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
粉丝(Fans)
00 后
追星
80后

80 后、90 后、00 后的追星方式和性质有什么不同?

似乎追星一直是个惹人争议的话题,当年的80后也有追星的年代,那与现在的90后和00后有什么区别呢?只是在于当年听磁带和贴海报与现在买周边的不同吗?
关注者
142
被浏览
75,804

36 个回答

我是80后,说一下我们那个年代追星。

当我们追星的那个年代,和今天完全不一样,获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电视和报刊,当时听歌主要靠这个

这种磁带类机器,主要是日本产,有三个品牌:索尼,松下,爱华,爱华这个牌子其实是索尼旗下的,听起来倒是中国味。日本的单放机很神奇-----它可以倒着放也可以顺着放,但是不能精准点歌,比如说我要听某某首歌,这个是做不到的,一直到CD时代才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是和后来的小辈们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要买这个东西呢?

因为学外语。反正跟爹妈是这么说的。


这个东西叫做歌本。80后很多人都有。主要是用来抄歌词的。

上面贴的那些图片,是当时小卖部卖出去的那种明星不干贴,这些不干贴长这样

可以把这些图片一个一个撕下来,贴到歌本上,撕完了的不干贴就是这样的:啥都没有了。

图片是已经做过分割了的。

当年这些玩意很流行,很多文化产品都有不干贴,比如说这个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信息主要是看电视或者杂志,杂志大致都是这样

花花绿绿的,这都算好的了,还有那种“标题党”,说这个明星和那个明星怎么怎么好上了。有的连刊号都没有,就是路边卖的。

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对于明星有明显的“距离感”。

也就是说,不存在为了明星如何如何的。

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差不多是外星人。

为明星消费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

当然也有比较狂热的,比如说这位

但是即便是这位杨丽娟同学,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像现在为了明星。

80后有个特点:焦虑感,尤其是85前的那一批,处于风云际会的时刻,随便说说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

  • 国企改革
  • 下岗潮
  • 加入WTO的谈判
  • 大学扩招
  • 大学大合并,改名
  • 互联网的崛起和宽带的普及
  • 电脑游戏的普及
  • 最早的一批网络游戏
  • 经济大爆发
  • 媒体天天讲国际化
  • 动漫的普及,尤其是日系动漫的普及

随便一个事,拿到今天可以从年头说到年尾,苹果发布一个新机器都能说道个半天,放在我们当年:这特么也值得说么?那年没有新事物?

注意,我说的新事物,是过去完全没有的,突然蹦的一下爆出来的。不是iphone4到iphone5的感觉,是突然出现了“智能手机”这一个物种。

好像智能手机真的是我年轻的那会发明出来的,只是我们当时不知道

新生事物的刺激,比如说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导致80后的这一代人对于明星是较为迟钝的。

如果说十几岁可能对外感知还不明确,但是在20岁以后,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都能潜在的感觉到中国要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不知道会怎么个变化,外加上信息不发达,对于明星狂热确实比现在弱的多。

值得注意的是:80后有极大的分化,85前和85后由于国家改变太大,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不一样。


另外说一下,我们那个时代的明星,有实力当然很好,没有实力也是要努力的。

一般没有实力而努力的,被称之为偶像派。

刘德华放今天应该算实力派,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是偶像派的代表。

流量明星---没有这个概念。

编辑于 2020-05-03 20:09

不抖机灵,这个问题我想从消费方式的角度回答。

通常追星这种行为都发生在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而,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

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把三个年代出生的人,追星的时间做一个简单的划分。

80后对标的时间区间是1990-2000(2010)
90后对标的时间区间是2000-2010(2020)
00后对标的时间区间是2010-2020(2030)

从“追星说起”。

1989年,小虎队在台湾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巡演。随着演出的推进,粉丝的疯狂程度也不断高涨。

后来他们自发组成了自行车队,一路尾随追踪。“追星”一词,由此诞生。

娱乐是一项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与兴趣并让大家感到愉悦与满足的活动,大家也愿意为此进行各种方式的消费。

80后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纷呈的世界刚刚对这中国和这群年轻人们展开,作为第一波独生子女的他们开始消费着,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贫瘠的娱乐资源。

那时候人们追星消费更多的是,购买演唱会的门票、明星们的磁带、DV。

在本子上抄写歌词来支持和消费自己喜欢的歌手。

2001年10大销量国语唱片(排名不分先后)
王菲《寓言》《王菲2001》
周杰伦《JAY》《范特西》
  孙燕姿《风筝》
  萧亚轩《明天》
  陈小春《抱一抱》
  邓丽君《忘不了--邓丽君纪念专集》
  郑秀文《完整》
  s.h.e 《女生宿舍》

