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古称怀仁。赣榆县在江苏省东北部,地处江苏沿海经济带和东陇海产业带的东部交汇处,属连云港地区。赣榆东临黄海,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省临沭县接壤;南至西南与东海县、连云港市区毗邻;北与山东省日照市、莒南县相连,县域面积1427平方公里,邮编为222100。全县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2℃,年降雨量976.4毫米。

赣榆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国务院审议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新的增长极,连续两届获得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最具投资潜力奖”。2012年跻身全国百强县,排名第96位。2013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第93位。赣榆县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素有“黄海明珠”、“徐福故里”之美名。赣榆城市临海而建、逐海而生,是江苏省近海亲海第一县。

中文名

赣榆县

外文名

Ganyu

地理位置

江苏东北部

面积

1363

下辖地区

青口镇,海头镇,石桥镇,城头镇

政府驻地

江苏省连云港市青口镇琴岛路2号

气候条件

暖温带海洋性气候

著名景点

抗日山国家4A级风景区,海州湾等

机场

连云港白塔埠机场

火车站

连云港站(新浦火车站)赣榆站、石桥站(连盐规划站)

车牌代码

苏G

地区生产总值

385亿元(2013年)

别称

干于

建立时间

秦朝

人口

110.34万(2010年)

地域名人

徐福、胡松年、裴天祐、倪长犀等

地方特产

煎饼、赣榆梭子蟹、海鲜、虾酱等

电话区码

0518

邮编区码

222100

行政类别

市辖区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赣榆名人

朱梓、徐福、符竹庭、王玖兴等

主要领导

区委书记:曹卫东区长:唐光普

旅游景点

宋口村

作为国家级文明村,宋口人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旅游的必要性。

海州湾旅游度假区

被称为“江苏北戴河”的赣榆梅州湾旅游度假区,拥有长达11.6公里,宽1.5公里的省内唯一大型优质沙滩及与之相连、风光秀丽的秦山岛,度假区内金沙绵延,滩宽潮稳,密林葱郁。

徐福村

徐福村建有徐福祠,徐福祠内供奉着徐福塑像,建有徐福故里文物陈列室和汉画像石长廊。徐福祠前的广场上竖有赵朴初先生题写“徐福村”碑和-先生书写的“徐福故里”碑。海内外人士拜谒者络绎不绝。[1]

基本概况

赣榆县地处江苏省东北端,东临黄海海州湾,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北接山东半岛,西北紧邻全国大型综合批发市场——临沂,南靠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江苏省的北大门。全县辖18个镇,总面积1402.5平方公里,耕地6.87万公顷,人口105万。

赣榆县

赣榆早在秦代就建制为县,历史文化灿烂丰厚,山海风光秀美奇特。孔子及其高足子贡曾印屐夹谷山;秦始皇两度莅境,鞭石成桥登秦山岛;千古东渡第一使秦代方士徐福从这里浮海东去;沈托登赣榆之山东望大海,观“天地日月之游动出没”——吴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重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又不乏灵光秀气。已开发一期工程建成的海州湾旅游度假区被誉为“江苏北戴河”,抗日山风景区拥有国家级烈士陵园。

赣榆县依山傍海,素以“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而得天独厚。山地、平原、滩涂各占1/3,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62.5公里的黄金海岸,7000平方公里的海州湾渔场,盛产黄鱼、梭子蟹、东方对虾、紫菜、贝类等30多种海鲜珍品,中外合资、个体私营兴办的海产品育苗、养殖、加工企业配套成龙,优势互补。

赣榆县是全国水产品生产先进县和江苏省科技兴海示范县,是全国商品粮油基地县和江苏省杂果生产基地,水稻、小麦年总产50万吨,花生、蚕桑、果品、茶叶、蔬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拥有全国著名的“芦笋之乡”、“板栗之乡”。地下有50亿立方米花岗石(储量居全省首位),1亿立方米雪花白大理石,2.7亿立方米优质黄砂,以及蛇纹石、白云石、石英石、瓷石、陶土、优质矿泉水等30多种矿藏,极具开发潜力;准北盐场是全国四大盐场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化工、纺织、机械、煤炭、建材、食品、铸造、服装等十大工业体系。

赣榆县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已建成对虾、紫菜、芦笋、铸件、草柳编织等10大出口创汇基地,与日本、韩国、美国、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赣榆投资兴办了400多个合作项目。全县有13大类100多个产品出口,形成8大出口创汇基地,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规划建设了十大工业园和一个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做到“尊商、爱商、安商、富商”,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赣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1%;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8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4:41.8:25.8,财政收入1.95亿元。目前,全县正以“富民强县、快速崛起”总揽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民营富县、以海兴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和城市化六大战略,奋力推进全县经济在全省提速进位。

