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美国电影
纯真年代(电影)
纯真年代(书籍)

如何评价电影《纯真年代》?

关注者
27
被浏览
75,157

18 个回答

看完这部电影,我知道我还会二刷,三刷,甚至想起来就看看……但出于好奇看了下豆瓣影评,几乎都在宣扬爱情自由,为牛栏和艾伦的不能厮守惋惜,当然还不忘踩一脚May……其实May是很可悲的,她她完美的就像那些华服、瓷器一样,静静地待在那里,你可以在她面前抱怨,不甘,甚至挖苦,她还是会对你微笑……有的人评价她不懂牛栏和艾伦向往的自由,甚至说她“笨”“心机”等等,我不这样认为,她是深爱牛栏的,深爱到给过他好多机会让他自由选择,要知道几乎每次和牛栏的谈话她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及表姐艾伦,包括推迟婚礼…可以说在流言蜚语面前,她选择“相信”牛栏,不让他有机会“放飞”自己,因为那样面临的可不仅仅是沦为大家的笑柄,甚至整个家族也会蒙羞,可笑的是牛栏取May的最大原因竟然是May尽力为他维护的东西……当那句旁白说牛栏竟然希望她死掉时,我表示心寒,可能是薇诺娜太美的缘故,就像是被人间困住的黑天使,当她俯身牛栏的双膝抬头含泪笑着说“我怀孕了”,小白兔终于漏出了“獠牙”……有恳求的无奈,也有高姿态的宣战……婚前的“让他自由”和婚后的“守住主权”态度截然相反,但并不矛盾,试问,如果牛栏和艾伦追求爱情,真的远走天涯,May怎么办?那个年代失去贞洁除了下嫁就是孤独终老,她的整个家族,甚至那几个家族都会蒙羞而抬不起头来,可是这是她的过错吗?不是,从头到尾都是牛栏恳求May嫁给他,为什么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被抛弃……还有May临终前都给儿子说的话,可以看到一个隐忍,宽容,智慧的女性是多么强大,她从没有像艾伦一样在男人们的面前展现过自己的脆弱,但是并不代表她就木然活该,生前的种种痛苦只能一个人深夜独自品尝,临终前也没有告诉自己的丈夫,而是分享给了儿子……她才是被当时社会绑架的最紧的人……

编辑于 2018-04-14 12:04

写在前面

最初看影片的时候就思索着,会不会有人从小三婚外情的视角来把主角一通乱骂,结果去看影评,还真有。倒不是想在这里阐述个是非对错出来,电影从某些方面来说本身就是很主观的体验,而这样的主观,却也和自身的经历阅历思考方式脱不了关系。这样主流之外的情感本身就无法用人为的条条框框去做定性与判断,我想作者和导演也并非在讨论伦理问题,而所谓的纯真年代,最可贵的还是两个人在桎梏下的抗争,或者说是对一个外表华丽却压制人性压制真实情感的时代的抗争。

————————————————————


电影的世界很少是非黑即白的,扁平化的人物形象过于形式,善是高高在上的善,恶是十恶不赦的恶,少了人物真实内心的复杂性,也就少了许多有血有肉的感受。

如此一来,拿纯世俗或者道德的视角来看《纯真年代》,显然就不那么合适了。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绅士淑女化的时期,上流社会装点着门面,守护着地位,名誉,他们拒绝开放自由,拒绝一切新的未知事物,小心翼翼地捍卫着岌岌可危的华丽。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男主人公纽兰是个骨子里的反叛之人,他厌恶着这样的传统和守旧,但表面上却从来不会直接说不。男权社会里,婚姻于男性而言,是家族的结合,是利益的扩充,和财富、地位、名誉有关,却唯独和爱无关。

所以,纽兰选择追求当时身在纽约最大家族之一的梅,梅美丽温柔娴静,她是这个阶层的捍卫者,也满足了这个阶层所有的幻想。


薇诺娜太美了!!!


