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
历史知识
金石
金石学
名物学

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记住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

以及它们被使用的时代? 死记硬背怎么也记不住啊
关注者
565
被浏览
115,018

28 个回答

简单的方法真没有。根据用途分类,逐类而记,大概比死记硬背要好些吧。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实物。

根据马衡先生《中国金石学概要》中的讲法,我们可以将历代铜器分为礼乐器、度量衡、钱币、符玺、服御器、古兵这六种。其中又以礼乐器与兵器为高古青铜之大宗。以下就按这六个门类简单讲讲。

一、礼乐器

礼乐器又可分为礼器与乐器两类。礼器按照功用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这三大类;乐器种类比较少。

1、食器

有鼎、鬲、甗、豆、敦、簋、簠、盨等。这其中又可分为蒸煮食物所用的炊器及盛放食物所用的食器。

鼎:这个不用多说,都知道是什么。

西周 大盂鼎 最典型的鼎式之一 三足两耳 圆腹垂倾 三足之间可添柴置火 两耳便于把持

鬲(音li 四声):《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款者,空也。鼎足中空者,谓之鬲。很多人以为鬲都是无耳的,其实有耳无耳并非判断鼎鬲的标准,足部是否中空才是其根本区别所在。足部中空是为了增加所盛食物的受热面积。

一组馆藏的青铜鬲。前三器为无耳鬲,末为有耳鬲。

甗(音yan 三声):蒸器。可以简单理解为在鬲上边增加一个铜锅(甑),甑与鬲之间用一个带很多小孔的铜片(箄)隔开。在鬲中放水,甑中放食物,水蒸气通过箄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其原理和今天的蒸锅类似。

商代 青铜饕餮纹甗

中间隔片箄的图片找不到,放个网上找的仿品图片吧,反正也是按照真的做的。水蒸气就是通过中间的小孔将上部的食物蒸熟。《世说新语》中记载:“陈元方季方炊。。。忘著箄,饭落釜中成糜。”就是在讲用甗蒸饭时忘了放中间的隔片,饭落入水中,煮成了稀饭。。

鼎、鬲、甗这三样属于彝器中较常见的炊器。至于战国以后流行的鍪、釜之类的平民用炊器,就不展开细说了。

豆:《说文·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可知豆这种器物是用来盛放肉酱的。《国语·周语》:“觞酒豆肉箪食。”具体形象可以参考我这个回答:

什么是假腹豆? - 信古斋的回答

敦(音dui 四声):为盛放黍稷之器。这个器型产生比较晚,最早见于春秋中期。

造型特别好记。器盖与器身扣在一起成一个球,盖子上也有足,揭开后放置在桌上也可以单独作为餐具使用。

簋(音gui 三声):盛黍稷之器。簋与鼎一样,属于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祭祀时用鼎用簋的数量直接与贵族的等级挂钩。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簠(音fu 三声):与簋一样,为盛黍稷之器。二者的区别在于造型。《说文·竹部》:“簋,黍稷方器也。”“簠,黍稷圜器也。”认为方形的为簋,圆形的为簠;按照出土器物的自铭,许慎正好将这二者给弄反了。

河南省博陈列的鼎簋组合 七鼎六簋

“虢季”青铜簋

象首纹青铜簠

圆为簋,方为簠。还是很好记的。

盨(音xu 一声):这个器型是从簋变化来的,流行时间很短。

河南省博 “虢季”青铜盨 它很像一个簋簠的复合体,方形圆角,盖上有四足,翻过来可以作为食器使用。

豆、敦、簋、簠、盨这几样属于彝器中较常见的食器,用来装已经蒸煮好了的食物。除了用来装调味品肉酱的豆,其他几种装黍稷的大多有盖,这是由于黍稷尚温的缘故。

以上这些都是用来做饭和吃饭的。看着很多,其实很好记。做饭的就三样,鼎、鬲是用来煮食物的,甗是用来蒸食物的。装食物的有五样,其中最重要的是簋,这几样器型都很有特点,结合实物很容易记住。

2、酒器

有尊、罍、壶、卣、觥、盉、爵、觚、觯、角、斝等。《礼记》之中凡是盛酒之器皆曰尊,饮酒之器皆曰爵。实际情况很复杂,有不少酒器的功能争议很大。其中尊、罍、壶、卣为盛酒之器,觥有盛酒、饮酒两种功能,爵、觚、觯、角、斝为饮酒之器,盉为调酒之器。

尊:最重要的盛酒器之一。古人讲青铜器,概称“尊彝”;尊在汉语中表示的是尊重、尊崇之意,可见古人对尊的重视。尊作为一种酒器,其形圆,硕腹侈口。还有很多动物形的青铜酒器,也一概称之为尊。

商代 龙虎尊

鼎鼎大名的四羊方尊

商代 象尊 其实这种动物形的酒器具体该不该叫尊,是有待商榷的。

这几张图片的来源:

青铜系列之 尊

北京一位藏家老师的公众号文章,推荐

罍(音lei 三声):《诗经》中常常提到的酒器。“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金罍即青铜罍。罍的容量一般来说要大于尊。

我们四川出的神器 象首耳兽面纹铜罍 西周彭州竹瓦寺窖藏所出,一共出了俩,一在国博一在川博

壶:这个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了。脖子细,肚子大而垂倾的一般叫做壶。

西周中期 十三年兴壶

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方壶

卣(音you 三声):卣之制如壶,差小而有提梁,俗谓之提梁卣。

西周神器 伯格卣 好像是在陕博

尊、罍、壶、卣,这四种属于较常见的盛酒之器。

觥(音gong 一声):王国维谓觥兼饮酒盛酒之用,而马衡认为饮酒之觥与盛酒之觥并非同一种器物。《诗经·卷耳》有“我姑酌彼兕觥”一句,酌谓以勺取之,故知其为盛酒之觥;而《诗经·七月》中有“称彼兕觥”之句,“称”犹“举”也,所以说称彼兕觥,与举爵扬觯同意,都是执器直接饮酒。所以觥有盛酒、饮酒两种用途。

弗利尔美术馆藏 商代 青铜兕觥

上面那个太凶猛 这个是南博所藏的萌萌的小觥


觥的造型很类似于一个带盖的铜匜,这二者容易搞混,一会后面写水器的时候再说。

爵: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种酒器。二柱三足一鋬耳,前有流,后有尾。铭文一般在鋬内,也有在柱上的。

西周青铜爵 铭文在鋬内

燕侯旨爵 铭文“旨作”,在柱上

角:和爵造型差不多,但没有柱,前后皆是尖角,所见大部分都是带盖的。

10年佳士得拍卖的 带盖青铜角 整体和爵差不多,就是没有俩突起的铜柱,前后都是尖角

斝(音jia 三声):青铜斝和爵也很像,三足两柱一鋬耳,区别就是口部没有流,整体是呈圆形的。

盘龙城出土 二里头青铜斝

觚(音gu 一声):也是一种酒器(酒器是主流意见,亦有学者认为是单纯的祭祀礼器),很像我们今天的花瓶,宋代以后很多收藏家都用觚来插花,所以也叫花觚。其实这个名称是宋代金石学家给定的,目前出土的青铜觚没有一件是自铭为觚的,反而有一件自铭为“同”。所以此器型名称还有待商榷。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青铜觚 确实很适合拿来插花

觯(音zhi 四声):觯是一种很典型的饮酒用器。一般尺寸都不大,双手持之饮酒。《礼记·礼器》云:“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商代 鸮纹铜觯

鸮即猫头鹰,商人所崇拜的战神

爵、角、斝、觚、觯,一般认为属于青铜器中较常见的饮酒之器。

盉(音he 二声):这个其实说不清楚能不能算在酒器里边,大部分学者认为它是用来调和酒味的。《说文·皿部》云:“盉,调味也。”清代金石学家端方在陕西得一新出土的铜禁,其上陈列一尊、二卣、一爵、一觚、四觯、一角、一斝、一盉,前者全是酒器,而盉与这些酒器同列,故结合《说文》的记载推测为调和酒味的用具。

陕博所藏鸟盖青铜盉

霸国墓地出土 青铜盉

以上这些都是用来盛酒和饮酒的。看着很复杂,实际上也很复杂。尊、罍、壶、卣,是用来装酒的;爵、觚、觯、角、斝,是直接用来饮酒的;觥既可盛酒,也可饮酒;盉是用来调味的。

3、水器

有盘、匜、钅和、鑑等。水器很简单,盘、匜、钅和这三样通常同组所出,属于沃盥之礼所用的礼器;鑑则是用来装水或装冰的大铜盆。

之前看到山西那边一古玩商发的图,刚出的一整套青铜水器。

盘、匜(音yi 二声):古代在祭祀和燕飨之前,都要先行沃盥之礼,即参与祭祀和宴会的贵族用专门的礼器来洗手。古人洗手还是非常讲究的,用青铜匜装水,泻水于手,底下用青铜盘承接用过的污水。盘一般有双耳三足(或圈足),匜则与上边发过的觥非常相似,只是没有盖。

