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读书方法
读书习惯

平时读书写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呢?

就是比较清楚但也不是特别随意,平时也喜欢看书,但是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去写读书笔记,感觉怎么写笔记都不对劲,求助大佬们。
关注者
119
被浏览
64,850

64 个回答

这个问题很好,读书笔记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是太重要了。能够科学地做好读书笔记,等于已经给插上了翅膀。好的笔记方法不但不难,而且还会很有效,帮助你记忆和思考,把知识变成你的,而不是过一阵就忘了。卢曼用他自创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一生写书58本,这就是一种很好的笔记方法,并且适合每个人,很容易操作。

没学过这种方法,我劝你不要随便开始写作:《卡片笔记写作法》


作为一个写作者最苦恼的是什么?不是没时间写作,而是面对一张白纸,拼命抵挡着窗外春光的诱惑,熬到太上老君的仙丹都炼成了,却还是写不出几个字啊!


奇怪了,无论是写个论文打个演讲稿,还是观点文章,凭什么别人就可以文思如泉涌,得来全不费工夫,你却抓耳挠腮,毫无头绪呢?难道真的是脑子太笨不如别人吗?可咱智商并不低呀。


如果你有这种疑问,那先握握爪,因为我以前也这样,还以为那些写书的必须是天才。


直到学习了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我才发现,原来真不是我傻,而是我们的方法错了。


这位老兄用这套简单可行的方法,作为一个酿酒师的儿子,从普通公务员到大学教授,在3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出版了整整58本书和许多学术文章。写作对于他真的是太轻松了。



一.我们的大脑不可靠

要学习如何轻松地写作,我觉得首先有必要明确,我们的大脑有多不可靠。


总有人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不够聪明,如果智商够高记性够好,那成功就是必然的。所以爱因斯坦去世后就有科学家对他的大脑进行了长期仔细的研究,但结果并没有特别的收获。


其实早有研究指出,高智商与成功之间没有必然性,至少在智商120以内差别不大。大多数取得成功的人,他们主要依靠的并不是出众的智力,而是高度的自律和自控能力。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成功就必须培养意志力呢?


对,也不对。因为意志力这东西固然是好,但真没那么好培养。并且人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容易消耗、不容易控制。听听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你是不是就有点怂了?但凭意志力也太艰难了吧。



而人的记忆力呢,《无限可能》中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但像肌肉一样,它同样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锻炼才能维持和进步。


大家都羡慕记性好的人,但一个记忆力超强又没有妥善训练的人其实也很苦恼:他太容易由一个细小的事物牵连出一大串杂乱无章的记忆信息,让脑子充斥着大量无效内容,搞得晕头转向。太好却无序的记忆反而是个大麻烦。


人的大脑很强,但大脑的天然喜好是那些新鲜的、带有情感的、有趣的信息,还会对那些“未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而且大脑中的信息存储是混乱的,没有条理,可不像一个个抽屉那么整齐,方便你任意指定提取。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卡片笔记写作法》指出:比起一味要求本能“趋易避难”的大脑去做违反天性的艰苦工作,造成时不时地宕机歇菜,不如为自己设立一个“体外硬盘”。让它帮助人又细致又合理地存储信息,同时释放大脑的空间和能量,减轻大脑的负荷。


这样大脑就能用符合自己生理习惯的方式,有余力去作更有价值的思考。


而这个外脑、体外硬盘,就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创立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二.卡片笔记,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事情


说起笔记,几乎没有人不会,但笔记和笔记可太不同了。


普通的笔记,通常不过是将书里的内容原样摘录一下,好一点的略加归纳整理。这样的笔记看似严谨工整,费时费力,实则却不过是做了一次“原文的搬运工”。不带独立思考、不能发现问题,对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实质的帮助,更谈不上通过读书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


还有很多人直接在书上划划写写,倒是可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随着合上书页那些想法也就被尘封在书本中了。这样的想法无法在书与书,思想与思想之间建立纵横连接,可以说非常可惜的,你的才华就这样被浪费了。



那么卡片笔记,听起来也不新鲜啊,有啥了不起呢?