然而,艾伦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她身处舆论流言的中心,她目睹丈夫生性风流后试图离婚反抗,她厌恶这群把所有的情绪藏在华丽外壳下的所谓贵族们,她离开欧洲来到纽约追求自由和解脱却发现纽约依然是欧洲。和纽兰不一样的是,她不仅敢想,而且敢说。

往昔不同今日,洒脱随性追求自由的艾伦在当时被视为十足的异己者,捍卫上流社会“纯洁清白”的贵族们,显然是无法接受这样的艾伦的,然而这样的艾伦却正是纽兰内心真正的渴望。



这不是一个男主女主最终挣脱世俗枷锁勇敢在一起的故事。纽兰抑制住内心对艾伦的爱恋,催促着自己尽快和梅完婚,以此逼着自己做选择。最终他和梅踏入了婚姻的殿堂,此后的日子在一遍又一遍的验证他和梅内心世界的不同,“假如优雅,到了最高境界竟变成其反面,帷幕后面竟是空洞无物,那将怎么办?”


直到最后,纽兰和艾伦也没越出雷池,所有关于爱情的憧憬和试图打破的努力,都被看不见的枷锁深深桎梏着,纽兰成为了贤夫慈父,艾伦继续为摆脱与伯爵的婚姻而努力。影片最后,一直充当失语者并已经去世的梅,才借助儿子之口道出了这么多年,她其实一直是知情者,强行留在自己身旁的丈夫心中住着另一个人,这不是胜利,是贵族阶层捍卫者的代价,是无奈与痛苦。沉重的世俗枷锁下,自由和爱不堪一击。


故事不算复杂,题材放在影片上映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不算新鲜。所以许多因为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而来的影迷大失所望,感叹那个拍出《出租车司机》的导演已经才华不在了。不过,我看到的却是导演对相似主题的不同阐述方式。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纯真年代》,抗争都是贯穿始终的。

《出租车司机》里,丑恶是直观的,赤裸裸的,深夜的纽约街头,充斥着暴力、色情和欲望,而几次救赎无果后,男主人公的反抗也是最直接的正面冲突,他拿起枪就冲入了敌窝一顿扫射。但《纯真年代》里的压迫是无形的,是用各种华丽包裹起来的上流社会的规矩道德,因为太过美好虚幻,梅甚至从来都没意识到过,这是一种束缚。至于反抗的武器,不再是枪,而变成了爱。就是这种人类最原始最与生俱来的爱,在那样的时代也成了奢侈品。这样的反抗,少了激烈与冲突,少了视觉的刺激,多了几分妥协。导演更像是到了人生的另一阶段,缓慢受锤之后,而最终回归平静。


在这样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里,导演对情感情绪的拿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私以为,影片的选角是极为成功的。刘易斯的眼神里藏着纽兰各种隐藏的细腻的情绪;薇诺娜·瑞德纤瘦的身材小鹿般的形象更是应了原著里对梅的描写:“那位身材高挑的姑娘看起来就像刚狩猎归来的狄安娜女神”,天真纯洁,不谙世事,精致得有些空洞。


米歇尔在出演艾伦时已经三十多岁,特写镜头下也能依稀看到些细纹,但是举手投足间,她都展现出了艾伦的成熟自信与打破陈规。选角的成功,对人物情感情绪的表现功不可没。

在爱情与世俗桎梏里挣扎的纽兰和艾伦,海边粼粼波光下的踌躇犹豫与心照不宣,波士顿邂逅的欣喜与隐忍,送别晚宴时的无奈与决绝,以及暮年时近在咫尺却最终错过的重逢,每一个场景在宏大的时代背景都显得那样的渺小,对于个体而言却是一辈子可遇不可求的爱恋与执着。

