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
敦煌
莫高窟

介绍、解读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书籍有哪些推荐?

有哪些介绍、解读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书籍推荐
关注者
145
被浏览
83,187

20 个回答

▼“敦煌系列连载”的总目录(可链接到每一篇):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连载目录(可链接到每一篇)


(提醒:文末也附有“敦煌-唐朝篇”的目录索引)

----------------------------------------------------------------------------------------------


▼本窟共3篇,上两篇介绍了东壁门、西壁龛,与南壁,详见: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初唐-220窟“最美传奇窟”-东壁-维摩诘经变、西壁龛-云中菩萨、甬道【高清大图】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初唐-220窟“最美传奇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净土宝池虚空,佛菩萨济济一堂赏乐舞【高清大图】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初唐-220窟“最美传奇窟”-北壁-药师经变:七尊巨佛,富丽庄严,琉璃燃灯,胡旋舞乐辉煌【高清大图】





【敦煌】初唐-220窟: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敦煌研究院制作的此窟等比例模型-北壁、西壁龛(左)、东壁门(右),覆斗型窟顶




敦煌莫高窟220窟——这个被称为“传奇洞窟”里的每幅壁画都可称之为上乘之作,正如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先生所说:220窟的壁画“构图设色都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装饰绘画。”

笔者认为,220窟北壁,是敦煌所有窟里最美的壁画了!敬请读者千万不要错过啊!!!




【敦煌】初唐-220窟: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敦煌研究院制作的此窟等比例模型-北壁《药师经变》【1080x1500】




本文要介绍的是上图(也是下图右边)这面墙壁——北壁的巨幅壁画《药师经变》,富丽壮观、精美绝伦,堪称敦煌之最。



1.初唐-敦煌220窟:覆斗型窟顶,图左是西壁龛彩塑,右为北壁药师经变



-----------------------------------------------------------------------------------------------

【阅前提示:】本文包括许多高清大图,点开图片,可看大图。有一些是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每张图皆已注明像素尺寸,如【1600x2300】)。

-----------------------------------------------------------------------------------------------



北壁《药师经变》全幅:



1.初唐-敦煌220窟北壁-东方药师经变【3239x2233 超大图】



初唐莫高窟220窟《药师经变》,是最精美的一铺药师经变

该窟是初唐时翟通建造的家族窟。构图气势恢宏,始创全景式东方药师净土大型经变画,为盛唐药师经变画奠定坚实基础。根据该经变画下端题记,此壁画为大云寺律师道弘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所造。


北壁的药师经变,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主尊是七身药师佛。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法王,是治疗众生的生老病死之痼疾的大药王。他有胁侍日光、月光菩萨,还有十二药叉神将,保护众生免于苦难。

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八大菩萨侍立左右。水池中央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宝台的栏边,有四位侧身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手捧莲花,合掌礼佛,水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宝台两侧是十二药叉神将和圣众,神将上方是赤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是裸身忿怒相的金刚力士

七佛足踏莲花座,头悬华盖,上空飞天翱翔,彩幡、祥云、不鼓自鸣的乐器,飘舞于天际;宝台前临曲池流泉。药师佛前,中原式灯楼西域式树形灯轮并出,由四位菩萨点燃;在辉煌灯火的照耀下,展现出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两侧乐队共有28人左侧15人,右侧13人,每一侧均分坐在两块方毯下,乐人肤色各有不同,演奏着中原汉民族的乐器、西域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吹奏乐和从外国传入的弹拨乐等共18种。舞台正中央,两组舞伎(分文、武组)在灯火辉煌中翩翩起舞,一组展臂挥巾,绺发飘扬,似在旋转;一组举臂提脚,纵横腾踏,被认为这就是传自大唐盛世所流行的胡旋舞和胡腾舞。




1.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下部有四人对舞、28人乐队,菩萨燃灯)【1600x1079 大图】


(▲提醒:上图与下图均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初唐时,敦煌有经变8种38铺,多为通壁大画,新题材、新样式迭出,而药师经变只有莫高窟220窟一铺,而且与隋代药师经变有许多不同,非常珍贵。

隋代药师经变主要与弥勒经变相对应,但莫高窟220窟药师经变(北壁)的对面(即南壁)是西方净土经变,这两种经变互为对应关系,到中唐之后成为一种模式。这与入唐以后,西方净土信仰取代弥勒信仰成为最流行的净土信仰相一致。

此铺经变对净土世界的描绘也十分生动,琉璃宝地上乐队奏着仙乐,舞者跳着胡旋舞,欢快地旋转,使人生出无限仙羡之情。

尽管莫高窟220窟出现了唐代第一铺药师经变,但它在构图、题材、艺术风格上都是孤例,不具备承前启后的特征。其后药师经变一度消失,期间只出现一些画面较小的药师说法图和单尊像,直到110多年后,才在莫高窟148窟出现第二铺药师经变。药师七佛信仰除220窟外,其后中唐洪辩所建365窟,主尊也是药师七佛塑像。药师七佛信仰在敦煌较少见,但在日 本却极盛。




1.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1880x1080 大图】



上半部分,立于视觉中心的是七尊巨大的立佛(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两两之间各有一位侍立菩萨(八大菩萨+药师佛两大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中间部分,有栏杆台子,上面分散地坐着四位身形很小的供养菩萨(或献花、或合掌礼佛);

下半部分,从左到右依次是:一组15人乐队、一架树形华灯(有菩萨点灯)、四人对舞(中央位置,还有一座巨大灯楼),一架树形华灯(有菩萨点灯),一组13人乐队

最左侧与最右侧,各有十二药叉神将、听法圣众。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七尊立佛(药师七佛)【2792x1080 超大图】



该铺药师经变画,内容主要有七佛、八大菩萨、十二神王、三灯轮、三神幡、乐舞等,以药师七佛为主体。

在莲池中的双色琉璃宝台之上,药师七佛平行呈一字排开,分别站立于七座双层仰莲之上。横贯整铺经变,十分突出。有的结手印,有的持宝物、或念珠、或托钵。

其中一身佛左手托钵,右手作说法印,应视为七佛中最远一佛——药师佛(从右边往左数第七尊)。药师造像特征之一是手托药钵,画像符合此特征。

需指出的是:一、所谓药师七佛,是指东方有七个佛国,各有一佛,药师佛只是最远一佛,不是指七尊都是药师佛。二、东方有七个佛国是《药师经》的说法,其他佛经有不同的主张,如支谦译《八吉祥神咒经》称东方有八个佛国,第五佛国的主尊是药师佛。失译者名《十吉祥经》更称东方有十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七尊立佛(药师七佛)【临摹】牛玉生临摹【1280x534】



七佛上方(头上)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宝饰垂幔,流光溢彩。七佛面前(脚下)各有一盏琉璃宝灯,彩光四射。在七佛两侧各竖立一根高杆,五色彩幡飘扬。

在七佛身旁分别站立八大菩萨。左右最外侧,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还有听法圣众。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边起 第一-第四尊立佛【复制图】【1401x1052】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边起第三-第七尊立佛【复制图】【1401x1052 大图】



【敦煌】初唐-220窟: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游览通道的复刻壁画,游客提灯观赏





东方七佛、十大菩萨



以下从左往右,依次来观瞻这七尊巨大的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掠影)【gif】


(▲提醒:上图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下图:从右边往左数,第三尊~第五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边起第三-第五尊立佛【1280x1514】




七佛上方(头上)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宝饰垂幔,流光溢彩。七佛面前(脚下)各有一盏一盏琉璃香炉。在七佛两侧各竖立一根高杆,五色彩幡飘扬。

在七佛身旁分别站立八大菩萨,加上药师佛两大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共组成十大菩萨,姿势各异。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 第一-第六尊立佛【复制图】【600x400】



(▼提醒:以下皆为高清大图,点开图片,在大图中可看清诸多细节)



下图:右起第1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1尊立佛【1364x2849 高清大图】




右起第1尊立佛,一手托钵、一手拈念珠。袈裟透明,衣襟搭披随意。身旁分别站立两大菩萨,头部分别向外侧微倾。右边最外侧,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还有听法圣众。

佛陀头上是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垂有珍珠网幔,宝饰庄严。华盖后面,掩映双树,树叶葱茏。

上空两身飞天,或倒立俯冲,或双手合十、提身上升,长长的飘带与祥云一道,如行云流水般,环绕华盖;右上角有两身小菩萨乘坐祥云,徐徐下降,赴会听法。

佛陀足踏一座装饰精巧的莲花台座,座前供有一盏琉璃香炉。栏杆后面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

在七佛两侧各竖立一根高杆,五色彩幡飘扬,此图中是最右侧一幡。

下面平台栏杆上坐着一位身形很小的供养菩萨,双手合十,回首向后望去,仰脸瞑目。

下面宝池,莲花盛开。右下是右侧乐池,乐伎正演奏各种乐器,以音乐供养佛国净土、赞颂佛法庄严。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1尊立佛-一手托钵、一手拈念珠【936x1598】




下图:右起第2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2尊立佛【1365x2973 高清大图】



右起第2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结印。袈裟裹体,衣纹边缘的线条,画得非常流畅,好像有金属质感。头光里映衬两圈莲花,晶莹剔透。身旁分别站立两大菩萨,头部均朝向佛陀。

佛陀头上是多层五彩琉璃华盖,以卷草纹构成,垂有网幔,宝饰庄严。华盖后面,掩映双树,树叶葱茏;下面还有芭蕉叶。上空一身飞天,倒立俯冲

佛陀足踏一座装饰精巧的莲花台座,座前供有一盏琉璃香炉

最上方天空,五色彩幡,飘扬得很远;空中还飞舞着许多系着彩带、“不鼓自鸣”的乐器

下面平台栏杆上坐着两位身形很小的供养菩萨,右边一位,合掌、回首向后望去;左边一位,双手捧莲花献佛。

下面宝池,莲花盛开。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2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结印【945x1598】




下图:右起第3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3尊立佛【1364x2858 高清大图】



右起第3尊立佛,两手作手印。袈裟紧紧裹体。身旁分布三位胁侍菩萨。

佛陀头上悬有一顶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宝饰庄严。华盖后面,掩映双树,树叶葱茏;下面还有芭蕉叶。

一身飞天,侧身向上,身后拖着长长的彩带,与祥云一道,周流天际,从华盖所垂饰的珍珠流苏后面穿过,划出一道轻灵的痕迹。

天空中还有五色彩幡,飘扬得很远。

佛陀足踏一座装饰精巧的莲花台座,座前供有一盏琉璃香炉。栏杆后面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

下面平台栏杆上,坐着身形很小的供养菩萨,双手捧莲花献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3尊立佛-两手作手印【872x1599】




下图:右起第4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4尊立佛【1365x2810 高清大图】



右起第4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托钵。袈裟透明,衣襟搭披随意。头光里映衬两圈莲花,晶莹剔透,外圈还有一圈火焰纹。

身旁分别站立四大菩萨,各有头光,两两相对而立,或双手捧莲花向佛,或侧背身垂手而立;同中有异,对称中有变化。

佛陀头上悬有一顶多层圆盘状华盖,圆盘中心是一朵大圆形覆莲,圆盘边缘所挂的白色小串珠,在风中飘扬,好似清风徐徐吹拂,观之令人神清气爽。华盖后面,掩映双树,树叶葱茏。

华盖两侧各有一身飞天一位背身向上,另一位侧身向上,似在招呼左边的飞天,彩带、祥云缭绕。两身飞天环绕华盖左右,与下面四位菩萨簇拥佛陀,形成呼应,构图对称协调。天空左右还飞舞着两件“不鼓自鸣”的乐器。

佛陀足踏一座装饰精巧的莲花台座,座前供有一盏琉璃香炉

栏杆后面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是为东方佛国琉璃净土。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4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托钵【989x1596】




下图:右起第5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5尊立佛【1366x2969 高清大图】



右起第5尊立佛,一手结说法印、一手持念珠,手势优美。袈裟透明,衣襟搭披随意。身旁分布三位胁侍菩萨。

佛陀头上悬有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垂有网幔、璎珞与流苏。华盖后面,掩映双树,树叶葱茏;下面还有芭蕉叶。

一身飞天,背身向上,身后拖着长长的彩带,与祥云一道,周流天际,从华盖所垂饰的珍珠流苏后面穿过,划出几道行云流水般的痕迹。

佛陀足踏一座装饰精巧的莲花台座,座前供有一盏琉璃香炉。栏杆后面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

下面平台栏杆上,坐着一位身形很小的供养菩萨,头往后仰,一手拈莲蕾献佛,意态虔诚,身姿优美。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5尊立佛-一手结说法印、一手持念珠【1004x1596】



右起第5尊立佛,一手结说法印、一手持念珠,手势优美。袈裟透明,可以想见那质料之轻盈、精美!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5尊立佛-一手结说法印、一手拈念珠,袈裟透明【480x1600】




下图:右起第6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6尊立佛【1366x3023 高清大图】



右起第6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托钵。袈裟紧紧裹体。头光里映衬两圈莲花,晶莹剔透。身旁侍立两大菩萨,头部分别倾向佛陀。

佛陀头上悬有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垂有网幔、璎珞与流苏。华盖后面,掩映双树,树叶葱茏;下面还有芭蕉叶。

上空一身飞天,倒立俯冲。在七佛两侧各竖立一根高杆,五色彩幡迎风飘扬,此图为其中一幡。

佛陀足踏一座装饰精巧的莲花台座,座前供有一盏琉璃香炉

下面平台栏杆上坐着两位身形很小的供养菩萨,左边一位,合掌、回首向后望去;右边一位,一手拈莲蕾献佛,仰望上空。

下面宝池,莲花盛开。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6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托钵【1054x1599】



右起第6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托钵。头光里映衬两圈莲花,晶莹剔透。眉骨、鼻梁等处,画出了立体感。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6尊立佛-一手拈锡杖、一手托钵【571x875】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6尊立佛与菩萨【2148x3046 超大图】



佛陀身旁侍立的这位菩萨,是这十大菩萨中保存得相对来说较好的一位。

她头部微倾,向佛合十礼拜。长眉几乎连通成“一字眉”,一头青丝,头发纹路画得很细腻;有头饰、手镯,身上饰有璎珞。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6尊立佛之旁的菩萨【690x1600】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6尊至第2尊立佛【复制图】【600x400】




下图:右起第7尊立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7尊立佛【1366x3045 高清大图】



右起第7尊(即最左边一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托钵。身旁分别站立两大菩萨,脸部均朝向中间,一位侧身侧脸,一位四分之三正面。左边最外侧,簇拥听法圣众,图外再左侧,则是十二药叉神将(图中看不到)。

佛陀头上是覆盘型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垂有网幔,宝饰庄严。足踏装饰精巧的莲花台座,座前供有一盏琉璃香炉