赣榆,这颗璀璨的黄海明珠,以其灿烂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富饶而独特的物产资源,优惠而宽松的投资环境,热情而诚信的百万人民,营造出发展的勃勃商机,创造着文明美好的未来。

历史沿革

赣榆县

夏、商属东夷,周属莒、祝其2国。赣榆县地名始见于秦,当时已置县。汉属赣榆、祝其、利城3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隋、唐、宋因之,金大定七年(1667)复名赣榆县,元、明、清、民初无变。民国34年(1945)曾改名竹庭县,1950年复名赣榆县至今。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管辖。

赣榆县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夷)方,西周归莒、祝其2国,春秋属莒、郯,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唯强都者所有。赣榆地名始于秦(或作“赣揄”),当已置县,隶琅琊郡。前汉在境内置3县,赣榆县治今盐仓城,属琅琊郡;祝其县治今古城,利城县治今利城,同属东海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洲。后汉章帝建初五年(80)归东海国。

献帝建安三年(198)废赣揄县而升利城为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利城郡废为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08)复置赣榆县,治艾不城,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东晋时县为南北交争之地,归属不定,至安帝义熙五年(409)复属晋。南北朝初属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县北部归魏,义塘戍以南仍属刘宋,泰始六年(470)于赣榆县侨置青、冀2州。萧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于今县地置怀仁县,隶南北2青州。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归魏,置义塘(郭下)、归义、怀仁3县属南青州义塘郡;上鲜(郭下)、洛要2县属海州武陵郡;赣榆(郭下)、安流、广饶、下密4县属海州东海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武陵、义塘2郡,以上鲜、洛要、归义、义塘4县入怀仁县,隶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新乐,怀仁、利城、祝其等9县隶海州,东海、青山、石城、赣榆4县隶环州。六年,省新乐人祝其。八年省祝其、利城入怀仁,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唐末藩镇割据,海州属兖郓青密节度,昭宗光化二年(899)归准南。五代属南唐,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入于周。宋代怀仁属准南东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元改海州为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准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属东海专署。民国28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29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

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民国36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

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仍隶之。1953年1月赣榆县划归江苏省,隶徐州专区,1983年3月改隶连云港市至今。

金、元置镇、乡;明置4乡,15社,56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并为30镇;宣统二年(1910)合为8区,大称市,小称乡;民国23年(1934)编为8区,122乡镇,836保。民国31年初,撤销乡,村直隶于区,全县置为12个区。

建国初年,区划无变。1951年5月,改以序号名区。1956年2月,调整为8区,1镇,66乡。1957年8月始撤区并乡,至1958年4月,置为24乡、1镇,389个农业合作社。同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为25个人民公社,152个生产大队,1160个生产小队。1962年,划小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全县置29个人民公社,1个公社级带队水库管理处,715个生产大队,3016个生产队。

1983年7月,各人民公社一律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90年,全县共置10镇、19乡、一个乡级水库管理处,761个村民委员会、4个工区、8个居民委员会,3267个村民小组。

行政区划

全县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35个行政村,107万人口,47万劳动力,87万亩耕地,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境内沿海、平原、山区各占三分之一。赣榆县辖18个镇:青口镇、柘汪镇、石桥镇、金山镇、黑林镇、厉庄镇、海头镇、塔山镇、赣马镇、班庄镇、城头镇、门河镇、城西镇、欢墩镇、宋庄镇、沙河镇、墩尚镇、罗阳镇;1个园艺场(沙河子园艺场),1个盐场(青口盐场),1个海洋经济开发区(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县城在青口镇。

人口构成:

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107.69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60万人,增长0.56%;其中男性人口56.16万人,女性人口51.53万人;非农业人口45.59万人,增加0.6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3.71‰,死亡率6.44‰,人口自然增长率7.27‰。

自然地理

全县土壤有棕壤、砂礓黑土、潮土、盐土4个土类、9个亚类,16个土属、33个土种。植被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南端,以人为植被为主,自然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为辅,植物有169科、657属、1062种,动物有16纲,以水生动物与家畜禽为主。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花岗石、大理石、蛇纹石、黄沙、矿泉水、卤水储量丰富。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境内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光照充足。

赣榆县海岸线南起临洪口,北至荻水口,长46.6千米,总走向北高南低。其地貌特征以兴庄河口为界,分为南北两种类型,北部为沙质海岸,南部为粉沙淤泥质海岸;荻水口至朱篷口为冲刷后退型海岸,兴庄口至临洪口是沉积外延性海岸;朱篷口至兴庄口之间则是两种类型海岸的交变段。荻水口至兴庄口海岸长约30.7千米,以山前河湖堆积平原为主,问有风化基岩和海相沉积,地面高程2米~3.7米。