还真了不起,卢曼运用他的这套“卡片笔记写作法”在一生中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卢曼(傲娇地)说,他唯一缺的就是时间,只要有时间,凭借这些卡片,他就能源源不断的写出一本又一本的著作来。


因为用了卡片后,灵感、素材、思路全都被聚集起来,毫不浪费。这样当别人写东西要到处去查资料找素材,却事倍功半时,卢曼只要经常在笔记盒子里浏览一下、串联排列,拾遗补缺就可以了,写作自然成了打开水龙头般顺理成章。


如同集装箱的使用使得贸易运输来了一次飞跃一样,看起来简单的方法往往能引起大大的革命。卡片笔记的原理与集装箱运输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的记忆有个特点,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而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或者延后写入,那么提取时反而容易。卢曼卡片笔记比普通笔记多一点步骤,就像使用集装箱运输,事先需要统一规范箱体和铺陈运输设施、模式一样。到提取使用时的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根据大脑的运作习性,卢曼的经验是:“我只做容易的事情,只在清楚怎么写的时候才去写。不然就先不做”。而他的“容易的事”是把功夫用在了平时的点滴积累上。


这样的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和处理能力,恰恰是用高明的方法避免了阻力,发挥大脑的长处,让它用舒服的方式工作。



我们必须打破一个认知误区,以为成功必须付出巨大牺牲。卢曼的经验让我们看到,其实未必要十分艰辛才能做好一件事,改变方式可以让工作变得高效而有趣。


使用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事情。


三.解析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


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基本流程,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记闪念笔记 (随时抓住瞬间的灵感、问题)
2.记文献笔记 (读书时的精选内容,使用自己的语言简短记录)
3.记永久笔记 (翻阅1、2,写下想法扔掉1。有成熟的想法也可以直接写)
4.永久笔记归档
① 每一条笔记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系统,
② 给相笔记添加链接

③索引链接
5.增加阅读,补充想法或改变想法,形成想法

6.想法衍生一个主题,改进(不断阅读笔记,记录)
7.笔记变成初稿,形成连续内容。
8、编辑、校对稿子

这套方法中的关键点是三种卡片:闪念卡片、文献卡片、永久卡片。




三种卡片各具功能,闪念卡片用来记录你的随时的灵感、想法、问题,捕捉瞬间的思想火花。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不记下来很快就逃走了。所以一定要及时把它们记录在卡片、手机、小纸片上,带回去看看有没有启发;


文献笔记有点类似我们平时的书摘,但很大的区别是,卢曼要求我们记录时必须精心挑选,用自己的语言简短摘录,绝不是单纯的复制黏贴。


在《无限可能》中,头脑大师奎克就曾提到,做笔记不要简单抄写,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就是一个绝好的再输出方法,能提升我们对内容的记忆。


而这样的文献笔记既精炼又完好保存了“原汁原味”,附上书名目录,集合于卡片上,比好不容易有个模糊印象再去费力查书要简单清晰多了。



有了前两种卡片后我们就可以制作属于我们自己的永久笔记了。它是结合了我们闪念笔记的思想灵感与文献笔记的摘要后,自己阐述的对具体问题的思考结果。而写完永久笔记以后相应的闪念笔记就可以丢弃了,我们的两大保存笔记盒分别是文献笔记与永久笔记。如此循环往复,我们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笔记,自行编号,把相关的笔记放在一起,写上相互间的提示链接,方便系统提取。


这样我们所读的书,零星的想法就能集结成片,而不是孤立的。相比以前单薄的记录,用卢曼卡片笔记卡不但方便我们查看,也能启发我们产生更多新鲜的思想,有这两大笔记,我们还能为特别的项目衍生出项目笔记。


写作不是一条纵线,而是需要很多彼此链接。我们以前的写作是从先订题目再去到处苦寻材料,而卢曼卡片盒让知识形成双向链接,用现成的论据结合成一个主题,形成自下而上的流程体系,效率成倍提升。成有了它们,何愁不成文章呢?



四.后记

其实看到现在你有没有这种感慨:既然卢曼卡片笔记早已有之,为什么我们今天才知道它,早不大力推荐普及呢,让我们走了那么久的弯路!


我想大概也就是因为这种笔记法乍听上去毫无特别之处,加上没有看到一个能完整细致阐述其理念、方法的说明书,所以我们一直都不了解它。


幸而现在德国教育哲学讲师申克.阿伦斯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已经被翻译出版,这本书终于将卢曼的这套简单又聪明的笔记方法讲明白了,至少连我看了以后都已经迫不及待马上投入实施起来了。毕竟能打隧道通路干嘛还要去“愚公移山”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学会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获得终身成长的认知复利,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回报,不试试真的太亏了。

编辑于 2022-03-14 13:20

用思维导图

其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

1关键词和插图结合加深记忆

2可以帮助归纳整理阅读时得到的信息

3可以作为唤醒记忆的线索引发大脑展开回忆和联想


要读懂一本书最重要的在于熟悉其框架结构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读过数百本书之后大部分信息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被遗忘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只是把内容挪了个地方并没有深入地将其吸收和内化