华盖两侧,盘旋两位飞天,一位提身向上,一位倒立俯冲,风驰电掣,长长的飘带,如行云流水般,环绕华盖。

在七佛两侧各竖立一根高杆,五色彩幡飘扬,此图中是最左侧一幡。

下面平台栏杆上坐着一位身形很小的供养菩萨,双手合十,回首向后望去。

栏杆后面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是为东方佛国琉璃净土。

左下是左侧乐池,乐伎正演奏各种乐器,以音乐供养佛国净土、赞颂佛法庄严。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7尊立佛-一手持锡杖、一手托钵【971x1596】



佛陀身旁侍立的这位大菩萨,侧身侧脸,长眉细目,神态宁静。

最左侧外围,从上往下伫立着几位听法菩萨,最上面一位,双手合十,透明的头光后面,是几竿翠竹,竹叶青青。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7尊立佛与菩萨【2112x3051 超大图】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7尊立佛之旁的菩萨【690x1598】



这是七佛之间侍立的十大菩萨中最左侧的一位,侧脸向佛,长眉细目,神态宁静。脑后有一轮透明头光,红色边缘。能看到身上肌肉的晕染痕迹。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7尊立佛之旁的菩萨【690x1600】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右起第7尊立佛之旁有菩萨与最外侧的听法圣众【复制图】【1080x1620】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几位听法圣众(纵向4位)【1011x2182】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几位听法圣众1【932x1376】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几位听法圣众2【690x1395】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几位听法圣众3【690x1266】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几位听法圣众4【640x853】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几位听法圣众4【1080x1440】





十二药叉神将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1912x2935 超大图】



宝台两侧有十二药叉神将,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饰有蛇、龙、兔、虎等动物肖像,这是以十二动物生肖对应十二神将;这种对应,在此前、此后经变画中都没有出现,药师经也无对应记载,但日 本药叉大将宝冠上饰以动物较多。

两侧药叉大将上方,各有阿修罗一身,赤身、三面六臂;下各有一身材魁梧健硕的金刚力士,裸身、忿怒相。并有多位眷属(圣众)伴随。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1【690x1503】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2:右上为阿修罗【复制图】【750x562】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3【690x1440】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4【690x1357】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5【690x1329】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6【临摹】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7【临摹】杨晓东临摹



两侧十二神王下面,各有一身金刚力士,此为左侧一身。金刚力士肌肉贲张,五官狰狞,显得孔武有力。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8:金刚力士【1281x973】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1+左侧听法圣众【复制图】【1423x1073】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2:右侧(簇拥着右起第1尊佛)【复制图】



宝台两侧,护卫着七佛的,是十二药叉神将圣众,神将上方是赤身、三面六臂的阿修罗,下方是裸身、忿怒相的金刚力士。这是右侧部分。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2:右侧【1776x4500 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壁画中十二药叉神王身着甲胄,头戴宝冠,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现在还可以见到的有蛇、兔、虎等动物,这是以十二生肖对应十二神王——这种对应,在此前、此后的药师经变画中都没有出现。《药师经》中并没有十二神王与十二生肖对应的记载。而在日 本,神王宝冠上饰以动物肖像的较多。

两侧十二神王下面,各有一身金刚力士,此为右侧一身。金刚力士肌肉贲张,五官狰狞,一手高举,叉开五指,显得孔武有力;身上所缠彩带的飞扬激烈之势,很有风驰电掣之感。

左下是右侧乐池部分。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2:右侧【1776x4500 超大图 2MB】




2.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外侧十二药叉神将与听法圣众【复制图】【1080x810】




上空华盖与飞天、彩幡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7座华盖、6身飞天、3竿彩幡)【3240x587 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七佛上方(头上),各自悬有一座多层五彩琉璃华盖,宝饰垂幔,流光溢彩;

华盖两侧,飞天盘旋翻飞,姿势各异,如风驰电掣,身后所拖长长的飘带与祥云缠绕在一起,环绕穿行于一座座华盖之间,在画面上部,拖出行云流水般的轨迹。

空中还飞舞着许多“不鼓自鸣”的乐器,系着彩色飘带,自飞、自舞、自鸣奏。

七佛之间,分布竖立三根高杆,五色彩幡飘扬。

有关神幡,在隋代药师经变中已经出现,到唐时更被重视,形象突出而鲜明。此处所绘长幡,迎风飘扬,经过数佛,若以诸佛国间距离计,幡之长度不可想象。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上角三身乘云赴会菩萨;华盖两侧飞天一升一倒立【640x436】



在这尊药师佛(左起第一尊)头光上方所悬华盖两侧,两身飞天盘旋,一身上升,一身向下俯冲。

最左侧(左上角),一尊小菩萨坐在莲花座上,与两位胁侍一起乘坐祥云,飞来赴会。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上角三身坐云赴会小菩萨;长竿彩幡【896x1085】



(▼提醒:以下皆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能看清诸多细节,非常精妙、生动有趣)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上角坐云赴会菩萨;上升飞天;长竿彩幡【1920x1080 高清大图】



在左起第一尊药师佛头光上方所悬华盖两侧,两身飞天盘旋,一身上升,一身向下俯冲。

左上角,一尊小菩萨坐在莲花座上,与两位胁侍一起乘坐祥云,飞来赴会。

左起第一身飞天与第一座华盖之间,竖一长竿,伸出的五色彩幡,迎风飘扬。


下图:

左起第1尊立佛头上方所悬的多层五彩琉璃华盖,能看到顶部饰有七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四红、二蓝、一青绿,华盖为覆盘状,下垂网幔、璎珞,底部坠有流苏。后面映衬着葱茏双树。

华盖两侧,两身飞天盘旋;图左一身飞天,提身上升,双手合十,看向右边的飞天;图右一身飞天,头向下,在袅袅彩云中,倒立俯冲。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1:两侧飞天一升一倒立;长竿彩幡【1920x1080 高清大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1与2之间:倒立俯冲飞天【592x1088】





下图:

左起第2尊立佛头上方所悬的多层五彩琉璃华盖,能看到顶部饰有八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四红、三蓝、一青绿,下垂网幔,以璎珞纵横连缀,底部坠有流苏。后面映衬着葱茏双树。

图左一身飞天,头向下,在袅袅彩云中,倒立俯冲。

左起第二座与第三座华盖之间,竖一长竿,伸出的五色彩幡,迎风飘扬得很远(这是三竿幡位于中间的一个)。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2:倒立飞天;长竿彩幡【1920x1080 高清大图】





下图:

左起第3尊立佛头上方所悬的多层五彩琉璃华盖;能看到顶部饰有七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二红、二蓝、三青绿,华盖下垂网幔、璎珞,底部坠有流苏。后面映衬着葱茏双树。

图右一身飞天,背身向上,提腿、举臂,身后彩带拖得极长,周旋华盖,留下一抹行云流水的飞行轨迹。

左起第二座与第三座华盖之间,竖一长竿,伸出的五色彩幡,迎风飘扬得很远(这是三竿幡位于中间的一个),经过数佛,若以诸佛国间距离计,幡之长度不可想象。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3:长竿彩幡;背身飞天【1920x1080 高清大图】




下图:

左起第4尊立佛头上方所悬的多层五彩琉璃华盖,顶部饰有三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二红、一蓝;华盖为圆盘状,内饰四色方格图案;圆盘中心是一朵大圆形覆莲,白花瓣、瓣间略染粉色,黄丝蕊、绿芯白点;圆盘边缘,饰有一圈(计数应该是九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或绿、或蓝;圆盘边缘所挂的白色小串珠,在风中飘扬,显得很是清爽、轻盈,与其他几座下垂网幔、珠宝严饰的华盖造型有很大不同。

图左一身飞天,背身向上,提腿、举臂;图右一身飞天,侧身向上,提腿、举臂,似在招呼左边的飞天。

天空中飞舞着几件“不鼓自鸣”的乐器,系着彩色飘带,伴着清风、自飞自奏。能看到下图左上一件排箫;右上一件好像是一件筝。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4:两侧飞天一背身一侧身【1920x1080 高清大图】



左起第四座琉璃华盖,顶部饰有三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二红、一蓝;华盖为圆盘状,内饰四色方格图案;圆盘中心是一朵大圆形覆莲,白花瓣、瓣间略染粉色,黄丝蕊、绿芯白点;圆盘边缘,饰有一圈(计数应该是九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或绿、或蓝;圆盘边缘所挂的白色小串珠,在风中飘扬,显得很是清爽、轻盈,与其他几座下垂网幔、珠宝严饰的华盖造型有很大不同。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4:三座华盖【1000x495】




下图:

左起第5尊立佛上方所悬的多层五彩琉璃华盖,能看到顶部饰有六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三红、三蓝,上部结构饰有卷云形;华盖下部中心有一朵覆莲,白花瓣、黄丝蕊、绿芯;华盖还坠有璎珞、珍珠、流苏。后面映衬着葱茏双树。

图左侧一身飞天,侧身向上,提腿、举臂。天空飞舞着几件“不鼓自鸣”的乐器,能看到系着彩色飘带的筝(左)、箫笛、鼓类(右边两件)。

不鼓而自鸣,万里独自行,佛音在心头,万物皆有灵。敦煌壁画里常用“不鼓自鸣”这种特殊的构图方式来表现佛国仙乐:各种乐器身系彩带,凌空飘舞,无需人的演奏,自能发出天籁之声。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5:侧身飞天;不鼓自鸣乐器【1920x1080 高清大图】




下图:

左起第6尊立佛头上方所悬多层五彩琉璃华盖,由几部分卷草纹组成,顶部饰有四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二红、二蓝,但最顶部没像前几座华盖一样饰一颗较大的摩尼宝珠,而是以卷草纹为中央顶饰;华盖下垂网幔、璎珞,底部坠有流苏。后面映衬着葱茏双树。

天空中飞舞着几件“不鼓自鸣”的乐器,能看到系着彩色飘带的箫笛、鼓类两个。

右侧一身飞天,头向下,在袅袅彩云中,倒立俯冲

此处有一处细节,堪称匠心独运——飞天(她在下图之外左侧,不是图中这位倒立飞天的轨迹;而是上图里侧身向上的飞天)身后所拖的长长飘带与祥云——穿过这座华盖的网幔与璎珞所缀的流苏之间!——如此窄的缝隙空间,飞天竟能穿身而过,留下一抹痕迹,好像是游戏其间,其顽皮灵俏之态,呼之欲出;还可以想见小小飞天之身姿轻盈,以及与华盖下方立佛巨大身躯之间的比例——这种对比手法,若有神助,实在高妙!

(其实其他几座华盖飞天,也有类似细节,可以去仔细找一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6:倒立飞天;不鼓自鸣乐器【1920x1080 高清大图】



左起第六座多层五彩琉璃华盖,由几部分卷草纹组成,顶部饰有四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二红、二蓝,最顶部以卷草纹为饰;华盖下垂网幔、璎珞,底部坠有流苏。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6:华盖【临摹】图源:《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p157




下图:

左起第7尊(即最右边)立佛头上方所悬多层五彩琉璃华盖,能看到顶部饰有六个带有火焰纹的摩尼宝珠,三红、二蓝、一青绿(实际应该是有一圈);华盖底部坠有珍珠密网。后面映衬着葱茏双树。

图左一身飞天,头向下,在袅袅彩云中,倒立俯冲,长长的飘带与祥云一道,如行云流水,飘扬到壁画最右侧。

图右一身飞天,正身面向观众,提腿向上,双手合十,头戴三珠冠,上身披着花襦,饰有璎珞、臂钏,长长的飘带与祥云,拖在身后,环绕华盖。

两身飞天之间,竖一长竿,伸出的五色彩幡,飘扬得很远(延伸到下图左上角)。

右上角两身小菩萨,双手合十,坐在祥云之上,徐徐下降,赴会前来听法。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7:倒立飞天;长竿彩幡;右上角两身坐云菩萨【1920x1080 高清大图】



右上角两身小菩萨,双手合十,坐在祥云之上,徐徐下降,赴会前来听法。其下是最右侧十二药叉神将上面的阿修罗,三头六臂,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上空彩幡、飞天与华盖-左7:倒立飞天;长竿彩幡;右上角两身坐云小菩萨【868x588】





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栏杆上倚坐四位供养菩萨【复制图】【1080x720】



(▼提醒:以下皆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能看清诸多细节,非常精妙、生动有趣)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左起第1~2座,栏杆上供养菩萨-左边2位【1920x1080 大图】



七尊巨佛(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各自足踏一座莲花台座;座前各自供有一盏琉璃香炉,均宝饰精妙。

栏杆后面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富丽繁华。是为东方佛国琉璃净土。

七座莲花台座,各自造型不同;或以彩色立体方块装饰(左起第一座、第三座,立体效果画得很好),或以透明圆壶形装饰,或以波浪卷叶装饰……;台基或菱形、或圆形、或多边形……结构复杂,最底部还铺垫有一层薄薄的莲花座。总之,每一座都很精巧别致、新奇富丽。

座前各自共有一盏琉璃香炉(与后面的大莲花台座重叠画在一起,因此小供炉的细节看不太清楚),造型各异,多为镂空的,都置于一架小莲花座上,每一架小莲花座都各不相同——可见此壁画各处细节,藏有多少看点!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左起第3~4座,栏杆上供养菩萨-中左【1920x1080 大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左起第4~5座,栏杆上供养菩萨-中右【1920x1080 大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左起第6~7座,栏杆上供养菩萨-右边2位【1920x1080 大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左起第7座【复制图】【600x450】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七佛足下莲座与供炉-左起二~三座+栏杆上供养菩萨-中右。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通道两侧复制壁画,提着灯盏驻足观赏【1080x1620】



所谓净土,又称极乐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的。佛教认为,佛土(世界)无穷无尽, 每一佛土中都有一位佛在那里教化众生。极乐世界即是这无穷无尽世界中的一个。

《佛说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观、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庄严,微妙严净,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万种伎乐,皆是法音。其国人等智慧高明,颜貌端严,但受诸乐,无有痛苦,皆能趋向佛之正道。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等所说的东方药师佛居住教化的琉璃世界,那里的地面由琉璃构成,连药师佛的身躯,也如同琉璃一样内外光洁,所以称琉璃世界。佛经上说此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一样,具有说不尽的庄严美妙,那里没有性别上的差异,没有五欲的过患,琉璃为地,金绳界道,城垣、宫殿都由七宝所成。人们只要在生前精进持诵《药师经》,虔诚称念药师佛名号,广修众善,洁净身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死后即可往生琉璃世界。





倚栏而坐供养菩萨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黄圆圈示意)【3239x2233 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画面上段三分之二,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站在宝台之上,地面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

宝台栏杆为界,其下衔接宝池,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

宝台的栏杆边上,有一排凸出的彩色瓷砖台阶,有四位供养菩萨,身形较小,侧身倚栏而坐,或手捧莲花献佛,或双手合掌礼佛。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中偏左一位,被认为是四人中最美的)【复制图】【1080x720】



