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杀手2」 墨西哥毒枭复仇屠城 残杀平民 为何打击不尽?

首集《边境杀手》(又名《毒裁者》)(Sicario)在2015年上映,当时电影口碑及票房均获得不俗成绩。相隔3年后,导演由《降临》(Arrival)丹尼斯·维伦纽瓦(Denis Villeneuve)换上新导演,改由Stefano Sollima执导。今次《边境杀手2:边境战士》(又名《毒裁者2:无法无天》)(Sicario: Day of the Soldado)再次带影迷潜入墨西哥贩毒集团,揭开美国中情局如何与墨西哥毒枭大斗法。虽然电影没有明确指明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然而大家在网上不难发现墨西哥毒枭的骇人事迹,当中涉及《边境杀手2》所提及的美国缉毒局。


由Del Toro饰演的Alejandro Gillick,并委派伪装成墨西哥毒枭,并绑架其死对头的女儿。(剧照)

《边境杀手2:边境战士》讲述美国巡警在美国与墨西哥边界德州拦截到一批墨西哥偷渡客,其中一名偷渡客被包围时引爆身上炸弹,最终该事件引起中情局关注,他们怀疑墨西哥偷渡人肉炸弹客到美国发动恐怖袭击。于是中情局将计就计,计划派人伪装成墨西哥毒枭,并绑架死对头的女儿,事后再扮成美国缉毒局(DEA)救出人质,借此引发毒枭之间的互斗。电影虽然创造出一个「以黑打黑」的故事,但在这个世界,尤其是在墨西哥,或者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当中在2011年发生的事,其可怕程度或者远超电影所想。


究竟中情局如拆解墨西哥毒品猖獗这问题。(剧照)

事源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一直都有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墨西哥的毒品战争。在2011年,据了解,美国缉毒局当时联络到一名隶属洛斯哲塔斯(Los Zetas)的墨西哥庞大犯罪集团的高层人士,并成功说服他向美国政府披露该集团两名首脑,包括领导人Miguel Ángel Treviño及其兄弟Omar。当时美国缉毒局得知消息后,并甘愿承担风险,与墨西哥联邦警察部门分享该讯息,最终铸成大错。最终导致2011年发生的Allende屠城惨剧。

美国中情局一直都有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墨西哥的毒品战争,这亦令不少美军身陷险境。(剧照)

2011年发生的Allende屠城惨剧


墨西哥毒枭屠城后惨状(网上图片)


墨西哥毒枭屠城后惨状(网上图片)


墨西哥毒枭屠城后惨状(网上图片)


墨西哥毒枭屠城后惨状(网上图片)

据外媒《ProPublica》指出,虽然墨西哥联邦警察部门受训于美国缉毒局,可是该部门一直有泄密问题出现。于是,这消息很快就传到Miguel Ángel Treviño耳中,他决定向告密者报仇,最终导致墨西哥城市Allende被屠城。据了解,Allende原本是一个住有约23,000人的小镇,距离美国德萨斯州的Eagle Pass只有40分钟车程。据悉屠城当日,Miguel Ángel Treviño派出50辆卡车抵达Allende进行大屠杀。据当时报导指洛斯哲塔斯成员闯进民居、抢劫并到处放火,顿时把Allende变成废墟:「他们首先四处杀人,然后把Allende的平民放在储藏库,然后放火烧死他们,一烧就是数个小时」。事件保守估计导致约300人死亡及80栋房屋遭受破坏。可是,一般媒体相信死亡人数应为更高,因为当中不少尸体被烧至溶解,故死亡人数难以确定。


残杀平民的墨西哥毒枭 为何打击不尽?

墨西哥如此横行无忌,是有相当深远的历史原因。虽然墨西哥内战早在1920年已结束,但该国的治安却因毒品泛滥,使民众长年活在犹如内战当中。2019年的11月4日,墨西哥北部有贩毒集团的枪手在伏击三架车辆时,怀疑误认目标,残杀了最少六名儿童和三名女士。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事后已向墨西哥总统洛佩斯(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伸出援手,但无论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打毒品战争(War on Drugs),或是2006年墨西哥的「翻版」经验看来,美洲大陆毒品泛滥,不单是依靠压制北美洲庞大的市场需求,更要让一众位于供应链中、上流的发展中国家,找到种植毒品以外的经济作物,这才能完成毒品战争的目标。