工艺非常复杂的青铜盘匜

西周 青铜盘

西周 青铜匜

钅和(音he 二声):这个字电脑打不出来,左边一个钅,右边一个和。这种器具宋代人定名为舟,但根据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应该定名为“钅和”。用途不明,古人多以为酒器,但由于多与盘匜同出,定为水器比较恰当。

我之前收藏的一只很漂亮的春秋散虺纹青铜钅和。。╮(╯_╰)╭ 。。可惜年前缺米,转给一武汉的藏家了

鑑(音jian 四声):《说文·金部》云:“鑑,大盆也。”想象一个装水的大盆子,就是它了。

上博 交龙纹大铜鑑

鑑也有用来装冰的。最著名的无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鑑了。

曾侯乙墓出土 青铜冰鑑

再说乐器。乐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金居其首。传世青铜乐器种类其实不多,无非钟、鼓、錞于、铎、钲、句鑃、铙这几类。

钟:这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铜编钟。当然里边可以细分出编钟、甬钟、鎛钟、钮钟等好几种,差别都不大,非专业研究者不必去细分。

著名的曾侯乙编钟

鼓:鼓这个东西,一般是以革木制成,中原地区极少见有铜鼓传世。但是在先秦两汉时期,云南、贵州、广西这些属于滇人、越人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却留存有大量铜鼓,其形制比较奇特。

广西藤县出土 汉代铜鼓

錞于(音chunyu 二声):《周礼·地官》载鼓人“以金錞和鼓”,錞于作为乐器,常常被用来与鼓相配合。《太平预览》引《乐书》云:“錞于者以铜为之,其形象铲,顶大,腹揳,口弇,上以伏兽为鼻,内悬子铃铜舌,凡作乐振而鸣之,与鼓相和。”今天考古发掘所见的錞于,其外形与古文记载相合,但内里大多不见铜舌。

战国 虎钮铜錞于

铎(音duo 二声)、钲(音zheng 一声)、句鑃(音gou 一声 diao 四声)、铙(音nao 二声):这四样形制都差不多,只是有大小长短的不同。形似编钟,但是是倒过来插在座子上敲击的(铎除外,铎是在孔内插木柄,里边有个小坠,手执摇动发声的)。

先秦 青铜铎

国博藏 战国 青铜钲

淹城博物馆藏 青铜句鑃一组


南博藏 兽面纹大铜铙

以上即为青铜器中较常见的几类乐器,除铜鼓多见于西南文化圈,钟、錞于、铎、钲、句鑃、铙这六件皆为主流文化圈内流行的打击乐器,且造型都差不多,很不容易分辨。

礼乐器大概就这些。总结一下,有鼎、鬲、甗、豆、敦、簋、簠、盨、尊、罍、壶、卣、觥、盉、爵、觚、觯、角、斝、盘、匜、钅和、鑑、钟、鼓、錞于、铎、钲、句鑃、铙。好像真的很多很难记的样子。。不过按照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这几个大的分类,平时再多去博物馆看看实物,没多久也就对古代青铜器很熟悉了。

二、兵器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实际上,存世量最大的青铜器并非最受重视的宗庙彝器,而是用以杀伐的兵器。兵器按照使用方法,可分为句兵(即勾兵)、刺兵、短兵、射兵、斧钺、甲胄这几类。

1、句兵

有戈、戟。句兵,即勾兵,主要用于横击,钩杀敌人,在车战中非常有效。车上的武士只需横持勾兵,在两车相交之时即可借助车的冲力钩杀敌人。

戈:《考工记》曰:“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早期戈无胡,晚期戈均由内、胡、援三部分组成。

戈的结构名称

早期的戈无胡

三年吕不韦戈 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讋丞义工沱

刃口锋锐 杀人有如切菜

戟:戈装上矛刺即为戟。《说文》曰:“戈,平头戟也。戟,有枝兵也。”早期有戈、刺铸成一体的戟,晚期基本都是戈、刺分装的。

西周早期 侯戟

此器的出处没找到 应该不是中原王朝的兵器

晚期戟是这个样子的 就是一矛刺一戈组装到一起

还专门有一种组装的戟 一矛刺 多把戈 这样的叫多果戟 这又是曾侯乙墓出土的 为仪仗用戟 无益于实战

2、刺兵


有矛、铍、铩等。刺兵,顾名思义,为一种专门用于刺击的长兵器。

矛:与今天的矛区别不大,捅杀。

秦 寺工矛

吴王夫差矛

铍(音pi 一声):是一种将剑身加于长柄上的杀器。一般是护卫所用的兵器。《左传》中记载,专诸刺王僚时,“抽剑刺王,铍交于胸”,吴王僚的护卫即是手持长铍,挟持专诸上前献鱼。

战国 青铜铍 看着很像剑,与剑不同的是后边是装在长柄上的。

铩(音sha 一声):铍上加镡即为铩。

上面钩起的即是镡。可以用来格挡敌人的攻击

目前存世较多的是这种铜铁复合的铩。铩身用铁铸成,镡用青铜铸成。

3、短兵

有刀、剑、匕首等。短兵即武士随身所佩,手持格斗用的兵器。在车战占据主导地位的春秋时代以前并不常用,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大兴。

刀:早期的刀和今天的刀并没什么两样。反而是汉代兴起的环首刀与今天的刀大不相同。

新干大洋洲出土 商代青铜刀

商代 管銎刀

汉代 青铜环首刀 刀身是直的

剑:也没啥可说的,大家都认识。

东周 青铜剑

匕首:更好理解了,就是短剑。

刺客专用

4、射兵


有弓弩、矢镞两种。其实就是一种,射远之兵曰矢,发矢之兵曰弩。弓弩主体结构为木质,出土时早已朽坏。好在兵马俑坑出土的铜车马上带有一具保存非常完好的铜弩模型。

此车名为戎立车,是皇帝出行车队中的护卫车。御者佩剑一把,弩一具。

秦始皇兵马俑里的铜马车为什么是四匹马? - 信古斋的回答

顺便安利一下之前答的一个铜车马的问题,这个答案没人看真是好忧伤。。

一般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弩机构件就是这样的了。木质的弩身完全朽坏,只余下铜质的扳机与铜匣组件。

5、斧钺

有斧、钺、斤、戚、斨等。其实都是一种东西,钺为大斧,斤为伐木斧,戚即为钺,斨为方銎斧。钺为先秦时期军事权力的象征,最早其实是斩首用的刑具。《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以黄钺斩纣头”、“(对纣王的宠姬)斩以玄钺”,都是以钺砍头之意。

很魔性的商代亚丑钺

管銎斧,即《说文》所谓之斨

6、甲胄


铜质甲胄出土数量很少,比较常见的只有青铜胄(头盔)这一种。兵马俑坑出土过一套石质的铠甲,还有一面非常罕见的青铜彩绘盾牌。

战国时期 青铜胄

秦兵马俑坑出土 石质铠甲

兵马俑坑出土 彩绘青铜盾牌 也是铜车马上所配的防具

之前在成都本地所收的一副滇文化青铜臂铠。本来还有一副正面的身铠,可惜碎为十余块,卖家索值甚昂,就只买了这副臂铠。身臂分离,想想也真是可惜

兵器大概就是这些。比礼乐器要好记很多,冷兵器时代的杀戮之器总是没有什么太大改变的,也没有那么多生僻字。大概就是戈、戟、矛、铍、铩、刀、剑、匕、弓、弩、矢、斧、钺、斤、戚、斨、胄、盾这几样。

彝器与兵器是青铜器中的大类,公众普遍关注的也就是这两类。剩下的钱币、度量衡、符玺都没什么好讲的,就只有服御器非常麻烦。带钩、铜镜、车马器,尤其是车马器,各种小零件特多,字又特别难认,估计也没谁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就这样吧。。 (´・ω・`) 大家看完了不要忘记点个赞啊。毕竟码字配图还是很辛苦的。。

编辑于 2016-06-27 00:41

谢邀。简而言之,多看(看书)多摸(摸东西)。如果没有摸的条件,多进博物馆。这个东西没什么简单的方法,除非你天资过人,就是经验,另外画图也是个好办法,中国新石器时代九十多个考古学文化的陶器我都用手画过,多来几遍自然一眼看得出来。如果有圈内的朋友或者老师带着看是最好的,印象深刻,想忘都忘不了。