条件差一点的一群人坐在电视机前,好一点的一家人来观看电视当中自己喜欢的明星,为此增加其收视率。

以《还珠格格》为例

“1998年,《还珠格格》第一部在北京有线电视台播出时的收视率是54%;
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在北京、上海及湖南台播出时平均收视率分别是57%、55%和52%,最高点突破65% 《还珠格格》是亚洲迄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一直保持至今。
在香港,《还珠格格》也使亚洲电视台击败无线,而在东南亚均打破了历史上华语电视剧在当地的最高纪录。
韩国三大电视台甚至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足以见得这部剧的影响力有多么强了。

90后,独生子女成为身边人的一种常态,互联网开始渗入每个人的生活,虽然90后们相当一部分仍旧延续了上一代喜欢抄歌词的习惯,但是消费形式与80后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

90后作为更为个性和独立的一代,凡事喜欢亲自去判断,爱憎分明。

一旦发现了中意的明星,90后们会大声说出来,不仅自己超兴奋,甚至还要告知亲朋好友,嚷嚷得全世界都知道。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超女、快男时代。

《超级女声》是中国湖南卫视从2004年起主办大众歌手选秀赛,从那时起,中国的选秀时代正式来临。虽然其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再从事相关工作,但是当年从中脱颖而出的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尚雯婕、谭维维等等至今还活跃在荧屏上。

2007年,《快乐男声》横空出世,当年的是总冠军: 陈楚生、第2名:苏醒、第3名: 魏晨、第4名: 张杰。相信这些名字对于许多人而言至今也并不陌生。

相信经历过的人,一定都记得大家守在电视机前不仅自己投票,还联系朋友们给自己喜欢的歌手用短信投票的过往岁月。

大家从购买碟片开始逐渐转变为电脑、手机、MP3下载自己喜欢的明星的歌曲,甚至当时还有不少人发送到10XXXXX把歌曲设置成自己的彩铃。

在互联网上,人们在各个论坛贴吧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摇旗呐喊,人以群分,不少喜欢相同歌手的人聚集到一起,相互认识熟悉,甚至不乏以此为契机走入婚姻的殿堂。


80后看电视,90后敲电脑,00后刷手机。

00后成长生活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可看可玩的娱乐内容变得从未有过的丰富。

如果说80后和90后只是追星,而00后显然更高级,他们开始“养”星了。

明星不再是简单的榜样,而是被赋予了哥哥、弟弟、爱人、家人等多重身份的复合角色。

为了迎合Z时代的年轻人,娱乐业的消费内容和产品也是越发新奇与个性。

微博上为自己喜欢的明星打榜,电子唱片,vip会员付费,相关的周边产品,贡献巨大的互联网流量,各大平台的话题争论和制造,都是现在追星的消费形式。

说到流量,鹿晗作为归国四子的顶流,2012年以曼彻斯特联的球迷的身份仅仅只是转发一条微博,就破了第一项微博上的世界纪录“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

2015年5月,鹿晗作为顶流明星登上福布斯中国名人榜封面,封面几个大字写着:“颜值+时代”。意味着,以鹿晗为首的流量时代已经到来,“流量明星”一词也因鹿晗而起。

以《小时代》为例,“高价值IP+流量明星”制作出的电影被资本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恶评如潮也抵挡不住粉丝们对他们的欢迎。

没有人永远18岁,但是永远有人18岁,总有人为此类娱乐内容消费和埋单。

《小时代》——4.83亿    2013年6月27日上映     豆瓣评分4.7
 《小时代2》——2.9亿     2013年8月8日上映   豆瓣评分 4.9  
 《小时代3》——5.2亿    2014年7月17日上映  豆瓣评分4.5
 《小时代4》——4.8亿     2015年7月9日上映  豆瓣评分4.7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是非,2018年9月,共青团中央批忐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2019年科幻类题材电影《流浪地球》的大火,以及《上海堡垒》的失利,是市场给走流量路线的明显和资本一记重拳。

18岁的孩子们也长大了。

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会追捧什么。

但是在这个时代,00后们对明星们的迭代速度也以肉眼可见。

作为顶级流量的归国四子,在前面加一个“曾经”一词,不过也只用了不到几年的光景。

前有练习生蔡徐坤、锦鲤杨超越,后有肖战、王一博。

肖战新歌达殿堂史诗唱片认证《光点》上线16小时24分钟单平台销售额破5000万!销量超1666.66万张!并且达成最快破1000万销量和5000万销售额双纪录!