冲刷侵蚀速度以荻水口至柘汪口间为最。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间,纪鄣城在海岸西数百米,清乾隆(1736~1795年)初沦为潮问带,今已在海中15千米左右。1925—1978年,海岸西退1.1千米,平均每年被蚀23米;其次为九里乡木套村东,后退约千米,下木套村故址已在海岸东0.4千米;较轻者在朱篷口附近,后退约500余米,平均每年被蚀11米左右。48年间,北部海岸损失土地1333.33余公顷。

气候物候

赣榆县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区。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因东临黄海,受海洋的影响,和同纬度内陆各地相比,具有春季温度较低,气温回升缓慢,冬夏温度变化平缓,年降水量比较丰富等特点。

赣榆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特别是花岗石、大理石、黄沙等非金属矿产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

交通运输

赣榆南下35公里是陇海铁路,北去50公里还有兖石铁路。赣榆距离连云港机场3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均在280公里;距年吞吐能力5000万吨的连云港港口40多公里。全国沿海大动脉——同三高速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境,204、310、327三条国道和242省道在境内交汇,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快捷交通网。

2005年建设农村公路362.8公里,全县已实现县乡道路灰黑化与村村通公路目标。2005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269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118.07公里。6路公交车运转正常。全县公路客、货运车辆年末达到9737辆。全社会完成客运量66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61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773万吨,货运周转量8.46亿吨公里.

赣榆新城

赣榆新城区

赣榆新城区

赣榆县新城区位于青口老县城东部,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呈现“一核、一港、四片区、十字发展”框架结构。计划用5年时间,突出滨海特色,引入环城水系,兴建绕田环城公园,整治美化沿海大堤,重点发展青口渔港,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建成容纳10万人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着力构建产业配套、行政办公、商业休闲、滨海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城区,构建蓝色生态之岛,充分展现功能完善的城市组团、溢彩流光的海岸新城、独具风情的海滨居住区崭新风采。

近年来,我县全面策应全市“一体两翼、一心三极”发展方略,紧紧围绕跨越崛起苏鲁边界的国际化海滨工业城市这个目标,坚持规划指引,集聚全县力量,迅速掀起科学建设生态海滨城市新高潮。共完成投资32亿元,快速推进14条道路工程,全面拉开总长达30公里的新城区“六横八纵”路网框架;燃气、自来水、雨污排等综合管道按照道路建设进度配套实施。

创联大厦、金玉大厦、疾控中心等标志性建筑交付使用,部分机关单位率先搬入办公。占地20万平方米的市民广场、占地15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和青龙河、环城水系景观带等重点工程同步推进,在建5个小区72栋楼,竣工30万平方米,已形成6平方公里新城核心区。

赣榆新城景色

当前,我县正抢抓《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机遇,集聚要素资源,高标准定位发展目标、高效率运作政策资源、高强度推进工作落实,全面拉开50公里路网框架,精心扮靓3条生态景观河道,重点实施“四馆一中心”、“两广场一公园”建设,快速推动新城高中、水厂、金苑宾馆、住宅小区等配套设施建设,尽快规划兴建占地5.6平方公里的滨海公园,全面拓展14平方公里新城亲海空间,跨越崛起“连云港最适宜人居”城市组团。

文化底蕴

风景名胜:

赣榆环境优美,风光独特。这里黄金海岸,水天相接,城傍海建,相得益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东有被誉为“江苏的北戴河”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南有罗阳休闲垂钓中心,西有抗日山风景区和夹谷山历史文化风景区,北有徐福祠,中有门河银杏翠竹风情园,塔山水库等美丽怡人风光,“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的选择。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东城区,引海进城,规划建设一个总面积7平方公里,集行政、商贸、人居、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东方的“维多利亚”小城。

人文历史:

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赣榆先后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滨海专署。1945年9月,为纪念“血洒赣榆”的符竹庭将军,赣榆改为竹庭县;1950年10月,竹庭县更名为赣榆县,隶属于临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隶属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县划归连云港市至今,县人民政府驻青口镇黄海路32号。

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

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2.04亿元,增长27.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1.31亿元,增长60.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6亿元,增长35.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25亿元,增长60.3%,实现利税2.01亿元,增长101%。

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71亿元;私营工业完成产值23.28亿元,增长84.7%。农村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8.76亿元,增长74.6%。全年完成轻、重工业产值16.39亿元、增长79.3%,14.92亿元、增长43.5%,工业产品销售率99.7%。

全县年成建制外出施工人员近10万人,2005年,全县完成施工面积524.8万平方米,实现产值47.15亿元。

农业经济:

赣榆县环傍海州湾渔场,拥有62.5公里海岸线,23万亩沿海滩涂和108万亩浅海域。近年来,赣榆县由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养捕结合转变,加大海水养殖的科技投入,与省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密切协作,成功探索出对虾立体综合养殖、梭子蟹混养、盐田改造养殖青蛤、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吊养、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等新的养殖模式,宋庄镇健康养虾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