编辑于 2016-02-15 16:22

假期居家期间翻阅收集的图录,顺便帮一位藏家整理了一组近十年佳士得/苏富比的青铜器+金银器专场拍卖合集。看完这9本图录,大致就能摸清这10年的青铜器市场行情了。同时还能收获不少趣闻轶事,以及认识一些生僻字:鼎鬲簋觚爵甗觯斝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这其中有2013年秋拍的重要礼器:晚商青铜饕餮纹方彝,也有2017年春拍的探险家哈里斯珍藏专场,2019年的卡尔坎普金银器专场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顶流收藏家),以及2021年的Daniel Shapiro 商代青铜礼器专场:5件博物馆镇馆级的拍品。但最有趣味的还当属其中两件重要单品的专场:

一件是2018年秋季,在全球经济震荡时期,拍卖市场也受到波及,作为私人手中仅有的6件清宫旧藏青铜器之一的西周青铜重器「作宝彝簋」遭遇流拍。

它曾收录于乾隆时期的《西清古鉴》,记录了清宫所藏的约1500件古青铜器,于乾隆十四年开编,乾隆二十年完书。这件罕见的四足西周青铜簋,穿过三千年时光,历经乾隆皇帝、吴大澂、卢芹斋、仇焱之、埃斯卡纳齐、赵不波等传奇藏家递藏至今,估价达US$400万 - 600万,从US$240万起拍,最后遗憾在US$380万停住而流拍。


另一个是更具传奇色彩的2014年3月,在拍卖前一天撤拍的皿方罍,被称为“方罍之王”,是迄今出土的方罍中形制最大最精美的一件,也是商周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在湖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的介绍中,“这是一件历经坎坷的国宝”。被发掘后不久,器盖与器身就分存异处。器盖“皿天全罍盖“于1950年盗卖者被捕时发现,并于1956年起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而器身即此次拍卖的“皿方罍”则早已流散在海外。


直至2001年在纽约佳士得亮相,引起轩然大波,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也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最终由法国藏家以924.6万美元的天价竞得,刷新当时中国青铜器及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的拍卖纪录。

13年后再次亮相纽约佳士得,起拍价预估为US$1000万,消息传出便在华人文物界引发关注。先是由华人收藏家呼吁不竞价炒作,再由湖南省博物馆致函佳士得,并由湖南收藏家企业家群体提出以约US$2,000万共同洽购。在拍卖前一日,双方达成协议,佳士得撤拍,皿方罍器身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永不上拍。同年6月,皿方罍回归,身盖合一,完罍归湘,成为一时佳话。

自此,流散的器身也完成了它的一路漂泊:1919桃源→1925长沙→上海→巴黎→1930大阪→1950东京→纽约→2001法国→纽约→2014长沙,也终于让我们可以一览其全貌。

编辑于 2022-05-03 20:06

一日,托勒密王问欧几里得:“学习几何学,除《几何原本》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捷径?”欧几里得回答:“几何无王者之道。”

发布于 2022-05-13 09:40

像我,大概就会选择在手机里存一张连拼音带注释的全家福或一个相册,有必要时翻出来用(雾


是这样的,近期由于个人需要,拿SketchUp自己做了一套简略模型。

目前只涉及了食器、酒器和水器,我觉得,题主想了解的也是这些。(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坑太大)做多了就初步看穿了,那些青铜器本质上就是古代的锅碗瓢盆瓶罐杯盏,厨房三十六件套。

搞清楚它们的用途,而不是死记硬背以后,你的大脑应该会很奇妙地自发把它们的相关点串连起来,从而事半功倍。

注意,即使是同类青铜器,彼此之间的区别也非常多(比如,方的还是圆的),因此我做的模型只是举例说明,而不是完全详解,不保证准确,仅供参考。欲寻严谨学术结论请参阅《中国青铜器综论》 (上中下三册)


目录(没加粗的是我没做的。有些生僻得连字都敲不出来):

一、食器

  1. 炊器(大锅):鼎,鬲,甑,甗
  2. 食器(饭碗):簋,簠,盨,敦,豆
  3. 挹取器(餐具):匕
  4. 切肉器(案板):俎

二、酒器

  1. 温酒器(烧开水的):爵,角,斝,[⿰钅焦]
  2. 饮酒器(杯子):觚,觯,杯
  3. 盛酒器(酒壶):尊,觥,彝,卣,罍,瓿,壶,[⿰缶雷],缶,[⿰缶詹],[⿰钅和],皿,区
  4. 挹注器(勺):斗,勺
  5. 承尊器(桌子、几案):禁

三、食器(碟子):

盘,匜,盉,鉴,盂,盆


正文:

鼎。(我想各位应该都会读)一般来说,圆鼎三足两耳,方鼎四足两耳,也有脸盆一样浅的、有盖的、或是跟火盆一体式的奇行种。不妨当成是火锅店服务员端来的一盆锅底,只不过是有腿的。

鬲,音力(li4)。三足一般是空心的,用途和鼎差不多,主要的区分方式是,鼎的身和足有明显的分界,鬲没有(鼎和鬲的足都有空心的,这时看分界)。像猪蹄(大雾

由于这两种器物相爱相杀的关系,近些年博物馆圈似乎新出现了一个词叫鼎天鬲地。

甑,音赠(zeng4);甗,音眼(yan3)。甑相当于现在的电饭锅内胆,用时和鬲摞在一起。两样一套就叫做甗。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连体甗,食物加在镂空的金属片(箅)上,更像蒸架了。

簋,音鬼(gui3)。好吧,这东西的用途是“饭桶”(扶额

盨,音许(xu3)。也是盛饭的,口是圆角矩形的。

簠,音辅(fu3)。它必然是长方形的,不方的不叫簠。

敦,音对(dui4),注意这不是个常用读音。一般来说,它是由两个半球合起来的。(奇怪的萌点

豆。形状像一个杯子,但要大得多,好歹也是盛饭菜的啊。

食器到此介绍完毕。


爵。根据它的结构,它相当于今天的小茶壶,火候到了以后提着把手(鋬,音叛)顺着壶嘴(流)把酒倒进杯里。上面那两个小柱怎么用还没有公论。

(不过……似乎……不能完全否定真的有人会端起茶壶对嘴喝的可能性……?)

角。和爵造型不同,两边是对称的(从把手方向看像牛的一对角,故因此得名),没有小柱,但是往往有盖。看起来并不如爵那样方便倒酒……

斝,音甲(jia3)。比爵和角更大,先秦三代的大容量热水壶。也存在方形四足的。

觚,音沽(gu1)。喇叭口酒杯。

觯,音至(zhi4)。古代的不锈钢保温杯(并不

杯。就是杯……我觉得至少做成这样才值得成为那啥圣杯战争的争夺目标(雾

尊。这是一个花样百出的类型,可能就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工艺酒瓶系列。圆的,方的,圆口方足的,有肩的,没有肩的,这都只是个开始,因为仿照飞禽走兽形象铸造的太多,以至于它专门有个子分类,叫鸟兽尊。

鸟兽尊又以鸱鸮尊和犀尊最为常见,其他形象包括但不限于:虎,象,牛,羊,猪,马,兔,鸡,鸭,凤凰,鱼……

……不许笑,我这只是示意,真货体态之传神,纹饰之华丽,工艺之精湛,帅得一比。

觥,音工(gong1)。这货必带盖,必有流,各部分扣在一起必是动物形象,这个动物必有角。不知道各位联想到了什么,我的第一反应是西方建筑排水用的滴水嘴兽(石像鬼)……

……说了不许笑的!

卣,音有(you3),典型的壶形,关键是必有提梁。

壶,和今天的比没有太大差别。

罍,音雷(lei2),大酒缸,突出一个大字。

瓿,音不(bu4),扁形,敞口。如果是敛口的就该算作缶。

至于彝,我索性放截图吧:

以上就是酒器部分。


盉,音禾(he2),是的,非常接近茶壶,方的、四条腿的、带提梁的变种都是有的。

匜,音移(yi2)。也有三条腿或是圈足的,看起来很像没盖的觥,但它更浅,敞口也更大——它不是斟酒用的,它只是个洗手池子。

水器暂时到此为止。


最后,有请史上最强禁压轴:

再一次感谢三千年前为今天的我们留下灿烂辉煌的金属工艺瑰宝的祖先。

编辑于 2018-04-29 16:13







一点废话



《大象中原》展的青铜器从时代到器形上都颇有代表性。


所以今天想重新讲讲青铜器的纹饰。毕竟自己也一直在学习。


之所以选择从纹饰入手,是因为它有普遍性,青铜器器形多如牛毛,但青铜器纹饰却具有时代特点和通用性,看懂了纹饰的特点,就能掌握青铜器的大概时代。


我们不做学问,只求入门。看展览时能觉得自己看的不是热闹而是门道的时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本文一定有错漏,请各位平常心,只有我们尝试去归纳,所有的例外和错误才会帮助我们更进一步。







中国的青铜时代



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马家窑文化一把距今5200年前的青铜刀。但同时期中原没有找到同类型器具,反而和西亚的青铜刀很相似。