其中,左起第二位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被认为是这四位中最美的一位: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左起第二位)【2264x2721 超大图】



这位供养菩萨,跪坐在栏杆上所铺的一方薄薄的莲花上,一手支地,一手轻拈一枚含苞未放的莲蕾,敬献佛陀,表达法喜。

她手势优雅;身体挺直,头向后仰,正凝神仰视上空,意态虔诚;广额丰颐,长眉细目,脸部轮廓凹凸;头光透明,一圈淡绿色边缘;脑后几缕发丝飞扬,好像整个人沐浴在徐徐吹来的清风中,惬意自在。

这位菩萨的服饰即使在现代人看来也十分“时尚”——紧腿网格丝袜,肩披彩色丝带,丝带末端垂到下面宝池的碧波里;身上饰有系有短彩带的璎珞项饰、手镯、臂钏,此外,还有头饰、耳饰。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拈花献佛【678x1000】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全身【690x1243】



这位供养菩萨,跪坐在栏杆上所铺的一方薄薄的莲花上,一手支地,一手轻拈一枚含苞未放的莲蕾,手势优雅。

她身体挺直,头向后仰,正凝神仰视上方诸佛,意态虔诚;广额丰颐,长眉细目,脸部轮廓凹凸;头光透明,一圈淡绿色边缘;脑后几缕发丝飞扬,好像整个人沐浴在徐徐吹来的清风中,惬意自在。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头部、手部【690x936】



这位菩萨的服饰即使在现代人看来也十分“时尚”——紧腿网格丝袜,细细观察,竟然分布着好几种纹样呢。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衣料【690x670】



菩萨上身,肩披彩色丝带,丝带末端垂到下面宝池的碧波里;身上饰有系有短彩带的璎珞项饰、手镯、臂钏,此外,还有头饰、耳饰。

这位菩萨安详而妩媚的神态,随意自然的坐姿,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于是产生了许多临摹作,甚至被设计成书签等文创产品,以下就来看一看: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临摹】高山临摹,65x50cm【600x800】



菩萨坐在水池边的栏杆上。宝池中,碧波荡漾,莲花盛开。栏杆后面的宝台,以红、蓝两色琉璃铺成。是为佛国净土。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临摹】黄有为临摹【550x798】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临摹+线描】欧阳琳临摹【790x536】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临摹线描】网友永强临摹【750x965】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文创衍生品】金属书签-凡尘入莲(铜),插画师雲白Leshy设计【956x939】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文创衍生品】金属书签-凡尘入莲(铜),插画师雲白Leshy设计稿【752x1063】



▼此文创设计作品原地址:

#敦煌文创#金属书签-凡尘入莲(铜),设计师:雲白Leshy,原创作品 - 站酷 (ZCOOL)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拈花献佛【1360x1307 大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1其下是舞台中央左组舞伎【690x1600】




以下一并来看另外三位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


左起第1位: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2(左起第一位)【690x793】



左起第一位供养菩萨,交叉双腿,坐在栏杆上所铺的一方薄薄的莲花上,双手合十,虔诚礼佛,头部转向后方。有有透明头光。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2:双手合十【1349x1175 大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2+其下是左侧乐池、菩萨燃灯【690x1039】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2与其右三位【1264x465】




下图:左起第3位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3(左起第三位)【690x973】



左起第三位供养菩萨,单腿跪坐在栏杆上所铺的一方薄薄的莲花上,双手捧着一朵青绿色的莲花,仰视上方诸佛,意态虔诚。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3:双手捧莲【1358x1160 大图】




下图:左起第4位(最右边)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4(左起第四位)【690x804】



左起第四位供养菩萨,单腿跪坐在栏杆上所铺的一方薄薄的莲花上,双手合十,回首向后望去,仰脸、瞑目,似乎是听闻佛法后,有所感悟。

下面宝池,莲花盛开。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4:合十回首【1356x1239 大图】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4【复制图】【1066x1600】



这位菩萨的视线所及,指向最右侧的十二药叉神将与听法圣众;右下舞台,两块方毯上,坐着右侧乐队成员,正在演奏各种乐器。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供养菩萨4+最右侧十二药叉神将与听法圣众【复制图】【1080x1620】






盛大乐舞



3.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倚栏而坐的四位供养菩萨,下部两侧乐池与正中四人对舞【1181x285】



学界主要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天宫佛国的伎乐天,另一类是属于世俗人间的伎乐人。莫高窟的经变画中有27部佛经绘有乐舞内容,而其中最多的就是“药师经变图”,其次是“观无量寿经变图”和“阿弥陀经变图”(可参阅本窟南壁壁画《阿弥陀经变》,里面也有精彩的乐舞图,链接在本文开头或末尾)。

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图》,画面中绘有天宫礼佛乐伎28名,4名舞伎出现在画面中央位置,是敦煌壁画中礼佛乐队人数最多的一幅大画,体现的是对佛国极乐世界的向往与礼赞。同时,该壁画画面保存较为完整、色彩鲜艳,舞伎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完整的绘制了其衣着配饰,且同时有正、背面图像,是难得的唐代乐舞服饰语汇资料。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1:左侧乐队、四人对舞左组【2448x1726 超大图】



(▲提醒:上图与以下三幅图▼均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2:四人对舞右组、右侧乐队【2456x1740 超大图】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3【李月伯 霍秀峰临摹】《敦煌舞乐》设色纸本 98×410cm。2008年拍品【1923x519 大图】



在画面上部的药师佛前(整幅画面的中下段),舞台中央,中原式灯楼西域式树形灯轮并行耸立,还画有四菩萨正在燃点树形七层药师灯轮。在“灯山火树”的辉煌照耀下,展现出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

两侧乐队共有28人,左侧15人,右侧13人,每一侧都分坐在两块方毯下。乐伎肤色各有不同,演奏着中原汉民族的乐器、西域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吹奏乐和从外国传入的弹拨乐共18种。

舞台正中,两组舞伎在灯火辉煌中翩翩起舞,一组展臂挥巾,绺发飘扬,似在旋转;一组举臂提脚,纵横腾踏,学者认为这大概就是传自中亚的胡旋舞和胡腾舞



(▲提醒:上图与下图▼均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3【临摹】画家张含临摹(图源:张含的博客)【5453x1728 超大图】





胡旋舞:四人对舞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郭平临摹】局部【1080x516】



整幅壁画的下段,位于视觉中心的是——四人对舞

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图》中的四位舞伎,分为两组,一文一武,都足踏小圆花毯翩翩起舞。

左侧一对舞伎,头戴宝冠(因壁画有部分损毁,亦有人认为舞伎头梳武将发髻),上身着紧身短袖短衫,下身着百褶长裙,身披绕背长巾,两人相背而舞,做“提襟亮相”之姿,英气勃勃。右侧一对舞伎,头戴山形冠,后脑梳多条长辫,随人物的舞动而飞扬,上身赤裸,下身着白色曳地长裙,双臂平举,做飘洒飞舞之姿,婀娜动人。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临摹线描】【829x332】



在敦煌第220窟大幅经变画中,既有动作相对缓慢的双人舞(可看做是胡旋舞的起始形象),又有特征明显的急速胡旋图

对比 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壁画中的“双舞”胡旋舞伎(←见此篇链接),南壁两位舞伎身披长巾,做“吸腿”舞姿,单腿赤足立于小圆毯上,两人相对而立,对称和谐;而此处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图》中的四位舞伎,则分为文、武两组,为场面更为壮观的胡旋舞图。




左边二舞伎(武组):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边两舞伎(武舞)【1732x1407 大图】



胡旋舞,是唐代最为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据史籍记载,胡旋舞是因西域康国献胡旋女而传入中原的。康国原居地在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后迁徙中亚。

胡旋舞最显著的特点是左旋右转,急速如风

白居易、元稹等大唐诗人都为胡旋舞写过诗篇,如白居易诗云:“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元稹诗云:“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噏笡波海,回风乱舞当空霰。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边两舞伎【复制图】【1080x720】



下图:左组舞伎,最左边一位: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690x1390】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临摹】【641x1152】



左边一组,左起第一位舞伎,发型、头饰、上下身服饰解析:

背朝观者,脸朝左侧,露出小半侧脸。头戴装饰有宝石璎珞的高耸的宝冠,花冠上高扬彩缯,发型为及肩散发,脑后有宝石璎珞垂下,耳着耳珰,脑后有头光。

上身着短袖紧身上衣,图案为红底绿色棋盘格,后背佩戴一条X型璎珞长链,上衣下摆扎入腰裙中。下身着绿色腰裙,腰间有宝石璎珞环绕固定在腰间;外围一层蓝色短裙,裙摆装饰有卷草纹图样;裙内着一条石榴红阔腿裤。双臂佩戴臂钏、手镯,因图案颜色较为模糊难以辨认;佩戴红蓝色长巾。赤脚踏小圆毯。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临摹线描】出自:王梓悦硕士论文【640x906】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舞姿图解】



最左侧舞伎,头梳武髻,上身穿紧身戎服短装,下身着波浪形下摆的长裙,肩披绕背长巾,背向而舞;一腿后勾,脚掌翻上,踏毯一足的脚跟着力一手抓巾用力上伸,一手握巾侧垂做“提襟”之姿。仿佛是古典戏剧里武将在急速舞动之后猛地立停准备做“亮相”的动作,透出一股英武之气。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线描头饰与上衣】+左二舞伎【展览投影】+窄身衣棋盘格纹【1287x867】




左侧一组舞伎,均身着戎装,头戴全包型武冠。一些文献中认为舞伎头顶高耸的椭球形(见上图)为头冠上的配饰,另一些则认为这是舞伎在头冠上梳圆形发髻。而在佛教艺术中宝冠裙帔是菩萨的主要衣着服饰,敦煌石窟自五胡十六国时期修建至元代,菩萨的衣着虽在细节上存在变化,但其基本形制没有发生改变,即:头戴宝冠,头顶束髻,后发披肩,肩披长巾、胸挂璎珞,腰围长裙。根据此形象推断两舞伎头的椭圆形应该是发髻

左侧一组舞伎的发型,大部分被头冠挡住,露出的仅为后脑垂下的齐肩披发

左一舞伎,上身着短袖紧身上衣,图案为红底绿色棋盘格左二舞伎的短袖紧身上衣,则为红底蓝色棋盘格

敦煌壁画里的舞伎窄身衣,大多为红色或暗红色,材质为较厚实而不透明的面料,印有棋盘格纹图样。另附上身衣着纹样复原图(见上图两块彩色图案),参考《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一书。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服饰形制复原图+阔腿长裤十字四瓣纹。出自:王梓悦硕士论文




敦煌大型经变画中舞伎的上半身服装部分,根据文献资料的归纳汇总得出四种舞伎的基本服饰形制:裸呈,络腋衣,宽褶领和窄身衣。

此处左侧两位舞伎,身着印有花纹的窄身衣,这种紧身合体的短袖上衣亦被称作半臂半袖边缘装饰有团花纹图样,上衣紧身合体,凸显出身体曲线,下摆长至胯部,上腰束一条宽腰带,胯部用璎珞长链扎进腰裙中,体现了舞者腰部的灵活运动。胯部围系一条宽巾带,在腹部正中间打结并用宝珠固定。

敦煌大型经变画中舞伎的下半身服装部分,根据文献资料的归纳汇总得出五种舞伎的基本服饰形制:短裙,长裙,腰裙,束腿裤和阔腿裤。舞伎的下着搭配较为丰富,最基本的款式为纯色腰裙,面料大多为柔软轻薄但不透明的材质,短裙、长裙、腰裙和裤子的叠穿,使舞伎的服饰搭配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此处左侧舞伎,最外一层着绿色腰裙,长度刚好包住臀部,并在后腰中间系结,使腰裙呈现出两道优美的褶皱,下摆呈弧线形。其下着一条蓝色短裙,长至膝盖,下摆齐整,长于腰裙比穿着与腰裙之下。边缘装饰卷草纹宽边,材质较为挺阔。其下着一条红色阔腿裤,长至脚踝,较为宽松多褶皱,边缘形状如同卷云,表面布料为红色,内衬为绿色,从膝盖处往下放款,形状类似喇叭口,面料材质较为轻薄垂坠。面料上印有十字宝相花图案,裤口边缘装饰有打褶的花边。另附阔腿长裤纹样,参考《敦煌历代纹样》一书(见上图两块彩色图案)。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全身【临摹】【640x853】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与左二均足踏圆毯,两侧有灯轮【史敦宇临摹】【1510x1122 大图】



根据《旧唐书·志第九》中的记载:《康国乐》,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绔,赤皮靴,白绔帑。

关于舞伎鞋子的分析,根据《旧唐书·志第九》中《康国乐》以及杜佑《通典》中《康国条》中的记载,胡旋舞伎脚踏“赤皮靴”,而壁画中的舞伎大多为赤足,虽与文献记载不符,但根据壁画中的佛像、菩萨和飞天神的形象大多为赤足推断,画工对舞伎的形象存在艺术化的加工,模仿了佛国天界的神佛形象和世俗生活中的宫廷乐舞样板,故舞伎大多为赤足。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1:左一舞伎足踏小圆毯【560x300】



舞台中央四位舞伎,每人都脚踏圆形小毯(应是古籍文献中提及的“舞筵”)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根据唐代《乐府杂录》中对胡旋舞的记载,“俱于以小圆毯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与毯子上”,以及《新唐书·音乐志》中“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的记载,再分析图中小圆毯上带有西域风格的波斯连珠花纹,可以推测画面中四名舞伎所跳的是胡旋舞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 足踏小圆毯【552x277】



其中左侧两位舞伎脚下所画的圆形地毯,织有鹿或犬的图案,外围以一圈连珠纹,再络以流苏,被学者认为是一种相当写实的表现手法。当时,最华丽的舞筵多属波斯贡品,应是供宫廷舞伎所用。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 左一舞伎 足踏圆毯上有波斯连珠纹与鹿犬图案【史敦宇临摹局部】【1130x284】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 左一舞伎【场景投影】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左一舞伎(两侧有灯轮)【983x974】




下图:左组舞伎,靠中间一位: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690x1382】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修复图】【631x923】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临摹线描】出自:王梓悦硕士论文【637x901】



左侧一组,左起第二位舞伎,同样背对观者,脸朝右侧,露出半侧面脸,其发型、头饰、下身着装与配饰与左侧第一位相同,不同的是她长发梳为两条弯曲的长辫;上身衣着红底绿色菱格短袖紧身衣,后背横系一条璎珞,中腰系一条蓝色宽腰带,上衣下摆扎入腰裙。赤脚踏小圆毯。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二舞伎+中间灯台【临摹】【1067x1600】