非常喜欢的一幕

我向来是不愿意用简单的一两个标签去给人物下定义的,因而也就更加无法简单的用某个形容词去定义故事里的三个主人公。看到不少人认为艾伦放荡,纽兰窝囊,梅假装善良实则工于心计,这样的定义着实太过狭隘了些,失去了人物背后的情绪和张力。宏大的时代背景下,三个人都是受害者,艾伦渴望自由,渴望女性权力,所以坚决选择离婚而深陷舆论之中,深藏爱恋隐忍决绝;纽兰逃脱不了阶层的重压,纽约、欧洲乃至书里的日本,都没有他苦苦寻觅的自由和追求;梅选择了做阶层的捍卫者,也就选择了失去真正爱人的自由,所以一辈子她都要忍受无爱,苦苦煎熬。没有胜利者,每个人都在矛盾挣扎里苟且偷生。

最初看影片的时候就思索着,会不会有人从小三婚外情的视角来把主角一通乱骂,结果去看影评,还真有。倒不是想在这里阐述个是非对错出来,电影从某些方面来说本身就是很主观的体验,而这样的主观,却也和自身的经历阅历思考方式脱不了关系。这样主流之外的情感本身就无法用人为的条条框框去做定性与判断,我想作者和导演也并非在讨论伦理问题,而所谓的纯真年代,最可贵的还是两个人在桎梏下的抗争,或者说是对一个外表华丽却压制人性压制真实情感的时代的抗争。


边缘化情感的讨论在影视文学领域并不罕见,《廊桥遗梦》里梅丽尔·斯特里普记了一辈子的邂逅,《卡罗尔》里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尼·玛拉人群之中的无声相望,《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弗洛伦蒂洛对费尔明娜五十多年日日夜夜的等候......这可能也说明,伦理道德规则与真实的人性情感之间永远存在着冲突,有人是规则的捍卫者,有人愿意为爱抛弃规则,没法用简单的对错去衡量。但是,电影文学可能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去了解那些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的东西,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去探索一个又一个鲜活个体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我想,这也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说出这段话的原因:
“我一直都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
对我而言深入探索主角生活态度的心理现象,
探索其心灵世界所奠基的文学和文化传统,
远比设计情节来的自然。”


自己的公众号,非商用,不定期更新,有空来玩







发布于 2020-03-15 20:05

马丁·斯科塞斯在这部电影中以极大的耐心描绘了一个花团锦簇、美轮美奂、相敬如宾的上流社会,在他缓缓移动的镜头下,是贵族们空无一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心照不宣地合谋,用一种极其体面的方式,联合绞杀了爱与自由。

《纯真年代》哪里纯真?我只看到一种道貌岸然的残忍。

梅的娴静、柔美,是那个按部就班的礼教世界所生产的精美瓷器。书房里的挽留,是她最温柔的胁迫。宁愿陪着一具诅咒自己早死的干枯的灵魂,也要保全完美无暇的地位和身份。

纽兰内心深处虽然欣赏艾伦的反叛和不拘礼数,但他实际是个懦弱温吞的男人。他最初想劝艾伦勇敢做自己,但最终还是妥协于世俗的闲言碎语,而劝艾伦不要离婚。看似浪漫的帆船赌注,不过是为自己的胆怯找一个借口。

最后在窗户下的眺望,不过是对过往岁月的苍白回望而已。人总是善于在怀旧中麻痹和美化记忆,事实上,就像他说过的,每当想起艾伦,她就像油画里的侍女一样,虚幻又宁静,将永远象征着他生命里缺失的那个部分。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英国、美国、巴黎,其实都差不多。艾伦一开始赞颂的“美国哪里都好”,不过是繁华下的表象。无论她逃到哪里,她的反抗都终将失败。

发布于 2019-02-13 16:47

★★★☆☆

说是纯真年代,电影里哪有个纯真的人,其实也没一个好东西。就像老马其他电影里一样,电影中都是满着坏水的人。想扣一分还是在may的人物塑造上,在二人转中间夹着又在最后反杀男主,我看男主是吃饱了撑着,明明在里面最傻还以为别人看不透!男人!