2005年水产品总量达30.12万吨,列全省第二位(仅次于启东)其中淡水产品7.06万吨,海水养殖12.99万吨(贝类9万吨,梭子蟹养殖面积1.8万亩,1600吨,对虾1600吨,对虾亩产40斤),捕捞10.3万吨(梭子蟹2.7万吨,鲳鱼5000吨,带鱼8000吨,小黄鱼5000吨,马蛟、勒鱼、苔鱼10000吨)。

全县渔船总数2889艘,总马力14.95万千瓦(1千瓦等于1.36马力),继续名列全国渔业生产百强县之列。水产品育苗在全国沿海脱颖而出,年育河蟹苗11.2万公斤(800元/公斤),居全国第一位,年育对虾苗22.06亿尾,奠定了全国育苗之乡的位置,大力发展中华绒螯蟹、对虾、梭子蟹、鲍鱼、大菱鲆、紫菜、泥蚶等20多个品种育苗,目前全县育苗企业已达176家,育苗水体16.8万立方米,年创产值8.2亿元;全县工厂化养殖面积25万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位,主要品种有大菱鲆、河豚、鲍鱼、南美白对虾、梭子蟹。

紫菜养殖面积1.8万亩,年产一次加工紫菜1.8亿张(年产二次加工紫菜1亿张),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注册资金1.05亿元的江苏榆城育苗集团,其规模、产品及效益均居同行业之首,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水产育苗集团公司。中日合资连云港神仙紫菜有限公司在全国率先引进生产二次加工即食紫菜,被日本、东南亚客户称为神仙菜、长生菜,占据这些国家和地区一半以上的市场。

2003年1月2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在赣榆设立了全国首家海洋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8平方公里,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外经济:

2005年进出口总额2406万美元,地方自营出口总额2086万美元。外经营业额3329万美元。全年新批三资企业71家。协议注册外资额1.6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3530万美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26亿元(市认定23.58亿元),同比增长23.8%。

社会事业

至2005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42所,其中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职业中学3所,普通小学104所,幼儿园24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年末在校学生数为23.75万人,教职工1.27万人。现有“赣榆县外国语学校”、“华杰双语学校”、“中英文学校”等民办学校8所。高考成绩显著,本科上线4011人,比上年增长8.2%。全县共有6335名考生被录取,录取率达到70.43%。高考本科录取2889人,占录取总数的45.6%,连续7年蝉联全市第一。

2005年末全县有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2家,二星级旅游饭店3家,家庭三星级酒店2家,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全县共有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城区有线电视光缆覆盖率达到100%。有文化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节目36套。

2005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3个,病床数1150张。卫生技术人员1688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108人,中级职称576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90.4%。

第三产业

服务业方面,预计完成市场成交额50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

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0.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6.88亿元和3.3亿元。落实银企合作项目98个,实际到位资金4.7亿元;核销、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2.9亿元,金融环境进一步改善。保费收入突破1.5亿元,理赔金额4600万元。挂牌出让经营性用地18宗,出让金总额8000万元。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增加值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5亿元,增长17.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1亿元,增长27.4%;电信业务总量1.04亿元,增长15.8%。邮政业在改革中获得发展,服务门类不断增多,投递速度继续加快。

年内发送函件112.80万件,特快专递信件4.75万件,特快专递物品1162件。通信业在激烈竞争中,市场仍然火爆。年内铁通、网通两大通信公司运营顺利,业务开展迅速。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25.32万门,增长14.1%;年内固定电话和无线电话新增3.14万部;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23.14万户,增长15.7%;年末电信宽带用户8619户,增长48.7%。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88亿元,比上年增长57.1%,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43.6%。

全县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对基础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银企关系进一步密切。2005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81亿元,贷款余额25.94亿元。存款中,企业存款余额7.1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06亿元。

经济发展

2007年,赣榆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34亿元,可比增长17.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56亿元,增长51.9%;实现财政总收入14.02亿元,增长7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30亿元,增长57.5%;农民人均纯收入5212元,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0元,增长24.7%。

1、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多年来,赣榆县积极整合国家、省、市财政支农资金,对优势产业发展进行扶持,不断加大对设施蔬菜、畜禽养殖、海洋开发等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促其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2007年,全县粮食、蔬菜总产分别达48.8万吨和98万吨;新增高效农业10万亩,累计达34.7万亩;全年水产品总量达33.5万吨,同比增长5.5%。新发展规模养殖场66个,规模化养殖比重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工厂化养殖面积达35万平方米,浅海域养殖25万亩。