我们需要知道,在青铜冶炼技术的来源上,即使是国家队也有不同的意见,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教授认为应该是从西来的,毕竟最早的青铜器在甘肃被发现也符合西来的轨迹,而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教授则认为应该是原生文化,毕竟我们的铸造方式结合了中国本地的泥土和冶炼特点等因素。


不管怎样,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只是孤例。等到发现比较有规模的铸造窑址,已经是距今4000年前的甘肃齐家文化,一转眼一千多年就过去了。


也就是说,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了青铜时代,一直到公元3世纪东汉灭亡,中国的整个青铜时代持续了2300年左右。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毕竟从东汉结束至今,也才过了1800年。


无论中国的青铜器铸造技术是不是原生,中国人也把青铜器从制作工艺,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推向了巅峰。西方的青铜器,大多都只是青铜人像之类的小件。







如非特别标注,文中所有文物都来自于河南博物院和深圳南山博物馆合作的《大象中原》展。



1.萌芽期


夏代 (前21世纪 - 前16世纪)


萌芽期是青铜器的第一个时期,在河南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出土了中原最早的青铜器。即使在萌芽期,青铜器上也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条纹。



乳钉纹铜斝(jia3) 夏代 征集品





注意腹部和腿连接的位置,有突出的圆形。





这是展厅里唯一一件萌芽期的青铜器,从上面的纹饰可以看出就是简单的点和线,叫做连珠纹。



连珠纹斝 夏代晚期





不好意思还是需要请外援,上海博物馆的夏代晚期连珠纹斝。可以看出纹饰几乎是一致的。



管流爵 夏代晚期





再加一个上海博物馆夏代晚期管流爵,可以看出纹饰也类似,而且下半部分的圆孔和豫博这件斝器身上的5个圆形也属于类似的元素。








2.育成期


商代早,中期 (前16世纪 - 前13世纪)


育成期开始出现了饕餮纹,乳钉纹。特点是主纹是一个独立画面,可以重复,但无法被分解。



杜岭二号方鼎 商早期







兽面纹,最早被称为饕餮纹,后来发现还有牛或者其他动物的形象,就统称兽面纹。


饕餮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主流意见是把当时常见的各种动物各取一部分组合而成,饕餮纹作为主纹主要存在于商代,到了西周,饕餮纹就消失了。





商朝纹饰开始变得复杂,出现了主纹。这个时期主纹的特点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比如这个兽面纹,虽然面积很大,但它就是一种线条的延伸,你没办法把这个兽面纹拆成几个不同的元素。





虽然在腿部,在拐角处,进行简单的少数几次重复,但是总体来说,纹饰的元素还是比较单一的。


杜岭方鼎是第一个大面积出现乳钉纹的青铜器,但它也只是重复着同一个元素。





育成期的纹饰很有趣,基本上就是用线条表现图案,只是要么阴刻,要么阳刻。



兽面纹觚 商代早期





要么整体凹陷,只有线条部分是突出的。



商代早期 兽面纹鼎





要么就是整体突出,只有线条部分是凹陷的,有一种反选的效果。



兽面纹三牲铜尊 商代早期





三牲分为大三牲:猪,牛,羊。又叫太牢.


小三牲:猪,鱼,鸡。


这个尊虽然形制已经很繁复,但纹饰还是典型的育成期风格,都是独立不可分割的单元。


并且这件东西上耳朵上突出的东西,叫做扉棱。扉棱最早是用以掩盖铸造时相邻的两块外范没对齐导致器物表面高低不平。这个作用和我们现代家里浴室门口的那块挡水的石基一样——挡水是其次,主要作用是让你看不出浴室和外面的地板其实并不处在同一水平上。



对夔纹铜斝 商早期





到底是啥,是有点意思的。《吕氏春秋》和《韩非子》记载了一件事:鲁哀公问孔子:尧帝时期,有个管音乐的官员叫夔,他只有一条腿,是真的吗?孔子回答:尧帝是说夔这个人工作能力很强,有他一个人就足够了(夔一而足矣),不是说夔只有一条腿(夔一足)。


无独有偶,《山海经里》也记载过一个神兽:“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


这几部书的成书时间差不多,一个说人一个说兽,但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夔一足”。应该是这个说法在战国末期就已经混淆,有点说不清了。


我们可以笼统的理解夔就是龙,现在基本上不单独称夔纹而称龙纹或者夔龙纹。至于几只脚只能说是纹饰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演变,它几只脚都是夔龙纹,不能反过来用几只脚来定义纹饰的名字。



兽面纹灰陶簋 商代早期





这件东西虽是陶器,上面的纹饰也是典型的育成期的兽面纹。虽然兽面纹很大,但也就是一个独立的主纹。无法分割。





雷纹孤刃直内铜钺 商代





兽面纹戈 商代后期


一件阳刻一件阴刻,用线条表现图案。









3.鼎盛期


商代晚期 (前13世纪 - 前11世纪)



妇好夔足铜方鼎 商晚期





妇好墓出土有“妇好”铭文的器物一共109件。殷墟考古队长唐际根教授认为应该是她的丈夫武丁送给妇好的嫁妆。


妇好墓的青铜器,属于典型的鼎盛期。





正面的纹饰保存状态不是太好。但是正面和侧面的纹饰是一样的。





这种兽面纹被称为“外卷角型兽面纹”,中间的扉棱在鼎盛期即是兽面纹的鼻子,又起到镜像和等分画面的作用。


以扉棱为中心,画面的左右是完全一样的。





鼎盛期兽面纹的特点,以扉棱为中心,左右对称,每边是一个单独的奎龙纹。


与育成期整个画面是一个独立主纹相比。鼎盛期出现了多个主纹。画面的右侧是另外一个夔纹,由于主纹形状不规则,所以纹饰之间的缝隙用回型的雷纹填补,在主纹的上面还有类似孙悟空的金箍一样的云纹作为饰纹。


这种有底纹填缝,主纹定调,饰纹点缀的工艺,是鼎盛期的特点,被称为三层花。三层花的出现,鼎盛期的青铜器开始变得有层次。





鼎耳上的纹饰是两只夔纹。有的鼎耳比如著名的后母戊鼎,上面是双虎食人纹。





鼎足是夔龙纹



“祖辛”铜卣 (you3) 商代晚期





这可能是《中原大象》展除了妇好鸮尊以外最精美,保存状态最好的一件青铜器。这件器物画面被分为6层,其中五层都有各种样式的凤鸟纹。


扉棱在这里起到了引导视觉中心的作用,比如从下往上第一,二,五层的画面中心在正对着观众的一面。


第四和第六层的画面中心转移去了侧面。






从这一面可以观察出,鸟纹的特点,是鸟嘴伸出的喙是单边的。





有些时候夔龙纹和凤鸟纹不容易分清楚,我仔细观察了提梁上的纹饰,上面的龙嘴出来的形象是上下颚张开的,有两边


有打底的底纹,整体突出的主纹,主纹上凹陷的饰纹。三层花让鼎盛期的器物显得非常饱满有层次。




妇好鸮尊 商代晚期








线图比实物更清楚,萌芽期就是简单的点和线,育成期还是有独立的主纹进行简单的重复,鼎盛期还是有各种独立的主纹相互搭配,并且有雷纹打底,云纹装饰。





补充一张别处的背面线图,可以看出2号的夔龙纹以提手为中轴左右对称以后依旧是一个兽面纹。





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还没到,这只是国家博物馆的。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猫头鹰纹或者猫头鹰的形象,在西周以后就再没出现过。这点和饕餮纹一样,大概是出于一种统治需要。






“息”铜鼎 商代晚期





这种腹部中间内收,腹部连接三足的部位外凸(有点像三瓣的屁股),纹饰非常大且突出的三足器物是鼎盛期的特征之一。三足上面都是兽面纹。





中间两个夔龙纹,这里就可以看的很清楚,龙的嘴是分两瓣有上下颚的。





这里就可以看出兽面纹的中间没有了扉棱,两片外范没对齐会是怎样的效果。错位了。



食尊 西周








西周初期已经是鼎盛期的尾声,这件食尊同样用扉棱等分画面,最底层是象鼻夔龙纹,中间的兽面纹明显是牛角,这种在西周时期发生的转变说明西周时期饕餮纹已经被边缘化,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兽面纹鼎也是牛首的形象。,最上层是倒着的蝉纹。



兽面纹鼎 西周早期 上海博物馆












4.转变期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前11世纪 - 前7世纪上半叶)


从萌芽期到鼎盛期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到达顶峰以后开始了又一轮的演变,开始从繁到简。



鳞纹铜壶 西周





转变期的纹饰以波曲纹,窃曲纹,重环纹,鳞纹等为主。


特点是作为底纹的雷纹消失了,饰纹还在,以前的不规则的主纹开始被压缩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开始进行简单的重复单个单元面积很大。转变期的东西不再像鼎盛期那么大气细腻,总体是精致的,但是比较粗线条。