发布于 2020-05-09 00:40

一部古典爱情浪漫主义电影,唯美拍摄质感与剧情命运交织,华丽服装、豪华背景与人物塑造,让观众好像置身于纽约上流社会,呈现出那个带有时代性的“纯真年代”。

电影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展现上流社会对道德和财富的约束——枷锁般锁在青年人身上。

其中的一个慢放长镜头——大风袭来所有人按住高帽,影射道德压迫下的人们压力过大。

——《纯真年代》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 薇诺娜·瑞德、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 埃尔维拉·诺塔里奖 马丁·斯科塞斯 / 米歇尔·菲佛、第51届金球奖 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提名)

发布于 2022-10-31 12:35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部五十年代的片子《伯爵夫人的耳环》,同样都是身份高贵的人把自己的生活优雅地过的不如意的故事。我一向对于这种古典的爱情故事不感冒,但是斯科塞斯的拍法让我很喜欢,那一个个长镜头像《好家伙》里那个著名的交代环境的长镜头以及接下来介绍人物的长镜头,用来表现古典的美我很喜欢。我们很多人对于电影手法什么的不明白,其实你去看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狂热电影追求者的电影你能非常清楚的明白

镜头此时做了一个转动女主角消失在画面中,因为此时男主角要逢迎其他人,然后他的注意力回到女主角镜头才摇到她


一部电影此时最重要的就是演员的 位置,注意现在女主角左边的金色门框就是一条分隔线条,同时她位于画外的边缘,镜头转动也让她离镜头比较远画面里比较小显得她此时的疏离与弱势。
随着男主角的落座镜头向他们推,注意此时男主角仍然没有逾越这条金色的门框,表明他没有敢于逾越礼仪与女主角交流
男女主角之外的部分变暗,他们之外的声音也渐渐消失,表明两个人进入交流
特写的景别表明情绪到达高潮,门框形成的分隔线条也在此时不见了,表明两个人前所未有的联系

电影中出现的一阵颜色充满画面的镜头比如女主角收到黄玫瑰画面突然变黄让我想起伯格曼《呼喊与细语》的专场,虽说二者还是不一样的,但是马丁在这部电影尝试了一些很美的表现手法,这是让我欣赏的。电影有很多美妙的叠化,叠化是一直陪伴电影成长的手法。我印象中茂瑙的《日出》就经常使用叠化来表现人物心理,电影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深入那个古典的逝去的年代。

编辑于 2020-06-18 13:34

这部电影还是拉丁味道浓了点,太过注重感官的东西,色彩的奢华艳丽和热情的宣泄,而缺少华顿作品里的,承袭英国清教传统的,灵与肉的分裂,盎格鲁撒克逊式的不平衡的压抑美感。廊桥遗梦这部片子倒是太盎格鲁撒克逊了,缺了点拉丁热情。廊桥遗梦应该由意大利后裔的导演和演员才好,纯真年代应该让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后裔来执导,薇诺娜莱德演的梅太讨巧。让马丁斯科塞斯这么个意大利穷孩子去表现华顿夫人这个老纽约富人圈子的故事,不合适。想起一部老波兰电影,贫寒的女家庭教师第一次参加贵族的聚会,遇到一个女贵族,女教师说,这儿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很没意思,女贵族说,这儿的人我都认识,太没意思。

编辑于 2020-01-14 13:41

抛砖引玉

老了的他,坐在她楼下长椅上,望一眼她的窗,想起多年前海边她的背影。爱情还在,可是青春没有了。两个老人,他不知和她再说什么了,唯有转身离去,胆怯地,颤抖着。突然觉得我和男主多像啊,跟生活结了婚,却爱着电影,做着幻梦,年华老去。生活宽容了我,我追忆逝去的梦,胆怯地,颤抖着…

发布于 2018-02-03 00:06

三角恋情,没有赢家,撕扯了三个人的心灵,斑驳了三个人的人生,尽留遗憾与叹息……

电影倒不敢妄加评价,写些观后感罢。

1

最近观看了电影《纯真年代》,留给我一些感慨。

《纯真年代》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爱情文艺片,改编自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三角恋情。

他,是出身高贵、年轻有为的有志青年,在已有婚约的情况下,爱上了有夫之妇。受上流社会传统礼教及自身良知的束缚,他在婚姻内称职地做了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父亲,在社会上做了一个好公民。但他内心深处始终郁闷,因为他终其一生也未能与深爱之人在一起啊!

