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人生
阿甘正传(电影)

《阿甘正传》中的珍妮频频离开阿甘是什么原因?

如果你是阿甘你并不笨,你怎么对珍妮?
关注者
11,368
被浏览
7,369,463

694 个回答

如果说阿甘的一生,是在向前奔跑,


那么珍妮的一生,就是在向远处逃跑。



她要逃避的,不仅是她爸爸性侵她的那座装满了痛苦回忆的木屋子,




那些分享她悲惨回忆的同乡和同学(包括阿甘),

还有曾经柔顺天真,不懂反抗,无力反抗的自己。

去哪里都行,只要能够远离这些。



她在最初曾经给自己寻找了一个所谓的梦想,她兴致勃勃的擦拭着身体告诉傻甘,她的梦想去好莱坞当歌手。


可事实上,她的圆梦不过是坐在酒吧舞台上,用一把吉他挡着自己全裸的酮体,唱给一些醉醺醺,一心想看她走光的粗野男人。



她和那个随手扇她耳光的二货参加了黑豹党,后来加入过嬉皮士,当过妓女。

她总是在有意挑选那些会随时随地伤害她的男人。

她的身体漂泊无定,她搭车的时候,对司机说去哪都行。

但是她无论走的多远,都逃离不了那个梦魇。



她的灵魂始终没有离开过那座小木屋。

性侵她的父亲,一直附身于她的童年回忆当中,以自己的方式折磨着善良的珍妮。

珍妮曾经几次向这个世界表达过她的求死欲望。




她真的不是不爱阿甘,她只是不希望将自己那残缺的灵魂交给阿甘,她怕会伤害到这个世界上待她最好的阿甘。每次见面都带巧克力给她,

每次她被人欺负,想也不想就冲上来暴打对方的阿甘。


任何人都可以拥有我,就是不能是你,阿甘。


童年遭受性侵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


林肯公园的主唱在年富力强的四十岁,选择离开这个人世,

他用吉他表达不屑,愤怒,

他的歌声激励了无数的年轻人,

可他也没能逃开回忆,



这种回忆,会让孩子在潜意识里,深深厌恶,憎恨自己,甚至希望自己从来没有到过这个世界。


还记得电影里,珍妮在和陌生人吸毒,性乱后,半裸着身体,穿着高跟鞋站上天台试图跳下去,最后没有勇气,又颤抖着退下来,哭着抱住自己的双臂的画面。



一心想死,又不敢死,难道不就是人们说的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吗?

不知道在她站上天台的那一刻,阿甘是不是她生命中唯一的留恋和美好?


说到这里,珍妮为什么屡次离开就很明确了。

前几次,她都是在逃避。

她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远离自己的家乡,远离自己的回忆。


但最后一次不一样(制造小甘那一次)。


首先,她终于勇敢面对那个黑暗的角落,

经历了那么多,珍妮终于明白,她自己在逃避些什么。

有些回忆和痛苦,你越是要躲避,它伤害的就越深。


这次离开,是她为了阿甘,人生中第一次,勇敢地向正前方迈出了一步。





珍妮主动离开阿甘,是为了从头补课,学习如何自己一个人生活,缓慢而坚定地修补自己残缺的灵魂。

她想真正和阿甘在同一位置上,她真的很努力。




如果珍妮没有得艾滋病的话……

有的影评说,这个时候珍妮已经知道自己有病了,她害怕小甘也会得这种病,所以带着小甘离开,假如真的得上了,她不想连累阿甘,

她想自己承担。


珍妮真的是一个善良的苦命人。


巧合的是,丹中尉也是一个一心求死的男人,他的心早就留在了战场之上,他一心带着荣耀死去。

他曾经嫉妒阿甘,一个傻子窃取了他梦寐以求的荣誉,

也曾经把手脚健全,得到了荣誉的阿甘当成自己的替身,将辱骂阿甘的小姐推到了一旁。


直到捕虾公司大获成功,丹中尉终于说出了那句话。

他是认真的。

直到此刻,他的生命才真正被阿甘所拯救。

阿甘曾经残废,曾经受尽屈辱,但他用自己的言行向珍妮和丹中尉证明,

命运不会对你一个人一直那样糟糕的,不会的。

正是阿甘远超常人的乐观和积极感化了他们。

这也是美国精神的精髓所在。

美国佬们总是愿意相信,事情会越变越好。

就像我认识的几个美国人一样,

他们随时随地都快乐的让人觉得有点讨厌。

但我想,

希望总是件好事,


人生到底命运还是偶然?

注定还是随机?



我们可以确定的是,

一个阳光快乐的男孩/女孩,在一辈子里,总会遇到几个丹中尉和几个珍妮。

小小的少年爱意勃发,一定要用自己的真心打动对方。

但这注定是一条艰苦漫长的路。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少年都会在“他到底想要什么?”和“为什么我对他那样,他就是不爱我?”等等问题中纠结痛苦。

答案可能对方只是觉得自己不配。可能他也沉浸在痛苦当中。

如果你不是心思纯净,意志坚定的阿甘,

就不要再去招惹珍妮们和丹中尉们。

你真的救不了他们。




人工分割线

关于珍妮被性侵的片段


我们都知道,珍妮是没有姐妹的,所以~~~~

补充几个小小的彩蛋

汤姆汉克斯的演技真的没的说。

阿甘这个人物的表演最难的地方,就是你必须首先演成一个傻子,然后在傻子的基础上,揣摩傻子的喜怒哀乐。

这种感觉就好像画油画。

先涂上一层傻子的底色,然后再加上喜怒哀乐的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就起所谓表演的层次性。

那一年他也就刚刚二十多三十岁左右,就拥有老戏骨一样的领悟能力。



在得知小甘是自己的儿子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傻傻的吃惊,

接着是傻傻的不知所措,

然后是傻傻的担心,害怕自己的傻会遗传给儿子。

最后是傻傻地,对苍天和珍妮无以复加的感激涕零。

(图实在太难搞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一下那一段戏)



彩蛋2


阿甘正传里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小细节,蕴含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

这部片在九十年代真的是没有对手,

不过到了现在,

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个一边拍星际穿越,一边随手写了学术论文的变态导演横空出世了,阿甘正传在拍摄手法和一些技巧上就不算什么了。

但是它的立意还是很深刻的。


随口说几个导演的小技巧。

片子开头和片尾的羽毛都是在表达人生如同羽毛一样漂浮不定,

也是在寄托阿甘对珍妮的思念,

他一直坚信,珍妮是真的变成鸟飞走了,

羽毛就是珍妮在天堂馈赠给她的礼物。



再说说丹中尉,

丹中尉是美国战争派的精神象征。

他是最坚定的战争狂人,一心死在越战战场。

他最后出席阿甘婚礼时却带着一个亚裔的,一看就是越南人的姑娘。


这是导演对越战的一种反思。



丹中尉对荣誉充满渴望。



他可以随口骂阿甘傻瓜,但是不能容忍别人侮辱阿甘是个傻子。

因为在他心中,傻里傻气的阿甘,对自己唯命是从的阿甘,四肢健全的阿甘,是他的替身,是他本应达到的目标。

所以他不允许妓女侮辱阿甘,就像不允许别人侮辱自己一样。

编辑于 2017-11-16 09:42

-注意,前方高能预警,多图而且有剧透,慎点!
-------------------------------------
珍妮之所以频频离开阿甘是因为:
●童年阴影。
珍妮幼年时母亲早亡,其父对她的行为,深深地造就了她未来长时间的心理阴影。
主要表现有那么几个:
①小珍妮不喜欢回家;


②小珍妮和阿甘一起为躲避其父而跑到玉米地里让阿甘和自己一起祈祷:“亲爱的上帝,把我变成一只会飞的小鸟吧,飞得越远越好……”;
「●注意一个细节:在小珍妮跪在玉米地里祈祷着希望上帝将自己变成一只小鸟的正面镜头里,她穿着的衣服上有一只袖子是坏的,这个细节很经典,与当时她的祈祷内容遥相呼应,又似乎暗示着,珍妮未来会像一只失去翅膀的小鸟一样,命运多踹!」


③小珍妮在警方协助下于外祖母家生活后,她还是经常夜里跑到阿甘的房子里和他待在一起睡;


④成年后的珍妮有一次与阿甘一起散步,不知不觉走到其父以前一起住过的房子时突然情绪激动,边哭边骂着:“你(其父)怎么可以那样做!”,并且把鞋子和石头往房子丢)。


-可以说童年的悲惨际遇是她未来人生坎坷的重大推动力,并且使她长期伴有自毁倾向(有两处差点自杀的情节后面会说到)!