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2007年,赣榆工业战线克服利率上调、市场多变、融资较难等因素影响,实现了工业的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2.01亿元,增长24.7%,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5.24亿度,增长18.9%,占全社会用电量62.8%;工业入库税收3.1亿元,增长23%。新增规模企业61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07亿元,同比增长24.6%。

3、重大项目快速突破

赣榆县积极推行工业项目难题会办制度,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全力推动重特大项目投产达效。2007年,全县在库在建工业项目277个,计划总投资134.35亿元,本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投入66.77亿元,同比增长51.8%。其中,总投资15亿元的新海石化、6.18亿元的嘉宝制管等亿元以上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15亿元的金茂源生物科技、1.5亿元的瑞邦药业、1.1亿元的业事板业等2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4、园区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赣榆全县上下牢固确立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及园区共建理念,不断加大经济开发区、海洋经济开发区、柘汪临港产业区、海洲湾生物科技园等四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增强园区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2007年,四大园区累计投入3.2亿元,新修道路28.8公里、污水管道39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7.9万平方米。到2007年末,四大园区共有项目82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80亿元。其中,近七成的项目均已竣工达产。

5、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赣榆县着力开展了“春季突破”、“六月攻坚”、“冲刺四季度、确保再夺冠”等主题招商活动,招商成果累累。全年引进内联项目188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9个,内联到位资金43亿元。新批外资项目32个,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在全市率先突破1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完成自营出口4500万美元,外经营业额395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9%、27.4%。

6、民营经济持续发展

2007年,全县民营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8132户,增长5.9%,总数达20321户;新增私营企业921家,增长2.3%,总数达3232家;新增注册资本26.4亿元,增长49.2%,总额达67.1亿元。

7、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平台

2007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86亿元,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8元,增长17.8%,在全市首家进入苏北前五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37亿元、贷款余额41.52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10.82亿元和8.51亿元。落实银企合作项目96个,协议贷款金额21.9亿元,到位资金10亿元,银企合作资金和存贷款增量均居全市第一。新增固定电话3800部、移动电话13.6万部、宽带用户8300户,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4.6亿元。

8、科教事业稳步发展

赣榆县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义务教育、农民健康等工作,采取多项措施加以落实。2007年,投入780万元,实施科技项目13个;引进各类人才548名,其中硕士13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高考本科上线3476人,实现全市“九连冠”,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451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78.2万人,参合率达97%,全年共发放合作医疗基金补助4980万元。

9、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赣榆县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新增城镇就业6008人、实现再就业234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全年培训劳动力3万人次以上,2431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赣榆县著名历史人物

徐福

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月垂)县,攀成山,登芝罘(今烟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入海数年求药不得。

9年以后(前210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又找来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诈称海中的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须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才能上岸求药。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

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和歌山县、佐贺县、广岛县、爱知县、秋田县、富士山地区都有徐福活动的遗迹。佐贺、新宫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为神来大会奉祀,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徐福精神,中国、日本成立了全国徐福会,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慈溪和新宫、佐贺、大阪、富士吉田、鹿儿岛、东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会。近几年,有关徐福论著和文艺作品不断出版,有关徐福的剧目亦搬上了舞台。

胡松年

(1086—1146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今赣榆县)人。他忧刚国忧民,为官清正。在出任平江(今苏州)知府时,人还未到任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便闻风敛迹。他到任以后,在大街上张榜公布兴利除害等17件大事,让广大百姓献计献策,监督执行,深受人民拥护爱戴。他曾多次上书朝廷,建议坚决抗金,大造战船,建立水军,加强长江防线,得到朝廷的赏识。朝廷要派人出使金国,不少人人感到疑虑和害怕,胡松年挺身而出,接受朝廷出使金国的任命。在金国朝廷上,不顾个人安危,不辱使命,出色地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因主战有功,被提升为吏部尚书权参知政事。朝廷每次给予他的赏赐,都以“军兴费广”为由拒受。有人劝他积蓄点钱财,留给子孙,他都以“儿孙自有儿孙福”、“给子孙留财产,会助长子孙懒惰”的道理,婉言谢绝。他的高风亮节、优良品质,备受时人的尊敬和后代的赞誉。秦桧当政时.胡松年从不“曲意阿附”。宋绍兴五年,胡松年因遭攻讦而引疾辞职,改任宣州知州。绍兴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逝,后迁葬故里。

裴天祐

字顺之,号鹤州,明赣榆县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历任建安县(今福建建瓯)令、监察御史、大理寺卿、光禄寺正卿等官职。他清正廉明,执法如山,得到朝野一致赞誉。后因朝廷腐败,弃官还乡后,撰写《鬻儿行》长诗,著成《拙逸亭稿》,并校正张峰所撰的《隆庆海州志》。去世后,其墓志由御史何宽撰文,潘季驯书写。