另外,这幅胡旋舞图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舞台中央摆有五层灯台(见上图右);舞者两侧又各置三层灯树(见下图左),既造成了光芒耀眼的热烈气氛,又有照明的实际功用,两侧还各有两位添灯火的菩萨(见下图左),也类似人间舞台上的负责灯光、场地的服务人员。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2:左一舞伎+燃灯菩萨【临摹】【1067x1600】





右边二舞伎(文组):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边两舞伎(文舞)【临摹】【1067x1600】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边两舞伎(舞姿图解)




右边这一对舞伎,梳多根发辫,戴山形冠上身半裸,着白色曳地长裙,亦背向而舞;两臂平举,双足着毯,从舞巾的抛洒飞动之势,可以想见她们正在做急速的旋转,不禁让我们想起了白居易、元稹等诗人对胡旋女舞姿的描写,也印证了《新唐书·音乐志》中说“胡旋舞,舞者立球(毯)上,旋转如风”的记载。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边两舞伎(右二、右一)【临摹】【1080x1018】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边两舞伎【1148x1096】





下图:右组舞伎,靠中间一位: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二舞伎【629x921】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二舞伎【复制图】【1080x1620】




右起第二位舞伎(即肤色为白色、靠近中央的一位),左侧脸面向观者,头顶梳圆发髻,后脑头发披散成绺状;头戴山形冠,装饰有宝石璎珞,同样带耳珰,脑后有头光上身赤裸,佩戴璎珞长链。下身着素白色长裙,下摆围绕一条暗绿色装饰宽边,内衬为深色,侧面可以看见左右群片相互搭盖,推测为围系款式。长裙外围一条素白色短腰裙,下摆边缘颜色变深;内里衬裙为绿色;腰系一条深绿色细腰带固定。双臂戴臂钏、手镯;佩戴暗红色长巾。赤脚踏小圆毯。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二舞伎【临摹线描】出自:王梓悦硕士论文【630x891】



右侧一组舞伎,身着红装,头戴半包式山型冠,露出后脑。

《法华经》中记载:宝冠由金银、琉璃、车磲、珍珠、玛瑙、玫瑰等七宝制成,宝冠前中镶嵌宝珠,称之为摩尼珠。《法华经》称:净如宝珠,以求佛道。《智度论》称:戴宝珠能除四百四病。

宝冠上两侧又装饰有宝缯。缯是古代对丝织物的总称,宝缯丝带随舞伎的旋转飞舞而飘飞,于静态画面中体现了舞蹈旋转如风的动势。

对比左侧一组舞伎(见前文)的发型大部分被头冠挡住,露出的仅为后脑垂下的齐肩披发;而此处右侧两位舞伎的发型则为满头长辫,约有七条,类似于现今维 吾 尔 族妇女梳的细辫。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二舞伎【头部】【1056x1098】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3:右二舞伎服饰形制复原图。出自:王梓悦硕士论文



敦煌大型经变画中舞伎的上半身服装部分,根据文献资料的归纳汇总得出四种舞伎的基本服饰形制:裸呈,络腋衣,宽褶领和窄身衣。

右侧两位舞伎,即着裸呈,上半身不穿衣,仅用项链、璎珞长链和长巾作为装饰,这一形制在舞伎衣着中极为常见,直接的表现出了舞者的姿态动势,也是画工参考了飞天形象与菩萨形象的改良。

敦煌大型经变画中舞伎的下半身服装部分,根据文献资料的归纳汇总得出五种舞伎的基本服饰形制:短裙,长裙,腰裙,束腿裤和阔腿裤。舞伎的下着搭配较为丰富,最基本的款式为纯色腰裙,面料大多为柔软轻薄但不透明的材质,短裙、长裙、腰裙和裤子的叠穿,使舞伎的服饰搭配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右侧两位舞伎,在素白色短裙内,穿围系式素白色及地长裙,面料轻薄柔软,推测为纱罗一类面料制成,透出内搭的一条绿色衬裙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4:右一、右二舞伎(临摹)【757x565】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4:右一、右二舞伎+中间灯楼【983x981】




下图:右组舞伎,最右边一位: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4:右一舞伎【690x1021】



右起第一位舞伎(即肤色变黑的一位),右侧脸面向观者,衣饰穿着与右起第二位相同。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4:右一舞伎【临摹线描】出自:王梓悦硕士论文【631x892】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4:右一与右二舞伎【临摹】史敦宇临摹【719x708】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4:左一与左二舞伎【临摹】史敦宇临摹【715x708】




4.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4:左一与左二舞伎【临摹】史敦宇临摹【900x1034】






28人乐队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舞伎、树灯、左侧乐队)【场景投影】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1080x713】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舞伎、右侧乐队)【场景投影】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讲解员在介绍




《药师经变画》中的乐舞表演,约占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一,其恢宏的场面,瑰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艺术史家所称道。

学者们将此处乐队与舞队整体的排列形式归纳为“三层变体倒八字横向型”,认为其已呈现出较为完善的乐队排列体系。

乐队28位乐伎组成,东(右)、西(左)两侧各两组,分坐在两块方毯下。左侧乐池15人,右侧乐池13人,两个乐池中都有一个歌唱者。乐队为舞台中央激烈胡旋的4位舞伎伴奏。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中央四舞伎、灯楼、右侧乐队)【场景投影】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




乐队中出现的乐器种类(共有18种)、数目众多(共有27或28件),其中有阮咸、筝、笛等中国传统乐器,而羯鼓、竖箜篌等则属西域的外来乐器。

从乐器种类上来看,左前一组和右前一组,左后二组和右后二组,相互对应。其中,左前一组和右前一组打击乐器为主,鼓类有答腊鼓、鸡娄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腰鼓(注)等几种;左后二组和右后二组则以吹打乐器为主,吹乐器有排箫、竖笛、横笛等,打击乐器有铙(注)等。这样的乐器规模,乐队演出音响效果极佳。

注:

不同学者对这些乐器种类的说法稍有不同。有的资料将图中的“腰鼓”视为“毛员鼓”(毛员鼓是腰鼓中的一个小类);将图中的“鸡娄鼓”标为“鼗鼓”(这两种鼓往往成对出现、由同一人演奏);将图中的“铙”视为“钹”(两者为一类,铙比钹小);将图中的“耍盘唱”视为“边演奏锣边歌唱”。(本文认为这几种说法不准确。)对于其余乐器的辨识则无有异议。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乐队分组与乐器配置图解】【1130x1300】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左右两侧乐队【1764x582 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左侧乐队15人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队【2100x3053 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左(西)侧乐队,有15人,肤色各有不同,分坐在两块方毯下。

所演奏乐器如下(从上往下、从左往右):

上排:拍板、不详、竖笛、筚篥;

往下第二排:铙、箜篌、笙;

第三排(两位深棕肤色者,一正脸、一仰头抛物):海螺、锣(抛锣歌唱);

第四排(四位白肤色者):拍板、答腊鼓、鸡娄鼓、横笛;

最下排:腰鼓、羯鼓。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队【临摹】【1067x1600】




依次来细看这一组乐队里的每一种乐器(注意:演奏者的神情、姿态各有不同,十分生动):


下图乐器,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拍板、不详(侧脸者的乐器看不清楚)、竖笛、筚篥(右上角露出部分,比竖笛短)

下排: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1:拍板、不详、竖笛、筚篥(上排);铙(下排)



铙 [náo](见上图下排),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该器物可能随佛教由西方传入,是佛事活动的法器。敦煌壁画中的大中型乐队常用,形状类似现如今的小镲。比铜钹小且早,声音明亮清脆。

顺便介绍一下与铙相关的钹 [bó],比铙大,中间隆起呈半球状,有孔穿绳,手持对击发音。钹的中间隆起比铙大,因此发音低沉。


拍板

拍板(见上图左上),古时多用檀木制作,又名檀板、绰板,简称板。长条状板数片连缀一列,用双手对击发音。下图平放在展台上的就是两件复原乐器:拍板。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1:拍板两件、筚篥等复原乐器。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



筚篥

筚篥 [bì lì](见下图上排黑皮肤侧面吹奏者),也称管子,双簧管乐器。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筚篥以“笳为首,竹为管”,看起来像袖珍版的箫,较箫细短得多,吹口处有个簧片状的哨子(吹嘴)。经丝绸之路作为胡乐的一部分传至中原。上图左上三件复原乐器,应该就是筚篥。

唐代诗人李颀写有一首《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遛,九雏鸣凤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筚篥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凉,质感鲜明,在法曲等演奏中常为领奏器乐。对人们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激发力,特别是表现悲愤、激昂情绪时有独到功能,古人往往借它抒发伤时感事的情怀。

筚篥,听起来是什么样呢?

▼在线聆听:

当代筚篥名家:东仪秀树的名曲《三ッ星》(←非常凄怆、悲凉,很有味道)

▲音乐家简介:这位当代筚篥名家,出生于日 本雅乐世家东仪家族,世代为日 本皇室宫廷演奏雅乐,在日 本号称“雅乐贵公子”,用筚篥演奏 新 民乐。



下图乐器: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是:竖笛、筚篥(侧脸黑肤者所吹奏的,很像短笛),

中排箜篌、笙(即箜篌右边的),

下排海螺(正面黑肤者双手捧着吹奏的)、(这位咖啡色皮肤者,一边唱歌一边把白色锣鼓抛向空中)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2:竖笛、筚篥(上排);箜篌、笙(中排);海螺、抛锣歌唱(下排)



箜篌

箜篌作为外来乐器,曾在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重要角色。敦煌壁画对此也有体现:其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为三角形框架,弦数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华丽的装饰坠物,并且弦数增多。14世纪后,箜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通典》卷一百四十四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凤首箜篌,颈有轸。”

此处壁画中乐伎弹奏的就是竖箜篌。下图是复原的箜篌实物。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2:竖箜篌,从壁画中复原乐器【gif】



(▲提醒:上图与下图均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2:竖箜篌,复原乐器。出自纪录片《敦煌乐器》【gif】



现今,我国又复制和改制的箜篌,基本上参照西洋竖琴和古代的形制构造。西方竖琴,是近一二百年出现的改 良性乐器。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2:竖箜篌、笙等复原乐器。后壁有左侧乐队壁画投影。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



笙(上图中间、下图右边的乐器),在“八音”中分类属“匏”,汉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说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 由簧的乐器,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笙斗用葫芦制作,吹嘴由木头制成,十几根长短不等的竹管呈马蹄形状,排列在笙斗上面。唐代以后,演奏家们把笙斗改为木制,后来经过流传,又用铜斗取代了木斗,簧片也从竹制改为铜制。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2:竖箜篌、笙等复原乐器2。后壁有左侧乐队壁画投影。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2:竖箜篌位于中上【复制图】【400x600】



下图:

上图中间,一位吹海螺(法螺)者,正脸面向观众: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3:吹海螺(法螺)【1257x1400】



海螺(法螺)

海螺,也称法螺,或贝。是天然海螺磨穿为吹口,吹气后螺腔发音,音量很大。在《妙法莲华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可见它有着乐器和佛教法器的“双重身份”。




下图乐器: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拍板、答腊鼓、海螺(正面黑肤者双手捧着吹奏的)、鸡娄鼓(画面最右边露出一点的小鼓),

下排左一:腰鼓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4:拍板、答腊鼓、海螺、鸡娄鼓(上排);腰鼓(下排)




下图乐器: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拍板、答腊鼓、海螺(正面黑肤者,双手捧着吹奏)、鸡娄鼓、锣(咖啡色皮肤者,一边唱歌,一边仰头把一个白色锣鼓锣抛向空中):

下排腰鼓、羯鼓(只露出一点)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5:拍板、答腊鼓、海螺、鸡娄鼓、抛锣歌唱、横笛(上排);腰鼓、羯鼓(下排)【临摹】【1066x1600】




下图:

一位演奏的伎乐菩萨,是所有乐伎中最有趣的一位

咖啡色皮肤(也许是颜料变色所致,也许是原本肤色),仰头闭目,一边张口唱歌,一边举手把锣鼓抛向空中(白色锣在下图里看不到,在上图右上角能看到):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6:抛锣歌唱(耍盘唱)【939x1046】



锣,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多用铜制,结构较简单,锣体呈一圆盘形,用锣棰敲击中央部分振动发音。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右手拿槌击锣;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

还有一种掌锣,是锣中最小的一种,锣面平坦无脐,形如盘状,置于左手掌中,右手执锣板击奏。

锣不仅在民族乐队、各种戏曲、曲艺以及歌舞伴奏中广泛使用,而且也是庆祝集会、赛龙舟、舞狮子、欢庆丰收和劳动竞赛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它的特点是发音宽宏,深沉而雄厚,音色柔和,余音较长;在大型乐队中,大锣往往起到渲染气氛和增强节奏的作用,而在戏剧中则用以增强气氛和突出人物性格等,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效果。



下图乐器: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海螺、锣(这位咖啡色皮肤者,一边唱歌一边把白色锣鼓抛向空中);

中排答腊鼓(第二排最左边露出一点的小鼓)、鸡娄鼓、横笛

下排羯鼓(羯鼓放在膝盖前的地毯上,有点看不清楚)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7:海螺、锣(上排);答腊鼓、鸡娄鼓、横笛(中排)、羯鼓(下排)




下图乐器: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拍板、答腊鼓、海螺(正面黑肤者,双手捧着吹奏)、鸡娄鼓、锣(咖啡色皮肤者,一边唱歌,一边仰头把锣抛向空中,白色锣在下图里看不到):

下排腰鼓、羯鼓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8:拍板、答腊鼓、海螺、鸡娄鼓、抛锣歌唱、横笛(上排);腰鼓、羯鼓(下排)【临摹】



鸡娄鼓

通常鸡娄鼓和鼗鼓这两种鼓会放在一起介绍,因为它俩就象一对双胞胎,常常同时出现并由一人演奏。

鼗 [táo] 鼓,其实就是民间流行的“拨浪鼓”,又称货郎鼓。

至于鸡娄鼓,根据《文献通考》描写,其形状就像一个瓮缸,中间凸出,两头内收。关于它的演奏方法,《陈旸乐书》中说:“左手持鼗牢(指鼗鼓),腋挟此鼓(鸡娄鼓),右手击之。”

图中乐伎手中只拿着一个鸡娄鼓演奏。




下图乐器:

上排从左到右依次是:拍板、答腊鼓、鸡娄鼓、横笛

下排腰鼓、羯鼓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9:拍板、答腊鼓、鸡娄鼓、横笛(上排);腰鼓、羯鼓(下排)



答腊鼓(见上图上排左二)

由鼓身、鼓面以及鼓绳组成,鼓绳为网格状,用于固定鼓身与鼓面。答腊鼓为鼓面向上,横向置于胸前,以手指在鼓面做揩拭的敲击动作,似以左手持鼓,右手手指揩击鼓面。类似今日手鼓的演奏方式,而且只能是单面敲击。