●年轻 的 追求不同
无疑,阿甘的信任、陪伴与对她的某种需要对她童年时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可惜这种陪伴和互相的慰藉对于一个“从小没有安全感”成长到青年的女人来说是不足够的,至少是不足够促成“青春的爱情”和托付终身的情愫的。阿甘第一次请求珍妮做自己女朋友的时候她说:“你不懂什么是‘爱’!”,这里珍妮所说的“爱”是正常男女的那种爱情,可能是轰轰烈烈、海誓山盟、也可能是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甚至想像并向往着王子和公主式的爱情,反正年轻的十几岁到二十岁出头的她对爱情 和 生活的追求就是那样的,和普通女孩真的就没有太大分别。


●出于对“过去的逃避”。
阿甘作为她过去的参与者不可能不勾起过去回忆,而那时的阿甘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没有能带领珍妮真正摆脱过去阴影、修复其内心之创伤的。这种对过去的逃避让她流浪、自我放逐 和 伤害~


●自卑+自我救赎。
最后一次珍妮主动逃离阿甘的前夜,在拒绝了阿甘的二次求婚后,像小时候夜里从阳台来到阿甘的房子一样,表达了爱意并躺下来在阿甘身旁,也因此和阿甘有了第一次真正的性行为,并且有了小阿甘。


第二天她上计程车的时候司机问她为什么要逃?她回答说:“我没有在逃!”。

很多观众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珍妮回来了又要离开,离开时还说了这么一句看似很敷衍的话。其实导演并不是随意安排这句话的,要理解珍妮这一系列举动和话语,就得要结合前后的情节才可以看懂。

首先,珍妮回来前,曾和一个注射毒品的人渣在一起,夜里坐在床沿情绪低落差点从高楼跳下去自杀。这已经是她至少第二次可能的自杀了。
而这次自杀未遂,则标志着她下定决心要摆脱过去的一个重大节点,在那之后,她就像一个“在外漂泊久了疲累不堪回到家人身边”的孩子一样,终于可以长长地休息了。直到阿甘向她再次求婚,并且说:“我会是一个好丈夫”的时候,珍妮又“拒绝”了他,并且对他说:“你不会愿意娶我的。”,字面意思似乎反倒是阿甘不接受她而不是她拒绝了阿甘一样,是一个很矛盾的话语,但事实上却反应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珍妮真的变了”,这种变化是“她对过去自己流浪、放逐、滥交 生活的全面否定”,再看看此时的阿甘,他是一个“战斗英雄、是一个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乒乓球比赛的运动名人、成功而富有的商人”,对现在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的珍妮来说,以她目前的价值观念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阿甘”的。
所以和阿甘一夜缠绵后她表面上是“再次逃离了阿甘”,实质上就像她对计程车司机说的那样:“我并没有逃。”。
在离开后的几年里,珍妮凭借自己的力量,不但拥有正常的工作,还基本过上了中产生活(阿甘去见她,一进房间看到空调,很是欣喜,觉得珍妮应该过得还不错。就能说明这一点)

这时的她和阿甘相见并问阿甘愿不愿意娶她,其①是因为 她生病了,命不久矣,小阿甘需要人照顾;②她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正常而且接近中产的生活,有勇气回到阿甘身边;③她在离开的这几年,真正的做到了对自我的救赎(当然,和 小阿甘 也不无关系),把自己从过去童年和青年时期的阴影中解救出来,能够直面阿甘与自己的过去了。

●对他是不是男女之爱。

-有人问,珍妮对阿甘到底是不是男女之情的爱。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童年、还是最后成熟完成自我救赎的珍妮,都是爱阿甘的,这种参差着亲情的男女之爱,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但随着他们年龄的渐长,珍妮不满且深陷于过去童年的阴影之中,不断通过借由同其他男性产生的性关系中来逃避过去,直到最后一次差点自杀,经历人生的种种沧桑与沉沦之后,回归平静,直面过去,愿意开始正常的新生活的,当然也包括回到阿甘身边。然而这时的阿甘如此成功,是个可以给她真正心灵和物质上安全感的男人了,可是她却觉得自己配不上他,所以看似是“逃”了,其实,离开的时候,正是在回来的路上。
-------------------------------------
●关于珍妮最后一次离开后如果不生病会不会回到阿甘身边:前面已经分析了很多了,我说一下自己对她这一行为的看法吧“我很钦佩珍妮能做出这样的抉择,事实上这是她第一次正真地选择了自我救赎,而不是像沉沦时候的自己那样,通过依靠和另一个男性建立性关系 而逃避过去。”


●多年后他们再次见面,珍妮看阿甘的眼神和神态,完全是一个女人看男人的样子,终于,这股爱意清晰如斯~
PS:个人认为小珍妮的表演真的是 太出彩 了,比成年珍妮给人的感觉真实与实在很多,如果我是男生我也会那么小就爱上她的~

-------------------------------------
●关于小阿甘到底是不是阿甘的孩子,我想影片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
∠( ᐛ 」∠)_原创,未经授权,谢绝 任何形式 的转载!

编辑于 2019-10-08 16:32

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看电影呢。

先声明立场,珍妮绝对是一个好女孩而且很爱阿甘。

反对绿茶婊堕落的那个回答。

第一个接纳这个人人口中的蠢货的人是谁

是珍妮

再来看珍妮的童年

这段以阿甘的视角描写的珍妮的童年







阿甘是个很干净的人,脑子里没那么多黑暗的想法,可能他到最后也不知道珍妮的童年曾经这么悲惨,一个虐待性侵女儿的禽兽在阿甘眼里却变成了有爱心的父亲,这是有多纯洁(chun)

好了各位我们来想想,一个每天面对着这么多黑暗的女孩却还努力的给另一个同样弱小的人给予光明和希望在他受欺负时鼓励他跑,各位别忘了,是谁让阿甘甩掉脚上的支架从此开始奔跑向上的日子

即使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命运,但她有一句话是说别人的不好吗,她和阿甘在一起的时候有抱怨过父亲吗,有抱怨过贫穷吗,有跟阿甘传递过负能量黑暗面吗,相反,她一直在鼓励阿甘你可以做到的,那些说她绿茶婊的人你们有多少能做到她这么坚强。这么美好的一个女孩,怎么忍心说她婊?








即使被强奸她做过最强烈的反抗也不过是跑到树丛里祈祷让她变成一只飞鸟。


第一次离别

珍妮在酒吧唱歌

让我们看看所谓的荡妇酒吧堕落女演唱的歌词吧












对不起,即使她在台上没穿衣服,我也不能认同她堕落,一个不论在什么境遇下都珍藏着爱与和平国仇家恨才华洋溢的女生,你说她婊?

还有这段最高票的回答我也不能认同

(手机打字没法引用)

阿甘是坚定,珍妮是迷茫,阿甘是无欲,珍妮是贪婪,阿甘是痴情,珍妮是滥情,阿甘是行动派,珍妮是颓废派,珍妮始乱终弃,珍妮放荡不羁,珍妮聪明漂亮却把上帝给的浪费的精光。

珍妮不迷茫,阿甘才迷茫,他从来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甚至自己是什么,别人的梦想就是他的梦想,巴布要当船长,他就去当船长,对乒乓球没有概念谈不上喜欢但偏偏可以打的比谁好,反观珍妮,她想当歌手,为了歌手吃尽苦头,去酒吧,去街头,不放弃写歌演唱,只要有场合给她和吉他,她都可以去唱,甚至可以为了当歌手最后穷困潦倒沦落到卖身吸毒,她想尽办法当歌手,却总是不得愿。只能说时代的大风吹的太狠,你想要的偏偏抓不住,无欲无求却被手里塞了一堆东西。


再来看这段,功成名就的阿甘演讲,万人注视,珍妮跑来拥抱他。

如果珍妮是个婊,如果她不爱阿甘,那么这是个绝佳的上位机会,作为得了国会荣誉的人的妻子还是美女歌手,笨阿甘是不会想那么多的只会高高兴兴带着珍妮到处晃,上电视采访,珍妮想要的,阿甘都可以帮他。可是绿茶婊珍妮这么做了吗,没有,她只是兴冲冲跑来她想第一个分享阿甘的快乐,真心为阿甘赶到自豪。

这时候矛端渐渐显出来了,珍妮似乎在回避,她迫不及待的见阿甘,却又离开他,她不爱阿甘难道爱那些想睡她的男人,对不起全篇没有一个镜头是珍妮享受和那些男人在一起上床的时光,也从来没有主动把自己送到别人的床上,除了阿甘,除了阿甘,除了阿甘!