倪长犀

(1631一1688年),字六通,赣榆县倪家林村(今赣榆县土城乡倪林村)人。

清康熙二年(1663年)癸卯科举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殿试中进士。历任河南仪封(今兰考县)、湖北谷城知县。

康熙七年六月(1668年7月25日)郯城发生8.5级地震,倪长犀作《地震记》一篇,记述较蒲松龄等有关诗文至为详备。曾受知县俞廷瑞之聘总纂《康熙赣榆县志》。《中国方志大辞典》称该志“采集社会现实材料,文献价值较高”。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卒于知县任所,年58岁。倪长犀善书法、篆刻,工五、七言律诗,著有《栎天阁诗存》一辑。

许鼎霖

(1857一1915年),字九香,赣榆县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十六年(1890年)受命为内阁中书,充本衙门撰文。光绪十九年(1893年)为秘鲁领事官。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皖先后任盐运使、庐州知府、署理风阳知府、大通税监、安徽道员,代理芜湖道署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调浙江省任洋务局总办。宣统二年(1911年)初任本溪湖煤铁公司督办、盐政正监督、奉天交涉使。1914、1915年任苏北荡营垦务督办、江北贩务主办。

许鼎霖曾参加“君主立宪”运动,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他组织项备立宪公会任会董。宣统元年(1909年)9月筹办江苏省咨议局任总会办,宣统二年(1910年)又充任北京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1911年)任资政院总裁数日。1913年初加入国民党,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许鼎霖和南通的张謇创办耀徐玻璃公司,和严信厚等在海州创办海丰面粉公司。宣统二年(1910年),许鼎霖创办赣丰机器油饼厂。此外,又分别与张謇、严信厚合伙经营镇江开成铅笔罐厂、赣榆海赣垦牧公司、上海同利机器纺织洋线麻袋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并向北京博利呢革厂、景德镇江西瓷业公司等企业投资,被誉为实业界“江北名流”。清政府多次予以嘉奖。

周藩西

(1884—1953年),名元屏,赣榆县人。博学多才,长于金石、医药,成年后专攻中医。擅长伤寒、妇科、儿科等疾病的治疗。1916年,周藩西参加中医师考核,获得行医执照,在哈尔滨市悬壶开诊。

1922年,周藩西定居新浦行医,精心治愈许多疑难疾病患者。

1931年,新浦霍乱流行,周藩西用针刺和黑锡丹治疗,救活了不少病人。其医著有:《中医初学捷径》、《辽东药物粗识》,批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周藩西对金石、书法也颇有造诣,其作品编为《周藩西先生遗墨》出版。

朱爱周

(1902—1940年),名秉莲,字爱周,赣榆县罗阳人。1918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1922年考入北平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后历任国民党灌云、盐城县公安局长,赣榆县常备大队长,江苏省第三水警区区长,赣榆县长等职,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他号召全县各阶层人民团结对日,共赴国难。他聘请师资筹建赣榆中学,号召青年一面学习文化知识,一面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4月,朱爱周领导地方武装,配合万毅指挥的五十七军六六七、六六八团,粉碎了伪军刘桂棠、张宗元部的进攻。

1936年2月,日军进犯海州,赣榆形势危急,朱爱周果断开狱释囚,并亲为训话,后来这些人均加入了抗日队伍。2月27日,赣榆失守后,朱爱周采纳共产党人的建议,依托鲁南丘陵地带,开展全县抗日游击战争,组建赣榆县常备总队,自任总队长。是年,县常备总队扩编成拥有3000人武装的常备旅,朱爱周任旅长。他和八路军配合作战,多次重创故人。

朱爱周非常重视同共产党的合作,学习宣传中共统战政策和游击战争思想,甚至在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派人监视他时,仍坚持国共合作,使中共在赣榆的抗战工作未受影响。

1940年3月21日夜,日军偷袭赣榆县政府和保安旅驻地韦家岭时,朱爱周壮烈殉国,时年39岁。1983年1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朱爱周为革命烈士。

朱智贤

(1908一1991年),字伯愚,赣榆县赣马人。教育、心理学家。1930年,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赴日留学,考取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学系研究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回国在高校任教。先后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兼教育组长,全国著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他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朱智贤一生发表重要论文有《儿童教养之实际入》、《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小学行政新论》等50多篇;出版著作有《民众教育实施法》、《通告讲波实施法》、《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心理学常识漫话》、《表年心理》、《儿童心理学》等18部。其中《儿童心理学》被公认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儿童心理学成果、体现我国当代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曾负责国家重点项目《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心理学发展特点及教育》的主编工作,还翻译了日本、苏联有关心理学的著作。

符竹庭

(1912一1943年),江西省广昌县人。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参加红军,并转为中共党员。