她,是特立独行、勇于追求自我的女子,因上流社会歧视离婚人士而不得解脱不幸福的婚姻枷锁。后来她幸遇真爱,但对方却有婚约,她只能独自度过余生。

而她,则是端庄贤淑、温婉恬雅的女子,简单、纯真,莫名被卷入三角恋情中。陪伴在她身边、心却在远方的丈夫与她貌合神离,直至她郁郁去世。

这就是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律师纽伦·亚契、伯爵夫人艾伦·奥兰斯卡及艾伦的表妹梅·韦兰德。

影片制作华美却笼罩着一层无奈与遗憾,纽伦与艾伦的求而不得使人揪心,梅的委曲求全使人怜惜。

三角恋情,没有赢家,撕扯了三个人的心灵,斑驳了三个人的人生。

2

电影中三角恋情涉及者的做法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是与非,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缘由的。而实际上,纽伦、艾伦与梅,他们三个人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都不忍心伤害他人。

先说纽伦。

纽伦欣赏挑战传统的胆识,私下置疑因循守旧,但他在公开场合却不遗余力地支持传统。他本人的行为,亦尽量顺应上流社会的规范要求及传统礼教。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的情感居然脱缰了。

他痛苦,他彷徨,他试图拽回情感这匹脱缰的野马(电影这一部分导演导的真不错,把纽伦的痛苦及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他在不由自主地想去接近艾伦时,他自己也是在极力抵抗自己的内心的。

他知道,与自己门当户对的梅是更适合自己的人。甚至在向梅请求提早结婚时,在当时也是他内心真实的、迫切的渴望,他是喜欢梅的。只是,当时他还不清楚,自己深爱的是艾伦,而对于梅,仅仅只是喜欢而已。

很多时候,只有经历过了,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感情。所以,在经历与梅结婚后感受到的只是束缚后,他才明了自己深爱艾伦的感情。

当他受尽煎熬终于下定决心想离家去追寻艾伦时,妻子却怀孕了。彼时他不顾心痛,毅然放下自己的感情,承担起身为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在往后的余生中,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都是称职的。

所以,梅在临终前对儿子说,他们都会平安无事的,把家交给纽伦她放心,他们也可以一直放心下去,因为纽伦为了家庭,舍弃了自己最渴望的东西。

从追求真爱这个角度来说,纽伦为了家庭是做出了牺牲的。

再说艾伦。

艾伦是无惧世俗偏见,勇于追求幸福的。她的婚姻很不幸,但因当时上流社会是唾弃离婚这种行为的,而表面维持着婚姻。

艾伦自己是不受世俗观念束缚的,可她为了纽伦及梅,也做出了自己的牺牲。

她爱纽伦,虽然她希望能与纽伦在一起,但她不希望纽伦名声扫地。同时,她也很顾念亲情,不想伤害善良的表妹,她一直希望表妹梅能幸福。

她内心亦是不想破坏别人家庭的。甚至,在海边,虽然她知道纽伦就在身后,但她就是不回头。另外,艾伦也没有去赴与纽伦的旅馆之约。所以后来她离开了纽约,再未与纽伦产生交集。

这部电影中最无辜的当属表妹梅了。

聪慧的她隐约察觉到,未婚夫好像爱上了他人。她给自己与未婚夫预留了看清各自感情的时间和空间。并在婚前当纽伦请求与她提早结婚时,她向纽伦求证过他对自己的感情,她在得到确认后才同意与纽伦结婚的。