所以,为什么珍妮一次次的离开阿甘呢,如果是因为梦想,那么功成名就的阿甘完全可以帮助她,如果是不爱。

那么在后面







你不愿意娶我的

从一开始,这个女孩就藏着深深的自卑,从童年的经历到后来辗转飘到社会,梦想被碾碎,身体被玷污,自尊被踩到尘埃里,落魄,贫穷,一无所有,那些关于飞鸟的梦纯真的童年就和干干净净单单纯纯的阿甘一样成为不可碰触的过去,

她努力的把自己的所有美好都给阿甘,和许多男人上过床,唯独给阿甘生了孩子,经历过许多黑暗,却总是努力保护阿甘的单纯,在她眼里,阿甘从来是干净优秀的,自己却落魄肮脏,从她见阿甘的衣着就可见一般,不论在外穿的多么放荡朋克,和阿甘在一起时总是小田园风,说明她潜意识里觉得,只有干净素雅的女孩才可以和干净优秀的阿甘在一起。

这是阿甘拒绝和风尘女啪啪的理由,可是此时的珍妮不也是阿甘推开的女生那样吗

珍妮和阿甘在一起的着装







这里有个背景,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才开始性解放,而越南战争73年结束。

性经历是一个方面,社会阶层或许也是一个方面,但是电影中珍妮对阿甘的阶层显得不怎么care但对性暗示却比较明显。

珍妮对阿甘从来不为钱不为名,只是想有一份简简单单的爱情,可是善良敏感的她打不开心里的结,于是选择生下阿甘的孩子,给自己一个成全,如果不是生病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再见阿甘了,如果真的和阿甘在一起一辈子,她也会困于自卑和纠结,一辈子不快乐,这样长度的生命,对珍妮来说刚刚好吧。

最后,看看片头的那片羽毛

努力的飘啊飘,飘到阿甘脚下,最后又无可奈何的飘离阿甘

羽毛不是飞鸟,无法掌控飞行的方向,

其实是很想和你在一起的,但偏偏 风渐渐 把距离吹的好远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与那时的容貌相比,我更爱你倍受摧残的面容。






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多争论还有认可,我尊重所有观点和立场,然后坚持己见

编辑于 2016-07-26 08:30

频频离开的,不只是珍妮,阿甘也是如此。

这部片子被认为是美国两派价值观的碰撞,珍妮是左派,崇尚冒险,苛求自由,而阿甘则是保守派,思想传统,动不动“my mom said”,住的地方也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在自己家里。

很多人都说,坚守自己的阿甘走到了影片最后,象征着保守派的价值观被认同。所以珍妮在里面就被当成反面人物一样,被批判,左倾浪漫主义不好之类的。

从编剧方面来讲,故事里的主角一定要有所成长,这是铁律。所以当我们看到影片最后,阿甘不再是以前的阿甘,珍妮也不会是以前的珍妮。所以这部电影才让我我们感动,主角才让我们为之欢呼。

这种改变从何时开始的呢?

Run!Gump!Run!



从珍妮第一次教会阿甘奔跑开始。

在此之前,阿甘做过大段的讲述,珍妮教他爬树,教他读书等等,可以说珍妮是他的半个老师。但这一次奔跑,却影响了阿甘一生。

如果说之前阿甘腿上的支架象征着保守派用禁锢手段避免自己的摇摇欲坠,那珍妮的那一声喊,打破了禁锢,里面跑出一个阿甘,他像鸟儿一样,飞去了各个地方。

在此之后,阿甘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在失去妈妈的庇佑的情况下,去参加橄榄球比赛,去了军营,然后大难不死,之后又去了中国,甚至出海捕虾。他和珍妮一样,一直都在路上,虽然他的心一直想着家,想着珍妮,但身体一直在路上,无法与珍妮相遇。

没错,他每次都按照妈妈说的那样,平静地对待发生的事,但他最重要的品质,勇气,是珍妮给他的。靠着这些勇气,他经历了很多。

但是,阿甘在成为捕虾大亨,甚至投资了苹果之后,他真的完成成长了吗?



没有,他这时候还不是阿甘,他这个时候还在说“my mom said”,“Jenny said”,甚至巴布说要去捕虾,他依旧活在别人身上,他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见证者,见过一次次变迁,历史成长了,他没有。

儿时有形的禁锢虽然已经破碎,但无形的禁锢依然存在。阿甘似乎还像小时候一样,绑着支架,踽踽前行。这样的人,让人如何去接受?尤其是一个自由的珍妮。

最终阿甘的成长,依旧与奔跑脱不开关系。奔跑这个词,以前在阿甘心里是个命令,珍妮让他跑,巴布让他跑,甚至丹中尉命令他跑,他毫不犹豫地跑了。而从那个早晨开始,阿甘开始奔跑,不为任何人。

他跑遍了大半个美国,所有人都知道了,所有人都想知道他为什么跑,想要他说出惊天东西的话,没有。直到有一天,他累了,就回去了。



不为谁而跑,不为谁而停,甚至也不为珍妮,没对着镜头说珍妮我爱你,I'm running for love!

这时候他是真正的阿甘。摆脱了别人,成为了真正的自己。他也不再总是念叨“my mom said”,也不再是那个纯正的保守派,珍妮的自由精神在他心里开了花。

很多人都惦念珍妮的离开,却没人注意到,每一次珍妮都是扑到阿甘怀里,还记得纪念碑前的会面吗?他们在水池里,在千万人前相拥,珍妮想回到阿甘身边,像候鸟回乡一样热切。

然而珍妮每次回来,阿甘虽然身份变了很多,内心依然没改变,甚至觉得珍妮的老房子应该留着。

终于,这次奔跑之后,珍妮打电话给他,让阿甘过去找她。这是一个转变,以前都是珍妮主动回到阿甘身边。珍妮终于认可了阿甘,落叶归根。


在他们结婚的时候,所谓的保守和自由的价值观,融为一体。这两者本就不是互相对立的,“my mom said”、“Run!Gump!Run!”在阿甘身上,产生一段传奇。在此时,两个主角,完成了他们的成长。那片羽毛,飞扬到空中,完成了这段历史。

这段历史,是属于珍妮和阿甘两个人的。

这里应该有二维码的。

发布于 2016-08-20 21:27

我来说两句


很多人扯阿甘是部励志电影,大错特错,电影中阿甘本人和励志没半毛钱关系,倒是和天赋、运气联系紧密;很多人说阿甘正传原著是部白左嬉皮士小说,没错,原著是拿一个智障来嘲讽美国社会的,但那部愤世嫉俗的小说和电影是两码事儿,电影立场更为客观、主题也更严肃些。

1994年被称为“上帝想看电影了”,佳片不断,夜访吸血鬼、低俗小说、肖申克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真实的谎言、天生杀人狂等等,任何一部放现在都具备问鼎奥斯卡的实力,何以阿甘正传独领风骚,囊括6项大奖?

记得早年《看电影》杂志曾经介绍,奥斯卡偏爱史诗电影,这是莫扎特传干掉美国往事的原因之一。同样,阿甘正传是部史诗。有些作品刻画宏大的时代来反映个人的际遇,而有些电影则是通过个人际遇来反映一个宏大的时代,阿甘正传就是后者。

男主和女主都是出生在二战后民风保守的阿拉巴马州,阿甘的母亲是保守主义者(给阿甘取名3K党领袖、反感流行文化代表猫王),珍妮的父亲是粗鄙的农夫,想来也接收不到先进、流行思潮,但二人却走向截然相反的道路。

有人说珍妮的童年不幸、被父亲猥亵,的确,但也不准确,要知道,阿甘童年可不比她好,母亲管教过分严厉,同时天天被人嘲笑、天天被人追着打,而母亲为了自己曾和校长上床,这些阴影,要是换另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这辈子就废了。

有人说阿甘成功是因为坚持,珍妮落魄是因为随波逐流,也不对,阿甘的坚持、善良是因为他智商不够、没有花花肠子,如果阿甘真如众人所说,是一个坚定果敢的人,那么他究竟在坚持什么?——对,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跑遍美国就是想找寻一个答案,但是他找不到。他的智商决定了他的动机只能是“妈妈说”“珍妮说”“巴布说”“丹中尉说”,通过一个憨傻的形象,将母亲心中理想的价值观,输出给珍妮、丹中尉,又将珍妮心中理想的价值观展现给世人,这些价值观也许那些说的人都不能做到,但是阿甘做到了,因为时运,他又成功了,并输出给他人、鼓励他人,阿甘是一面照尽俗世人心的镜子,与其说阿甘是一个人,不如说阿甘是某种符号,而阿甘自己却没有什么独立的价值判断,所以当他处理亲友没有说过的事情时,他找不到答案,他会痛苦。