思维导图是处理信息的高效工具它能帮助我们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存档将散落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简单来讲就是获取信息—提炼精华—内化知识—实践应用的过程

读书笔记的两种类型

结构式

特征说明

这种类型的图书各个章节之间的结构非常清晰

绘制方法

中心主题——选择封面或与书名内容相关的图像表示

大纲主干——这种书结构分明可以直接把章节当主干

主题式

特征说明

这种类型的图书各个章节之间的顺序是打乱的或者有的章节是由几个小故事或小案例构成的章节结构并不分明

适用于阅读目标明确由小故事或小主题组成的内容

绘制方法

中心主题——选择你感兴趣或有需要的学习目标为中心主题也就是说以你的兴趣点或需求点为中心主题

大纲主干——将书本各章节中与这个中心主题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大脑自我输出的过程

在输出读书笔记时我们不能只是抄书上的原文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独特的感受这个过程也是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断升级的过程

如果我们想真正地理解某个知识点必须经历一些知识再创作的过程否则很难理解该内容

所以我们在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时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融于内容中这样的读书笔记才更有价值和温度

绘制读书笔记的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的统观全局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相应内容封面目录后记封底
步骤二快速浏览标记重点快速浏览书的主要内容重点关注每个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大小标题图表插画以及一些核心的关键词并用彩色笔将其标注出来
步骤三精读重点绘制导图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精读核心内容并整理成一幅添加了自己理解的内容和观点的思维导图对于特别重要的知识可以单独拿出来画一幅迷你导图
步骤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掌握所画思维导图的核心要点后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本书或是看过多少篇文章而是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是否能通过快速关联被真正灵活地应用要通过思维导图定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审视问自己如何将这些知识纳入我已有的知识体系里呢要尝试多用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画出来重建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网络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会不断地升级你的视角也会常用常新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急于把书看完或者习惯于传统教育被动灌输的思维一心埋头于书中去寻章摘句而忽视了一些想法的价值任由它们转瞬即逝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运用思维导图绘制读书笔记的好处是导图里面绝大多数的核心关键词都是你在读书时闪现出来的思维碎片和灵感而不是书中的知识点

说得再通俗些这就是收集想法的过程是真正的主题式阅读

下面我以主题式阅读为主要讲解内容让我们来共同阅读番茄工作法图解这本书

下图就是根据我自己的阅读目的也就是阅读的需求画出来的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书笔记

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是一个打开的番茄钟里面放着和工作有关的画笔和直尺寓意我的阅读目的是学会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操作要领

根据阅读目的我把这幅思维导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我把这本书中关于番茄工作法的重要信息进行了整理

第一分支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我画的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人诺特伯格他是番茄工作法的深度爱好者实践者他把自己对番茄工作法的研究和使用心得整理出来写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番茄工作法图解

第二分支用一句话对番茄工作法进行描述列出每日工作任务并将其分解为一个个 25 分钟的任务然后逐个完成

第三分支两大作用

1帮你专注地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帮你掌控生活

2能够让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第四分支价值番茄工作法的价值在于它简单实用好操作

第二部分做法即如何执行番茄工作法

1前期准备

准备环节要做两件事

一是列出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是预估每个任务要用多少个番茄钟以番茄钟为单位进行统计

2中期执行

① 专注于工作

无论是内部打断还是外部打断番茄工作法都着重强调要保证在 25 分钟内专注地做同一件事情

内部打断被自己的念头和想法打断解决方法是将这些想法列入待办清单无须立即去做

外部打断被外界因素打断用告知协商计划答复四个步骤去解决

还有就是在专注工作这个阶段要多让自己处于心流时刻

心流时刻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

心流时刻被打断后重新进入心流时刻需要 10~15 分钟

② 休息

番茄工作法特别强调休息的作用学会休息才能形成工作和休息之间的节奏感保证大脑有精力完成后续的番茄钟

高效工作的大脑会丧失全局思考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休息好

完成每个番茄钟之后要保证休息休息的两个建议

一是休息的时候尽量不要动用脑力思考所以直接用画叉的大脑直观表示我们可选择冥想睡觉喝杯咖啡等

二是尽量让自己的休息形成节奏感我们称之为节律即 25 分钟的专注然后是 5 分钟的休息

3后期回顾

将预估的工作时长和实际的番茄钟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原因把经验和总结应用到下一次的番茄工作法中持续改进

第三部分感悟即番茄工作法带给我的感悟

1从设计的角度看它用倒计时的方法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紧迫感提升了专注力

2从学习周期的角度来看一个倒计时番茄钟时间和一段休息时间相配合有助于大脑的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交替使用