《事类赋》中记载:“答腊鼓,制广于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揩鼓。”答腊鼓声音较高且音色清脆,这种带有金属质感的音色极具穿透力。


羯鼓(见上图下排右一,以及下图线描右)

形制与答腊鼓接近,由鼓身、鼓面和鼓绳组成。羯鼓是鼓身向上,即纵向置于身前,由乐伎双手各持一槌敲击鼓面。

羯鼓要比答腊鼓运用广泛,因为羯鼓可以双面敲击,这样其节奏和手法的变化就比答腊鼓复杂丰富,这样既能表现快速、紧急或激烈的情绪,又可用散淡悠长来营造静谧雅致的氛围,这就是羯鼓的“特异众乐”之处。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9:腰鼓、羯鼓(下排最前侧)【临摹线描】【727x875】



6.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15人【临摹线描】【640x862】





以下来看:

右侧乐队13人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队【2160x3060 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右侧(东)侧乐队,有13人,肤色各有不同,分坐在两块方毯下。

所演奏乐器如下(从上往下、从左往右):

上排:筝、排箫、竖笛;

往下第二排:方响、花边阮、筚篥;

第三排:横笛、锣(抛锣歌唱)、拍板;

第四排(两位深棕肤色者):横笛、腰鼓;

最下排:都芸鼓、腰鼓。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队【临摹】【1143x1600】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队【修复图】【1080x1620 大图】



依次来细看这一组乐队里的每一种乐器(注意:演奏者的神情、姿态各有不同,十分生动):


下图乐器:

上排

下排方响(较罕见的乐器,多见于宫廷乐舞所用)、花边阮(下图里只露出阮的局部)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筝(上);方响、花边阮(下)



方响

方响,为古磬类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击奏,声音清浊不等。创始于南朝梁,为隋唐燕乐中常用乐器。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筝(上);方响



下图即为复原的方响。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方响。根据壁画复原乐器。出自纪录片《敦煌乐器》【gif】


(▲提醒:上图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下图乐器:

花边阮,其右边是筚篥(很像短的竖笛)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550x732】



阮是弹弦类乐器,又称阮咸。形态通常为正圆形共鸣箱,长柄,十二品柱,四弦或五弦。

莫高窟第220窟记录下的这种失传乐器,形制奇特——共鸣箱的边缘呈7瓣弧形,就像盛开的花朵,故此被称为“花边阮”。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从壁画中复原乐器【gif】



(▲提醒:上图与以下两图均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从壁画中复原乐器1。出自纪录片《敦煌乐器》【gif】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从壁画中复原乐器2。出自纪录片《敦煌乐器》【gif】



以下是复原的乐器花边阮,被认为是敦煌乐器中最难复原的乐器。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复原乐器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复原乐器【360x600】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复原乐器【1000x1961】



复原乐器:花边阮

与无处不在的琵琶不同,“花边阮”在敦煌壁画上只出现过两次,却以其奇特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一次是在盛唐217窟北壁的“不鼓自鸣”乐器中,一次图像更为清晰,是在初唐220窟的北壁药师经变乐队中。敦煌研究院专家郑汝中翻遍所有音乐典籍,也没有找到这种琴头似曲项琵琶,却有着花瓣形音箱的乐器,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种阮。

阮,是汉代琵琶的一种,中国最早出现的弹拨乐器之一。西域琵琶传入后,需要在命名上将它们区分开,恰好此时,出现了一位善弹这种乐器且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人们便用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

阮的音箱是圆盘形。220窟壁画上的阮,却绘着一个花瓣形的大音箱。最终,郑汝中根据它那独特的花瓣形音箱,给它起了一个诗意而别致的名字——“花边阮”。敦煌壁画乐器大多是线描造型,无法看出乐器的内在结构,在仿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弄清花边阮的琴梗和共鸣体是如何组装的。最终,仿制出的花边阮实物,不仅高度还原了壁画中的形象,而且音色优美,实为理想的低音弹拨乐器。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临摹】网友永强临摹【750x1046】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临摹】网友艾桐临摹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花边阮咸+竖笛【临摹】李其琼临摹【1080x796】




下图乐器:

上排排箫(正面黑肤者双手捧着吹奏的)、竖笛

下排花边阮、筚篥(与其上面的竖笛很像)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2:排箫、竖笛(上排);花边阮、筚篥(下排)



排箫

排箫,是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由若干支同种材质的音管,从长到短排列而成,每一根管子都是独立的吹管,因为其底部是封闭的而互不联通,故吹奏时气流进入不同管子,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上图里吹竖笛的伎乐菩萨,

其下面是吹筚篥者(筚篥在下图里几乎没露出来):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3:排箫、竖笛、筚篥【1076x1410】



竖笛

竖笛通常与横笛相对出现。竖笛的笛身较长,有吹口。吹奏时,两手靠下持笛。


横笛

横笛(见下图中间),在吹奏类乐器中,居重要的领奏地位;其地位类似弹拨类乐器中领衔的琵琶,始终串联在近千年的历史脉络中。从敦煌所绘的历代横笛来看,笛身规格、挖孔数量以及演奏方法都并未统一。作为乐队中必不可少的高音乐器,横笛有时甚至会被连用数支。



下图乐器:

上排花边阮(只露出曲折的把手部分),

中排横笛(坐在地毯边缘处的咖啡色皮肤者),其旁边也是横笛(只露出一点),

下排都昙鼓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4:横笛(中)、都昙鼓(下)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5:花边阮、抛锣歌唱(上);横笛二人(中);都昙鼓、腰鼓(下)【临摹】



下图乐器:

横笛

其右边一人敲(即青黑肤色者、微张唇齿者所持的白色大圆盘)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6:横笛、敲锣歌唱(耍盘唱)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6:横笛、敲锣歌唱、拍板【1000x512】



下图乐器:

(这个白色大圆盘,即上图里青黑肤色者、微张唇齿者所持的乐器)、拍板

最下面咖啡色皮肤者所持的乐器,下图里没画出,注意其面容的晕染效果,很有立体感: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7:锣、拍板【1130x1271】




下图乐器:

拍板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8:拍板【477x730】



下图乐器:

上排拍板

中排、下排:二人奏腰鼓

注:有的资料将图中的“毛员鼓”视为“腰鼓”(毛员鼓是腰鼓中的一个小类)。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9:拍板(上)、腰鼓二人(下)



腰鼓

《陈旸乐书》载:“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所谓广首纤腹,就是两端粗,中间细。显然,这段文献中说的腰鼓与现在流行于陕北的腰鼓形制完全不同,其腰身犹如两个“▽”形对接在一起,鼓腰较为纤细,故又称之为细腰鼓。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9:腰鼓【临摹】欧阳琳临摹【630x890】




下图乐器:

上排横笛(二人吹奏,一前一后,一棕肤一白肤,白肤者头部在图中不可见),拍板(右上)

下排都昙鼓腰鼓(二人敲击,一前一后、一白肤一棕肤)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0:横笛、腰鼓、拍板(上排)、都昙鼓、腰鼓(下排)【临摹】



从唐代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到,几乎每个乐队都缺不了“鼓手”,鼓的样式有很多,如腰鼓、答腊鼓、羯鼓等等。

腰鼓

腰鼓在乐队中起到领奏的重要作用。有时一个乐队要用好几只腰鼓演奏,并且打腰鼓的鼓手坐在乐队前排显著位置(见上图右下两人)

腰鼓中间细,像蜜蜂的腰,两头如倒扣的碗,上面绷着皮膜,用多条绳子绷紧。在画得细致深入的壁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腰鼓的结构,以及腰鼓精美华丽的装饰花纹。

腰鼓又分为小类,如毛员鼓,是腰鼓中的一种,在腰鼓中个头较大,腰部比较粗,鼓面隆起。毛员鼓不用鼓槌打,而用双手拍击。都昙鼓(见上图左下),是腰鼓中的另一类,个头较小,鼓形小,直径也比较小,有时用鼓槌敲击。

注:有的资料将图中的“腰鼓”视为“毛员鼓”,但按照以上所述,毛员鼓是腰鼓中较大的一种,都昙鼓是腰鼓中较小的一种;那么,毛员鼓理应比都昙鼓要大,但图中右上两件鼓,看上去比左下确定为都昙鼓的乐器要小(至少不比它大),那么就不应将其视为毛员鼓,而泛泛地作为腰鼓即可。


下图乐器:

上排横笛一、横笛二

下排都昙鼓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1:横笛二人(上)、都昙鼓(下)



都昙鼓(都云鼓)

《通典》记载:“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

图中演奏都昙鼓的乐伎,位于右侧乐队的左下角。乐伎将都昙鼓置于面前,一只脚放在鼓的下面,左右两手均持鼓槌正在演奏。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2:腰鼓二、都昙鼓(下);横笛二、拍板、敲锣唱(中);花边阮、筚篥(上)【复制图】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3人(临摹 资料图)【852x928】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3人(演奏11种乐器)【1080x1440 大图】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3人、前景有栏杆【临摹】忆梅庵 1940年代 “伎乐天”摹本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3人、前景有栏杆【这是左侧乐池栏杆】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右侧乐伎13人【640x812】




从乐器种类上来看,左右两侧乐队平行对应:

左前一组和右前一组,都以打击乐器为主,鼓类有答腊鼓、鸡娄鼓、羯鼓、都昙鼓、腰鼓等几种;左后二组和右后二组则以吹打乐器为主,吹乐器有排箫、竖笛、横笛等,打击乐器有铙等。

这样的乐器配置与规模,乐队演出音响效果极佳。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15人【640x811】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侧乐伎15人+右侧乐伎13人。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gif】


(▲提醒:上图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乐队中出现的乐器种类(共有18种)、数目众多(共有27或28件),其中有阮咸、筝、笛等中国传统乐器,而羯鼓、竖箜篌等则属西域的外来乐器。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右两侧乐队投影+复原乐器。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


7.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右两侧乐队投影+复原乐器:琵琶、箜篌、笙、鼓、筚篥、拍板、筝。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1080x720】




乐舞对于人间与佛国,都非常重要。

对于人间来说,历代王朝初建都要制礼作乐;礼是古代制度规定下的礼仪和行为规则,乐舞是修心养性、移风易俗的手段,礼和乐是相辅相成的。 《新唐书·礼乐志》对乐舞有这样的定位:“至其所以用于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则各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

佛经中也把音乐舞蹈的有无界定为佛国净土的基本构成元素,《佛说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 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显然,药师经变借鉴了西方净土变的乐舞场景,从而体现药师净琉璃世界国土功德庄严。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燃灯菩萨(左侧)【场景复现】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1080x713】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临摹线描】1左。图源《敦煌壁画线描百图》p95【1575x976】



(▲提醒:上图与下图▼均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临摹线描】2右。图源《敦煌壁画线描百图》p96【1568x895】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与三座灯轮【郭平临摹】《敦煌舞乐》设色纸本 93×362cm。2008年拍品【1000x1055】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作为敦煌经变画中唯一出现配合乐舞场景的灯具图像,且以大型豪华的分别代表胡汉两种文化背景的灯轮灯楼形式呈现出来。

药师经变中出现灯, 则是有经典依据的。有关《药师经》的译本共有五出,分别是东晋西域沙门帛尸梨密多罗译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刘宋慧简译《佛说药师琉璃光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 , 在这些经典中,均讲到可以通过“诵读药师经(或药师佛名号)”,“燃七层之灯”,“悬五色续命神幡”,“应放杂类众生”,“斋僧” 等功德行为而免除诸横祸灾难。

对于敦煌石窟药师经变,松本荣一 、罗华庆、施萍婷、李玉珉、王惠民诸先生均有研究。据学者们研究,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是据隋达摩笈多于615年译出的《药师如来本愿经》,该经对燃灯消灾祈福有清晰的描述:

“救脱菩萨言:‘大德阿难!若有患人欲脱重病,当为此人七日七夜受八分斋,当以饮食,及种种众具,随力所办,供养比丘僧,昼夜六时,礼拜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四十九遍读诵此经,然四十九灯,应造七躯彼如来像,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一一灯量大如车轮,或复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当造五色彩幡长四十九尺。”

此段经文即是学者们对其中乐舞图中出现的三处大型豪华灯轮和灯楼的经典解读,但仔细观察可知,即使考虑到壁画艺术的象征性,显然其中灯所在位置与经典的规范不完全符合,经典中的燃灯供养行为,主要针对的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即经变画中的七尊佛像;但洞窟中画面的实际情况是灯的配置显然是与乐舞图搭配在一起的完美组合,设计画面的艺术家充分考虑到乐舞场景的灯光需求,而把用来表示供养药师佛和祈福消灾的燃灯行为完全归为表示东方药师净土世界的象征画面乐舞场景中来。




三座灯轮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与三座灯轮【李月伯 霍秀峰临摹】《敦煌舞乐》设色纸本 98×410cm。2008年拍品【1923x519 大图】



在这铺舞蹈图中出现三处大型燃灯的场景 ,分别是出现于乐舞中间的方形九层灯架(实为灯楼)两侧的圆形五层灯树(树形灯轮)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四人对舞、中间灯楼、栏杆台阶后面是琉璃铺地【修复图】【1280x749】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台中间巨大灯楼(九层方形灯轮)【871x1199】




220窟经变下方共有三座灯轮,此为正中一座,灯轮建在水池中央,有虹桥与陆地相连。该灯轮是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座,灯轮高于周围的舞伎和点灯天人,所燃灯数远远超过经文所规定的四十九盏,气派豪华。就其规模而言,可称为灯楼

药师信仰强调燃灯供养,灯轮在隋代药师经变中已经出现,到唐时更被重视,形象突出而鲜明。在220窟经变中,灯轮高于周围的舞伎和点灯天人,灯盏数远远超过经文中规定的四十九盏,且规模甚大。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台中间巨大灯楼,建于宝池,有虹桥连接舞台【689x1017】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台中间巨大灯楼后面的台阶花纹【复制图】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台中间巨大灯楼与两侧舞伎【609x841】



整幅画面下部舞台右侧,有一架树形立地华灯,有两位菩萨(或天女)在点灯(一站、一蹲);最右边是乐队: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2104x2944 超大图】


(▲提醒:上图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此为北壁东(右)侧灯轮,共五层一菩萨正在往灯架上摆放小灯,另一菩萨则蹲在地上,忙于点灯。非常生动有趣。


这一架精美灯轮,底下是灯座,细长的立柱上,有着五层灯轮,每一层的圆圈宛如车轮,里面有很多小灯座,有的灯座里安放了点燃的灯,有的灯座是空缺的。

最顶层灯轮,还以丝线坠下许多三角形框里的小灯。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1:树形华灯【690x2120】



有二位菩萨,均有头光,两人正在点灯,一站、一蹲,分工配合。 非常生动有趣。

站着的菩萨,一手正在往灯架上摆放小灯(用两根手指拈着小灯),另一手托着一盏待放小灯;神情专注,面部生动,眉目秀长,高鼻、肤白,嘴角含笑。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2:树形华灯,一菩萨往灯架里摆灯,一菩萨蹲地点灯【930x2538】