如今肖战因意识XT被喉舌点名也身陷囹圄。

没人知道下一个被万众瞩目的明星会是谁,也没人知道下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们会喜欢什么。

以上。

编辑于 2020-05-03 12:59

我,80末90初生人,追星比较狂热的时间是2000年到2012年。

那时BBS论坛是粉丝交流的主要平台。

有热心的歌迷/影迷(那时还没粉丝这个词,洋气一点会用fans)会买服务器建论坛,开放注册,有的论坛还会为了过滤粉丝,仅开放回答问题注册甚至邀请码注册。这是一种很内部的聚集模式。做的比较正规的会和经纪公司有联系。统一会服,灯牌,口号,组织活动(演唱会,组团在拼盘演唱会上应援,一起接机等等)。

我02年的时候加入过非官方的大陆歌迷会,追得对象是个台湾歌手。开始的时候论坛规模不大,大家只是贴照片,新闻,互相聊天。大概03年之后统一了会服和口号,大家会穿着去接机。05年左右有了会歌,后来还被歌手本人放到专辑里去了。

后来有了百度贴吧,论坛的热度就下降了。再后来有了微博,不久之后没人上论坛,坛子就没了。

(刷了这么些天发现80后好少见有混过当年的饭圈的,我这么另类的吗???)

没人催你一次买很多唱片。

是的,我在论坛混了七八年,从来没见过有人催别人一次买好几张同样的唱片的。有了数位专辑之后我才听说这个概念。

这跟发片模式也有很大关系。我追星早期,实体专辑最大的敌人不是免费下载,而是实体盗版专辑。那个时候经常有歌手聚集起来搞反盗版活动。表示支持的方法,就是买正版的实体专辑。

我那个时候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在论坛上跟着负责人团购台版签名专辑,这是最保险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在大型唱片行买专辑。判断这个唱片行是不是靠谱主要看有没有知名歌手在那里办签售会。我家偶像比较火,会发预售版(会附带单曲碟或者特典),正式版(裸专),还有庆功版(封面不一样,会有特别收录曲或者mv碟),我会都买上,正式版还会再买一份磁带专门用来听。演唱会专辑也会发CD版,DVD版,和BOX版,前两个我都是全买的,BOX我只买过一次,里头有CD, DVD, 写真书,纪念毛巾和纪念项链。

想象一下,如果像买数字专辑一样,买多份实体专辑。在网购还没那么发达的情况下。从唱片行的货架上搬下来,找收银员结账,然后再搬回去,找1×n个空间来放这些东西。跟买数字专辑时多加几个数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那个时候没见过有谁在论坛上说自己这么做过,更没人倡导大家这么做。

当然,也可能是我偶太红了,就算不多买,那个时候人家照样百万实体销量(骄傲脸)。

饭圈环境自由散漫。

虽然看到如今的饭圈控评觉得真是非常有组织,但要不是我偶12-13年左右经历了一次被黑,我还体会不到我们那个年代出来的粉丝到底有多散漫。

当时他在微博上被黑的时候,我们这些粉完全不知道要干嘛。开始的时候觉得那些人胡闹,根本没管,后来升级了,有的粉就忍不住了,要么开始慌慌张张问怎么办,要么开始骂人。可以说是相当无组织无纪律了。要不是我偶在娱乐圈混得久,心理承受能力强,就这情况,他可能都会以为自己已经糊到没粉丝了(哈哈)。到很后面才有人开始建立反黑组。后来可以说并不是粉丝或者工作室把这事搞定的,而是那些黑觉得太无聊,不黑了,事情渐渐淡下去了。

满大街都是周边产品。

就像题主说得,好多贴画,吊饰之类的,文具店里全是明星周边。当时很开心,只要看到我偶的脸就all all all。现在想想我偶被侵犯了肖像权,一分钱没拿到,有什么好的(哈哈哈)。

要说那时候市面上比较正统的周边,可能要把杂志算进去。那时候还没有虚拟杂志,全是实体书。做切页是我的日常。那个时候大街上随处可见报刊亭。只要看到我偶做封面,或者封面上有我偶名字的杂志,我必买!比较常见得是《当代歌坛》《时代影视》《EASY》等等。豆腐块贴在本子上,整页收在文件夹里,闲得时候拿出来整理。