3从学习视角看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来自戴明循环理论也就是 PDCA 理论

在这幅导图中的感悟部分PDCA 戴明循环上方我画了一个红色的五角星因为它是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所以需要我重点了解

于是我就把这个小主题单独提取出来画在一张新的白纸上成为一幅迷你导图

我们来看这幅迷你导图见下图

发布于 2022-08-17 19:42
更多读书,欢迎添加我的读书微信号(syxumin1985),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天为你读书(mtweinidushu)

我每读一本书都会写读书笔记。

这种感觉很爽。

现在我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写读书笔记的。

我个人读书的经验是,我会做好三步工作。

我读书是带着目的去读书的,而我也已从“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变成了“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这非常有趣,特别爽。

一是读书前的。每当拿到一本书,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这本书要提出什么问题;第二,这本书会提出哪些解决办法;第三,这本书给了我哪些好处和启示。

二是读书中的。我会在读书过程中重点寻找和阅读第二问题,看看这本书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三是读书后的。我读完一本书,会立即放下,然后间隔两三天重新拿出来,开始回忆书里的内容,然后画思维导图,写读书笔记,或者有机会就把这本书讲给别人听。这会大大增强我对这本书的记忆和理解。

我曾经读过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写过的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这本书重点介绍了笔记读书法,比较实用。

关于这本书,我也写了 读书笔记,在此推荐给大家看看。

那如何解构一本书的呢?

第一,弄清楚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一本书一般会在开头阐明问题的所在,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来强调一下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这也就是书的使命。比如,《焦虑日志》开头就说,什么焦虑,焦虑有哪些表现特征、能导致什么后果。于是,把焦虑定义后,后面就开始探讨解决焦虑的办法了。

第二,了解书的写作背景。

把问题提出来之后,作者一般会把问题出现的背景说一下。比如《焦虑日志》就提到,当代人焦虑很大部分是由社交媒体引起的,重点是因为手机导致的。因为人们通过手机,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从而产生羡慕、嫉妒、恐慌的情绪等。这些背景知识,能帮我们开阔视野,从而间接认识到本书的价值。

第三,清楚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这部分是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作者会花大量笔墨来阐述,会通过实例、数据、故事等来作为论据,来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比如《焦虑日志》中,作者就通过大量实例,告诉我们应对焦虑的办法。这部分,我会在下节重点讲如何提炼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四,提炼升华书的价值。

书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来说,会进行价值升华,告诉我们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换句话讲,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作者希望我们读完这本书有什么感受?而这也就是书的价值升华。从以上四点,我们就能很清晰地找到书的脉络和结构,读起来也会有次第顺序,不会云里雾里一团迷糊了,知道怎么来读一本书了。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要读懂并学会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什么才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

——问题的解决办法。

因为我只有学到办法,才能真正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帮助我们提升进步,改变我们的观念,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提高薪水、改善父亲关系、教育好孩子等。

这里,总结了最有价值内容的8条评判标准,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当我们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要记住它。

比如《反脆弱》这本书。什么是反脆弱?就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好,这才叫反脆弱。举个例子,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产业或者企业非但没有受损,反而更好,这就是一种反脆弱。所以,当我们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样的概念界定,把一个主题界定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手法和这个概念本身。

第二,当我们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如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没觉得问题很严重,那又怎么说服别人读呢?而一本书在强调问题很严重的部分,往往是作者的着力点,它会让我们觉得这本书太值得去看了。比如《影响力变现》这本书,一开始就描述了有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实现财富大幅度地增长,一条朋友圈就销售产品超过10万元。这时你会发现,经营管理朋友圈这么重要,而自己却从未发现,也就意识到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第三,当我们感觉某种解释令我们很意外的时候,要记住它。

比如《读懂一本书》。它说,“每本书自带使命”,这就令我很意外。什么是书的使命?是书提出的问题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让我兴奋的,而且弥足珍贵,并且让我在读书过程中带来新的启发。

第四,当我们看出逻辑递进关系的时候,要记住它。

每一本书都逻辑结构,一般也都是递进关系,是层层深入和延伸的,一环扣一环。就像我刚才说的读书要注重四点,从提出问题到写作背景,然后到解决方案,最后是价值升华。这就是逻辑递进关系,其间转换则需要重点关注一下。

第五,当我们读到转折后的内容的时候,要记住它。

我相信,这点就不需要我多讲了,因为我们从小就学过。转折后的内容,往往是作者强调的观点,也是重要的。

第六,当我们读到反映主题内在价值的不同侧面的时候,要记住它。

书的一个主题一个定义,能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向和层面。比如《心流》这本书,描述了“心流”这个定义,接下来就是在生活的各个方向和层面上列举心流的应用,如在体育运动、艺术创作、商业开创、生活方式等层面上如何应用。