敔(yu3)簋 西周





单个纹饰面积大,进行简单重复。



大克鼎 西周 上海博物馆





波曲纹最出名的器物,就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了,上部同样用扉棱等分画面,用窃曲纹装饰。



小克鼎 西周 天津博物馆





小克鼎又怎么能漏掉呢?大小克鼎清末出土于陕西扶风,是诸侯克的列鼎,一共7个。最大的大克鼎藏于上海博物馆,其余的6个小克鼎分别藏于6个不同的博物馆,这件是天津博物馆的,还有5件分别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日本书道博物馆、滕井有邻馆和黑川文化研究所。



虢季墓 铜列鼎和列簋 西周





虢季墓一共出土58件青铜器,包括这套符合他地位的七鼎六簋。另外一件很重要的器物是一把玉柄铜芯铁剑,这把剑我把我国冶铁史提前了100年。这把剑也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号称中华第一剑。





虢国以后另外写,现在只要记住唇亡齿寒,假途灭虢这两个成语就是来自这个国家就行了。



虢季铜列鼎








鼎身装饰有鳞纹和窃曲纹



虢季铜列簋





窃曲纹是龙纹或者凤纹的变体,同样把以前不规则的龙纹或者凤纹变成一个独立可重复的单元进行简单的重复



虢季编钟 西周








突出的叫枚,枚与枚之间的部位被称为篆,装饰的是窃曲纹。





下半部分正中间就是敲击的位置,被称为“鼓”,鼓部的纹饰叫做花冠龙纹,右侧有一只鸟纹。








5.更新期


春秋中晚期,战国,秦,汉 (前7世纪 - 公元3世纪)


更新期的纹饰不再像转变期的窃曲纹,波曲纹等具有大的单元,而是被小单元代替,蟠螭(chi1)纹,蟠虺(hui1)纹成为这个时期最常见的纹饰,它们复杂缠绕,进行着布满整个器表的大面积重复



蟠螭纹铜豆 春秋 卫国








螭是指没有脚的龙,蟠螭纹互相缠绕,布满整个器表。



龙虎纹镂空依仗戈 春秋 郑国





这件依仗戈是真的美啊。援中间镂空的地方就是蟠螭纹。胡(就是把手垂直的部分)与内(就是上面那只老虎的位置)分别是两只虎








虎背部的线条在光影下非常性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 蟠螭纹壶 春秋晚期





不夸张的说,更新期工艺和设计上的进步,使得蟠螭纹即使现在都是这个星球上最华美的设计,当你凑近了看,那种精细让人觉得这完全应该是由现代机器制作出来的东西。









蟠虺纹鼎


虺的意思是小蛇。接下来几件器物能展示蟠虺纹各种重复的方式










王子午鼎 春秋 楚国












蟠虺纹壶 战国时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也许可以尝试总结一下,


楚王鼎 春秋晚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刻纹铜匜(yi4)残片 战国 魏国


人物画像,用写实的手法画出当时贵族的生活,宴乐,狩猎,战争,祭祀等场面。









镶嵌画像纹壶 战国早期 上海博物馆










广州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西汉 船纹铜提筒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远洋航行船。



汉代羽人船纹铜鼓 西汉 深圳南山博物馆藏







南山博物馆的这个铜鼓上的船和南越王墓的非常相似,深圳毕竟当时归他管。



战国以后更坚硬的铁器出现,这让更新期的青铜器多了很多新的可能,比如错金银和更先进的镶嵌技术。这些都在纹饰上有所体现。



错金银铜豹镇 战国





错金银是把要填金子的地方挖空,挖空的操需要下大上小,这样嵌进去的金子才稳固。这首先就要求要有比青铜更坚硬的东西,只有铁器出现以后才能实现,所以只要是错金银的东西,必定是属于更新期。



嵌松石云纹铜方豆 战国 魏国





嵌松石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妇好墓出土的玉援戈,刀把的部分就镶嵌了松石。但是更新期的镶嵌技术更高超,镶嵌后更平整。




镶嵌龙耳方鉴 战国














复杂点的总结


萌芽期 简单的点或者线,圆圈等基本要素。


育成期 开始用突出或者凹陷的线条表现复杂的图案比如饕餮纹,但无论主纹面积多大都只是一种线条的延伸,主纹内不含其他独立的元素,但主纹可以重复出现。


鼎盛期 出现了以雷纹作为底纹填缝,各种主纹比如夔龙纹,凤鸟纹,蝉纹,鸮纹等同时存在,主纹突出器表,主纹上加云纹做饰纹的三层花工艺。兽面纹往往以扉棱为中轴,有两个独立的夔龙纹组成。


转变期 从萌芽期到鼎盛期是由简到繁,从鼎盛期到转变期是由繁到简。底纹,饕餮纹,猫头鹰等形象消失,从前不规则的主纹转变成一个个独立可重复的单元比如窃曲纹,波曲纹等。单个单元面积很大,可以进行简单的重复。


更新期 单元面积变小,蟠螭纹,蟠虺纹出现,进行复杂且大面积,布满整个器表的重复,出现错金银和镶嵌的复杂纹饰。



一句话总结


萌芽期:点和线就是主纹


育成期:开始有一个大的主纹


鼎盛期:开始有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主纹,并且下面有填缝的,上面有装饰的。


转变期:主纹被压缩成一个大方块并重复一圈


更新期:主纹变小,开始复杂缠绕并重复一大片



下一次咱们讲讲怎么看博物馆






关于我:


那个老撕机 摄影师,行者,师从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得主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先生,老司机,猫奴,够吗?我还能编。


我看过这世间许多的书,走过这世间许多的路,遇见过这世间许多的美好,错过过这世间许多的姻缘。才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编辑于 2019-04-25 12:49

前段时间正好写了篇简单的青铜器器型入门类文章,在这分享给大家。

就我个人观点,任何门类的初学者,在初期都不宜死记硬背太多。一器一名一图,简单清晰,直接明了。到了后期,再不断补充细化。


青铜器是中国文物重要的门类之一。

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实物发现于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为一柄12.5cm的铜刀,年代约在公元前3000年,晚于西亚两河流域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青铜器的定义

在认识什么是「青铜」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红铜」。

红铜又称纯铜,在自然界中是天然存在的,因呈现红色金属光泽,故名。因为它天然可得,硬度又低,可以直接捶打成器,所以最早的铜器是由红铜制成的。但是,这种软质地的红铜,成型效果不理想,并不适合被制成工具,所以远古人类仍以使用石器为主。这一时期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

后来,人们发现当红铜与锡、铅等金属元素混合时,性能大为改善,于是拉开了「青铜时代」的序幕。简单来说,青铜主要由铜、锡、铅熔合而成。锡、铅的比例不同,青铜的性能也不同。比如,锡的比例越重,颜色越亮白,所以偶尔我们会在博物馆看见银白色的青铜器。

请注意,青铜器在铸成之时多呈金黄色,所以古人称其为「金」或「吉金」。我们现在所见的青绿色,乃是器物铜锈的颜色。

青铜器的类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器(祀)与兵器(戎)构成了中国青铜器框架的筋骨。礼器多为容器,容器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等等,每个大类之下又按器形细分,如食器有鼎、鬲、甗、簋、盨、簠、敦、豆等,各器形又分为几个亚型,如鼎有圆鼎、方鼎、鬲鼎和扁足鼎。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繁杂的名目,晦涩难记,十分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基于此,我们制作了下列这些简单、直观、清晰的图文式卡片,方便大家学习记忆。

需要说明的是,自金石学于宋代兴起,有关青铜器的分类一直众说纷纭。近现代分类法是以器物用途为标准,但是由于在器物具体用途上认识不同,各博物馆各著作的分类存在出入。我们采用的是朱凤瀚先生《中国青铜器综论》一书中的分类法。另,量器、车马器、工具、杂器部分,此处略过。

- 中国青铜器分类 -

- 青铜器名称读音 -

【食器】

【酒器】

【水器】

【乐器】

【兵器】



「四方博物游 sifangbowuyou」,欢迎来玩。


声明:本文图片素材均来自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日本泉屋博古馆,前二者属公共版权,后者为作者拍摄,图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下载自用。未经授权,不得挪用、盗用,侵权必究。

编辑于 2019-01-17 10:06

1、记名称。

我的方法是自己动手画一遍,像这样:

仅举一个例子,请随意地吐槽我那低劣的绘画水平吧_(•̀ω•́ 」∠)_,不过自己用来记忆还是够用的,当然会画画的知友们就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吧。

要记住各个青铜器的名称就多尝试画一下吧,丑点儿也无所谓,重要的是,你自己动手一次,就会加深印象,平常再多看看实物,应该就差不多了。

2、记用途

具体的用途,之前也有答主回答了,我就不再说了。在画的过程中,想着该青铜器的用途,或者把同一用途的器物画归在一处。比如,你今天可以只画食器,明天画乐器,后天画兵器,这样每天画一点儿,怎么样也可以记住大部分了吧,剩下记不住的再去博物馆看看实物就可以了。

3、记年代

嗯,至于各个青铜器使用的年代,就像我贴的上图一样,你可以把不同年代出现的器物做特殊符号标注出来。比如,商代出现了新器型甗,你就可以给它做个记号。另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针对不同器物,按年代顺序捋清它的器形变化。像这样:

ps:图来源于《中国考古通论》

既然已经知道了某个青铜器在不同年代的器形变化,何愁记不住它使用的年代呢?

