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细节
影视评论
阿甘正传(电影)

阿甘正传中有哪些不易察觉的细节?

讨论过那么多国内经典,看看国外的吧!
关注者
624
被浏览
2,740,927

105 个回答

电影中有一部分,讲的是有智商障碍的主人公阿甘参加越战,凭借自己奇迹般的运气从枪林弹雨中幸存。

电影刻意回避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阿甘作为一个智商比常人低很多的人,是通不过美国军队的征兵要求的——士兵的智商被要求在80以上。而阿甘的智商,则远低于平均值,在“慢”一栏内。

相似的看似与事实矛盾的情节,也在《全金属蛋壳》中出现:一个低智商的新兵蛋子在越战时期应征入伍,最后成为了一个冷血杀手。

(图:《全金属蛋壳》)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电影艺术创作,不用深究。但这些越战电影不约而同地选择描写低智商士兵,就仿佛是在禁忌的边缘,暗示着观众些什么。

如果我告诉你,这些电影其实是基于史实,像阿甘这样低智商的士兵是真实存在的呢?

而他们的命运,则远没有《阿甘正传》里描述的那么美好…

(图源:wikipedia)

时间是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刚刚决定派出地面部队,直接大规模干预越南内战。美国的越南战争,开始了。

而此时摆在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兵源困难:上哪儿找那么多年轻男性,去一个陌生的国家打仗、赴死呢?

图: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越南战争的总指挥

没有人想去越南,美国人都削减了脑袋想要逃避兵役。根据美国征兵规则,大学生、有孩子的父亲可以免服兵役。结果美国大学生数量激增、上不了大学的人就拼命结婚。而找不到伴侣的,就只好装疯、自残,无所不用其极。

图:美国大学生数量在60年代激增

国防部最后决定降低征兵要求,逼迫那些智商低于常人的“阿甘”也加入军队。这个项目叫做“十万人计划Project 100000”,意为每年都要强征超过十万名有智力障碍的士兵。

国防部部长麦克纳马拉面对媒体是这么说的:十万人计划是为了拯救这些智商低下的人。这些人现在多半生活在美国各大城市的贫民窟内。军队可以教他们生活的本领,提高他们的智商,让他们为社会所用。

(图源:全金属弹壳)

在越南战争期间,十万人计划一共招募到了35万士兵。这些低智商的士兵被分配到了军队的各个部门,与普通士兵一同训练,一同参战。他们被战友统一称为:麦克纳马拉的傻子。

这些智力有障碍的士兵到达新兵训练营后,不出所料地什么也学不会。

心理学家N. Gregory Hamilton是一名越战老兵,他的书《麦克纳马拉的傻子》曾经回忆自己在新兵训练营中目睹的无数哭笑不得的场景:

  • 他们不知道怎么扔手榴弹。不论教官和战友怎么教他们把手榴弹扔的高一点,这样才能扔得更远,他们始终直直地把手榴弹扔出去。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往上扔就扔的更远?
(图源:pintrest)
  • 他们无法通过射击测验。那时美军为了模拟实战,会用活动靶子,每个射击人员需要反应迅速才可以打中目标。对于大多数智力低下的士兵,他们还没瞄准完,靶子就消失了。事实上,让他们拿枪这件事本身,就够让全连官兵提心吊胆了。
(图源:copybook)

无数头脑清醒的指挥官都向上反映:这些人不适合军队,更无法上战场。但那时美军的缺人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想放走一个人都不行!

就这样,大部分通过十万人计划招募的“阿甘”,都被送往了越南。他们就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不知道越南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战争”是什么…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十万人计划中一共有超过6000名士兵战死,2万多人受伤。他们的伤亡率是别的士兵的三倍。而且这一切都是无谓的伤亡,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有效战斗。

(图源:LIFE)

那个时候很多美国将军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不需要士兵有多聪明,只要可以服从命令就可以了。但越战的经验证明了:战争非常考验士兵的智力,你必须反应迅速,懂得如何使用各项装备,如何与队友交流配合…

(图源:variety)

这6000战死的士兵中,有一位名叫Robert Bromo。从小到大,所有人都知道他比别人慢,但这种不同并不妨碍他有着幸福的生活。

直到十万人计划把他强行征召。他的父母家人、亲戚姐妹、乃至上级军官都不停地向上反映:他不能打仗,他会害死自己…

他最后还是死在了越南。这让他的家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愤怒:为什么有钱有势的人可以通过各种办法免服兵役,让Robert替他们打这场他们想仗。

(图源:daily mail)

除了自己身处险境以外,这些智力低下的士兵还极大地拖累了队友。

根据一名美老兵的描述:

在实战中,如果我们队里有一个智商低下的队友,我们必须时刻防着他不被他误射,而在交战时,我们必须时刻保护他的安全。想象一下派五岁小孩拿着武器上战场,这就是十万人计划所做的事情。

《麦克纳马拉的傻子》就记录过这样一件事: 曾经有一名低智商的士兵在越南站岗,这时一位军官返回营地。这时士兵应当检查军官的身份,然后放行。但这位士兵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把对方误判成了敌人,直接开枪,当场击毙了军官。

当晚,愤怒的战友谋杀了他。他的尸体,以及凶手至今都没有被找到...