第七,当我们读到心灵受到冲击的时候,要记住它。

比如当我们读到一段话、一句话的时候,突然感到兴奋、快乐或者悲痛和痛苦等。这些让我们心灵受到冲击的内容,都值得记下来的。

第八,当我们读到奇闻异事的时候,要记住它。

在看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留意并搜集一些小故事,并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记下来,方便我们以后讲的时候或者写的时候用上,增加趣味性。

以上8点,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刻意提醒一下自己,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找到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能提炼出自己最需要的内容。

最后,我还顺带讲一下,当我们读完一本书的时候,不要扔掉它。为了加强对书的理解、吸收和运用,我们再间隔三五天重新拿起它,在脑海里静静回顾一下书中的内容,写下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是一个“摩擦过程”,能让我们把各个知识点重新建立起链接。

(《焦虑日志》,我手写读书思维导图)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再按照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写个读书笔记,把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在记忆里固化下来,不易忘。即使忘了,日后拿起读书笔记,也能轻易记起来。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好笔头。

再者,脑子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所以,我也养成了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或者,我们要是能把读的书讲出来就更好了,讲的过程就是一个重读和重构的过程。更何况,做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是幸福快乐的,是功德无量的。

当然,要读懂一本书,除了需要一定的办法外,还需要我们多种知识储备作基础。

换句话说,读书越多,就越容易读懂一本书,就越容易记住一本书。

发布于 2020-02-27 17:12

既然是平时的阅读,而不是为了考试之类的学习阅读,就不要特地去记什么笔记。

没人考核你这本书说了什么故事,什么道理,人物关系,情节内容。

对你有用的是阅读时候想到的东西,思考的东西,对某个观点某个人物某个情节给你的感悟和理解。这些大脑中的思考过程是真正的关键,由此得到的属于你的认知是真正的收获。

所以可以记录一点东西,记录什么呢?

你读到某部分脑子里想到的。

一、有可能是对这个概念、背景觉得不明白,就记个笔记“关于某方面的东西去扩展了解下”

二、有可能是对某个观点认同或者否定,就记个笔记“我认为某某问题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

三、有可能是有阅读的内容引申想到别的东西,就记个笔记“去了解一下某某”

然后去把假设一当成一个任务完成他,引申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认知。

把假设二形成一段用自己的语言写的文字,完成的观点,论点。增加自己的思考。

把假设三也当成一个任务,一个新的领域,去了解一下,扩展自己的认知范围。

阅读是输入、过程是思考、收获是输出。

这样才是值得记录的笔记。

至于你看的书上的真理也好、金句也罢,一切一切都是别人的,你哪怕是背下来,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复制功能,你抄下来在别的地方用上,也不能保证有一天你能自己想出写出同样漂亮的内容。

发布于 2020-02-28 20:04

OneNote做读书笔记

本人大学之前读书不是很多,上了大学有了时间、有了资源,开始从图书馆借阅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科幻、科普读物居多),也有一些做了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笔记都是电子版,都是使用OneNote做的。

先展示一下全局

电子笔记的方便之处:1、解决了不知道如何开始的问题,刚开始不知道写啥没问题,反正方便更改、插入。 2、条理清晰,可以使用各种编号、符号做标记 。 3、字体工整。 4、可以使用黑体、斜体、底纹、颜色、下划线等等,方便把重要的标出来。 5、可插入图片、表格、链接、甚至可以弄个思维导图。 6、便于分享 7、方便管理等等。

建议读书的时候遇到喜欢或者有用的地方做个记号,方便翻阅。

至于读书笔记到底怎么做,笔记写点啥,其实刚开始我也不知道,但是重要的是你开始整理,你不开始当然不知道写啥了!

一、打开书的目录,浏览目录,如果目录喜欢的话可以敲下来,就像这样:

二、然后只看着目录开始回忆,这本书中写了啥,你现在能回想起来的都是书的精华(如果是很久之前读的,就一页页快速翻阅,有用i就停留一会儿,没用直接跳过。)

三、如果小说人物你很喜欢,干脆整理一下小说中的人物,对于十分十分喜欢的角色可以稍微整理一下:形象、吸引你的地方、你学到了啥等等。

摘录内容:不喜欢敲字就从网上找电子版,复制粘贴。然后写写自己的观点、感想也行。

总之,你想写啥写啥。

下面是我做的读书笔记,大家可以借鉴。


编辑于 2020-03-06 18:20

读书笔记不必总是写成成篇文章,还可以在书上做一些简单的标示,分享几个小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1.划线或画圈,标示关键字或句子。