右侧灯轮,共五层一菩萨正用两根手指拈着小灯,在往灯架上的空缺位置摆放,另一手托着一盏待放小灯,神情专注。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2:一菩萨往灯架里摆灯,一菩萨蹲地点灯【复制图】【1080x1620】



另一菩萨则蹲在地上铺的一层薄薄的莲花座上,忙于点灯

手里捧有一个刚刚点燃、冒起火焰的小灯;面前地面上,还摆着几个待燃的小灯(小烛台)。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690x1060】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常沙娜临摹】《燃灯菩萨》1947年,65x51cm【1000x1268】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临摹】【1080x1080】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临摹】【1789x2615 高清大图 1.3MB】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临摹线描】(网友永强临摹)【1053x960】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临摹线描】图源:燃灯菩萨 莫高窟第220窟线描精品版画【387x387】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临摹线描局部】【580x580】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点灯【手捧烛光 动态图gif】


(▲提醒:上图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4:一菩萨蹲地燃灯【临摹】【690x600】



下图的线描图里,能看到:蹲地燃灯的菩萨,除了手里所捧的一个刚刚点燃、冒起火焰的小灯;面前地面上,还摆着几个待燃的小灯(小烛台)。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5:树形灯轮,一菩萨往灯架里摆灯,一菩萨蹲地点灯【临摹线描】【1142x895】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右侧菩萨燃灯6:一菩萨往树形灯架里摆灯,一菩萨蹲地点灯【690x985】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左侧菩萨燃灯:树形灯轮,一菩萨蹲地,将燃灯递给另一菩萨【690x1017】



此为北壁西(左)侧五层灯轮,顶部饰有一个展翅彩色凤凰,立在小莲花座上;底下灯座,也饰有小莲花座;细长的立柱上,有着五层灯轮,每一层的圆圈宛如车轮,里面有很多小灯座,多数灯座里都已安放了点燃的灯,只有少数灯座是空缺的。最顶层灯轮,还以丝线坠下许多三角形框里的小灯。

一菩萨蹲在地上铺的一层薄薄的莲花座上,一手将刚点燃的灯递给另一菩萨放置到灯轮上,另一手还托着一灯。

在下图里能清楚看到:地上还摆着一个有短腿的小台桌,桌面有花纹,上面摆放着几盏小灯,还立有两个碗盏、一个较大的莲花造型的黄金供炉。

内容与东(右)侧一组相似,但动作、器具配置等又有所区别,同中有异,构思别致,令人叹服。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左侧菩萨燃灯:树形灯轮,一菩萨蹲地,将燃灯递给另一菩萨【临摹】【690x1600】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左侧菩萨燃灯:树形灯轮,一菩萨蹲地,将燃灯递给另一菩萨【临摹线描】【1095x895】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左侧菩萨燃灯:树形灯轮与二菩萨【复制图】【1200x800】




乐舞与燃灯临摹图



(▼提醒:以下这一组图均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9.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乐图1:左侧乐队、燃灯菩萨【临摹】【3434x2329 超大图 约1MB】



9.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乐图2:燃灯菩萨、左组舞伎、中间灯楼【临摹】【3523x2260 超大图 约1MB】



在这铺舞蹈图中出现三处大型燃灯的场景 ,分别是出现于乐舞中间的方形九层灯架(实为灯楼)两侧的圆形五层灯树(树形灯轮)

两种不同结构形制的灯具,正是唐代诗人张说在诗歌《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中描述的长安城上元夜皇室大型灯会中的豪华灯具:“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

诗中的灯具恰有两种,分别是西域式的“灯轮”中土式的“金阙”,显然前者为圆形(灯轮), 后者为方形(灯楼),正是莫高窟第220窟这铺乐舞图所反映的两种完全不同形制的灯。



9.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乐图3:中间灯楼、左右两组舞伎【临摹】【3570x2272 超大图 约1MB】



药师信仰强调燃灯供养,但燃灯供养不是药师信仰所独有,它是佛教普通供养之一,唐时僧俗在上元节都举行燃灯活动,规模很大。

作为完成于贞观十六年的莫高窟第220窟来自长安粉本画稿作品的药师经变大型乐舞图,其中出现代表胡汉文化背景的灯轮灯树,令人联想到有唐一代长安城盛大的上元燃灯情景。



8.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台中间巨大灯楼与奏乐场景【模拟复现】。出自: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 【gif】


(▲提醒:上图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旧唐书· 睿宗本纪》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从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初,有僧婆陀请夜开门然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

西域或中亚僧人婆陀主持下所燃之灯,极有可能是西域式的灯轮,数量可达“百千炬”,延续时间长达三日三夜,豪华之极,因此连皇帝也要来观灯纵乐。



9.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乐图4:中间灯楼、右组舞伎【临摹】【3455x2220 超大图 约1MB】



《朝野佥载》详细记载了公元713年(时间晚于莫高窟220窟)上元节的灯会。当时灯轮高二十丈(1丈约3.3米,20丈约为66米),燃灯五万盏,千余妇女在灯轮下踏歌三日三夜,景观盛大。

《朝野佥载》卷三原文如下:“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 耀珠翠,施香粉。一花冠、一巾被皆万钱,装束一妓 女(注:即艺伎)皆至三百贯。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衣服、花钗、媚子亦称是,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

此处所记“灯轮”,其形制应该即是敦煌第220窟壁画中灯轮的样式,早在贞观年间已经流行于长安城中。



9.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乐图5:中间灯楼、右组舞伎、燃灯菩萨【临摹】【3600x2254 超大图 约1MB】




《大唐新语》记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

这里记载崔液《上元夜六首》诗确有对上元夜灯会的最形象描述: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𫛛鹊楼前新月满,凤皇台上宝灯燃。金勒银鞍控紫骝,玉轮珠阛驾青牛。骖驔始散东城曲,倏忽还来南陌头。公子王孙意气骄,不论相识也相邀。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星移汉转月将微,露洒烟飘灯渐稀。犹惜路傍歌舞处,踌蹰相顾不能归。”

崔液在这里提到的“神灯佛火”和“凤凰台上”的“宝灯”,似可和佛教净土变如莫高窟第220窟乐舞图中的三具大型灯具进行联系。



9.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舞乐图6:燃灯菩萨、右侧乐队【临摹】【3450x2345 超大图 约1MB】



(▲提醒:以上这一组图均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10.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李月伯 霍秀峰临摹】《敦煌舞乐》设色纸本 98×410cm。2008年第三季艺术品拍卖会【1000x1137】



10.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与三座灯轮【李月伯 霍秀峰临摹】《敦煌舞乐》设色纸本 98×410cm。2008年拍品【1923x519 大图】



(▲提醒:上图与下图均为高清超大图。点开图片后,再在图片上点右键“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像”,此方式可查看原始尺寸的最大图)



10.初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之乐舞【郭平临摹】《敦煌舞乐》设色纸本 93×362cm。2008年拍品【2000x516 高清大图】




洞窟模型



【敦煌】初唐-220窟: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敦煌研究院制作的此窟等比例模型-北壁局部【640x1245】




【敦煌】初唐-220窟: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敦煌研究院制作的此窟等比例模型【1080x720】



【敦煌】初唐-220窟: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敦煌研究院制作的此窟等比例模型。游客在观赏袖珍小窟里的北壁



【敦煌】初唐-220窟:多媒体特窟特展《敦煌奇境》,敦煌研究院制作的此窟等比例模型。游客窥探袖珍小窟里的各壁【gif】



(▲提醒:上图与下图为 gif 动图,点开图片可看到动态)



0.初唐-敦煌220窟:正中是西壁龛彩塑,左为南壁阿弥陀经变,右为北壁药师经变,前景为东壁门甬道【gif】



最后,谨以大唐“诗仙”李白的一篇散文《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结束此窟壁画:

原文如下:

“我闻金方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刹,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恒沙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宛转如五须弥山,目光清白,若四大海水。端坐说法,湛然常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栏楯弥覆,罗网周张。砗磲琉璃,为楼殿之饰;颇黎码瑙,耀阶砌之荣。皆诸佛所证,无虚言者。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柑,盖冯翊郡秦夫人奉为亡夫湖川刺史韦公之所建也。夫人蕴冰玉之清,敷圣善之训,以伉俪大义,希拯拔于幽涂;父子恩深,用薰修于景福。誓舍珍物,购求名工,图金创端,绘银设像。八法功德,波动青莲之池;七宝香花,光映黄金之地。清风所拂,如生五音,百千妙乐,咸疑动作。若已发愿,及未发愿;若已当生,及未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罔极,酌而难名。赞曰:

向西日没处,遥瞻大悲颜。目净碧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珠网珍宝树,天花散香阁。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以此功德海,冥祐为舟梁。八十一劫罪,如风扫轻霜。庶观无量寿,长放玉毫光。 ”


(▼注:对李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以下系列:)

【诗仙李白】连载目录(可链接到每一篇)





0.初唐-敦煌220窟:正中是西壁龛彩塑,左为南壁阿弥陀经变,右为北壁药师经变【复制窟,游客在参观】【800x533】




▼本窟共3篇,上两篇介绍了东壁门、西壁龛,与南壁,详见: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初唐-220窟“最美传奇窟”-东壁-维摩诘经变、西壁龛-云中菩萨、甬道【高清大图】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初唐-220窟“最美传奇窟”-南壁-阿弥陀经变:净土宝池虚空,佛菩萨济济一堂赏乐舞【高清大图】


-----------------------------------------------------------------------------------------------



▼敦煌220窟全景虚拟漫游,如临其境 ↓ :

数字敦煌 - 莫高窟第220窟


▼敦煌220窟数字资源(可以放大很多倍的高清图 ↓ ):

中华珍宝馆 唐 敦煌壁画 莫高窟220窟主室北壁(本文所展示的即北壁)

中华珍宝馆 唐 敦煌壁画 莫高窟220窟主室南壁

中华珍宝馆 唐 敦煌壁画 莫高窟220窟主室西壁

中华珍宝馆 唐 敦煌壁画 莫高窟220窟主室东壁

中华珍宝馆 (ltfc.net):莫高窟220窟-各壁全貌【索引页面】


-----------------------------------------------------------------------------------------------

【本文参考资料:】

(1)学术论文《初唐经变画中的舞伎服饰研究——以莫高窟220窟南壁《药师经变图》为例》(注:此处标题有误,“南壁”应为“北壁”),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梓悦,原载于《服饰导刊》,2021年6月第3期。

(2)《敦煌220窟《东方药师经变画》乐舞图像研究》,作者: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陈卉,原载于《西北大学学报》2016年7月第4期。

(3)《一幅珍贵的唐长安夜间乐舞图——以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中灯为中心的解读》,作者: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沙武田,原载于《敦煌研究》2015年第5期。

----------------------------------------------------------------------------------------------



▼“敦煌-唐朝各窟”的目录索引:

【神游千年,大美敦煌】唐朝各窟-目录索引



▼更多精彩图文:

【石现佛国,壮美云冈】云冈石窟-连载目录(可链接到每一篇)

与佛家文化有关的图文【目录索引】(可链接到每一篇)

明清彩绘和版画:释迦佛传,古代高僧传记(白话连载)【目录索引】(地址链接)

--------------------------------------------------------------------------------------

发布于 2024-01-30 19:23

《大梦敦煌》

看得眼泪婆娑。 book.douban.com/subject

也是因为这本书,开始研究敦煌历史包括敦煌文化。

前阵子去敦煌,看了下敦煌研究院。

了解莫高窟壁画的话可以直接买莫高窟壁画故事 book.douban.com/subject

以及敦煌壁画临本选集 book.douban.com/subject

这两本都是敦煌研究院出的。

发布于 2012-01-05 22:30

昨天早上看到一个热搜,敦煌一下雪,就成了一片北国大漠风光,沙和雪交融,那幅自然景象,美极了!







敦煌不仅风景美丽,更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化,是丝绸之路的要道,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处。


在前段时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83岁的樊锦诗,被授予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她1962年初到敦煌实习,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


樊锦诗守护了58年国宝,使得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得以永久性保存,因此被称为“敦煌女儿”。



那里深厚的人文、艺术,美育底蕴和从事一代代敦煌艺术传承者的匠心和坚守,这些很值得孩子领悟和深思。



千年敦煌,为什么那么值得我们的孩子了解、学习?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帮古迹的地方。

季羡林说:“敦煌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动画片《九色鹿》,素材出自敦煌;而语文课本里、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关于敦煌的篇章。




甚至在高考试卷里也有关于敦煌的内容。

敦煌是中华历史的一块瑰宝,可是真正给孩子讲敦煌的书,却是少之又少!

前两周,我收到敦煌研究院官方出品的一套《丝路上的敦煌》,一套绝美的儿童历史文化百科绘本,正好满足我的心愿


它联合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采用大手笔,绘就而成的一部美丽画卷,你来看!





翻开这本书匠心之作,能看到这是文化的传承,全书160幅实景还原的莫高窟壁画,有了它,等于“把敦煌壁画搬回了家”。


本书中的图片,全都来自敦煌研究院授权的高清壁画图,这也是唯一一套能看到高清壁画的丛书绘本。





而这一套书包含了敦煌54个洞窟里的壁画。

▼比如这张壁画,出自特窟的莫高窟57窟,即便是自己去参观,看到了,也是不能拍照的。


去敦煌旅游过的人都知道,买一张敦煌的门票,是随机带你去参观其中的8个窟,想要看特窟,需要另外再买票,而且还不一定能预约的到。

而有了这套书,就等于……把壁画搬回家了,真的难能可贵!

这套书有4本,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生活日常4个方面介绍了敦煌的辉煌历史和文化价值。

《走进千年的敦煌》《过一天古人的生活》《沙漠中的美术馆》《了不起的丝绸之路》




⊙这套书的每一张插图,珍贵异常,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丝绸之路,了解敦煌的千年文化。

▼四册书是四个小故事,通过主人公敦敦的穿越1600年的奇妙敦煌之旅,一点一点为你掀开敦煌文化的神秘面纱,就像父母带孩子开启了一次敦煌之旅。


▼比如小主人公穿越来了南北朝北魏,看他们是如何保卫敦煌?



▼还有跟着远道而来的商队,走上了丝稠之路。




里面有各种有趣的故事和知识,所以读这套书,孩子就可以“读懂”敦煌。


在这套书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杰出的画师工匠所作的经典敦煌壁画,很吸引人。

▼比如,大名鼎鼎的《鹿王本生图》。直接做了一个大拉页,把壁画上的九色鹿故事复制了下来,展现到孩子面前。





▼比如在唐代时期,风靡全国的绘画风格——青山绿水画,可现如今,能够亲眼看到当时绘画风格的话,只有敦煌的这一幅壁画了。

它也出现在了我们的书里。






更细心的是,绘本中出现的壁画,旁边都会有相应的洞窟编号,方便家长和小朋友们去敦煌旅游时,按图索骥。




⊙这套书不光是讲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等知识,它更是一套百科绘本。

▼比如历史知识:丝稠之路的经由丝路传播的商品有哪些?