她不想纽伦对自己感情误判,导致三人都痛苦的后果。她纯真无邪,但她并非是傻白甜,她实则是个理智、通透的姑娘。

她在得到未婚夫已看清心意的肯定下才步入了婚姻,却从此进入了牢笼。

但是,她与纽伦的婚姻,不仅仅涉及到她与纽伦两个个体,还与家族的荣辱息息相关。如果她离婚,会令家族蒙羞,所以她只能去小心呵护自己的婚姻,捍卫自己的婚姻。

这些,她原本不该承受的啊!她是被纽伦硬拽进与其婚姻的啊!

虽然,她提早告知艾伦自己怀孕了,但她不是胡言乱语,这告知是以有依据的预判为基础的。同时,身为妻子的她,告知身为丈夫的纽伦自己怀孕,当然更是应该的。

3

《纯真年代》这部电影,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即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到底是应该不顾一切地去勇敢追求真爱,还是回归家庭?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难的选择题。无论选择哪一个,都是有利有弊的。

选追求真爱,也许会声名狼藉,还有可能与真爱在一起后,感情会被鸡毛蒜皮消磨殆尽,从而一地鸡毛。

选回归家庭,心灵空虚、行尸走肉般地活着,也是很考验人的意志的。

总之,《纯真年代》中的三角恋情,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其痛苦的熬煎与心痛,他、她、她的爱而不得的境遇,留给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深深的遗憾,以及一声叹息……

编辑于 2020-11-20 18:27
《纯真年代》女逃犯为报恩嫁给残废丈夫、遇到真爱时又反悔,下场悲惨!
1928 播放 · 3 赞同
发布于 2022-02-19 10:29· 211 次播放

一部沮丧的电影

发布于 2021-11-13 15:11

男主渣的无语,人家梅婚前说的明明白白,爱别人就去爱,可非要跟梅结婚,结了婚有勾勾搭搭,怎么想的!

发布于 2020-06-22 13:49

爱而不得是人生的常态,看完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画面真的很唯美,男主角太有魅力了。不愧是几届的奥斯卡影帝~

编辑于 2020-06-24 22:45

我们的第二节艺术鉴赏课在三月八号,和上次一样,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部电影,且又是关于爱情和女人的电影。抛刚开始时看不到字幕的不愉快,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好作品。

影片给我的初印象是“华丽”。华丽的服饰,华丽的装潢,华丽的舞会,这是一个浸泡在红棕色贵族气息中的故事。电影结束后经老师点拨我才明白,那种炫目的华丽背后带给我隐隐不适的感觉是什么—是庄严的贵族秩序。华丽是上层人的专属,秩序在贵族当中神圣不可侵犯。所以我们原汁原味的贵族小姐梅自然懂得规则以及如何利用规则。

故事的另一位女主人公,我们张扬且风情万种的艾琳小姐,则是和梅截然不同的人。她不满意在欧洲的束缚人的婚姻逃到美国,希望能在这片新大陆找到“自由”,可是她的希望很快就落空了,纽约上层社会是欧洲的翻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婚姻纠葛在这里依然是谣言的原材料。她爱上了梅的未婚夫纽伦,但是迫于森严的规则,她与爱人几度纠缠,最终远走他乡,回到欧洲(也许可以看成是艾伦对制度反抗的失败)。

这个影片确实讲了一个“俗气”的三角恋故事。21世纪,我们在观念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爱情的忠贞,所以当我们看到男主人公“脚踏两只船”的情节时,不免有愤愤之词。可能说出来会被广大女同胞骂的狗血淋头,但是我还是想说。关于纽伦到底爱不爱梅这个问题,私以为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学上讲,爱情的三个要素是激情、亲密与责任。梅天真可爱又漂亮,在贵族圈中很受欢迎,我们可以说纽伦一开始对梅是有激情的,但是他慢慢发现,在梅明媚的笑容下面一直都有一层屏障,他看不透她。所以他们之间的“亲密”是很少的,“激情”也渐渐褪去。在此我甚至可以大胆猜测,纽伦并不爱梅,他一开始只是以为自己爱上了那个美丽温柔、大家都喜欢的梅。