2.空白处划星号(不要超过15个),方便回翻的时候迅速找到。

3.空白处编号:适用于论述类的作品,标出作者论述的①②③点,看起来更有逻辑。

4.空白处记下与所读内容相关的其他页码,方便比较阅读。

5.简要概括本页的内容或是画出简要版思维导图。

6.在一本书的最前或最后空白页:记录自己的思考,建构全书大纲

7.锻炼自己,用比较简练的话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只有写下来才算是想明白了,如果你说不出来你想的,就是因为你还没有想清楚。

发布于 2020-02-29 08:32

以前读书都是把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记到一个本子上,没有想以后怎么用。自从学习写书评后,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

书中讲到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它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检索以备重读这五个步骤,提供了一整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他倡导有目的性地购书,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养成随时记录,心得体会的习惯;学会摘抄,让原书精髓与自身思维的火花交相辉映;完善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的笔记需要反复重读才能凸显其价值。

他还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19个让读书体验更充实有效的小窍门。

看起来方法简单,用起来却很有实效。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笔记方法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我在以下这篇文章中总结了这本书的精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编辑于 2020-07-15 13:09

我从高中开始就有摘录读书笔记的习惯,至今工作3年,已经积攒了十几本纸质的读书笔记(只是业余读书学习,不包括专业课、工作用途还有丢失的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喜欢阅读,同时也是觉得读书笔记十分精简实用,方便我随时巩固读过的内容,亦或是寻找新的灵感。

法国文学家鹿岛茂先生曾经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书籍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逐字阅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想办法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要坚持写读书笔记,哪怕只是记录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场景或是做些摘抄,这才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那么为什么要强调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呢?

人的大脑是一个记忆数据库,我们所经历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以及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但是,大脑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刻开始了,而且遗忘的过程中,各阶段并不是均衡的。他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而这就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因此,当我们看过一本书之后,如果没有及时整理和记忆,那么很快就会遗忘掉知识的来源,即便是你还只记得大概的内容。

这也是网络上常见的那个梗的来源:

“你看过《XXX》这本书吗?”

“看过。”

“有什么心得体会?”

“额,我真的看过这本书。”

“……”

这种尴尬的情况自然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因为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谁也不想去做无用功,费时费力结果却只记得一个书名(很多人甚至连作者都不记得)。

针对上述的情况,我推荐以下几种读书笔记的写法(亲测有用)。

1、摘抄法

摘抄法适合于摘录书中的一些金句。这种方法的重点是,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至于其他的内容,不管是客观来讲比较重要的段落,还是作者刻意强调的部分,只要没有共鸣,就没必要摘抄。

因为我们读书是应该带有目的性的,既然选择了去阅读这本书,那么这本书里肯定包含了我们所要寻求的答案。当我们带着主观的心情去深入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和自己的以往认知做出比较,从而不会产生被作者观点带着跑的盲从现象。

除此之外,一本真正的好书是可以给你带来认知颠覆的,让你对以往看待问题的方式产生动摇,即便是在抄写和重读的过程中依然会令人信服或者感到震撼。这样的内容和句子才是真正值得摘录的。

摘录读书笔记的时候有电子版和纸质版的区分,这个就要看个人的喜好了。

如果你是重度电子设备爱好者,喜欢在电子屏幕中阅读,那你就用电子版笔记(比如印象笔记、石墨文档这类App)。

如果你喜欢纸质版的触感,觉得更有阅读的“情怀”,那么你就找个像样的笔记本做纸质版抄录。

我个人是比较钟情纸质版抄录的,手写的过程可以帮助我加深理解、思考和记忆。(缺点就是容易丢……)

个人其中一页读书笔记,字丑请忽略~

2、思维导图法

对于逻辑性和结构性较强的书,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首先,我们大体上浏览目录。目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的结构框架。然后根据目录,做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初稿,便于我们查找每个章节。

看完目录,我们可以进行快速阅读,确定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了解哪些章节是重点。然后在思维导图上对目录进行细化。这样,这本书的大致框架就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了。

接下来我们要仔细阅读各个章节的内容,提炼出本章的关键词或者中心思想,对每个章节进行精准的绘制。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添加图片说明细节,便于后期更好的记忆。

思维导图完成之后,我们还可以适当地添加备注,包括自己对整本书的理解,对某个观点的理解,以及产生的想法等等,并进行关联,同时对整体的结构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本人制作的思维导图《复盘》