所以,总而言之,多画图、做表格很有利于记忆的。

以上,个人浅见,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编辑于 2016-03-06 14:14

我的笔记一向很乱,包括了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简单图画,第二张自己按照颜色分了个类。


参考网站有:

中国国家博物馆 藏品数据库 - 藏品欣赏 - 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小,但是每个时期的器型一目了然)

故宫博物院 青铜器 - 故宫博物院 (器物多,网站设计不便于图片浏览,每个都要打开)

台北故宫博物馆 國立故宮博物院>Selections>By Category (图精细但是器物少)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Collection (图又多又精细)

每个都设置好了是青铜器,最后一个大都会他们不按照我们的朝代分,我设置的是2000BC-1000BC,大概是夏商。要改日期自己设一下,如图:


最下面是我从大都会的网站找的一张部分礼器在一起拍的照片,自己标了下名字,可以看一下各器物之间的大概尺寸比较。最下面那个是勺吗?有知道的可以告知一下。





希望能帮到你。

编辑于 2017-06-27 17:49

我认为,青铜器虽然器型繁多、种类复杂,实际上掌握对了方法。很好快速记忆分辨。

我只说说我个人记忆青铜器名称的一些小技巧,希望对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

先在前文列举所有常见的青铜器型:

鼎、觥、鬲、爵、角、觚、觯、甗、匜、斝、尊、罍、瓿、鉴、盂、盆、盘、簋、簠、盨、豆、铺、敦、壶、彝、卣、盉、缶,共计28种。

兵器、乐器后文中另行赘述

另外,为了让本文读起来不那么晦涩,我会用一些影视作品的截图来举例,包括最近播出的《大秦赋》。

辽宁省博物馆这面拼音墙总结的比我全面。


要想快速记住青铜器的名称,我认为从最著名的两大器型入手,一个是鼎,一个是爵。

【鼎】

再门外汉的人,多多少少也知道鼎是个什么造型,都会知道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当然现在它已经改名叫后母戊鼎了。

后母戊鼎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重的鼎

虽然最著名的后母戊鼎为四足方鼎,但最为常见的鼎形实际上为三足圆鼎。方鼎主要流行于商朝中后期。从周代开始,大型方鼎几乎不再出现。

在《大秦赋》中可以看到,剧组还原的九鼎有圆有方:

有些考古学家曾经提出,鼎是由一种叫的器物发展而来的。

【鬲】

鬲为三袋足,特征明显,和鼎相像又有明显不同,出现流行的时间跨度很长。在新石器时代的诸多遗址中,就大量出土有陶鬲。早在青铜时代到来之前几百上千年,鬲形器就已经在华夏大地普及开来了。

特意选取了一个造型最典型的鬲

对于门外汉来说,很可能将鬲误认成鼎。

不过鬲普遍较小,三足为袋足,鼎足则多为柱足,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正因为相异却又相同,所以我认为记忆方法,可以从四字成语入手,三足鼎鬲

影视剧中偶尔也能见到鬲的身影:

《大秦帝国:纵横》中楚怀王案上的鬲


【盉】

另有一种二里头时期便出现的器型,由鬲演变而来,底足和鬲一样都为三袋足,称之为盉。

底足为和鬲一样的三袋足,顶部却和现代的茶壶很像。

这个也很好记忆,采用汉字记忆法,看其造型,就和汉字盉十分相像

盉是一种温酒器和盛酒器,可以用来当酒壶使用。

在影视剧中,这种器物也是出场率颇高的:

《大秦赋》中的盉,这种盉的底足已经从袋足演变为钉形足
秀才拿盉给客人倒酒

【甗】(读“眼”)

这个一看也是鬲的衍生品

它的底部是一个,其用途和今天的蒸锅类似,下部置于火上,上部倒入肉食、香料等,可将食物做熟。

同样可以采用汉字记忆法。

这个汉字几乎不会被用到,而字中就有一个字,就如同青铜甗的组成部分中就有青铜鬲,所以看到这个器物就要想到这个字,想到这个字便要知道它读作眼。

刚刚在大秦赋最后一集里,活捉一个隐藏颇深的甗:

每个大丈夫的身后都有一个......甗?

小结:



【爵】

另一个广泛为人所知的器型是爵,从爵入手又可以认识好几种器型。

相信这个器物大家都知道,不必赘述,一般认为是温酒器,也可用作饮酒器。同时它也是影视剧中出场率最高的青铜器。早到老版《三国演义》,近到《大秦赋》,剧中人经常用它来对饮,体现了浓郁的上古风情。

【角】

有一种器型,和爵高度相似,只是较为少见,称之为角。

不同的就是角没有那两个蘑菇状柱头,而是两端高高翘起,显得“角”度很高。

【斝】(读“假”)

另外一种器型和爵共同点也很多,同样拥有两个小蘑菇,有三足,只不过更大,更圆,被称为斝。

看着像爵,又不是爵,可称之为假爵(斝爵)

这个东西最早在二里头遗址就出现了,到了周代逐渐消失。据说商汤灭夏以后,豪情万丈,以斝饮酒。斝这么大个头能装多少酒啊,可见商汤灭夏以后有多开心。


【小结】:

以上,通过对爵的认知,很容易记住角与斝。


下面进阶一点,讲一讲盛食器,从最重要的簋入手。

【簋】(读作“鬼”)

在宋代这个字曾被念为对,清代开始读作鬼。

图中是最贵重的青铜簋——利簋,其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日期,帮助历史学家们断定了周朝建立的确切时间,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簋的记忆方法可以可以采用汉字记忆法,看图中簋的造型:

其底座像不像"簋"这个汉字的底字旁——皿?

当然方形底座并非是簋的标配,不过从底座通过汉字记忆法记忆,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

这个器型非常的重要,是因为从西周开始,它和鼎一起成为了最关键的身份象征,天子拥有九鼎的典故为人所知,实际上拥有九鼎的同时,还有八簋。九鼎八簋才是最完整的说法。

在天子之下,封国诸侯持有的鼎簋数量各减二,为七鼎六簋:次一级的大夫再减二,为五鼎四簋:再次士为三鼎二簋。这便是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谓藏礼于器,中国青铜器正是礼乐制度的一种外化表现,当礼乐彻底崩坏时,青铜的至尊地位也彻底被铁取代,二者同生同亡。

在大家都看过的老版《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著名的编剧原创场景,曹操祭奠袁绍。在袁绍墓前便依照其身份,摆了五鼎四簋,可谓是人臣之极。


而簋这个器物,其 实用属性是盛食器,也就是装菜装饭用的,和吃有关。了解今天北京的小伙伴都知道,北京有一条小吃街,就叫簋街。其名称来源,自然就是这一青铜器。

有这么多相关联的因素,相信记住簋并不难吧?


最后,某种器型并不是在几百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青铜器都会出现不同的时代特征,有时候变化很大,甚至会演变出新的器型。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崩坏的同时,科技进步,思想百花齐放,青铜器也由严谨变得奔放。逐渐从簋演变出了另外几种器型:

之所以说这几样东西是由簋发展而来,一是因为它们都是盛食器,二是有些青铜簠、青铜豆、青铜敦上的铭文,都自称为簋。

【盨】(读“许”)

这种器型几乎只流行于西周晚期,昙花一现,春秋战国开始簠成为主流,盨却消失不见了。

听说《大秦赋》中也出现了盨,但是我看的走马观花,没有注意到。实际上到了春秋时期,盨就已经几乎绝迹了,反而是下面的簠较为多见。

【簠】(读杜甫的“甫”)

盨、簠二者可以看做同一种东西,都诞生于西周末期,盨昙花一现,簠却源远流长。

盨、簠两者关系密切、造型类似,一起记忆比逐个死记硬背要方便的多

首先二者几乎都是既垂直对称又水平对称,只不过一个圆润,一个棱角分明。有些簠的铭文上,仍自称为簋。

至于怎么记忆?他们都是盛食器,都是簋演变而出的,盨簠盨簠,连读恰似徐福,后面说到豆、铺的部分,我会总结出一句有关盛食器的顺口溜。


再回过头来说一会饮酒器,之前讲了爵、角、斝,下面再进阶一下。

【觚】(读“孤”)