1929年后,历任中央红军独立二团大队政委、红三军第七师特务团政委、七师二十一团政委、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举世闻名的长征和平型关大战。

1939年秋,符竹庭与肖华等率部转入鲁西,与杨勇、肖华一起创建鲁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秋,符竹庭率部转入鲁南,任一一五师教导三旅政治部主任;年底,调任一一五师教导二旅政治委员,兼鲁南区党委书记。1941年春,符竹庭率教导二旅进入山东滨海地区;3月,率教导二旅及山东纵队二旅一部,成功他发动了青口奔袭战,建立了滨海抗日根据地。1943年1月,符竹庭与曾国华率教导二旅,攻克日冠在鲁南的重要据点郯城,彻底粉碎日寇对我滨海区的扫荡。1942年4月,符竹庭任滨海军区政委、滨海区党委书记。11月19日在罗荣桓领导下,符竹庭与陈士榘率部攻克赣榆县城,获赣榆战斗大捷。

赣榆城被攻克后,我军区机关迅速转移到赣榆县西北部山区,符竹庭于11月26日晨,在马旦头村南遭道敌人伏击偷袭,壮烈牺牲,年仅31岁。符竹庭牺牲后,遗体安葬于赣榆县抗日山(马鞍山)烈士陵园。为纪念符竹庭,1945—1950年赣榆县曾改名竹庭县。

王玖兴

(1916年一2003年1月4日),赣榆县海头镇人。1936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心理学系。1937年,转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学习。

1944年秋,王玖兴报考国立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该校哲学系哲学史课教员。1940年春,王玖兴赴瑞士夫赖堡大学留学,进修哲学和心理学。1955年夏,取得博士学位。同年秋,就任夫赖堡大学讲师,讲授中国哲学。

1957年6月,王玖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工作。1976年,王玖兴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副主任,当选为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并先后出席在南斯拉夫、美国、德国召开的国际康德哲学协会国际会和国际黑格尔联合会国际大会。当选为“国际辩证哲学协会”理事会理事,荣任第七届国际康德哲学大会名誉主席。

王玖兴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西方哲学史副主编,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理事、顾问,上海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博士研究生导师,《德国哲学》杂志编委、《黑格尔全集》副主编、《康德哲学》(六卷本)主编。

王玖兴先后在中外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名著《杜拉迈书目测验研究》(德文版);出版10多本译著,如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与贺麟合译)、费希特《全部知识学基础》、卢卡奇《理性的毁灭》,雅斯贝斯《生存哲学》等。

王玖兴,我国著名西方哲学史专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玖兴先生1916年1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赣榆县,因病于2003年1月4日下午14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早年他曾在东海师范学校学习,1935年获江苏省师范院校会考第一名,1937年至1941年,他先后考入南京中大(南京大学前身)和武汉大学哲学系。1944年至1946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部学习哲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8年,他通过公费留学考试,前往欧洲留学。1948年至1957年,王玖兴在瑞士弗莱堡大学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教授中国哲学。在这期间,王先生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还旁听了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的课程。这些宝贵的访学经历都为他日后在西方哲学史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冯友兰和任华先生去瑞士参加学术会议,曾动员王先生回国服务。1957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王玖兴举家返回祖国,到中国科学院哲学所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6年,王玖兴任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兼研究室副主任。翌年,他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副主任。至1987年退休,他在哲学所工作了整整30年。王玖兴的学术专长是德国古典哲学,其治学特点是翻译与研究相结合。早在60年代,王玖兴就与贺麟先生合作翻译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获得了1982年哲学所科研成果一等奖。1986年,王玖兴翻译了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他还撰写了《黑格尔论同一、差别、矛盾》、《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费希特哲学与法国大革命》等相关论文。1965年,王玖兴翻译出版了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一书的节选本;80年代后,又译出了卢卡奇《理性毁灭》、雅斯贝斯《生存哲学》。退休以后,仍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从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翻译校对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王玖兴曾多次随哲学所代表团出国进行学术访问,参加了国际黑格尔及康德大会,与国外同仁就德国古典哲学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等问题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被选为“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协会”常务理事、《黑格尔全集》中文版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哲学史部分副主编。当选“国际辩证哲学学会”荣誉会员及理事,荣任第七届国际康德哲学大会名誉主席。

朱月华

(1922一2008),赣榆县欢墩镇朱孟村人。自幼进私塾学习,16岁当了塾师,教书不到一年,投奔八路军,成为二队二营机枪连战士。曾任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过锦州、四平、天津等著名战役。1949年9月调任三三八团副团长,1950年7月被任命为三三八团团长,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被授予朝鲜三级国旗勋章。1951年5月后,调任三三七团团长。