还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比如

想跟他说话,就给经纪公司写信,被看到的可能性跟后来有微博之后完全不能比。

有个本子专门用来抄歌词,有个本子专门用来写自己是怎么想念他。

“偶像派”?“实力派”?永远是跟路人争论的永恒话题。

电台和电视台也有歌曲排行榜,可以在他们官网投票,或者发短信投票。如果能重复投票的话,甚至会守夜,跟现在刷数据差不多吧。

其他的想不起来了,想起来再说。

——

再分享一个比我上头说得这些要更早的经历。2001年的时候,我偶像到我生活的城市举办歌迷见面会,就是一个小型的live。这是他代言的饮品做的活动,参与方式是收集瓶身标签换票。我当时才刚饭他不久,他也没后来那么火,甚至连售票演唱会都没开过。但我还是集了300多张标签,换了两张票。

我来描述一下那个现场——歌迷们没有统一服装,没有口号,没有手牌和灯牌,应援物是荧光棒和纸质海报。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尖叫加齐声跟唱。我偶像当时就穿了个橙色T加牛仔裤唱了整场,还在现场跟大家过了25岁生日,就这种小场面,他居然都眼眶湿润了。

现在想想那个男孩儿,觉得真不可思议,他可是王力宏啊!

——

最近把前些年还在家的时候拍得照片翻出了。这照片也得差不多5年之前了吧。出国定居以后就没条件再收了。




————

这题下有很多人提到每一代人追星的心态不同。

其实希望自己偶像被更多人喜欢的心情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追星的平台不同了,导致追星族们的心态和行为曝光程度不同。

没有家庭互联网的时候不追星的人基本是看不到追星的人说了什么的,大家互相不干预。后来有网之后有BBS论坛和留言板,但比较内部,使用的人也不多。有了贴吧之后饭圈才渐渐被外人看到。有了微博这类社交网站之后饭圈的种种才被一丝不挂地展露出来。

编辑于 2020-05-17 13:13

80后:我的偶像好厉害,别人家的偶像也好厉害

90后:我的偶像最厉害,他这么努力怎么还有人diss他

00后:我的偶像最厉害,别人家的偶像好差哦

emmmmmmmm开个玩笑

其实你说的范围太大了,每个年龄段的追星族不可能用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去汇总。00后和00后的追星方式同样也不同。有的人,比如说我喜欢一个人,只会去下载他的歌,听他的作品,或者支持他的银屏等等。但不会满世界嚷嚷。有的人,比如说我的朋友,演唱会必去,周边比买等等。还有的人,比如说土豪,为了谁谁谁打榜等等。太多了,怎么可能囊括的完。

发布于 2019-04-18 08:25

其实我觉得支持偶像的方式没有变,是心态变了,粉丝变得卑微了。

支持的方式一直都就是花钱嘛。

我90后,那个时候就是买海报买磁带,现在就买周边买杂志买代言什么的,只要在经济能力范围以内,我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心态

现在总是看到一种言论,“粉丝要是不为xx做这做那,那xx就完了”,我觉得这种就是赤裸裸的绑架式追星,追星从我喜欢你,所以愿意为你做什么什么变成了你喜欢我,你必须为我做什么什么,你要是不做,你就不是真的喜欢我

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也追星,现在却有点反对追星,因为我觉得这个事现在变成了非常可怕的事情,就是一旦这种“我爱你所以必须为你做什么”的思维方式形成,这不单单是追星这件小事,他是在剥夺一个人的独立人格。

追星从以前的一件闲情逸致的小事,变成了一件能够轻易影响三观影响家庭甚至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大事,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发布于 2020-05-07 19:17

00后 不追星

发布于 2020-05-03 11:24

追星心态和性质没有本质不同

只是追星媒介变了而已,从没有互联网时代的磁盘海报,到互联网刚刚产生下的短信投票,到现在互联网的成熟时代的打榜

当然,互联网产生的新型媒介确实更能把粉丝极端化,并且这种极端化更加能够被圈外人看到并且影响到圈外人的生活,所以诟病现在饭圈的人越来越多,这其实是媒介变化和大量资本介入导致的,与追星的人没太大关系,饭圈女孩还是那群追星族

当下饭圈的畸形生态,互联网和资本都功不可没

编辑于 2020-05-13 16:07

我90后,我以前也买过磁带什么的

但是现在就看演唱会,买抱枕,买ep什么的。

看看免费的视频,就这样。

发布于 2020-05-03 21:39

80是看墙上的海报,在大街和电视上听偶像的歌。

90是在mp3里听偶像的歌,在三十多岁时去偶像的演唱会,偶像的歌陪伴了他们的青春。

00是在网络上倾诉爱意,为自己的爱豆力所能及的做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偶像,只是喜欢的方式不同,尊重别人,也保持自己。