(图源:NBC)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到达军营后说,他觉得在军营中生活特别简单:只要听军官的话就可以。军官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阿甘从战场上回来,成了英雄,但那些和他境遇相同,上了战场的士兵,却没有一个人可以一样幸运。

(图源:pinterest)

他们被推上完全应付不了的战场,从开始就没有回来的希望。

在越南战争之后,十万人计划终止。

但这十万冤魂之后,战争机器还在轰鸣,还有无数和一样懵懂的年轻人被推进炮火硝烟。

无人阻止,但他本不应死在那里。

图:2008年的一篇新闻“他本不应该去伊拉克”,一名智力低下的士兵在伊拉克战死,他在军队里的外号就叫做:弗罗斯特·甘


source:

Hamilton, N. Gregory: McNamara's Folly:the Use of Low IQ Troops in the Vietnam War

youtube.com/watch?

newsweek.com/he-should-

blackpast.org/gah/proje

编辑于 2018-11-05 14:35

谢邀。我不喜欢“细思极恐”这个词... ...

一部电影成为经典,或者干脆说凡是经典,大都是经得起阐释和多面解读的。所以其实不担心“过度阐释”这回事,只是不要在阐释的文本上再做过多脑洞大开的发挥解释,弄到离奇荒诞,还是回到电影本身的文本上来说吧。

许多地方谈不上需要“细思”才能发现的情节,比如,一开始小阿甘去入学,不怀好意的校长前脚问,佛瑞斯特先生去了哪儿,后一脚就是小甘坐在院子里,房子里传来男女欢爱的声音(非常刺耳,仿佛野兽),明显是甘妈妈为了获取小甘的入学资格和校长做了性交易。

珍妮的父亲虐待她,性侵犯她,都是电影中台词和情节明确交代了的。

珍妮有没有生病,生的是什么病,我觉得这倒不甚重要,影片也谈不上暗示了她得艾滋病的意思。她独自一个儿离开,生了孩子,召唤阿甘来相见和交代后事的时候还容貌柔和,语气平静,不像是知道孩子也染病命不久矣的样子。她留下一个小孩。小甘小时候是和妈妈一起过,单亲。小小甘是和爸爸一起过,还是单亲。要个父母双全的家庭可真难啊... ...

只是有一些算是彩蛋的细节,不知道是否有寓意,阿甘成了乒乓球明星回家的时候,家里摆了好多他本人等身大小的广告牌,作为广告纸人的阿甘每一个都是闭着眼睛的。图我不贴了,有心的可以去回顾一下这个情节段落确认一下。对于导演和编剧来说,这么重要的道具不可能是疏忽,有意为之的话,只能算是对大众媒体对阿甘本人的误解,和他作为明星被商业社会的消费,双重盲目的意思吧。

还有一个,最后阿甘第一次见到小小甘,珍妮告诉他这是他的亲生儿子。阿甘很惊骇,第一个想问的问题竟然是:他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智商过低... ...想想甘妈妈片头多倔强努力地告诉阿甘,你不是低能,你只是特殊,想想阿甘在片中说了多少遍,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这一路,有多少人耻笑过他,当面骂过他stupid。那么刀枪不入的阿甘,面对小小甘,竟然也惊惶害怕得生怕他和自己一样。

所以阿甘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宁愿性交易也要阿甘作为正常的孩子读书;阿甘爱自己的孩子,害怕到不敢让他再经受一点自己曾经经受的屈辱。

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世界上所有成年人的软肋吧。

编辑于 2015-11-05 10:27

丹中尉说如果阿甘当上捕虾船船长他就去当宇航员,然后他没有食言(一年后演员和汉克斯又一起拍了阿波罗13号)

发布于 2016-10-23 18:01

《阿甘正传》通过一个细节,表达出了阿甘一以贯之,恒久不变的独特个性。

那就是:每当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阿甘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一定穿着一件带蓝格子的衬衫。

从电影开场开始:

童年的第一场戏:

上小学:

中学:

大学:

应征入伍(注意夹克衫的里面):

创业:

母亲辞世:

投资致富:

珍妮离去,开始长跑:

回忆时间线与叙述时间线接轨,阿甘再次找到珍妮,再下一场戏就是他们的婚礼:

珍妮去世:

最后一场戏,阿甘没有穿格子衫:

但是,小阿甘穿着,还戴着红色的帽子:

阿甘喜欢的事物,从头至尾,都没有变过。

编辑于 2018-11-08 10:43

丹中尉一直强调自己排最重要的是袜子,结果他腿没了,不能穿袜子了

发布于 2016-11-14 00:15

看看电影开头阿甘的箱子里有什么。


童年的故事书

佳洁士牙膏

捕鱼公司的帽子

跑步衣

乒乓球拍

报纸(也许关于越战)

我知道你们都看到这些了

但是

箱子网格的左下角

有一个红色圆形物体

上面好像有一个头朝左面的人头像

看起来

很像

毛主席像章

发布于 2016-12-14 11:19

我来说个。阿甘回去捕虾,花高价买了艘别人说是新船的旧船,明显是被欺负了。出海捕虾也没人帮他,台风来了也没人提醒他应该呆在港湾里。结果戏剧性地台风把港湾里的船都破坏了,阿甘的倒留了下来。好人有好福吧。

编辑于 2017-11-12 18:01

难道没有人提阿甘的公司投资苹果公司这一段嘛?



阿甘正传1994年上映,影片中阿甘的公司投资了苹果,并且说永远不用担心钱了。

附两张苹果公司的股价变化图。(本人不是金融专业,不知道这两张图的具体意义)


可以看见苹果股价在94-14期间涨了约100倍。

有人觉得阿甘正传很假,很鸡汤,大部分故事是虚构的,阿甘的成功靠的是运气,但仅投资苹果这一段,却是可能真实发生的。

不要忘记阿甘正传上映是在94年。

如果任何人在看完阿甘正传之后,投资了苹果,那如今可能就真的是百万富翁了,我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最细思极恐的一部分。

发布于 2018-02-15 03:51

第一个坐在阿甘旁边的黑人女子听得不耐烦,迫不及待想离开,4号车来的时候阿甘问你不是等9号车么,最后一个老奶奶却宁愿等下一班车也要听他讲完,人这一辈子阅历越多就越珍惜眼前朴实的实物

发布于 2018-01-21 23:13

阿甘第一次接触乒乓球的时候,战友告诉他打乒乓的窍门,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视线从球上移开。就讲了这一点。

然后阿甘就记住了这个窍门,接下来,电影中所有打乒乓的镜头,阿甘都没眨过眼,一次都没有

阿甘就这样成为乒乓国手了……

编辑于 2018-11-08 13:17
发布于 2015-10-30 19:11

记得阿甘妈妈为了让阿甘能够上学和禽兽校长上床吗? 校长出来后问阿甘,你会说话吗?

还记得阿甘怎么回应的吗?

阿甘嗯嗯啊啊一顿怪叫。

你觉得阿甘不会说话吗?

他是在模仿禽兽校长嘿嘿嘿时的声音来嘲讽他罢了。

发布于 2015-11-30 01:53

有一个细节,阿甘上大学的时候某个雨夜去找珍妮,恰逢珍妮坐男朋友的车回来,阿甘看到珍妮和男朋友在车里亲热,大怒,过去揍了男朋友一顿,珍妮表示不解,阿甘回答说我以为他在伤害你,珍妮明白了然后带阿甘回到宿舍。

阿甘当时是不懂得说谎的,他当时打男朋友并不是出于嫉妒,而是真的认为男朋友在伤害珍妮,那么阿甘为何会把亲热当做伤害是行为呢?因为以前有人对珍妮做过这个动作,而且那个人深深的伤害了珍妮。

那个人就是珍妮的父亲

发布于 2015-10-09 16:59

根本没有细思极恐的细节,因为我看下来,这部电影整个就是在诠释什么叫"细思极恐"。

仔细想想,整部电影除了阿甘,都很惨!但全被阿甘"轻松"的视角稀释了。

我觉得比较类似《美丽人生》,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为一笑而过。

编辑于 2020-12-14 14:56

《阿甘正传》有一场戏,阿甘的母亲在和校长谈阿甘的智力问题,而阿甘坐在门外的椅子上等。

这个构图显然致敬了美国插画家 Norman Rockwell 的作品:

这个画面信息量很大,描绘了一个活泼好动的“问题少女”,家长和校长对她的焦虑,和她本人的虎虎生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美国可以说家喻户晓,至今还有很多网红会Cosplay这个画面。

《阿甘正传》其实悄无声息地致敬了很多美国本土的艺术家和音乐人。希望中国电影也能有这样的意识和情怀。

编辑于 2018-11-08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