例来简单回答下这个问题。


我的客户许函予是一个头脑聪明、个性爽朗的东北女孩,双一流大学药理学专业硕士毕业,目前在一家有名的药企从事产品经理的工作。

来咨询是因为生涯计划一团糟,来访时她滔滔不绝地说着,思绪如万马奔腾,天马行空地进行着,在她的话语中,没有明显的形式同样的名词,意义转来转去,在不同的脉络中有不同的解释。

有时她对生涯有清晰的立场,这种态度转眼又忽焉即逝。说白了,她觉得这份长达3年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

你是否也曾经感觉过“现在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或和自己的特质不匹配”?其实这么多年的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像函予这样的客户非常多,有时即使能力满足需求,也会产生隐形不匹配。


不匹配用于表示“人才需求与供给不相匹配的状态”,“本人的能力与安排的职位不合适,从而动力降低“等。

对于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自己与工作是否协调(一致性/一致的状况)非常重要。其中,最基础的是业务所需能力与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是否一致。

业务所需能力、内容具有宽度以及级别、指向性。与此相对,自己所持有的能力、经验也有宽度以及级别、指向性。

这里所说的指向性是指,优先选择的价值轴的倾向,或者无形中的习性。

Vin总结一般不匹配可以分为3种模式:

1、自己的能力、经验的宽度、级别不足,无法完成工作任务,不过指向性一致。


2、自己有一定的经验、能力,但是与需求有偏差,并且指向性也不一致,无法完成工作任务,也有违和感。


3、自己的能力、经验的宽度、级别足够,并且超过工作要求范围,完全能够完成业务。但是,因为指向性不一致,所以某些地方会有违和感。

前期咨询诊断后,函予的情况属于第三点,指向性不一致,产生违和感,从而动力不够,一直有想要换工作的想法。

职业中长期其实应警惕的是这种“大“的不协调。


自身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是导致动机下降的原因之一。但这或许只是较小的不协调。

比如,人的能力和资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固定、自如。被安排到设想以外的部门,被交付设想以外的工作而开发出设想以外的自己,这是发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情。实际上,些许不匹配的安排也会成为开发未知能力的机会。

在中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应该警惕的是“大的不协调”。大的不协调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的天性、根本价值观与整体工作环境、商业社会的不协调。正是这种违和感、分歧才让自己越来越苦闷。

而且这种不协调在35岁以后会越来越显著。在这个年龄段,生活中需要守护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不能简单地换工作,所以违和感无法轻易地消除。


即使自己的能力能胜任工作,内心深处也会留有抵触,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但是,为了生活不得不继续走,谁都会出现这样的不协调。


我在咨询中听过很多人的真心话:

金融行业的一位女性管理者说:“成为女性管理者后,我想将女性的柔和想法融入商业中,但结果却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商场如战场;除了要足智多谋、擅长政治周旋,还需要终日考虑业务达成策略。这样的工作任务完全与我个人特质、价值观相违背。如果一位有能力的女性不想成为管理者,那或许不是她的意愿问题,有可能因为她从根本上感到了违和。”

互联网行业的一位程序员客户说:“整天盯着电脑屏幕,做搬砖补修BUG的工作,感觉自己的工作丝毫没有人气,工作时间长家里照顾不到,有时肩颈隐隐作痛还要忍痛工作,年轻的时候感觉很刺激,但现在自己觉得自己不像一个正常人。”

在30岁以后容易陷入严重不协调的人恰是那种有能力、认真、工作目的明确的人。

这些人正因为有能力,所以能按照组织的要求一次次地“完成工作“,会受到周围人的好评,不断得到成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价值观与组织之间有很大的偏差,由此产生苦恼。

那么,该如何解决呢?分享函予的咨询案例,希望对你有启发。如还是不太明白,也欢迎你来和我 @职业规划师Vin 聊一聊,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师Vin


发布于 2023-08-10 09:46

不知道题主现在是什么样的年纪,如果说现在是第一个迷茫期的话应该就是大学没毕业或者刚毕业的年龄段。如果是这样的话,与其闭门造车思考自己适合做什么共工作不如行动起来去接触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即使你发现当下的做的不是适合自己的或者不是自己喜欢的也可以马上更换掉。有一个词叫做试错,你会发现年纪越大试错的代价就越大。很多事情不是全部考虑好以后才可以去做,迷茫谁都会有,我想说的就是你若想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别人是没有办法告诉你的,一份工作适不适合自己,自己喜欢不喜欢,等你真正的接错了用心了你自会知道答案。

编辑于 2018-02-22 09:28

我想说:能够判断自己是否适合一份职业的前提,是你要先能够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所谓判断标准,我认为无非两条

(1)你是否对这件事拥有更多比常人更加强烈的热情和执着?

(2)你是否显著比其他人更擅长做好此事?

而这两个判断标准,或许都需要先有所经历,见得足够多和做得足够深,才能获得。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华为做java,除了加班就是加班,坦率讲,那个时候,我其实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的,甚至最初找工作的想法特别特别简单:先有份工作能糊口,保证自己饿不死就好。

但在华为工作4年后,甚至已经能够成为项目负责人了,我却决定义无反顾的要去互联网行业做产品,这时的选择是基于两点

(1)我明确的发现,我其实特别讨厌特别不享受写代码,工作中很多时候那种你必须去迎合需求和现场客户的要求,相反我特别喜欢更多人与人之间更加开放透明和对等的互动;

(2)我发现,虽然我已经能够把代码写的还凑合,但在程序架构方面,其实我是没什么天赋和感觉的,至少远远不如团队内的其他几位同事。倒是相反,我似乎在组织协调,与趣味相投的人进行高质量的深度交流,以及通过文字来影响他人方面,能通过场景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似乎显著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工作经验不足3年,同时又还不知道到底自己适合做什么的话,我能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

不妨先试着沉下心来,不管不顾用尽全力的把一项具体的工作先能够做到80分以上,能够胜过大多数人。

当有了这个前提后,你就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一些基本的判断标准:

(1)当一件事情已经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时,你是否真的会觉得享受它、喜欢它、还是反感它?这个时候你的感受,可能更具备参考价值;

(2)同理,当一件事已经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时,你就可以开始去评估:对比起其他你身边同样能把这件事做到80分左右水准的人,你是会显著比他们效率更高,完成得更加轻松,还是其实你会更累更费劲?

发布于 2018-12-29 20:16

只要你不绝对排斥一份工作,你都可能兢兢业业地在这岗位上,也许就是半辈子的待在这个岗位,这是社会的现实

适合一份自己的工作

适合 不等于喜欢也不是想要,而是对你而言工作起来顺手顺事,这样这份工作就完美的适合你。

喜欢的工作,如果是并未身处其中 去感受里面的五味杂粮 ,大家都会以最欢喜最积极的态度面对,一旦发现该工作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或者并没有活出自己期许的生活,你就会淡去当初对它的热爱,后来后来就不愿适合这个份工作

给自己一个心灵问卷

性格+社交能力+最擅长的事+做起来最有成就感的事+对什么事情最耐心

如果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

如果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也可工作中“磨合”

逼一逼自己,合适的喜欢的工作都来了

编辑于 2018-02-21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