而珍妮是个正常人,她必然会逃离那个充满束缚、童年阴影的家,她选择去流浪,她对过去难以释怀,长大后,她愤怒地向自己曾居住的房子投石块,珍妮对于阿甘是童年阴霾的一米阳光,阿甘珍惜,而在珍妮心中,阿甘更像是联系不幸童年的最后一丝纽带,阿甘的存在时刻提醒她那不快的童年,珍妮心中隐隐作痛,所以她要否定过往,要追寻自由,即便那个自由不过是另一个牢笼。

如前文所说,阿甘是面镜子,折射了珍妮、巴布、丹中尉的人生际遇和一个国家的变迁,巴布是个迷茫的黑人,一辈子想的只是捞虾,国家歧视他,还派他送死;

丹中尉出身军人世家,骨子里充斥着爱国主义保守主义,按他的说法他应该像他的父亲、爷爷、爷爷的爷爷死在星条旗下,可当他截肢,发现国家欺骗了他,他选择自暴自弃,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最后他携越南裔的妻子出现,其实代表了他对自我的和解,同时也象征着美国人自己对越战伤痕的释然。

珍妮对自由的渴望,不可避免地滑向左翼,嬉皮士、反战、游行示威、无政府主义、黑人平权、女权主义、性解放、make love not war,而后就是嗑药、乱交,最后的堕落恰恰是珍妮自身信仰虚无的必然。

早期的丹中尉代表了爱国主义至上的保守主义,早期珍妮代表了左翼自由主义,阿甘则代表了回归家庭价值观的新保守主义,而阿甘正传电影的背景是美国人打赢了冷战,坑死了北极熊的新保守主义领袖·里根声望达到顶点。

嬉皮士珍妮和军人阿甘在华盛顿纪念碑前相拥预示着美国左派右派的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珍妮第一次回到阿甘身边的时间点大约是里根当政,而阿甘对于她的归来的理解是“大概是她太累了”,寓意嬉皮士文化、民权运动的衰落。

珍妮最终珍妮回到阿甘身边,代表了被冷战割裂了半个世纪的美国社会价值观重新回到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新伦理。

编辑于 2016-07-25 15:47

不是珍妮要离开阿甘,而是珍妮试图回来而不得。

还记得影片最后珍妮愤怒地抓起石块砸向童年故居的情景吗?



因为这破旧的房子在那个思潮汹涌的年代几乎左右了后来她一生的每一次选择,无法抗拒、无法逃离。

在此之前,影片中的珍妮从来都没有流露过如此激烈的感情。

面对父亲的猥亵,默默祈祷;

面对恶童的欺辱,鼓励阿甘;

面对阿甘的误解,周旋解释;

面对男友的殴打,忍耐原谅;

哪怕生活已经把她逼上绝路:


退回阳台,泪痕未干,便重新做出了选择。

这并不是珍妮情商多高、多么懂事、多么坚强、多么狠心,而是既渴望自由又无依无靠的状态下,一个心受重创的人自我保护的本能…

如同珍妮所说:


尽管两人青梅竹马、心心相依,但毫无疑问无论是身份、阅历、思想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阿甘与珍妮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而且生活惯性将他们越拉越远。

两人都是风中的羽毛,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唯一连接他们的是童年记忆里两颗相互依偎取暖的心——阿甘是始终钝感却纯净的心地,珍妮则是因为永远无法愈合的创口。
但也是正因为童年的境遇,注定两人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阿甘大学毕业,入伍从军,珍妮却沦落到裸体卖唱;阿甘载誉归来,接受表彰,珍妮却是反战的嬉皮士;阿甘开着珍妮号,完成巴布的梦想时,珍妮却深陷毒品,踟蹰在轻生的边缘。

考虑到影片主体是阿甘的视角,关于珍妮观众还有太多不忍去想象的境遇…

当她痛下决心回到家乡,回到阿甘身边时,两个人的世界早已越来越远。于是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珍妮愤怒的那一幕,珍妮知道因为这间破房子一步步的开始,到今天自己已经永远回不来了。

人生只有加法没有减法,光阴流逝,你所怀念、所错过的只会越发遥远。

阿甘失去了妈妈、珍妮从死亡边缘回头,这是彼此最需要对方的时刻。


但目睹珍妮的愤怒后,即使愚钝如阿甘也知道两人的世界依旧彼此隔离。

翻译应为:你不会嫁给我。

对于珍妮而言,她与阿甘终究不在一个世界里,所以根本没有逃离与否可言。


随着两人的轨迹渐行渐远无法挽回时,故事发生了转折。
母亲走了,珍妮得而复失,阿甘心无所依,开始了穿越全美的奔跑;
漂泊的珍妮在怀有阿甘的骨肉后,离开了嬉皮士团体,渐渐安顿下来……

不知不觉间因为各自的抉择,两人的世界开始在精神上真正交织在一起。珍妮默默的抚养着小阿甘,默默的关注着这个如她当年一样,远离家乡四处流浪奔跑的人。

但通过后来的剧情就知道,如果不是因为病入膏肓无法再继续照顾小阿甘,恐怕珍妮也很难去主动联系阿甘。

短暂的幸福之后,珍妮最终还是因病彻底离开了阿甘,离开了这对她匆匆一生中真正爱过的父子。
绝症把珍妮带到了阿甘身边又带走了珍妮,命运终究没有放过她。

墓志铭写着:
Beloved
Mother Wife
and
Friend

与金庸爱情悲剧中的杨过与小龙女一样,生命都不完整的两人,彼此的相遇也决定了彼此的分离,又如同片头片尾飞扬的羽毛:

不论是注定的命运,还是随风飘摇的偶然,生活总是过去裹挟着现在头也不回地冲向了未来…

编辑于 2018-05-25 22:14

评论中有质疑我的回答的,我理解,因为原著是从阿甘的角度写的,但小说中有一封珍妮的信,是唯一的珍妮视角,她眼里的阿甘:


亲爱的阿甘:
我实在无法再忍受下去。我曾试图跟你谈谈我的感受,而你似乎并不在意。你今晚要做的事尤其不好,因为它是不诚实,我恐怕无法再跟你继续下去了。
或许我也有错,因为,我已经到了需要安定下来的年纪。我想有个家,有栋屋予,上教堂之类的事。我从一年级就认识你了,阿甘——将近三十年了——看着你长得又高又壮又善良。等我终于明白自己多么喜欢你时——你来波士顿的时候——我是世上最快乐的女孩。
过后,你吸大麻,还跟那些女孩胡搞,但即使这样我还是想念你,示威活动期间你到华盛顿来看我,我好开心。
但是,等你被送上太空,又在丛林中失踪四年,我想我变了。我不像以前那么满怀幢憬,只想找个地方过单纯的日子就满足了。所以,现在我必须去找它。
你也变了,亲爱的阿甘。我不认为你真能阻止这种改变,因为你始终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但是,我俩的想法不再契合。
我含泪写这封信,但是我俩必须分手了。请不要找我。祝福你,我亲爱的——再见。
爱你的,珍妮


以上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以下是文章正文:


《阿甘正传》这部“毁三观”的小说,是怎么改成美式主旋律大片的


1/5、反三观的《阿甘正传》原著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恰巧他喜欢看《阿甘正传》,那就推荐他看原著小说吧,他会恨死你,因为小说会毁了他心目中这个影史经典形象。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阿甘正传》的问题,为什么珍妮多次离开阿甘?


事实上,在小说中,珍妮第一次离开,是因为阿甘在跟珍妮同居后,一度沉溺于大麻,又跟别的女人乱搞(没错,乱搞的是阿甘而不是珍妮);第二次离开,是因为阿甘合伙打假拳“出老千”骗钱,珍妮多次劝告无果,一气之下离开。


原著小说里的阿甘跟电影中正能量满满的美国精神的化身相去甚远,但小说的主题又被电影巧妙地传承,读完原著小说,你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阿甘是一个傻子,这点很重要,但阿甘是一个正直的,诚实的人,这点并不重要——那些主流价值观,只是要迎合主流观众的三观。


还有一些人喜欢从成功学的角度去分析“阿甘”,并列举他的各种优点,比如单纯、坚持、正直、善良,并且试图去论证他最终取得的成功与这些品质的关系。


让我们来看看阿甘做成的那些神奇的事情,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跑步跑得快、乒乓球打得好。


很明显,这两样都是跟天赋有关的。如果你认为阿甘是靠勤奋苦练出成就的,可以想一想,那些被各级体校淘汰的乒乓球运动员,难道没有阿甘努力?