为什么丝路商人住的地方叫“逆旅”?


还会展现敦煌壁画的艺术之美,讲述很多专业性的壁画知识。

▼比如,敦煌石窟里的彩塑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比如百科知识,当代人们对敦煌壁画的保护时,还介绍了修复壁画的基本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涉及商业、农业、手工业等方方面面。

这套是敦煌研究院第一次给5~12岁的孩子出的敦煌童书,内容、编排、壁画、彩绘、封面设计,都花了极大的心思。




▼你看,成书封面上字的烫金效果,就为这6个字的颜色,就反复尝试了四五种不同的金色。


敦煌艺术以缓慢却不可逆转的速度消逝着,敦煌研究院守护敦煌千年文化,并把莫高窟壁画,送到孩子的眼前。

编辑于 2021-11-30 09:23

可能有点文不对题,更想给答主推荐一个网站,甘肃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资源库。

数字敦煌


制作得非常精美,以下是截的几张图,可以感受一下



003号窟,还有全景呢。

希望能有所帮助。

编辑于 2016-05-15 16:07

敦煌的历史文化非常厚重,没想到《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这本书只用了60多页就勾画出它主要的历史脉络。

时间跨度如此大的发展轨迹,怎样可以串联起来呢?这本书是用一颗石头!——很有创意,石头无疑是能历经岁月打磨依然存在的见证者。

敦煌,丝绸之路上往来商队、僧侣的驿站,后来更是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从远古时期还是湖泊,到出现人,到成为贸易重镇,再到出现石窟,石窟多到形成“千佛洞”——也就是莫高窟,《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以时间线梳理了敦煌的沧海桑田。

而莫高窟,让敦煌变得举世闻名。



图源:自己根据《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内容绘制。



图源:自己根据《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内容绘制。



大白话一点,敦煌莫高窟艺术有什么?

东晋366年,乐僔和尚云游至鸣沙山,见到山上金光万丈,决定留在此地。他在崖壁上开凿出一个洞窟,每天在里面修行。自此,敦煌有了第一个洞窟。

后来,僧侣和信众们也开始在这里修窟。到了唐代,鸣沙山东麓上的洞窟越来越多。这座山上的石窟群有了个名字——莫高窟。因为洞窟已经多得数不清,人们也把这里叫做“千佛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历经多个朝代,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千差万别。而这些,都反映在了敦煌莫高窟。

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前院长段文杰先生所著的书《佛在敦煌》,梳理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发展历史。十六国、北朝时期,唐代前期,唐代后期,晚期(​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代)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敦煌莫高窟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

敦煌石窟的内容可分三项:建筑、雕塑、壁画。

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僧房,即禅窟,主室两侧有小禅室,是僧侣坐禅修行的地方。一种是塔庙,模仿中原木构建筑,平面作长方形,前部有“人字披”屋顶,横梁两端有木质斗拱承托,后部有中心方柱。还有一种是佛殿,是群众礼拜供养的地方。



塑像是石窟的主体。有佛、菩萨像,如弥勒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等。​有的肌肉松弛、老态龙钟,有的满面笑容,但笑中带有苦涩的味道。

​而壁画,表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讲,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主要部分。

从​壁画展现的内容来看,可以有很多个类别。​一种是佛像画,这是供人们供养礼拜的形象,主要是以佛为主体的说法图。​说法图一般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中部画的是佛像,​庄严神圣;而侍立两侧的菩萨却生动活泼,绰约多姿。多数人比较熟悉的​飞天,是佛菩萨的侍从。​飞天又叫香音神,是石窟里优美的艺术形象。早期是西域式的形象,晚期出现了中原式的形象。

​​还有一种壁画是故事画。故事画是向人们灌输佛教思想的壁画,也是早期壁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这类壁画讲的故事又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佛传故事,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另一类是本生故事,宣扬释迦牟尼的“前生善行”。比如《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中说到的九色鹿拯救了落水的人,就是这类壁画。​还有一类画的是因缘故事,宣扬与佛有关的度化事迹,比如难陀被迫出家等。总的来说,故事画的内容多跟禅修有关,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思想。



为什么敦煌莫高窟对我们有强感召力?

​1935年,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一位中国年轻人在书摊上偶然发现了法国人伯希和所写的《敦煌石窟图录》,他被敦煌的石窟艺术深深吸引,于是做出决定,回到祖国,到敦煌去!

这位年轻人,​就是常书鸿。他筹建了敦煌艺术研究所,成了​敦煌的“守护神”。在​《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这本书中,他写到当时看见敦煌石窟照片时的心情。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的他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看到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时,才如梦初醒。



常书鸿在1942年接受筹建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任务,​1943年3月踏上敦煌的土地,随后在那里工作了半个世纪。之后更是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在了敦煌那片土地。带领团队​奋起直追研究敦煌学的段文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科技守护敦煌的王旭东,​给敦煌走进人心生命力的赵声良,等等。

那么多的科研人员甘愿放弃优渥的条件和名利,选择将青春奉献在偏远的敦煌莫高窟;那么多的普罗大众在看过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照片、纪录片等作品后,都对敦煌心向往之。为什么敦煌莫高窟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敦煌莫高窟是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无论是建筑、雕塑的角度,还是壁画的角度,敦煌莫高窟都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带给人以艺术美的视觉震撼。单说壁画,那些人物形象都造型真实,线描精细,装饰繁复,色彩绚丽。还有侧卧着的佛像,嘴角微翘,睡态安适,给人沉着安详之感。神奇的是,佛像面部嘴角的弧度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当光线从佛像头部照下时的笑容最灿烂。

虽然敦煌壁画取材于宗教,在过去的历史时代里,以“动人心志”的艺术魅力在宣传佛教教义上发挥过作用。但是神的形象来源于人的形象,佛国世界也只是现实世界的折光反映。时至今日,敦煌壁画依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去瞻仰,主要已不是因为宗教的感染,而是栩栩如生的艺术。正如段文杰先生在《佛在敦煌》中所说的:“敦煌壁画留给我们今天的不是别的,而是欣赏的对象,是艺术,是美。”


在敦煌莫高窟可以看到历史的延续性。一代又一代,​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许多人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凿进了一个个石窟里。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记录了他曾在敦煌莫高窟面前苦苦思索过​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认为​别国的遗迹一般修建于一时,兴盛于一时,以后就以纯粹遗迹的方式保存着,让人瞻仰。但是,​中国的许多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层累性。比如长城,​是代代修建、代代拓伸。所以,​大多数现在备受追捧的历史胜迹,都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

而敦煌莫高窟,更是有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余秋雨不禁发出感叹:“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

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都在石窟里留下了痕迹,​每个艺术家又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背景,就这样延续了上千年。而这些成果,都汇聚在了敦煌莫高窟,集中向世人呈现。我们可以从这些壁画里看到历朝历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场景、宗教信仰乃至人文思想。面对着​无数双艺术巨手创造出的传奇,且是绵延不断的历史,怎能不让人目不暇接、心潮澎湃?

​不但是我们国人对敦煌莫高窟有着独特的感情,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对敦煌怀有崇敬之情。比如日本,“日本人走进洞窟,要脱鞋、打恭作揖,恭敬的态度,吓我一跳。”这是时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随日本参访团踏进莫高窟的亲身经历。日本历史小说名家井上靖写有著作《敦煌》,并改编为电影公映。

为什么日本人会对敦煌如此特别?学者叶匡政认为,日本人研究的不仅是敦煌,而是对自己文化源头的追溯与研究。因为日本在公元七世纪发生的大化改新,是一场中国化运动,当时的改革蓝本即是唐朝文化,此后一千多年间在日本有一种普遍的中国文化崇拜心理。而敦煌在唐朝和五代时期是西域重镇,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保存了大量唐代的文献和文物,对日本作寻根式的历史文化研究来说是一块绝佳的历史现场。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东西方的文化也在此交汇,融合了东西方各地区、民族、宗教的文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来说,它的感召力不局限于中国。


曾经,敦煌里的洞窟无人管理,无人修缮,无人研究,无人宣传,遭受着大自然和人为毁损的厄运。“这空空荡荡寂静幽暗的洞室,像是默默地回顾着她的盛衰荣辱,又像无言地怨恨着她至今遭受的悲惨命运。”常书鸿先生这样形容敦煌曾经的境遇。

如今,人们不想再失去这些宝贵的东西了,敦煌已变得比几千年前更热闹。​研究人员采集了洞窟里的大量图像资料,这些壁画借由数字技术永久地留存下来,再也不会丢失不见。出于保护的考虑,敦煌现场可接受的游客数量有限,但是“数字敦煌”正在敦煌这片土地开展。 AR、VR、AI、云计算等新科技,正在活化文化遗产,让文化触手可及。


敦煌石窟群的建造过程,从四世纪绵延至十四世纪,遗存下来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卷帙浩繁的大量文献。这些是我国古代千年间的艺术发展史,是一种沉淀,一种聚集。

它们彰显着艺术的魅力,历史的力量,文化的根源,谁能抵抗得了它们的召唤?


2020年05月09日星期六

发布于 2020-05-12 15:38
丝路经略:佛理经变展画壁
855 播放 · 2 赞同
敦煌壁画绘制于佛窟的窟顶、四壁和佛龛内部,对石窟起装饰和美化作用,对彩塑有衬托和补充效果,三者相互结合、交相辉映,共同组成完整的佛窟艺术世界。它按内容分为尊像画、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大题材,以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技艺、瑰丽的色彩,反映了4-14世纪中国佛教绘画的发展演变历程,不同时期古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状态,以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印迹。
发布于 2022-05-14 08:03· 242 次播放

(咦 图片怎么是反的(,,•́ . •̀,,)。。。)

还有一本叫《 灿烂佛宫 》

学校的艺术博物馆正好近期有一个敦煌莫高窟展,申请当了讲解志愿者,培训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书籍。抛砖引玉啦~

编辑于 2016-03-17 15:37

哦莫,必须是灿烂佛宫啊!无论是想了解还是只是涨姿势,都是不二之选!看了简直燃,多么浩大的工程,多么自豪的历史,当然看到王道士那里也是气愤了~最想去看的一个地方,趁还能看!快去敦煌吧。

发布于 2017-03-16 16:54

分享我的敦煌主题书籍

发布于 2019-08-17 15:23

“风沙掩埋了莫高窟的岁月,却无法湮灭那些炽热的色彩、飞动的线条。”

有着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的莫高窟,是人们超越尘世的激情持续千余年的结晶。修建石窟,正是这种远离尘嚣的具体表现。而在洞壁上作画,是人类的本能。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先有了画。画中有话,是一种叙事策略,无论是远古的人类,还是现代人,莫不痴迷于图画。而佛教当然也如此,以图画向信众传递教义与信念。

《画中有“话”》是一本极好的向大众读者介绍敦煌石窟艺术的著作。全书共百讲,从北凉至元代,语言简洁,有理有情,既讲述敦煌石窟艺术的前世今生,也讲述佛教故事及义理,还讲述这艺术与各时代的联系,以及对古人生活的一窥。

修行讲究超拔世俗,甚至远离尘世,但莫高窟艺术却是与其他艺术交流荟萃的成果。

比如现存最早的北凉窟群中的第275窟中的主尊造像交脚弥勒佛所采用交脚坐式,便是犍陀罗艺术中的特征。而犍陀罗艺术又受到古希腊艺术的诸多影响。可见在1600多年前,艺术就已经产生了国际性的交流。

再比如,莫高窟壁画中有相当部分的佛传故事画,这些画既有横卷连环画的形式,也有采用关键性画面来表现义理的形式,同时也有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屏风画的形式,来展现佛陀从出生到涅槃的历程。

第二十三讲则告诉读者,中国本土的神也被融合进了佛教叙事中。在西魏第285窟中,伏羲和女娲也被画进了中佛教众菩萨中,代表日月之神。在中国僧人的记载中,天地初开,没有日月星辰,阿弥陀佛派伏羲与女娲去往第七梵天处取来七宝,创造各星宿及四季。纵观世界,神话互相交融影响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也是神话能永远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

莫高窟第57窟向来有“美人窟”之称,因其主尊菩萨“造型犹如一位唐代美妇,婀娜多姿、秀美恬静”,日本有著名画家赞为“美人菩萨”。而第57窟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了日本飞鸟时代的壁画。第57窟是初唐杰作,风格处于隋朝的细密精致与大唐的富丽灿烂之间,这一风格随着初唐画师的脚步,既留在了莫高窟,也留在了日本。

中国的历史既有大一统的朝代,也有诸多小国并存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文化与生活的边界在不断修改,而莫高窟的艺术,无论是尚存的,还是被毁的,无不是这一变化的明证。






发布于 2024-02-16 20:13

敦煌在历史上有多重要呢?

季羡林先生如是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

这些年,阐释敦煌艺术的著作种类繁多,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些书过于晦涩艰深,难以啃下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琪有感于此,经过多年的准备,创作了《敦煌艺术通识课》。

这本书选取了敦煌石窟艺术的代表性作品,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晦涩深奥的佛经和有趣的形象融于生动的故事中,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

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初创期、繁荣期、衰败期三个阶段,历经10个朝代,历时1000多年。

初创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周,引入和融合阶段,注重人物外形的表现,强调人物的共性;

繁荣期:隋唐时期,在造型上追求世俗化、在外貌上追求表情化、在性格上追求个性化;

衰败期:从五代一直到清代,石窟数量锐减,艺术风格程式化。

佛像

按照佛的不同姿态,可以分为坐佛、卧佛、交脚佛、禅定佛、苦修佛、说法佛、游戏坐等。

莫高窟第158窟的释迦摩尼涅槃佛是第一大卧佛,身长16.6米,肩宽3.5米,双目半闭,唇含笑意,显得安详自信、泰然而往。而背后的壁画风格却迥然不同,众人悲痛欲绝,哀悼活动十分惨烈,形成鲜明对比。

菩萨

西方的断臂维纳斯无人不知,但是,人们可能不知道,东方也有一尊与之媲美断臂维纳斯,那就是初唐第205窟的供养菩萨,身材丰腴健美,姿态典雅大方,神情静谧恬适,风度雍容华贵,给人无限丰富的遐想。

两者有何不同?维纳斯再现了女性现实的美,菩萨则表现了女性升华的美,前者写实,后者写意。

飞天

飞天源于印度,并不会飞,真正能够飞起来的飞天是中国人的杰出创造,其数量多达4500余身,可以说是石窟之最。

飞天没有翅膀,仅仅凭借飘逸的衣裙和轻盈的飘带,就让我们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飞动”的幻觉。

敦煌飞天是动人的艺术形象,让严肃暗淡的佛教说法有了色彩和活泼,具有永恒的魅力。

精彩的内容太多了,一时也说不完,希望大家都能读到这本精美无比的书。

这是杨琪教授献给普通大众的14堂敦煌艺术入门课,希望人们能够由此轻松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

发布于 2023-08-28 12:32

推荐敦煌解读系列!