3、康奈尔笔记法

康奈尔笔记法又叫5R笔记法,包括记录(Record)、简化(Reduce)、背诵(Recite)、思考(Reflect)、复习(Review)5个要素。

具体步骤如下:

a.记录(Record)。在听讲或阅读过程中,在主栏(将笔记本的一页分为左小右大两部分,左侧为副栏,右侧为主栏)内尽量多记有意义的论据、概念等讲课内容。

b.简化(Reduce)。下课以后,尽可能及早将这些论据、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简化)在回忆栏,即副栏。

c.背诵(Recite)。把主栏遮住,只用回忆栏中的摘记提示,尽量完满地叙述课堂上讲过的内容。

d.思考(Reflect)。将自己的听课随感、意见、经验体会之类的内容,与讲课内容区分开,写在卡片或笔记本的某一单独部分。

e.复习(Review)。每周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快速复习笔记,主要是先看回忆栏,适当看主栏。这种做笔记的方法初用时,可以以一科为例进行训练。在这一科不断熟练的基础上,然后再用于其他科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几种是本人觉得比较实用和大众化的读书笔记写作方法,而且方法不在新奇和种类多,自己觉得合适就行,剩下的就是长久的坚持了。

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更好的读书效果,我还有以下两个建议:

1、养成阅读笔记的习惯

很多人读书笔记做的很好,可做好了之后便束之高阁,不读不看了,这样的读书效果是很差的。

为了更好地消化书中内容,我们需要重读读书笔记。每重读一次,每增添一条评论,都是加深理解、开放新视野的好机会。

比如出差途中乘坐飞机或高铁时,工作之余感到疲惫时,甚至是闲着无聊时,都可以拿出笔记重新阅读一遍,这样才会在日积月累中实现知识增长和进步。

2、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漫无目的地与人说话时,虽然说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语言会不断得到整理,思维也会逐渐清晰。

这是因为,我们在输出观点的时候,会自发地进行思考,把杂乱无章的想法组织起来,然后形成自己的内容表达出来。

所以,即使我们在读书笔记中储备了大量的信息,如果不去积极输出表达,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这些信息真正地为我所用。

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和疑问,欢迎在评论里进行沟通和讨论。

码字不易,请动动小手点个赞吧~

发布于 2020-03-03 14:38

你应该听说过费曼技巧吧,这个词被炒得挺热的,就是没人说清楚具体到底怎么做。一个办法是置换书中的例子。下面是我读《简单的逻辑学》某页内容时做的读书笔记,你可以参考一下。


原书内容

阅读思考点滴:

客观事实和主观事实是这一小节的两个核心概念,就这两个概念作者分别举例进行了具体阐释。读者要对这样的抽象概念加深理解的一个方法是置换例子,就是说在理解了作者的意思之后,自己举出自己身边的更熟悉的例子。书中说客观事实包括事物和事件,也举了相应的例子,那我们身边的对应例子有什么呢?北京就是一个事物,北京在2008年举办了奥运会就是一个事件。身边对应主观事实的例子呢?比如看了70周年国庆庆典,有网友说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这个内心感受就是主观事实。

确认客观事实通常有两个办法:1.亲身体验、亲自考察事物;2.依赖可靠的间接证据确认事件。例如,北京这个地方是不是存在,我去看一下就可以了。北京举办奥运会,我没有参加,但可以通过留存的影像资料、与当时参加的人访谈、考察鸟巢和水立方等确认。

确认主观事实只能依赖提供主观事实的那个人的可靠性。例如前面那个观看了70周年国庆庆典的网友内心是不是真的自豪,那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

编辑于 2020-07-10 10:53

将所有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记录到一张知识地图中:

发布于 2020-09-16 10:12

读书笔记格式如下:

【日期】:3月14日

【书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页码】:20-68页

【故事素材】:

【心理学理论】:

【金句】:

【对我的启发】:

发布于 2020-03-14 10:40

读书笔记方法和读书方法是相应的,相互配合,好的读书方法就有相应的笔记方法,而且不同类型的书,不同的阅读目的,方法会不一样。建议看看《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个美国人写的,搜一下就有。

读书笔记的意义:

  • 读书笔记的重点是通过良好的笔记,梳理书中的知识、思想,帮助自己清晰地理解、分析。 清晰地分析、梳理,才能读而有得。
  • 日后,通过笔记也可以快速的概览、重温,并不断补充深入。
  • 笔记的作用还在重温重读: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入的系列过程,重读的收获远大于初次阅读。
  • 好的读书笔记的内容应包括:出版、作者信息,背景、大纲、摘要、精彩处、疑难,和自己的心得评注、赞成和反对。

建议做这种树形结构的笔记,纲要清晰,便于重阅,也可以逐次深入。

参考: 如何用小筑做读书笔记?