剩下来的那些,都跟运气有关。


阿甘在原著小说的经历比电影更传奇,他上过太空、智斗食人族、竞选参议员,更离谱的是,他常常以75的智商挑战250的事,打败象棋世界冠军,成为口琴演奏高手、他的文章感动了文学教授,数学天赋惊动了数学教授……


者故意把阿甘的所谓成功写得荒诞味道十足,其实是另有所图,后面我会讲到。





《阿甘正传》之所以成为经典,既不是因为什么“美式主旋律”,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些大智若愚的精神,承认这两点我们才能继续讨论这部电影,才能避开那些鸡汤励志的低级解读。


我的影评,很多人觉得过度解读,其实所有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一定是可以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的,只有一种正确解读姿势的,那叫新闻联播。


我觉得解读《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不是主角阿甘,而是另外两个重要角色——珍妮和上尉丹。


2/5、珍妮为什么要叛逆?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珍妮都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她热心反战运动,搞乐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民谣歌手。


珍妮这些追求,电影中安排了一个动机——想要忘记童年被性侵的记忆,也是为了让电影有时代感:珍妮代表美国的自由派,而阿甘代表中间偏保守的、道德上完美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么设置角色,容易被美国观众所理解,也让她与阿甘的感情线变得更复杂,也更感人。


而小说中珍妮的人设很单纯,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孩,她走过的路,是每一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都会走的路。她吸毒反战,看起来叛逆,可这都是当时的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年轻人最时髦的事,至于为什么要反越战,自己能不能当个歌手,她恐怕从来没有想过。





所以一旦她玩“过”了,特别是阿甘的“堕落”,令她对所谓革命,产生了幻灭,她又迅速回归主流社会。小说中,她既没有得艾滋病,也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而是终于变成自己曾经鄙视的那种人,嫁给中产阶级,乡下有一栋房子、两辆车,每个周六去海边,周日上教堂。


相比之下,阿甘“傻子”的定位可以让他游离于时代大潮之外,所以在小说中,他也吸毒搞摇滚,但却并非想通过这些行动表达什么。


不过,他内心的召唤感却是超越时代的,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他每次陷入迷茫的时候,他都会想起,自己还要实现好友巴布养虾的遗愿呢,帮助他走出来。


所以单独看阿甘这个人,有无数个解读角度,可当你把女主角珍妮身上意识形态的东西去掉后,你才会明白,阿甘所拥有的,正是我们这些正常人缺少的“无视潮流”的心态。


电影把珍妮拍死了,因为她要承担女主角的功能,让影片的感情线升华,这么一来,原著小说中珍妮与阿甘命运形成对比的功能,就被移植到丹中尉这个角色的身上。


3/5、命中注定的丹中尉


丹中尉是小说里的三个人物的合集,而且性格中最核心的部分都是电影原创的。


丹中尉是军人世家,祖祖辈辈都活在战场上,死在战场上是他认定的荣耀,可战争的结果却是阿甘变成战争英雄,被总统接见,丹中尉被截肢,靠社会救济。


又是一个“求不得”的角色。


丹中尉是电影改编的神来之笔,他与阿甘形成了四组对应关系:老上级和老部下,倒霉蛋和幸运儿,听从天命者和逆天抗命者、被拯救者和拯救者。




理解这个角色,要从电影的两个重要的意象“羽毛和巧克力”入手。


羽毛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随风随意飘飞,最后落到阿甘的腿上。这根羽毛就是阿甘命运的象征。阿甘没有任何政治倾向,没有人生目标,他是个完全随波逐流的人,没有道德上的好恶,就像电影里的那根羽毛。


巧克力是一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个出现的是什么”,阿甘觉得想做什么就去做,就像一盒巧克力,吃到什么口味就安心享用什么口味。





这两个意象是典型的“命运无常”的象征,这也是西方文学从古希腊悲剧时代就出现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表现主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树立一个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丹中尉。


丹中尉就不相信什么“命运无常”,他一直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定会有命中注定的事,比如他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辈分别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和二战中牺牲,而他在最适合打仗的年龄被派到了越南战场,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自己将死在这个战场,为家族续写荣耀吗?


偏偏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所以他不服,他想知道为什么上帝要如此惩罚他。

4/5、穿越时代的故事


原著小说中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一位文学教授请阿甘帮忙研究一个课题《文学作品中的白痴形象》,提出了一个“傻瓜理论”:


“一般的作家在书中安排一个傻瓜,目的是让傻子出洋相,告诉观众什么是愚蠢;但像莎士比亚这样的伟大作家,会让傻子使他的其他角色出洋相,从而提供一种转折,以启发读者。”




明白了吧,作者在自比莎士比亚,阿甘就是他派来点醒读者的,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尾,姜文很突兀地安排了一个傻子古伦木对马小军等人(其实是在向所有观众)说:“傻B”。

作者和导演想告诉我们,你觉得珍妮和丹中尉是两个“特殊失败者”,那是因为有阿甘这个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否则,珍妮只是个女嬉皮士,丹中尉只是患有“PTSD战后创伤综合症”,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普通,最正常的俩人。


从这个角度看,你会觉得这两个角色简直是超越时代,超越国别文化的存在。


理想破灭,站在高楼窗台上的珍妮,不就是到西藏接受心灵洗涤,结果是高原反应躺了三天的文青?


丹中尉怒气冲冲地怼天怼地怼众生,不就是被房价压得喘不过气又看不到未来,只能高呼“去他妈的996福报”的“加班狗”们?

小说中的珍妮最终回归家庭,不就是美国版的“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


电影中的丹中尉在商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就是那个,从叛逆的少年,到关心政治与社会的公知,再与整个世界好好谈谈后,拍的电影越来越温情主流的韩寒?


还有,影片中阿干独自一人长跑,一群人跟在后面,希望得到“神启”,这不就是年初从抖音红到现实的“流浪大师”沈巍吗?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70年代的日本年轻人,在大学里参加学潮,搞罢课,痛斥资本主义,一副跟主流社会决裂的样子,可大学一毕业,拿着一分不少的学分,一个个西装革履地投入到自己曾深恶痛绝的大企业中。


几十年后,中国的80、90后进入社会时,有人想要创业,有人想要当明星,有人想当赛车手、电竞手、网红,只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很酷。可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会回归职场,做一个安分守己的小白领。


如果你把《阿甘正传》里的那些时代背景、主流叙事去掉的话,那就是一个发生在任何时代的幻灭故事。


5/5、“傻子理论”


阿甘一类的形象,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角色,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


其实金庸在写连载版射雕时,郭靖刚出场时是个聪明人,经常出现“聪明伶俐”的字样,但后来写着写着就把郭靖给写傻了。


这正是金庸超越了其他武侠作家的地方,他本能地觉得,在一个神奇的武侠世界里,一个傻子比聪明人更有说服力。


你看,郭靖也有一系列神奇的天赋(比如能把九阴真经背下来),他的运气也好得出奇。所以,你要是觉得只要像郭靖那样执着,那样笨,那样坚持,就能够学到降龙十八掌,炼成九阴真经,成为武林高手的话,那你才是那个傻子。


郭靖这个形象更大的意义在于,为什么像杨康那样的聪明人反而活得很痛苦很纠结,为什么他对黄蓉那样的聪明人有吸引力?


同样,阿甘这个形象也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世人会“求不得”。如果你想试图从阿甘身上找到成功的秘诀,把刻意的荒诞看成励志的传奇,那你刚好落入了导演和作家的圈套,成为“傻子理论”当中,反被傻子嘲笑的那个人。


好运气和傻,就是作家设下的陷阱,你想拥有阿甘和郭靖的运气,又不肯变傻,这就难办了。


事实上,在阿甘的长跑中,导演只安排了两个人得到了神启:路人甲把阿甘踩到狗屎时说的一句“shit happens”当成广告词,路人乙把阿甘泥脸设计成logo,两个人大获成功。





如果一定要从本篇找到什么成功学的启示的话,那我想应该是两点:


第一,任何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只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不管它看起来有多么的荒唐;

第二、当你发现自己的方法无法成功时,别去抱怨,而是重新定义它。





(“电影中的职场人生”之14)


本人新书已出版,欢迎购买,用9个经济学理论解决9个职场经典问题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职场电影系列文章


《肖申克的救赎》到底救赎了什么?谁在救赎?