发布于 2020-05-04 09:44

00后,不请自来。

我的观点,追星族,饭圈这个群体,不管爱豆是中国人还是韩国人还是日本人,不管是白人还是黑人,这个词,这个群体从诞生至今为止从未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褒义的。不谈歌曲电影还是现代文艺活动之类的,我就谈饭圈追星这种行为。

如果想反驳我,那就先做个题:

用一个褒义词形容饭圈:____

用一个贬义词形容饭圈:____

与其说追星是在追求上进,粉一个正能量的榜样,倒不如说在粉一个虚假人设,在粉一个负责包装虚假人设的娱乐公司。虽然我还是个互联网小白,但是关于脑残粉这个概念,应该是从我开始冲浪以来就有的。据我所知,蔡明的《追星族》大概就比我大了10岁,杨丽娟开始痴迷刘德华比我出生可早了8年。不管是80后,90后,00后,追星的行为无非就是:疯狂买专辑,买周边,去演唱会应援,给偶像拉横条,只不过因为互联网的普及20年代的饭圈女孩们学会了打榜刷数据反黑买代言,但是在我看来让80年代那帮老追星族穿越过来他们也能干了。

追星这块,没有谁比谁高等的,都是躺好韭菜,什么情怀也好,青春也好,到头里不过是娱乐公司为了宣扬消费主义伪造的一个文化幌子而已,饭圈自始至终也不过是资本手上的一个笑话罢了。80后也不用感叹一帮不如一帮,当年蔡明的小品《追星族》嘲讽的不就是你们?90后也不用笑话00后卖国式追星,赎罪式追星了,当年69圣战被指着鼻子骂的也不还是你们?

文笔烂了点,但先不匿了

编辑于 2020-05-10 19:04

其他不了解,就说说85--95吧,那时候没什么追星的概念,我喜欢周杰伦,喜欢蔡依林,喜欢王力宏,喜欢林俊杰,喜欢she,喜欢阿杜,喜欢孙燕姿,萧亚轩,胡彦斌等等等等。

不是说我喜欢谁就一定要讨厌别的人。而是这个人的歌好听我喜欢他。重点是歌。现在追星是我喜欢这个人所以喜欢他的歌。参考流量们!其实那些吹的多厉害的的歌,打破什么什么记录的歌,除了自己粉丝有几个人听!

以前一盘磁带能传半个班,抢着听,现在粉丝自嗨买一大堆的歌免费送人没人听!所以你看整天这记录破了那记录破了,却没见一首流行开的歌。

再拿电视剧来说吧,那时候喜欢《还珠格格》是喜欢这个整体,现在估计得分是喜欢小燕子还是紫薇还是五阿哥还是尔康等等等等了

不过现在环境如此,比如我多关注某个明星两眼就会被打成某某粉!无语!

发布于 2020-06-09 20:42

00后并非个个无脑追星,还是那以前一套,只不过因为时代玩法变了。

图片变为了周边,磁带变成了手机

你还会看到8090那一代追星的影子

也会抄歌词 把图片贴到本子上 等

那个时代郭富城同款发型 这个时代某宝同款衣服

大多不会专辑105张起购

可能追的星变了

发布于 2020-05-05 09:40

不请自来,00后,有喜欢的爱豆,不理解饭圈也不想理解,属于“白嫖”类,不打榜不关注超话,没看过现场(主要是买不到票),买杂志,转发下动态什么,但是发了专辑一定会买,上了什么节目也会关注,写文章会提到,就这样

发布于 2020-04-27 19:46

80后追星:模仿偶像发型 每首新歌都会唱

90后追星:买海报 买CD 下载歌曲到mp3 每首歌都听过

00后追星:微博打榜 买代言 这歌好像在哪听过?

三代人,追星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可能是物质和精神的匮乏,让从前的人更容易“爱”上一个明星,不过也正是因为贫瘠,他们能够付出的也仅仅只有对偶像纯粹的“热爱”而已

而物质的丰厚,让当代年轻人能够为偶像付出的东西越来越多,“热爱”被冲淡了,为了维持这种“爱”,需要粉丝不断去证明,可人往往是这样,越是想要证明什么,就越是缺乏什么。

现代的追星,只是缺少了最纯粹的“热爱”,而已。

发布于 2020-05-07 20:24

80后可以是两个孩子的妈

90后可以是三观碎成二维码的路人

00后可以量力而行

发布于 2020-05-07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