发布于 2020-02-27 10:19

谢邀。

主流的读书笔记无外乎两种:心得与提纲。以下皆为鄙人个人读书习惯与经验,不一定合适,仅供借鉴参考。

第一类:心得。

1.句段心得:看题主习惯。有的人习惯在书上勾画旁批,有的人习惯拿本子摘抄记录。在书上写的好处是省时方便(特别是读到某处突发灵感需马上记下),回顾时更易想起当时的感受(个人感觉,可能会有个体差异)。坏处是如果书很厚,在想回顾时会有点难翻,不太方便。另外,如果做不到比较工整、有条理就建议不要在书上写,一则影响二次阅读与回顾,二则达不到做读书笔记的效果。

工整主要指字迹和行列整齐。那么有条理又如何做到呢?可以尝试用不同颜色的笔和不同符号在书上做不同种类的笔记。举个例子:一篇文章,我用蓝色直线划出中心句(如果需要可标明序号),红色波浪线划出我欣赏的句子并写批注,紫色带问号的直线与圈表示我存疑的句、词(存疑可以是不懂,也可以是不赞同)。显而易见,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直观,坏处在于如果需要标记的地方多了很难保证工整。所以这种情况我会用到笔记本的记录。

用本子记录句段心得或者说做笔记,我的个人习惯是:第一排,紫笔写时间、书名与页码;第二排开始,黑笔摘抄原文(此部分若有我最欣赏的词句,我会用淡蓝色的笔标出来);而后用红笔另起行写感悟。此处说点题外话,我个人的习惯是用空白本写,因为钢笔字较大,一般的横纹本较窄,不方便。同时,空白本比较自由,甚至可以心血来潮搞个涂鸦、插画。哈哈,看个人喜好啦。用本子做笔记的好处在于回顾时不用翻书(对厚书很友好),不会写得凌乱,抄写一遍印象也会深刻一点。坏处是比较耽误时间。

2.读后感:也算心得类读书笔记的一部分。写读后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读写能力的方法,因为它是对整本书、整篇文章提纲契领而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把书本经验与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知识积淀。据自己的习惯,你可以选择纸笔写或者电脑写(我的习惯是纸笔,因为个人感觉更方便改稿)。如果你想写一篇很出彩、有见解的读后感。你可以查查大神的分析、评论与感悟,再对照原著看看,也许有启发呢?

第二类:提纲。

不知题主尝试过“思维导图”没有(需要可自行百度了解一下,这个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当然前提是你能较容易地提炼概括、理清条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把握文章、书籍行文架构的方法,因为它很能体现知识的层次结构,从厚书中抽离出骨架精华(类似“把厚书读薄”的道理)。在二次阅读时,你再看着这个理好的“骨架”去充实、丰富、思考,就会有新的收获(“把薄书读厚”)。一点小建议:不同层次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做笔记,我就常按彩虹的颜色顺序写。这样层次更清晰。(当然,前提是拿空白本写)

以上是鄙人常用的方法,希望能帮到题主。

编辑于 2020-02-26 20:48

读书就是对知识的分类与理解,做读书笔记就要看读什么书了。一类是知识类的,不做读书笔记,很难掌握知识体系,故用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加深理解知识体系,完成一个时段内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二类是深受著作者启发的读书笔记,觉得原文中有许多内容不错,故摘录一些,作为以后备用的原材料与资料,微微做点评价即刻。第三类读书笔记主要是自己读书后,心中有所得,把这个“得”用心得体会的方式写下来即刻。当然,还有一种读书笔记,就在摘录一点原文,写上一点“案”的形式,边学边思考,边思考编写心得,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也是一种方式。

上述读书笔记,供你参考,期盼更多的读书人在真读书,发挥读书人的作用,营造真读书的氛围,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发布于 2020-02-27 10:42

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进行记录的东西吧?

主要是勾画重点,或者标注不懂的地方,或者是写一点对一些句子的心得体会?

对于这个我很随意,没写过什么读书笔记。我认为读后感相比于读书笔记更重要。我认为读书重点不是读了多少,而是思考了多少。读书笔记我认为是过程中的东西。而观后感是读完整本书,已经对整体有所了解,进行概括、总结、思考的产物。把东西写出来,就是整理大脑思路、进行思考,进行输出信息。

接下来我也要补之前读过书的观后感了。我的想法是,书读一遍,在读第二遍,然后去写观后感。

观后感,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哪些需要记忆。

读了这本书,学会了哪些技能,产生了哪些思考感悟,对自己哪些想法或选择有改变,以后怎么做。

最后就是知行合一了。

发布于 2020-02-27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