《西虹市首富》:怎么失败,才是最值钱的问题

《我不是药神》:在最可怕的疾病面前,每一个人都是穷人

编辑于 2020-07-09 17:05

阿甘的智商只有75,真正智商75的人不会像电影中的阿甘一样,目光坚定、说话掷地有声,每句话都说得恰当、简洁、靠谱的。他们通常最高智力是上到初中毕业。所以假如真的有阿甘,可能比电影里的形象要降级很多很多很多。

珍妮无法和他交流自己内心的感受。他连珍妮的父亲猥亵她都不知道,理解为是个有爱的家庭。珍妮成长于严重的家庭创伤,内心有满腔热火,却又天性温柔(爱唱的民谣能看出),是个天生的艺术家,艺术家的内心如此丰富敏感,而能对阿甘说的不到十之一二。

所以珍妮离开他是因为他自身有缺陷,无法共鸣,回头找他是因为他的优点是坚定不移,成为漂泊珍妮的栖息之地。

发布于 2022-08-08 13:51

写在前面:也许这个回答并没有那么客观,也许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内心的折射并没有客观这一说法,但我希望看到这个答案而有感触的人,在遇见美好的爱的时候,不要像珍妮那样。

生活不是电影,你以为你主动离开,制造距离,就不会失去,但恰恰相反,离开了才是真正的失去。

以下是原答案

=====================================================================

我想,珍妮知道自己得病要死的时候,内心应该是有一些高兴的吧,因为她终于可以回到阿甘身边,以一个她觉得能被阿甘接受的理想形象渡过人生的最后岁月。

频频离开,不是因为她不爱阿甘,而是因为她觉得阿甘实际上不会爱上真正的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这种理想的自我形象因为距离而得以保持,女神之所以是女神,是因为你没有和她睡过觉,没有闻过她清晨起来口腔里糟糕的味道。

大多数人愿意为了长相厮守冒一冒这种风险,大不了就说再见,但对珍妮来说,这样的风险太大,因为阿甘几乎是她这辈子遇到过的唯一爱着她的人,是她整个童年时代唯一可以提及的美好。

如果这世上只有一个人表现出爱你,而他可能不再爱你了,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唯一能够存在的理想形象都坍塌了,唯一一个将你看做天使的人对你说,他发现你其实是一个魔鬼,你又该怎么办?


答案恐怕只能是:离开他,永远不要让这一切发生。



珍妮在阿甘第一次打了想要“侵犯”自己的男朋友“救下自己的时候”带阿甘回了自己的宿舍,她和阿甘大谈特谈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说,这是年轻的虚荣和野心,恰恰相反,珍妮表现出的野心更像是弱者的虚张声势,她在给自己构建价值。

影片里,阿甘仰头看她这一幕特别妙————这正是珍妮需要的,她在用这种方式去寻找主导,寻找她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她企图告诉自己,她是个前途光明的人,可以得到任何爱,可以离开任何人。

只是很可惜,她失败了。

想成为明星,却在一家不入流的俱乐部里裸体唱歌,遭到听众调戏还被阿甘看个正着,阿甘替她收拾了残局,却更让她恼羞成怒。




你不懂什么是爱!

珍妮斥责阿甘不懂什么是爱,这句话与其说是拒绝阿甘,不如说是在抱怨阿甘,说给自己听。(他什么都不懂,他怎么会知道怎么爱你)

而后珍妮弗急匆匆地拦了一部车离开了阿甘,这是她第一次离开阿甘。


她企图到路上去寻找自己的同类,寻找真正能够目睹自己真实形象并依然热爱自己的人,然而,珍妮运气一直不好,始终没有找到这样的人。



阿甘从越战回来之后,珍妮跳下水池,一路向阿甘狂奔而来,摒弃了对未来的种种考量,情绪也无需隐藏————想念是一种依恋,依恋因爱而生, 谁会在见到一个自己并不爱的人的时候表现出这样大的热情和完全无法克制的喜悦呢?

然而这一次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阿甘揍了珍妮的男友,他告诉珍妮弗,他想做她的男朋友,但珍妮弗仍旧拒绝了他,同时也拒绝了自己。

她说:我们的人生完全不同,你知道。

这句话和你不懂什么是爱,你其实不愿意娶我,如出一辙。

你不懂什么是爱的潜台词是:你以为你爱我,但实际上你不爱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人。


我们的人生完全不同的潜台词是:你和我根本不是一类人,你不会了解我,一旦了解我,你其实根本不能接受我的人生,我们的日子是过不到一起去的。


你不愿意娶我的潜台词是:你想娶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我,因为你一直以来认识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我。

她拒绝阿甘的理由从来不是因为她不爱阿甘,而是因为她觉得阿甘没有真正爱过她,没有能力认识到真正的她。

于是,珍妮又离开了阿甘,但这次仍旧没有交上好运,仍旧遇人不淑,她吸毒,酗酒,站在高楼上企图往下跳,一阵冷风吹醒了她,许是想起最后的那一点点立身之本——阿甘的爱,于是她重新回到阿甘身边和阿甘度过了一小段平静的日子。

原本这个日子可能可以继续下去,至少可以持续得久一点,但阿甘向她求婚了,平静再次被打破,她们做了爱,和往常一样,珍妮又匆匆离开。

某一时刻珍妮也许想过和阿甘长相厮守,

但她了解阿甘,关键是她太了解自己。


每日的鲜花并不能让她喜悦,相反她的表情是忧虑的,因为她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和鲜花相称的姑娘


终其一生,这个女人都在寻求力量感,寻求自由和安全感,她在自己的事业中没有找到,在经过身边的一个又一个伴侣身上也没有找到,阿甘看似充满了安全感,但实际上,阿甘对她的形象是误解的,这也让这种安全感变得危险,他爱的是他构建的她,一旦他知道真实的她,还会爱她吗?而她在路上寻觅的那些伙伴对她的形象虽没有误解,但并不爱她。

二者的区别在于,来自那些伙伴的伤害并不足以打倒珍妮弗,她最绝望的时候还能回到阿甘身边,而失去阿甘,那么她的整个人生将一片黑暗。

为了避免失去,她在离他最近的那一刻,选择了离去。


整个影片几乎都在以阿甘的视角来叙述珍妮弗,只要仔细看就会发现珍妮弗的担忧其实不无道理,至少对珍妮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因为阿甘眼中的珍妮弗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而实际上?

珍妮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样的


影片里有一幕其实暗示得很明白,丹中尉找来了两个姑娘与自己和阿甘饮酒作乐,但阿甘却无动于衷,丹中尉只好赶走了那两个姑娘,他问阿甘怎么回事儿

阿甘回答:

那两个姑娘不就是珍妮的另一面吗?

只不过阿甘从来没有意识到,而珍妮意识到了。她后来每次出现在阿甘身边的时候都穿着素雅的衣服,看起来明媚又干净,而实际上,她的生活不是这样。

阿甘没有见过她歇斯底里的样子,没有见过她为了钱委身于人的样子。

即便是最后一次她回到阿甘身边,看起来她拥有了正常的工作,剪了短发,过得还算不错,然而影片告诉我们她感染了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在那个时代背景下,HIV还没有被命名,这也暗示了她极有可能还是没有摆脱过去的生活。

她问他愿不愿意娶她,不是因为她想找个依靠,而是因为她就要死了,想和爱人共度余生

从前不敢,因为害怕无法长久的生活而失去这段感情,因为他们如此不同

而现在





她就要死了,她终于不用担心自己会失去他了,因为她将守着他心中对她最好的想象永远的离开他。

影片的时代背景和价值隐喻不言而喻,但高明之处是人物的饱满让他们的行为因情感而来,显得如此合理。

===================================================================

喜欢可以关注微信公号:简话电影

编辑于 2019-02-27 21:14

下面是珍妮的故事,珍妮的人生。


从珍妮的童年开始,她爸爸就一直性侵她们姐妹俩,而且还不是纯暴力的性侵,其中夹杂了大量的语言哄骗和价值诱导,“这是为你好”,“这是因为我爱你”,“对不起,我真的爱你,只是方法不对”等等,可能还附带一些日常的小恩小惠。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侵蚀让珍妮的童年黑暗而迷茫,这种混乱贯穿了珍妮整个人生,让珍妮的人格意识也变得非常不稳定。爸爸对她深入骨髓的损害,珍妮在成年之后很久才恍然大悟,才有了后面朝老房子扔石头的那一幕。阿甘固然不知道珍妮爸爸对她做过什么事,珍妮小时候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人教她,她妈很早就死了,另一个应该教她踏上正途的人却把她引入了歧途。