而纽伦对艾伦的爱是什么样的?是隐秘的,激情的,甜蜜中夹杂着痛苦的。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中对这种波涛汹涌但被迫压抑的情感的表现,很典型的一幕是,纽伦去接艾伦,在马车上他解开艾伦手套的扣子,和艾伦的手肌肤相贴,思念的苦楚在这一刻终于得到释放。纽伦爱艾伦,爱她潇洒清醒,爱她反抗的勇气,爱她有棱有角的美丽。

然而,这是一个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纽伦一次次想走到艾伦身边,却又一次次打消念头,至于年过花甲之时,他站在曾经爱人的楼下仰望她的窗子,最终还是没有走上去。悲剧的原因很复杂,悲剧的结果也不难猜到。只是当影片最后年老的纽伦穿着黑色的长风衣孤独地走向对面的夕阳时,那种苍凉感慢慢的渗透到人的心灵之中……

剧中的另一位女主梅,也完全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天真善良不谙世事。她可是在上流社会成长起来的小姐,知道怎样保护自己,为自己牟利。当她跪在丈夫面前激动的说自己有了身孕之时,她的心思透过那双明亮的眼睛若隐若现。她以前告诉梅自己有孕,促使了梅的离开。他早就知道丈夫和梅微妙的关系,却一直选择视而不见,精巧地把爱的人拴在自己身边。当然,这样一位女性更是可怜的,纽伦说自己看不透她,因为她心里的东西太复杂。她的一生是幸福的,但是又时刻处在痛苦之中,丈夫不爱自己,这种痛苦尽管会随着时间变淡,但永远不会消失。

所以,我想,什么是最好的爱情呢?这个问题自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我认为最基本的原则是“自由”。选择爱谁的自由,不爱谁的自由,爱不爱的自由,是否结婚的自由。这世上的爱情鲜有和第一次爱上的人白头偕老的,所以唯有“从心不逾矩”罢了。

发布于 2023-03-08 13:02

影评不敢妄写,毕竟才看一遍,除男主女主外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都好复杂,还有不少老纽约的时代背景值得细品,加上西方名字盲的我很多角色都还记不住,只是这导演的心境特别之处,跟自己对感情的看法有几分相似,深情而不滥情,对于男主围城外邂逅的感情,呵护之余也不会让它恣意生长,发乎情,止乎礼,中西方都明白的道理,拼尽全力想

放下可是却又忘不掉……

电影最最直击灵魂的是他的结尾之处,年迈的男主只身奔赴欧洲,有道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只为远远再见佳人(梅的表姐)一面,一段看似不堪的婚外情,演绎的如此高贵,坚贞,犹如男主对心上人的关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所以我最主要想说的是,有人在影评里面骂男主很渣,我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以上



编辑于 2020-11-10 10:02

是打入仇人内部还是被仇人打入内部 这是个问题

发布于 2023-12-28 13:07

现在是2023年1月26日晚,酒后。脑海突然乱入一个场景,女主在海边,男主在远处观望后离开。不记得什么电影,乱七八糟关键词搜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内容,还是找不到想要的东西,总觉得自己弄丢了什么。终于在搜索页好多页之后找到了《纯真年代》。记忆忽然打开,当年看这部电影时,正好经历类似的情节。

只能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当时现在皆惘然。

这个图也很应景,大学时写给心怡的女生信中摘抄并改了的诗句"你在桥上看风景,我在楼下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我的梦"

快退休的年龄,还能偷偷摸摸怀念一下从前,嘿嘿。

发布于 2023-01-26 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