王辉

(1924一),赣榆县土城人。1938年8月参加抗日同盟会,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淮河大队战士。历任独立三中队政治宣传委员,长安大队警卫团中队政治指导员、连长、营长,宿迁顺河区区长,淮海大队副大队长,豫皖苏独立三团副团长兼参谋长,48师作战科长,第五兵团工程兵总队参谋长。1952年5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机械工程兵第六团团工。1953年至1958年留学于苏联(古比雪夫)J1959年回国任工程兵军训处处长。

1964年任工程兵五十三师师长,是年12月任二炮通化基地副司令员兼五十三师师长。1967年8月,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任武汉军区工程兵主任,同年7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郑州市委第一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年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1977年10月任中共郑州铁路局党委书记。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1979年11月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5年离休。

王辅一

(1929一),赣榆县城头镇东大坊村人。青少年时代一面读书、一面参加抗日活动,当过儿童团团长、青抗先队长。1944年8月,到山东滨海学习,毕业后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山东滨海军区政治部、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工作,参加过宿北、鲁南、洛阳、开封、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军区、南京军区政治部任秘书、二级秘书(团职)、科长,主要从事文字工作。1969年起,历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南京军区百科编审室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副主任、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副部长等职,组织编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有关新四军、第三野战军的历史、战史、人物和宋、元、明、清历史条目,参加组织编纂了达1000多万字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主要著作有《罗炳辉将军传》、《罗炳辉的故事》和《项英传略》等;主编了《新四军事件人物录》、《简明军事百科手册》等。

颜秀五

颜秀五八岁入私塾,十四岁习武。十八岁那年得罪地方权贵,投奔在扬州做都统的赣榆籍军官陈允瑞,从一般士兵做到连长,陈丢官后随陈返乡,在海州一带结伙贩运私盐,因打死盐警逃到上海码头扛大包,与上海青帮发生冲突时,得到青帮头目杜月笙、黄金荣赏识,杜把自己姨妹程玉兰许配给颜秀五,颜秀五成为青帮大头目,被称为颜老二。在此期间,颜秀五与上海的共产党地下组织发生了联系,亲自掩护周恩来离开上海,后因王明错误路线,上海共产党遭到破坏,颜秀五的党组织关系丢失。

抗战爆发后,颜秀五是启海一带国民党丁聚堂部队里的团长,因部队内倾轧,呆不下去,投靠李明扬、李长江部队,当上了鲁苏皖游击队第二纵队司令。陈毅于一九三九年率新四军进驻苏北后,就通过惠浴宇(解放后曾任江苏省委书记)与颜秀五取得联系,从这以后,颜秀五充当了新四军与二李部队之间的牵线人,多次为新四军提供重要情报,为新四军与敌、伪、顽斗争作出一定贡献。

1941年初,李长江投降日寇,汪精卫委任颜秀五为伪和平建国军第一集团军副司令,兼任第五军军长。颜秀五此时仍与惠浴宇保持密切联系,常向新四军提供日军情报,并让新四军秘密通过其防区去袭击日军。在新四军遭受挫折时常暗中掩护,偷送大批军火进行支援。在新四军反扫荡反清剿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军接受国民党改编,颜秀五被委任为黄伯韬兵团的中将参议,因眼见国民党对付共产党,借口年老体弱,没有就职,带领全家老小在上海闲居。1947年秋天,住宅失火,家什烧光,不久只身出走香港经商谋生,据传颜到香港后不久就因老病,无人照料而死。

1949年5月,解放军解放上海后,陈毅听说颜秀五住在上海,曾派人查找,没有找到。

马继增

马继增,(?--1916),字子高,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父马思义殁于中日甲午战争,追赠世袭云骑尉,继增得以进入天津武备学堂,二十二岁肄业,拨充袁世凯所部新建陆军右三营中哨。光绪二十八年,八国联军陷京师,马继增奉命护卫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迁西安。后渐由偏裨升至陆军第六镇步队第二十一、二十二标统带,驻河南信阳。宣统三年(1911),武昌革命军起义,马继增奉袁世凯命令率十一协赴武汉,参与攻克汉口、汉阳,与革命军隔江对峙。

1912年(民国元年),袁世凯就任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陆军第六镇改为第六师,马继增任六师第十二旅旅长,1913年8月4日,升任第六师师长,授陆军中将、勋三位,18日,马继增率第六师攻克南昌,兼任赣北镇守使。1915年,马继增移驻南昌,帮办江西军务。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23日册封马继增一等子爵。25日,蔡锷等组织护国军讨袁,袁世凯电召马继增赴京,授六狮军刀,以本师师长兼第一路讨逆军总司令讨伐蔡锷。1916年初,马继增率部由赣入湘,会师岳州,南下辰溪。马继增于2月26日暴亡于马援庙(一说自杀),追赠陆军上将,归葬于青口镇西寺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