年轻的珍妮并没有意识到阿甘有多好,只当他是一个稍为迟缓的好朋友,因此她会拒绝阿甘的求爱、求婚。珍妮的意识是被误导和扭曲过的,人必须要先找到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路,她在违背自己本心的道路上追逐“爱情”、“友情”、“自由”、“梦想”,那些东西后来全都被证明是虚假。阿甘和珍妮组织里那个“男朋友”打架的时候,她真的觉得那是她自己想要的组织她自己想要的男朋友,为此她拉开阿甘,愿意挨“男朋友”的揍,这段很明显表现了珍妮的个人人格尚未觉醒。

回首过去,在很多方面,阿甘的看法是对的。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同时也就能觉察到自己的黑暗面,正视以前的不堪,反而不敢接受阿甘,因为她觉得她会把阿甘也拖下黑暗。阿甘本人很光明,但他会跟着珍妮走,珍妮很怕自己带着阿甘又走错了。这时候珍妮开始想办法和过去的自己决裂,因此性格也开始分裂,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她需要更多时间来找到真正的自己。

后来她越长大,经历得越多,思考得越深,越发现阿甘是她生命里的光,而且是唯一的光。我们不能详细地知道她经历过什么,反正不是过得很好,转变是非常艰难的,需要走很长的路,尝试不同的方向。经过很多年的反思,她终于成功找回一部分自我,这时候她才敢鼓起勇气回去,以真正的自己接受阿甘的爱。珍妮回去和阿甘结合,决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走投无路,她是真的爱阿甘,又尊敬又感激又爱,因此最后接受阿甘的时候珍妮显得有点畏缩,她觉得自己可能配不上这么好的人。这段感情经历治愈了珍妮,让她找回了完全的自我,珍妮放下了过去,内心平静安详。

珍妮的自我觉醒后,再次感觉到自己的个性和阿甘确实不是那么合得来。她一方面不甘于只作为“阿甘的妻子”而存在,不想过阿甘那样的乡村平淡生活,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她可能还知道阿甘听不懂她的理由,所以她只好不辞而别;一方面爸爸给珍妮带来的阴影实在太大,“父亲”这个称呼对珍妮可能是负面词汇,她可能会觉得最好大家都不要有爸爸,知道自己怀孕后,想到阿甘也得当爸爸,带着无法想象的不知所措,她要去寻找一个排除掉“父亲”的环境。

最后就像结局一样,自己时日无多,于是通知阿甘,一家得以团聚。也是看到阿甘对孩子深切的爱之后,珍妮才提出要和阿甘结婚,之前她一直觉得婚姻就像自己父母的结合那样是被诅咒过的,婚姻是她要拒绝的东西。

如果不是珍妮病得太厉害,我怀疑阿甘这辈子都不会结婚,而且不一定知道自己有个孩子,太惨了。。。

编辑于 2021-04-14 21:51

啊,和楼上各位的视角都不一样呢。

这部片子的立意之一,是以阿甘这个虚构人物的角度,对珍妮代表的迷惘一代,以及丹中尉代表的越战中遭受心灵创伤的一个庞大群体,表达出的深深怜惜。

是从历史叙述者的角度在疼惜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的命运感到伤感和遗憾,以时代幸存者和受益者的角度,感到“无端端的歉意”,替时代向他们道歉。

这就是为什么各位会纠结于珍妮儿时的单纯天真善良,和她后来飘荡无定的人生间的反差。编剧定然是要勾画珍妮的可爱的,珍妮当然是无辜和纯真的,因为这部电影是代表美国在怜惜自己的儿女,怜惜自己土地上曾经经受伤害的青春,是要为他们曾经挥霍和迷失的一切,寻找一个安置之处。所以才以阿甘这样一个看似幸运、实则是美国价值观化身的抽象人物,以他恒定的爱、不离不弃的温暖存在,来抚慰他们,来许诺陪伴,直至安葬。

所以,怎么可能站在一旁,冷眼批判珍妮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指责丹中尉自我放纵呢?电影一直不断地跟他们说,对不起,你们是善良的,是时代的错,是我们的错。我们懂得你们的痛苦,我们在等你们回来,请原谅自己,也原谅我们吧。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和道歉的故事啊。


------

注:“无端端的歉意”一词出自

@铭蔚

的专栏名,特此致谢。

编辑于 2014-03-09 23:50

看了这么多评论,我为自己的肤浅而深深的羞愧了....我一直以为她是嫌弃阿甘是个傻子啊.....

发布于 2014-03-10 09:28

补充:昨天答完了之后,

有人评论你说的对,

但珍妮还是个绿茶婊。

我……

一口血,呜

珍妮是个有伤痛的人,

她不像阿甘有妈妈的庇护,

一直活在美化的简单世界里,

她最擅长的就是逃避。

她与阿甘最终的结合,

是她克服了自己对于虚妄人生的追求,

决心面对过去,

而阿甘也终于学会了不再美化这个世界,

理解了真实珍妮的伤痛。

大家只愿意看到阿甘为珍妮付出了什么,

却不愿意去理解珍妮为了能坦然的接受阿甘感情做出了多大的努力,

因为大家不承认错误的努力也是努力,

你们太追求政治正确了。

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光是有愿望和爱就行的,

最重要的,其实是接受真实的彼此。

珍妮一次次的离开阿甘,错过阿甘,

并不是看不到他的真诚,

而是,她很明白,阿甘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她,

她最后会努力的想跟阿甘一起生活,

并不是没有地方可去,

在证明了自己也是可以养活孩子照顾好人之后,

她觉得自己具备了爱人的能力,

她能够回报阿甘爱了,能付出跟阿甘同等的爱,

而不是总是让阿甘保护她为她出头。

你们觉得阿甘的忠诚专一可贵,

但我觉得珍妮更可贵。

人生苦难重重,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与苦难和解,

愿意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太多人装作道德,装作正确,装作与其他人一样,

从而无视自己的苦难无视别人的苦难,

橡皮人一样的活着。

所以,当你每次用婊这个词给人贴标签的时候,

你能不能像耶稣说的那样,

你们当中如果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罪的,

你可以去给她贴。

我贴不下去,我人生的漏洞太多了,

所以我想抱抱珍妮,我好爱她,

她不穿衣服在酒吧里唱歌,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她在阿甘说爱她的时候说我要走啦,

如果我轻轻的跑开了,请一定把我找回来。

(2016.8.19)

--------------------------------------------------------------------------------------------以下是原答案2016.8.18

小珍妮拉着阿甘的手拼命的跑,她双手合十,一遍遍的许愿: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

far far away from here

dear god make me a bird

so i can fly far....far away from home...

你们要记住这句话啊,只有逃跑才感觉安全的她,你却想要给她一个家。


我们来看看珍妮的三次离开:


第一次,

阿甘从小就一直爱珍妮,但在他的前半生里,其实并不真正明白珍妮到底经历了什么,而阿甘对于珍妮的意义,就是这个here,这个home。珍妮喜欢阿甘的简单不变,但也同时因为这个不变,时时刻刻提醒着她最想逃离的记忆。她第一次离开阿甘,阿甘为她在酒吧里打架,她说:

“你不能总是这样,你不能总是想着要救我”

阿甘在这时第一次说了我爱你。珍妮拒绝了他,她说你不懂什么是爱。然后拦下了一辆车,车主问她去哪儿,她答,I dont care。

只要不是这儿。

第二次,

阿甘打了珍妮当时的男友,因为那个男人打珍妮(珍妮这个时候还不明白自己每次的作天作地都会把自己送回到童年时相似的境遇)。这一次阿甘说的是,我想做你的男朋友。他不像上次那样只是说爱,而是说的具体,而这次的珍妮并不是直接拒绝,她沉默了好一会儿,开始岔开话题,讲述自己真实的经历。(ps:珍妮面对阿甘从来都是诚实的,每次都是阿甘自己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美化了珍妮)

当依依不舍的阿甘想要留住有点犹豫的珍妮时,他说出你应该回家,回阿拉巴马。正是这一句话,再一次提醒了珍妮,阿甘理解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珍妮说出了:

“我们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第二次离开。

这个截然不同的真实人生是什么样的呢,珍妮在一次吸食了毒品之后想要跳楼,为什么是跳楼呢,我们再回味一下make me a bird,也体会一下吸食毒品这件事和bird fly之间可能的关联。当高楼上的风第一次吹醒了珍妮的时候,她开始了成年后的第一次哭泣,她可能终于意识到,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变成一只鸟。

这个对自己终于诚实的她,所以,回家了。回到了那个here,那个home。

第三次,

关于珍妮回家的理由,当时的阿甘是认为,或者她没有其他地方可去,或者她太累了。他依然不是太了解珍妮,就算珍妮当着他的面把鞋扔向了自己小时候住过的父亲的房子,就算她在房子面前嚎啕大哭。她在阿甘面前从未隐藏自己,但他还是没能看见真实的她。所以,这第三次离开发生在阿甘的求婚后,这次他说的更加具体,你能嫁给我吗。