在商代中后期的墓葬中,普遍性的出现了爵、觚的搭配。

觚的造型简洁而又优美,也是一种饮酒器。

【觯】(读“致”)

从西周开始,觯出现,地位开始优于觚

觯的发展也长达几百年之久,上图是最初的觯,体型短小,而随着文化变革,下图中的长体觯逐渐成为主流,虽然上下图看似不是一类东西,但是都是觯,都有着圈足、敞口、、束颈、鼓腹的特征,注意辨别。

《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的青铜器还原很好,频繁出现了觯,却没有出现觚,因为觚的黄金岁月在商代,觯则是周代流行的。

除了爵以外,饮酒器方面先有觚,后有觯。可采用成语记忆法,因为青铜器这种东西很贵重,所以卖家待价而觚,买家一觯千金。




再说一说盛水器。

【盘】

首先是一个辨认度极高的器型,盘。

相信这个器型记忆没什么难度,今天吃菜的盘子和图中的青铜盘几乎一样。

不过盘这种器物亚种类很多,也并非都像今天的菜盘子一样小,比如一度在民间被人当做马槽使用的国之重器——虢季子白盘,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盘: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盘的流行主要和西周时期的一种礼仪有关,也就是洗手礼,每当贵族们宴会、祭祀等活动时,都会把双手置于盘的上方,用一种叫匜的东西将水倾倒在手上,水从匜中流出,最终落入盘中,这就是洗手礼的形式。

【匜】

匜就是这个东西,不难想象,它在洗手礼中是如何操作的。

盘和匜,以及洗手礼,要一起记忆。


【鉴】

体型最大的青铜器

这个东西可以盛水,盛满了水可以当作镜子。李世民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叫以史为鉴,这个鉴并非借鉴的鉴,而就是青铜器的这个鉴,意思就是照镜子,审视自我。

至于为什么它两边有两个衔环?有请《大秦帝国》道具组为我们解答:

图有点黑,将就看吧

【盂】


关于如何分辨鉴、盂,是一个小难点,最粗暴的方法就是看两侧是衔环还是附耳,看底端大还是小。


以上器型还能用联想的方法快速记忆,但是接下来的三种盛酒器,可能稍有难度。

【尊】

尊并非和鼎、爵一样,在老百姓印象里有着较高的普及程度。

好在我们在中学历史课本上都学到过一个著名青铜器,叫四羊方尊,这大概是后母戊鼎之外知名度最广的青铜器了。

通过对四羊方尊的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尊这一重要器型的特征。

与司母戊鼎一样,方形只是晚商时期的时代特征,最主流的尊仍是以圆形为主,比如下图:

可以看到,乍一看就像现代插花的瓶子。该器物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敞口。最好记的方法就是看瓶口的大小比瓶身要大。

最贵重的青铜尊是何尊,属于西周一个叫何的贵族,上面的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二字,具有很大的政治象征意义,现在收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罍】(读作“磊”)

尊是敞口,而罍是敛口,通俗说就是一个嘴大,一个嘴小。也就是说瓶口比身口要小。(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适用于大部分情况,反正我是这么记的)

罍流行于周代,一般被认为是由商代的瓿发展而来:

【瓿】(较少见)

瓿的流行时代很短暂,被认为是罍的前身,当罍开始流行以后,瓿就销声匿迹了。可以将其认知为侏儒矮脚罍。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罕见的器型,我竟然在大秦帝国第二部中竟然还见到过,不得不给这部剧的道具组点个赞:

在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几乎只出现过这一次,见到这个东西很是惊喜的。

三者因为造型相近,所以一起记。

【壶】

壶,造型多种多样,有些造型和罍、尊很相似,但是并非同种东西。

可以看到,其突出部十分下垂,瓶颈部分比腹高要长很多,通过这一特征可以将其与尊、罍等区分开来。

而且壶是沿用时间最久的器型,大部分青铜器随着战国时代的结束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壶延续到了魏晋时期。其名称甚至沿用到了今天。

最著名的壶大概属于鹤莲方壶,收藏于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和河南省博,下图这对壶,就是鹤莲方壶的仿制品:

再回头说一下盛食器

关于豆和铺:

【豆】

豆,同样运用汉字形象记忆法。

该器物同样是一种盛食器,在最近热播的《大秦赋》中有过较高的出场率,剧组似乎认为它很适合当水果盘子,每次出镜几乎都是装水果用的,有点无语:

【铺】

另一种和豆很相似的器型,叫做铺,乍一看就是豆。只不过豆为敞口,铺为敛口,且底足镂空华丽。

豆、铺一起记忆,都是盛食器,即豆腐,结合前面的盨、簠,即可以总结出一句顺口溜:徐福用簋吃豆腐,简单粗暴记住五种盛食器。


[敦](读“对”)

看似一个球形,上下几乎完全对称,可分为两个碗使用。

这是一个很有特点、很可爱的器物,远观像球,利用谐音球队球敦,并不难记。

【卣】

类似于一种扁壶,带提梁。

同样可采用汉字记忆法,因为卣有提梁,和汉字很像。

图中这个卣拍摄于国家博物馆,名字就叫兽面纹卣,虽然没有铭文,但是大的令人震撼。


【觥】(读“公)

造型独特,一般被认为是用来倒酒的。

比如《大秦赋》中,赵王桌子上这个觥:

其多为兽形,兽类自然有公有母,可以理解为公兽(觥兽)

我最初总是把它和匜混淆,不过一般兽形的都是觥。

当然也并非兽形的全都是觥,青铜器造型千变万化,也可能是尊:


其中差异不细说,只要看的多了应该都能够辨别。


【彝】(读”姨”)

这是我认为记忆难度最高的一种器型。

用各种方法也实在想不好怎么能够方便快速记忆它,有想法的小伙伴可能给点建议。

这种器物造型很像个房子,特点还是很明显的。

在影视剧中,目前只在这个镜头里见过一个看似是彝的器物:

【缶】

小学课本里学过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逼迫秦昭襄王,也就是《大秦赋》里开头胡宗宪演的那个老国王,击缶为赵王助兴:

注意别把这个东西和尊、罍搞混。

上图截图自哈师大教授谢洪兴老师的青铜器课程视频,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最后随便说一下兵器和乐器,只说几个典型的】

这两类青铜器记忆难度并不大,而且种类也并不多,就简单说说:

【戈】

成语大动干戈就来自于这个东西。

几乎是先秦古装剧的标配,连老三国都用它当士卒的制式武器,给这种青铜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与普及效果。

【钺】

下面这个看起来像大斧子的东西,叫钺,读作乐。最初是一种兵器,传说周武王灭商议后,用这个东西砍下了纣王尸体的脑袋泄愤。

后来钺的实用性功能衰减,象征性功能强化,成为了王权的象征。

比如大秦帝国第二部中,保守派试图推翻现任秦王,推举秦王的叔叔为新国君,于是便偷偷制作了一个精美的青铜钺:

关于如何记忆这种东西,可以从一个网红文物说起:

它叫亚丑钺,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造型别致,和现在网上的表情包高度契合。也许是过于出名,大秦赋道具组甚至把这个东西仿制了出来,还给了个特写镜头,很是幽默:

看它笑的多开心,多喜钺啊

【乐器】

主要有三样乐器比较难辨,刚开始了解青铜器的人,可能会对这三种乐器傻傻分不清。

第一种也是最著名的,叫钟

特征就是其身部分布有乳钉纹,多成套出现,最著名的钟就是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

(这张图不是我亲手拍的,因为去湖北省博拍的照片都找不到了)

影视作品里也是常客:

另一种和钟很相似的叫钲,多用作军事用途,成语鸣金收兵中的鸣金,就是敲这个东西。

大秦赋中也出现了,可以看到,钲是器口朝上使用的,而编钟是器口朝下。

另外这个东西也是有大有小,大的时候叫钲,小的时候叫铙:

第三种叫镈:

该乐器多单独出现,不像编钟一样成套使用,虽然也是和编钟一样器口朝下,不过编钟正视图的器口为曲线,而镈为直线,且其器身没有乳钉纹,两侧装饰有华丽的扉棱。

大概就这些,下面放几张图,当做练习题,大家看图判断一下图中器物的名称,看看读完本文以后是否有帮助呢?


如果大家有兴趣更深入的了解青铜器,我推荐一下b站上解洪兴老师的讲解视频:

以及一本书:

如上,谢谢朋友们!