贩毒集团的武装份子与军警爆发激烈枪战,有尸体倒在汽车旁边。(路透社)

毒品战争治标不治本 贫穷才是万恶之源

对墨西哥的民众而言,帮派斗争带来的飞来横祸,犹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撇除上述居于墨西哥北部的美国公民的不幸,上月中旬,当墨西哥军队拘留了知名毒枭「矮子」古斯曼的儿子奥维迪奥(Ovidio Guzman)后,其所属的锡那罗亚集团(Sinaloa Cartel)随即展开复仇。除了架设路障外,集团的杀手更突袭了第九军区的设施,造成14人死亡(当中四人是平民)。但更荒谬的是,安全部长对奥维迪奥获营救的辩解——Alfonso Durazo表示,因为国民警卫队遭到猛烈围攻,迫使他们因安全考虑而撤离,以「恢复城市的平静」。这不但反映出帮派的硬实力已经可媲美常规军队,也足见符合墨西哥国情的「止暴制乱」。

早于2006年,墨西哥时任总统卡尔德龙(Felipe Calderon)已誓要以战争的姿态,肃清国内的毒品问题,惟十多年后的罪案数字却不跌反升。据墨西哥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去年该国共有35,964宗谋杀案,这不仅是现代墨西哥史上最暴力的一年,更远超卡尔德龙主政前每年平均约一万宗的数字。除此之外,自墨西哥版的毒品战争开展后,该国的毒品集团数量却由六个大增至37个,估计年收入达190至290亿美元。尽管有此现况,部分是因卡尔德龙的政策只执重逮捕的犯罪集团首领,使至不少集团化整为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地下行业可谓是国民的暗黑「支柱产业」,即使衍生了不少小区安全问题,却又为贫苦大众创造出不少就业机会。


墨西哥贩毒集团杀人案:社交媒体流传的片段显示涉事车辆的残骸。调查员于附近发现逾200个弹壳(AP)

然而,不论是尼克逊还是卡尔德龙的经验也反映,以军事化的铁腕手段打击贩毒组织,其成效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毒品战争有别于常规战争之处,是帮派与国家之间的战争,虽然似乎是一场内战,但却出现「永不投降」的结果。由于毒品行业的流动性甚高,使它容易应对突如其来的外在环境转变后(如核心成员遭逮捕、内部分裂等),重新组织,再度活跃。一如「矮子」所言,战争可在某特定时间结束,但「毒品贩运永远不会完结」。

上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的毒品大举流入美国国内市场,迫得时任总统尼克逊须向毒品宣战。起初,美国透过资金和情报,援助哥伦比亚当局消灭麦德林集团(Medellín Cartel)及其首领、毒品教父艾斯高巴(Pablo Escobar)。可是,即使艾斯高巴终在1993年遭射杀,但哥伦比亚输往美国的毒品数量却是有增无减,卡利集团(Cali Cartel)得以乘势而起,借机吞并麦德林集团的市场。其后,当卡利集团成为美国政府的眼中钉并遭消灭后,北部山谷集团(Norte del Valle Cartel)又再次取而代之。这都反过来印证了尼克逊自己所言,「只要市场有需求,自然有人会愿意承担风险,满足需求」。


绰号「矮子」的古斯曼曾经两度在墨西哥逃狱,后来他在2016年落网,最终2019年2月被美国纽约联邦法院裁定罪

须强调的是,毒品战争失败之处,是在于当局只顾解决问题的表象(即毒品、枪枝、帮派冲突),而非针对地解决贫穷此一万恶的根源。现时,美洲的毒品交易已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由南面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制毒原料(如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取道中美洲(如墨西哥、巴拿马等)作为中途站,再输往北面美、加两大的消费市场,故单靠铲除贩毒集团,也只会有「一鸡死一鸡鸣」的无奈现实。

从供应面而言,拉丁美洲大量农民愿意种植鸦片、可卡因等原材料,铤而走险协助偷运毒品,实非他们天真地不知毒品的祸害,而是这些农作物的利润,超远种植玉米、大豆、甘蔗,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脱贫,离开生活的窘困。其实在审视全球毒品问题时,切忌以单一国家的视野,空想堵截某处的供应就是最佳的解决之道。这样不但会像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深陷无止限的暴力循环,更会忽略了供应链上每个构成毒品泛滥的个别成因,最终得不偿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