请注意珍妮回答,不是拒绝,而是,“你不会愿意娶我的”

阿甘并不理解,但他还是说出了,你为什么不爱我,我不聪明,但我知道什么是爱。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珍妮头一次也对阿甘说出了,我也爱你。她与阿甘真正在一起。

而这一次离开,出租车司机问她,你要跑去哪儿。她回答,“我没有跑”。

没跑的珍妮开始了诚实认真的新生活,换阿甘开始跑了。刚开始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跑,但他尝试着站到珍妮的角度去思考,她为什么逃跑。到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跑步的意义,“你得丢开往事,才能继续前进”,然后他收到了珍妮的信。

你必须先诚实的面对你自己,从而找到你自己,然后终于可以爱人。

所以,终于与过去和解的珍妮说,你愿意娶我吗。

所以,阿甘在珍妮离开之后铲平了珍妮父亲的房子,他也终于,理解了真实的她。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在看完了阿甘之后得出珍妮是一个绿茶婊的结论,也许你还没有机会体会生活的苦难重重,以及真实其实就是你所谓的道德和不道德的总和。

你没有遇到,不代表它不存在。你不愿意去理解,或者只是因为,你对你自己,还不够诚实。

编辑于 2017-12-12 11:11

如果一个好人遇到了很喜欢很喜欢的人,本能反应不是靠近却是离开。

倘若你无法理解的话,那命运一定对你很温柔。

编辑于 2016-07-26 18:31

阿甘正传这么经典的影片,它的思想背景啦段落大意啦中心思想啦都已经被砸吧得只剩下口水味了。不过单纯看电影作品本身的话,会有一些比较有趣的结果。

首先对题设提一下意见:中前期珍妮一直都没有跟阿甘在一起过,自然就无从谈起离开。珍妮是一直都在拒绝和阿甘在一起。而在讨论珍妮拒绝阿甘的原因之前,必须要考虑一个根本的问题:珍妮爱阿甘吗?

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爱,很爱。珍妮非常在乎阿甘,或许她曾经正式交往过的任何一个男朋友都不比阿甘对她更重要。第一次阿甘打断了珍妮和另一个男人在车里亲热的时候,珍妮虽然很恼火但是并没有太责备阿甘,仍然不忍心让他冒雨回去而是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公寓。之后珍妮也没有再表现出任何的不快和负面情绪,而是跟阿甘一起暧昧地玩闹着。第二次阿甘和那位民主社团主席发生了正面冲突,珍妮在自己的同居男友被阿甘海扁了一顿以后仍然没有过多地责怪阿甘,甚至都没有去照顾自己的男友,而是立刻和阿甘一起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而在这之间阿甘坏了珍妮唱歌的表演,之后珍妮随手拦下一辆车想要离开那个地方的时候,在听到阿甘说自己要奔赴前线以后珍妮跑回了阿甘的身边,抓住阿甘的手,带着哭腔让他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安全。这些细节都说明了阿甘对珍妮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大概是比电影中出现过的其他所有角色都要更加重要(除了她儿子或许要打个问号)。珍妮想要自杀但是又放弃了的那一段里,她和阿甘都同样望着天空,这也似乎在暗示那个时候珍妮在想着阿甘。

但是,这种爱,是恋爱吗?是对异性的爱吗?

。珍妮跑去阿甘的床上告诉阿甘”I do love you“,这是对阿甘之前的”why don't you love me“的回答。如果一丁点都没有的话,珍妮大概不会特地跑去告诉阿甘,而是会一如既往地拒绝,并避开这些话题。但是,大概并不是很多

阿甘其实几乎就一直都是个孩子。他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太多考虑,他对自己的人生也没有什么规划,绝大多数事情上他只是简单地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就他自身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我一定要做“,”我一定要做好“的意愿。他只是单纯,单纯而善良。所以其实阿甘和坚定,果敢,负责之类的词语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他更多的是没那个脑子去抄近路。他的成功基本靠上帝的成全。

而在珍妮眼中的阿甘大概也一直都是个孩子。最典型的事例是最后珍妮把阿甘叫到自己的住处,告诉他那是他的孩子而阿甘因此开始慌张失措的时候,珍妮的第一反应是告诉他”You didn't do anything wrong“,这完全是家长给第一次梦遗的孩子做青春期教育的流程。珍妮眼中的阿甘大概就是这种形象。无论他多么成功多么伟岸,终究都是个孩子。一个太过纯洁的孩子。珍妮对阿甘的爱,大概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似亲情的爱。

另外,一般来说,太过纯洁往往也同时意味着太过无趣。

会有女孩喜欢跟一个无趣的人在一起吗?

不会很多。

那么阿甘对珍妮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珍妮会这么在乎他?

个人推测,阿甘大概是珍妮的最后一片净土

整体来看,珍妮在和阿甘呆在一起的时候大多出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只要阿甘没在给她找麻烦)。珍妮不会对阿甘掩饰什么隐藏什么,大概也不会担心阿甘会消失会离开(珍妮对阿甘说You don't want to marry me这并不是她认为阿甘不会接受她,而是她自己无法接受自己)。这也很正常,阿甘从小就一直和珍妮在一起。珍妮不想回家的时候阿甘陪着她,珍妮害怕不敢睡觉的时候也是阿甘陪着她。她厌恶自己的父亲,阿甘虽然知道但是他并没有聪明得足够理解整个事态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珍妮也不需要担心阿甘会偷偷在心里对她评头论足。阿甘是她可以彻底信任而且彻底依赖的一个人,所以最后,珍妮在走投无路了以后,又回到了阿甘这里,因为她知道阿甘是她最后也最牢固的避风港。

珍妮在前中期一直如此排斥阿甘,大概也跟这有着很大的联系:她不想污染这最后一片净土。

小时候被父亲侵犯的记忆很有可能让珍妮对男女关系抱有一种本能的罪恶感。这一点在电影中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是有一些类似的暗示。例如阿甘第一次被珍妮拉进她和舍友的房间里时,珍妮脱下胸衣诱惑他,但是她全程一次都没有笑。直到阿甘自己被珍妮的问题逗笑了以后她才也跟着笑了起来。这种对肉体关系的罪恶感大概是阻碍她接受阿甘的重要原因之一:阿甘对她来说非常特别也非常重要,她不愿意把阿甘牵扯到这种关系中来。其他男人并不这么重要,所以珍妮大概也就并不怎么排斥了吧(和珍妮一起同居的那个男友和珍妮的关系其就很反常:真心相爱的男友被打了以后,一般来说至少也会过去看一眼慰问一下,之后再带阿甘出去也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珍妮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径直和阿甘一起离开了,足可见那个人对珍妮来说并不怎么重要)。

珍妮在和阿甘第一次滚床单之后便立刻离开了大概也是来源于此:她对最终还是和阿甘滚了床单的自己感到了强烈的自责。至于她为什么和阿甘滚了床单,或许是因为她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或许是因为她想能给阿甘哪怕只是片刻的慰藉。但是无论如何,这件事大概让她觉得最终还是侵犯了那片净土的自己没有资格再继续呆在他身边,所以没有给阿甘解释什么,没有留下任何书信,连那枚勋章也留下了。

扯些题外的个人感受:

片头片尾的那片羽毛的呼应在我的眼里,好像是在暗示阿甘和珍妮的关系一样。片头,一片羽毛在空中飘摇最终落到阿甘脚下(那时他穿着已经破烂不堪的珍妮送他的那双鞋)被他捡了起来夹在了那本画册里,暗示着阿甘生命中最大的不确定要素--珍妮--马上就要得以安定下来了,阿甘终于抓住了她。片尾,夹在画册中的那片羽毛在阿甘再次打开画册的时候悄无声息地掉落到阿甘脚下,随着风再次飘起,象征着阿甘此后的生活又将像以前一样,在没有珍妮的世界中四处游荡。

另外,关于阿甘那次长长长跑。

珍妮不见了,阿甘一定是很想去找她的。但是他不知道她在哪里,也不知道去哪里才能找到她。这种坐立不安心神不宁的感觉逼得他一定要去做些什么吧,所以他选择了run。让自己至少觉得还在追赶着她,在一片漆黑之中硬生生地给自己弄点光出来。

而且,从小就一直被珍妮各种说的run,大概也是那时的他仅有的最后一点和珍妮的联系了。

发布于 2014-03-19 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