编辑于 2021-01-01 10:35

(1)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①中国青铜器数量大,种类繁多。中国青铜器的数量大,品种也极其丰富,不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礼器,还有车马器、农具、工具及各类生活用具等一应器物。众多的青铜器皿,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②中国青铜器分布地区广,且质量上乘。中国青铜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区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东北、西北、巴蜀、岭南甚至西藏及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③器物铭文可以说是中国青铜器最大的特点。中国古铜器有铭文者仅出土的就达一万余件,且名文长篇巨制不少。这些铭文字体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④以容器为主的中国青铜器也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以铸造难度较大、纹饰复杂的容器为主。这些容器是为国家重器,其寓意深奥、内涵丰富。

(2)漆器的特点:用生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它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直至明清,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炝金、描金等工艺品,还对日本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漆器的主要特点是:①体态轻便,便于使用;②光泽美观;③装饰自由,不受太多局限,可获得较理想的艺术效果;④具有防腐防潮的物理性能。

内容来源:武汉黑箭头手绘·设计考研理论《真题解析》

发布于 2022-08-10 08:59

说实话啊……就是些锅碗儿瓢儿盆儿嘛……你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里想象着生活一段期间不就行了~~

炖鸡汤的时候,就想着锅底刻着周王送来的条约文书~还有其他八口锅也刻着~放在姥姥家奶奶家同学家叔叔家舅舅家……也就是一言九鼎。

喝水的时候想着在杯底儿点根儿柴火,能喝上热的,那就是贵族待遇了,所以把爵、尊这种杯子当作贵族或敬语代词。

诸如此类,其他希奇古怪的叫法,一般都是河南话陕西话的土语,直到今天几角旮旯的农村还是这么叫的~…

总之全都是生活里的东西,不能死记硬背~~就好比,不下厨房,一辈子也分不清白糖咸盐,分不清老抽生抽红醋料酒,分不清花生油橄榄油菜花油,分不清玉米粉红薯粉小麦粉……

青铜器,真的就是一大堆厨具……我说真的……

历史典故之类的,首先长得就很不同了,而且底儿都刻有字儿,你找它们的简体字翻译看看,就跟小说一样的,想象它被谁拿在手里,怎么用的,因哪些契约而来的~之类的~

历史,尤其是很古老的历史,就是各种大V的吃喝拉撒~参透了这一点,才能豁然开朗~因为古代史都是英雄唯心史观的视角,而不是近现代这种群众唯物史观~

编辑于 2016-02-16 21:39

要被记住的青铜器,肯定不是等闲之物,甚至是镇馆之宝、国宝。稍微了解一下关于它的小故事,就会对它产生深刻印象,这样就再也不必死记硬背了。

我拿大克鼎举例,你看能不能记住。

一、

潘氏家族曾是苏州四大望族之一。前人潘世恩是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元老”。他的嫡孙潘祖荫是咸丰二年的探花,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

潘祖荫日常喜爱研究金石。金石界的海内三宝,潘家就藏有二。这三宝,是清末发掘的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

左宗棠曾为谢恩,特地寻来大盂鼎赠给潘祖荫,感激他在咸丰帝面前力保自己。而大克鼎,是潘祖荫花了650两白银,从大学者柯劭态手里购得的。

可惜,收藏两宝不久,潘祖荫与夫人就双双离世。觊觎两宝的人开始蠢蠢欲动。

潘祖荫无子无女,只有个小40岁的幼弟潘祖年。潘祖年没了长兄的庇佑,只得把一众藏品,带回了苏州老家。他严格奉行祖上家训,藏品绝不示人。可是,当潘祖年离世时,家中已无男丁可掌管门户,只剩19岁的孙媳潘达于(原姓丁)。

海内外惦记旷世宝鼎的人,络绎不绝。但是潘达于一诺千金,决心用尽一生守护宝鼎。

曾有外国人斥巨资外加一幢洋楼,希望换二宝,潘达于回绝“没有”。国民党当局,又以办展览为名,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霸占,潘达于也婉言拒绝了。

淞沪会战时期,苏州城遭日军空袭。潘达于本来已经离开避难,但仍放心不下,又折返回来重新密藏了宝物。果然,日军攻陷苏州后,便举着明晃晃的刺刀多次来到潘家,索要二宝。就连日军司令松井,也亲自查问藏品的情况。可是不论如何,潘达于就是一口咬定“没有”。

万幸,二宝在地下安然地躲过了动荡浩劫的年代。

直到1951年,潘达于目睹了新旧社会的大不同,决定将两宝捐献国家。如今,大克鼎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盂鼎珍藏在国博。两宝与海峡另一头的毛公鼎,遥遥相望。

二、

被潘家视为传家之宝的大克鼎,是清朝光绪十六年出土的西周中期青铜器。

大克鼎造型庄严厚重。它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鼎口有一对大立耳,装饰有相对的龙纹。鼎的颈部,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腹部,环绕着一圈两方连续的波曲纹。三足的上部,还有兽首的形象。正是大克鼎,让我们见识了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

此外,大克鼎内的铭文也堪称金文之典范,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西周时期青铜器技术精湛,所以即使按墨书原本刻出模型再翻范铸造,仍然能体现书法的笔意。

鼎腹内,铸有铭文290字。铭文中的年号,可以准确确定西周时期的历史年代。而其中的内容,更是研究当时职官、礼仪和土地制度的珍贵史料。

三、

大克鼎的铭文中,记录着鼎主人的信息。首先,记录了鼎的主人克对祖父的怀念和颂扬,还有周孝王任命他担任膳夫之职、传达王命。然后,又记录了周孝王赏赐的礼服、田地和奴隶。

周王任命克作为宫廷的厨师长,负责宴饮和祭祀献食。不仅如此,克还有下传王命、上递民情的大权。克铸造鼎,正是为了歌颂周王的美德,同时祭祀自己的祖父。

大克鼎出土时,还有7个小克鼎。在西周时期,列鼎是有严格制度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可见,克虽然只是个厨师长,但是权利却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周朝的“膳夫”和“宰夫”相同。而宰夫的职责,正是“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叙群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宰夫能帮天子治理朝廷,自然尊贵如诸侯了。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中,节目结合了周朝的“礼治天下”,讲述了一个关于膳夫克的小故事:

由于周朝逐渐衰落,诸侯渐起谋反之心。克积极出谋划策,为周王出使雍侯国,以怀柔政策、祭肉之礼,打消了雍侯的谋反之心。从此,得到了周王的重用。

鼎,不仅造型大气尊贵,更是华夏正礼的代表。而大克鼎更是显示了主人不凡的胸襟。它亲自见证了西周文化,晚晴、北洋、民国的乱世。最终,在新中国作为国之重器,重现华夏光彩。

四、

2004年,保护了两鼎一生的潘达于先生百岁诞辰。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为了联合为她祝寿,将大盂鼎安全地转移到上海。分别半个世纪的两鼎,并肩而立。

老人再次见到守护了一生的国宝,动情地用苏州话说道:真的一点也没变,实在是太好了。我为它们找到了一个好人家。

编辑于 2020-02-23 17:45

谢邀。

很简单啊,关于青铜器年限大致为:初始于约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时代——鼎盛于夏商周至战国初期,前后绵延约1600年。

青铜是红铜与锡、铅合金,我们祖先通常称为“金”、“吉金”。中国使用青铜器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四千年前进入青铜时代。商周时期达到中国青铜器鼎盛时期,在技术上达到了当时世界高峰。青铜器应用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祭祀用的礼器、军事用的武器(孔子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形成世界上种类繁多、形制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末期冶铁技术发展到秦汉时代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而青铜器根据用途大致分为五大器具:酒器类、兵器类、食器类、水器类、乐器类


酒器类:

爵(jue):饮酒的酒杯

角 (jue) :斟酒的酒器

斝(jia):一种在祭祀祖先时洒酒于地的灌酒器

觚(gu):一种长型盛酒器

觥(gong):觥筹交错里提到的盛酒器

壶(hu):盛酒器

卣(you):专门盛美酒的青铜器

罍 (lei):大型盛酒器

尊 (zun):中型盛酒器

方彝(Fangyi):盛酒器

盉(he)专门用来兑水调和酒浓度的调酒器

兵器类:

戈(ge):用于勾杀的兵器

矛(mao):用于冲刺的兵器

剑(jian):用于斩刺的兵器

铍(pi):类似长矛,突刺用的兵器


食器类:

鼎(ding):最著名的青铜食器,炊煮肉食

鬲(lì):煮食器与盛食器,用来烹煮肉食也可能用做煮粥

簋(guǐ):盛饭器

盨(xu):盛黍、稻、粱食器

豆(dou):羹食器,专备盛放腌菜和肉酱等调味品

盂(yu):盛饭器,也可用来盛水

铺(pu):盛食器

水器类:

鉴(jian):盛水器,也用来盛冰

盘(pan):用来洗手的礼器

匜 (yi):手捧用来浇水的洗手器

乐器类:

钟(zhong):编钟乐器

磬(qing):打击乐器

鼓(gu):打击乐器

钲(zheng):打击乐器

编辑于 2020-01-30 08:32

忘記哪本書裏的了,也許不夠簡單,先拋磚引玉吧。

编辑于 2016-02-15 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