发布于 2014-05-26 15:00

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中有几篇写敦煌的。

发布于 2015-10-06 22:25

敦煌石窟里有一个奇妙的世界,有层层楼宇、宏伟殿堂,有山川河流、祥禽瑞兽、奇珍异草,更有市井喧嚣、往来行旅......

刚刚看了《敦煌十二生肖》这本书,是一拿到手就一口气看完了,蛮好看的一本书,毕竟联系了十二生肖,增添了不小的乐趣。

它是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主编的一本书。它带着我们走进敦煌壁画中的动物形象,与“十二生肖”一同完成一场奇妙创意之旅。

十二生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来被称为“十二兽”“十二禽”“十二物”“十二相属”......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与十二地支融合,成为了传统的纪年方式之一,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肖文化,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

敦煌的壁画里有生动形象、可爱有趣,让人新生欢喜的动物形象,机灵的猴子,雄壮的老虎,可爱的兔子,全都彰显着时代的特征,寄托着古人的期待。

兔,聪慧矫健的野兔,月上捣药的白兔,吉祥瑞应的兔子......407窟藻井井心的“三兔共耳”,三只逆时针奔跑的兔子只有三只耳朵,两两共用一耳,动感十足。在传统文化中,“三”有吉祥、完整、无限的寓意,而兔子本身象征着吉祥瑞应、生生不息,“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兔子好棒!

牛,身形矫健的野牛,勤恳耕作的耕牛,任劳任怨的运输牛......249窟的窟顶有西巍野牛的形象, 窟顶北披的野牛,受到惊吓,奋力奔驰而逃,惊恐且慌张;窟顶南披的野牛,悠哉悠哉,慢吞吞的行走林间,悠然而自得。妙啊!


龙,龙年当然要说龙,和风化雨的龙,吉祥瑞征的龙,唯德是辅的龙......从已知最早的近7000年前的蚌壳龙形象,到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龙”,在到各种绘画作品、文学作品中的龙,龙是一种文化象征、精神象征。235窟的藻井里,有一条金龙环珠,气势威武;10窟的壁面上,来自西夏时期的龙翕张鳞爪尽显威严。中国龙,果然霸气!

还有跳跃林间的猴,站立屋顶的鸡,纵横无敌的虎,神气十足的马......它们出现在石窟中的不同场景里,线条简单却灵动异常。

让我从“十二生肖”这个独特的视角看到了敦煌壁画的另一面。


“敦煌壁画,一眼万年。”这本线装的全彩小书,贵,但值。

编辑于 2024-05-10 20:54

对敦煌有一点点的了解,觉得除了看书,也可以多看纪录片、敦煌主题的展览、展览附近书店布置的主题阅读书目,知乎上也有一些敦煌的付费内容,时不时听一点,慢慢积累的感觉反而比较轻松。

  • 原文首发个人原创公众号:悦说越好炼英语(yueshuoyuehao),
  • 点原文,阅读效果更佳: 敦煌奇境:给古典文化展览翻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悦说越好炼英语第176期
封面图:悦然@敦煌奇境展览外

【悦然说】

不少小伙伴知道,悦然很喜欢古典文化,如在 中文好的人学英语有优势吗?高质量翻译必备:外语再好,也要提升母语水平一文中写过:想做翻译小伙伴,一定要重视提高中文母语水平;也喜欢优质展览,给大家写过博物馆攻略: 为了学英语我可以在博物馆泡一整天!中高阶学习者看过来。

悦然前段时间完成了项有趣的工作,为敦煌研究院授权的首次多媒体展览《敦煌奇境》担任中译英翻译。今天和大家聊聊翻译心得和《敦煌奇境》实际看展体验。

【1】为古典文化展览翻译:做到这几点

首先,翻译前的已有积累很重要。

早在分享“高翻理念”时,就和大家提过“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此次翻译,涉及博物馆、文化,有一定的文学性,必然需要调动不少翻译技巧;但最有挑战的环节:是能较充分地理解古典文化并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其精髓。

如果没有平日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积累,也不会轻易接下这样极具挑战的活。简单说说说悦然在此次敦煌展翻译前的相关积累,除了喜欢古典文化,对诗词、历史均有一定了解;虽没到过敦煌莫高窟,但有一定了解:

  • 参加过至少1次敦煌研究院授权举办的优质线下敦煌展览,参观了模拟石窟,并认真听了语音讲解,和小伙伴边听边讨论,至少逛了2-3小时
  • 机缘巧合,与另一位小伙伴就敦煌文化的宏观历史意义、文化价值及微观的细节考证做过10+小时较充分的中英文讨论
  • 听过一些敦煌文化的入门介绍课程(其中不乏知乎上的敦煌付费内容,推荐~!)
  • 对唐朝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有一定了解(唐朝是莫高窟营造的巅峰),公众号分享过的就有: 画境长恨歌:能学英语翻译的神仙古风手机游戏和 长安十二时辰:每个人的盛唐梦

其次,翻译过程中快速查阅大量平行文本和多媒体资料。

平行文本,即同主题的中英文材料,对于翻译充分理解中文原文,采用惯用的英文表达来传达特定学术概念,并以较地道的英语组织成文,尤为重要

敦煌是佛教艺术的高峰,敦煌石窟的建造在唐代达到顶峰,敦煌乐舞是敦煌学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次《敦煌奇境》的展览也涉及不少佛教、唐代历史、音乐艺术绘画方面的知识和术语,需要通过论文、纪录片、wikipedia词条等,阅读查证后翻译

举个栗子,如本次展览围绕传奇洞窟220窟展开,介绍其供养人翟通时,提到他的身份是“乡贡明经授朝议郎、行敦煌郡博士”,这类中文只看字面、无法明白背后意思,需简要了解当时的科举考试、官衔等级后,敲定译文

又如220窟的壁画极具创新和特色,在学界也有不少研究,因此翻译成英文时,除了考虑普通观众是否能读懂意思;也需查阅一定的学术文献,看学界是否对特定说法已有约定俗成的对应单词/表达。(如下图)

PS:除了上文提到的材料,也可在小宇宙、youtube上搜搜关键词,会有惊喜。

悦然的最终翻译成果如何?小伙伴们可参照下图的前言,也欢迎到展览现场查看。

【2】多媒体敦煌展:沉浸式短片 & 敦煌舞演出

作为敦煌研究院首次授权的多媒体展,《敦煌奇境》展览实际逛下来体验如何?悦然首先要推荐的是时长30分钟的《彼处是长安》动画短片,讲述了传奇洞窟220窟供养人翟通的故事,分为四个篇章(↓详见下图)。

短片在一个四面屏幕的大厅播放,环境有星空驿站的感觉;30分钟内,有时还有敦煌莫高窟藻井的图案打光到地面,光影效果迷人;故事会在四个屏幕上同时展开,而不是屏幕1→屏幕2/3/4依次播放,因此看得时候需要多扭扭脖子,留意不同屏幕上的画面与故事进展,悦然和同行的小伙伴看得很high,还顺带活动了颈椎,觉得很健康。PS:30分钟看着很长,但实际看下来只觉得时间过得快

因为很喜欢这个短片,悦然和小伙伴看了2遍。中场休息时,还遇到了很迷人、也很适合拍照出片的四面星空。(但不一定每次中场休息都是这个背景图)

30分钟动画短片后,有一男一女两位舞者带来的敦煌舞真人片段,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这点就是多媒体展览的特色:比起逛普通展览只能通过视频想象当时的舞蹈等场景,可以看一场迷你演出,对敦煌留下更直观的印象

还有个不少逛展的朋友都很喜欢的细节,在走到某个特定展厅时,空气中会有为本次敦煌展特调的香氛:悦然觉得,有经书的书卷气和莲花的清香,是既超凡脱俗又让人(我)恋恋不舍的味道!PS:逛展结束后,在纪念品商店入口处有拿到工作人员赠送的莲花书签(上面就是这个香氛的味道)。

【3】逛展不流于形式:跟着导览 体验洞窟探秘

悦然逛展时,正好是策展人在带一批观众导览,一路听下来,又学到不少。比如220窟壁画中胡旋舞姬、化生童子的细节,唐朝上元节的习俗,如何从乐器的名字判断它来自中原还是西域……不一而足,每次导览也有一定与观众互动的部分。

据说是每半小时,就会有导览;因此观众排队时,也会以半小时为单位等待和入场,不妨耐心等待。悦然就觉得这个设定很好,比起很多只能打卡拍照、外行看热闹的展更用心,至少半个小时导览跟下来,再结合上面的半小时短片,能对敦煌有一定了解。

其中有个展示传奇洞窟220窟,手提展览现场的灯,很有洞窟探秘的感觉(如下图)。这里推荐大家先跟着导览30分钟逛完,顺路去看30分钟短片,然后在另一批导览还没到多媒体220窟的时候,去拍照留念(人会相对少很多)。总计1.5-2小时左右逛完。

【4】以小见大:从传奇220窟出发,一窥敦煌

敦煌莫高窟涵盖了十几种艺术形式,先后营造历经千年,所以关于敦煌可讲的内容太多,往往让普通人想想就觉得overwhelming头大,有种扎进大海、不知道先从哪儿了解起的困难

这次《敦煌奇境》多媒体展览的选题围绕传奇洞窟220窟展开,以小见大,就挺不错。看似只讲了220窟,但却以一个窟串联起敦煌的地理位置、莫高窟的历史、唐代的历史音乐舞蹈、当时的风俗、敦煌壁画艺术等等,逛完会觉得:内容正好可以吸收,能以220窟为切入点对敦煌形成一点整体的认知。

PS:悦然在纪念品店买了敦煌主题的贴纸(↓左图)。附近上生新所的茑屋书店(无需预约),还有个敦煌书籍的专区,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继续逛(↓右图)。

【结语】

敦煌自有种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前往”一探究竟。

有人将敦煌比喻为宝山,将其迷人之处总结:“慈悲能承载,智慧能沟通,美能成就。” 希望悦然的这篇分享,也能给你带来一点灵感。


@悦然-英语口译

编辑于 2023-09-24 14:42

敦煌艺术、莫高窟、榆林窟、壁画、佛陀、菩萨、天王、力士、飞天、经变,这些对你来说,不熟悉却迷人的词汇,在你主动探索敦煌艺术的路上,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鹿王本生图

今天就和我一起看看,怎样才能走近敦煌艺术宝库,领会别样的艺术之美。


敦煌艺术是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艺术。洞窟中通常包含彩塑、壁画。而壁画主要由经变画、故事画构成,因此了解佛教也是理解敦煌艺术的重要一环。

了解敦煌艺术的渠道有很多,笔者主要介绍3种,视频、书籍、网站。

一、视频

通过视频往往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洞窟的外貌、形制,壁画的内容、细节,以及彩塑的姿态、色彩。

推荐笔者觉得不错的3支视频供你参考:

名称主讲人/制作单位B站关键词
人间佛陀释迦牟尼钱文忠/珠峰讲堂钱文忠老师—珠峰讲堂·人间佛陀释迦牟尼
敦煌央视敦煌
玄奘之路央视玄奘之路

二、书籍

如果你喜欢看书学习知识,那么下面的书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些书都是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中的书,敦煌研究院出品,文字和照片结合,读起来不会闷。缺点是有几本书用词十分专业,科普不足,专业有余,比较难啃。但是啃下来基本就能了解敦煌艺术啦。

解读敦煌系列丛书

下面11本是笔者看过,也比较推荐的书:

  • 《敦煌彩塑》
  • 《飞翔的精灵》(其实就是飞天的介绍啦)
  • 《禅宗经典故事》
  • 《中世纪服饰》
  • 《报恩经典故事》
  • 《佛国尊像》
  • 《中世纪建筑画》(这本书极其难啃,如果你不懂建筑术语,看起来可能会很吃力)
  • 《敦煌装饰图案》
  • 《发现藏经洞》
  • 《弥勒佛与药师佛》
  • 《法华经故事》

这个系列其实还有两本书:《神秘的密教》、《佛陀的本生因缘故事》,可惜笔者也没看过,因为笔者是在图书馆借书看的,暂时没有机会借到。但笔者觉得一定也很不错。尤其是《佛陀的本生因缘故事》一定很有趣!

笔者看过的其他一些书都没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就不介绍了。

三、网站

书本毕竟沉重,图书馆借的书还有还书时限。数字资源就没有这些困扰啦。

下面是笔者经常访问的3个网站,推荐给你。

  • 莫高窟的故事 (共144个小故事。或介绍壁画所绘故事,或讲述莫高窟历史,建议从尾页往首页翻看)
  • 敦煌石窟 (敦煌研究院官网。可以看莫高窟每窟详细介绍,还有榆林窟的资料)
  • 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官网。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部分洞窟的全景漫游,有身临其境之感)


除了笔者上面介绍的这3种渠道,你还可以去敦煌莫高窟旅游,或者参观一些本地展览,比如北京最近具有“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从2022年8月30日到2023年5月5日都可以参考。

如果你有其他渠道或资源推荐,欢迎留言,给笔者和其他对敦煌艺术感兴趣的人更多灵感!

发布于 2023-03-09 18:34

要了解更多关于敦煌莫高窟的知识,打开淘宝扫描二维码,应有尽有。更能为您免费提供敦煌旅游咨询。

尤其推荐 《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一书,通篇读完,对每一个洞窟的壁画与历史深入脑海

敦煌书籍敦煌画册敦煌壁画敦煌历史《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
编辑于 2016-04-20 14:06

铝板雕刻壁画是用铝板通过进口数控雕刻机床钻雕工艺,​‌‌逐步钻削出来一定的图案,再通过拉丝、抛光、镀色等工艺。而成的具有完整图案、靓丽色彩的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为一体的装饰性家具作品。

铝板雕刻壁画雕刻凸凹面可达到2.5至近10MM之高,陡度可呈90度。厚度一般为5MM、8MM、10MM、12MM、15MM、20MM、30MM等,长度可达到1米至10米。

铝板浮雕可打造成山水、花鸟、人物肖像,巨型壁画等一切艺术形态. 铝板浮雕给人以质感重、光泽银亮、高雅古朴,富丽堂皇的艺术感染力,并能长期保存不变色,具有永久收藏的价值。



编辑于 2021-12-01 11:02
莫高窟57窟持莲菩萨。泥板岩彩。青红敬绘。菩萨宝相。随形随心
1301 播放
发布于 2021-08-06 08:01· 507 次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