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无障碍
  • +1

“文化精英”许知远,怎么没人骂了?

2022-08-12 19: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15年,腾讯视频为许知远量身打造了访谈节目《十三邀》,对话文艺圈、娱乐圈、商圈各路大佬。

节目里,许知远乖张、顽固,总是试图追问对方对时代的看法。

他问俞飞鸿,你那么美,怎会去拍(《小丈夫》)那么庸俗的剧?问林志玲,你怎么看待东亚社会的单调性?问张艺谋,你为什么要拍一部烂片?甚至问到木村拓哉,你有没想过用自己的能量改变日本?

有次直接把张楚问急了,对方怼他:“我们能不能不谈人生啊?”

在采访马东时,许知远评价《奇葩说》一类的节目粗鄙,很难真正影响一代人,并企图把他拉回“精英”阵营:“马东你为什么不抵触这个(粗鄙化)的时代?”

马东回他:“我没那么自恋。”

节目播出引起巨大反响,他和李诞、俞飞鸿的采访都被翻了出来,网友骂他“男权”“油腻”“人五人六装清高”:

“你的节目除了尬聊和沉默,还有什么?”

“除了瞎批判啥也不会的东西,你也配叫‘精英’?”

可许知远仍旧高傲:“我是知识分子,精英就要背负精英的责任。”

1976年,许知远生在苏北一个军人家庭,他在连云港长到6岁,7岁随搬到北京,住在部队大院里。

70年代的部队大院已不是姜文那时候的部队大院,孩子们一个个乖巧老实,上学、考试、学英语,从不干违纲乱纪的事儿。

许知远更是孩子里最“驯服”的那个,害怕冲突,从不打架,放了学就回家看书。

很多年后他感喟道:“我觉得我缺乏生活,我的童年、少年都像是在书本中成长起来的……正常到令人发指!”

因为父亲工作缘故,许知远经常转学,小学六年念了五个学校。转学转多了,许知远的话越来越少,到哪都觉得自己是个陌生人:不懂得跟谁交朋友,也不知道跟谁拉帮结派。

久而久之,年幼的许知远产生了一种身份焦虑。他形容道:

“这(身份焦虑)让我更习惯去做一名旁观者,做一名边缘人,然后内心想着不断去证明自己,成为他们的中心。”

许知远成绩好,但不是最好的那一拨,平时老师讲的知识他听几遍就会了,不用花大量时间学习,又不敢跟坏孩子一样捣蛋,他觉得日子过得没劲,主流得非常乏味。

上了高中,许知远开始想要反叛。他读鲁迅、读李敖,还读柏杨、爱默生,每每惊叹于他们的正气和风骨。从那时起,许知远就给自己定下目标,成为一个批判式的知识分子。

1992年,许知远读高一,班上来了个北大的知名学者当语文老师,叫孔庆东。孔老师跟别的语文老师不一样,他除了讲考试要考的内容,还给同学们讲五四,讲崔健的《一块红布》。

有天孔老师讲《荷塘月色》,他把书卷起来插在屁股上的裤兜里,然后一边踱步一边吟诵,声音极富感染力: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同学们都被他感染了,许知远更是听得陶醉。

背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时候,孔老师也感动了,他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自清,是自己的师祖。

接下来,孔老师开始了对北大的爱慕的倾诉,他说北大的学生都是心忧天下的人,北大的扫大街的都比清华教授强,甚至还说:

“在北大扔下一颗炸弹,中国将倒退50年。”

坐在台下的许知远记住了老师的话,发誓要考北大。

 

1995年,许知远考进北大微电子专业,临开学前几天,他骑车把北大逛了个遍,激动地在心里大喊:

终于来到那个“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北大了。

可许知远不久发现,真正的北大好像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校园三角地贴满了商业广告,同学们张嘴“雅思”、闭嘴“托福”,更让他看不惯的是,北大最重要、名气最大的一个院系竟然是光华管理学院。

许知远对这种大学生活无比失望:

“80年代的理想主义,早已消失殆尽。北大里已经没有诗人了,这里只有写诗的人,他们一点也不诗意。”

对现实失望的许知远开始逃课,他去听文学院系的课,历史系的课,去听戴锦华讲社会批评,听钱理群讲民国年代。

有次他去旁听历史系一位老师讲中国通史,结果那位老师讲完竹林七贤,讲到嵇康被杀就不讲了,他说:

“中国通史我只讲到这里,从下节课开始换一个老师来讲,因为中国历史到此就变得非常无趣,我只关心有趣的部分。”

许知远对这个老师肃然起敬,觉得这才是人文系教师该有的样子。

不逃课的日子,许知远就腻在北大图书馆,从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读到伯特兰·罗素,埃德蒙·威尔逊到让-保尔·萨特,碰到喜欢的书,即使交罚金也不舍得还回去。他说:

“我只愿意与书中那些灵魂对话,换了给谁,都是浪费。”

 

图源:网络

1999年,许知远创办了一本校园杂志,取名《微光》,《微光》的文章由他自己和几个文学好友撰写,文学、音乐、理想无所不谈,除了微电子。

他在文章里写:

“大学变成了流水线似的加工厂,它从未给学生灌输一种独立的情感,一种判断事物的能力。它让它的学生对这个世界满是茫然无知的幼稚。”

因为内容太过“反动”,杂志出到第四期就被校领导勒令停刊了。

停刊同年,许知远提交了休学一年的申请。他开始写作,为《三联生活周刊》、《书城》撰稿,后来还做起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希望像李普曼那样用文字改变世界。

后来,他把那段年少时光写的文章集结成册,取名《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自序里,他这样介绍自己:

“一位喜欢对世界进行广泛发言的知识分子。”

“一个怀抱梦想,并因为梦想碰壁而忧伤的骑士。”

 

毕业之后,许知远在《经济观察报》任主笔,他文风犀利,观点尖锐,擅长用英语从句式的写作方法,很快引起业内注意。

那个年代,每个文艺青年上课手中都拿着本《经济观察报》,还有女生读了文章,乘火车专程来见他。

2002年,许知远找到报社领导,非要去美国游学不可。他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采访了15个经济学家,问他们关于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看法。

2003年,《经济观察报》公司年会上,领导请主笔许知远担任颁奖嘉宾,结果许知远上台说:

“今年的奖项都给了不该给的人,这完全是利益平衡的结果,如果经济观察报这么办下去,就没啥希望了,我拒绝颁发这个奖项。”

领导在台下气青了脸,可许知远撩了撩长发,转身下了台。

三个月后,许知远写了一篇《<经济观察报>,它真的死了》,批评《经济观察报》缺乏标准和正义感:

“这些人(高管)从来就不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些价值观,它们比金钱、名声、银行的存款、多打几场高尔夫球更重要。”

一年之后,许知远离职了。离职那天,他把一只脚踩在老板的茶几上系鞋带,还在辞职公开信里写:“我想在一些时候,总是要捍卫一点基本的立场吧。”

后来有人采访他,问起当年离职的事,许知远慢悠悠地说:

“报纸是自由人的自由联合,不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且鞋带松了啊,放着不系吗?

 

图源:《十三邀》

2005年,许知远与吴晓波等人商量创办一家书店,地址选在了圆明园附近,书店名叫“单向街”,取自本雅明的著作。

许知远按自己的喜好布置书店,竹栅栏,卵石路,书架直通天花板,长30多米,从这头走到那头得花20分钟。

闲着的时候,许知远喜欢在书架间漫步,感受十几束阳光懒洋洋地打在身上,感觉很舒服。

“冬日里晒晒太阳,夏天露天坐在院子里,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许知远不甘心自己享受这么好的地儿,撺掇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沙龙。许知远提供场地,朋友负责产出,每到周末都挤满了作家名流。陈丹青、洪晃、高晓松、张悦然都是书店的常客。

时间一久,“单向街”的名号真正叫响了,北京的文化圈里,大家也都知道了有个留着长发、穿着拖鞋的文化人,名叫许知远。

2007年的一档采访节目,许知远直言自己想做“这个时代的人文知识分子领袖”,女主持人听后哭笑不得:“你就不能低调点呀!”许知远听完一脸严肃:“这是责任,不是荣耀。”

2010年,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粉丝一片狂欢,可许知远看了直摇头。他写下《庸众的胜利》,感慨国民大脑的萎缩:

“此刻的中国,人人都在谈论韩寒。他像是越来越压抑、越来越迷惘的时代的最后救命稻草。”

“一个聪明的年青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这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网友却和他打起了嘴仗,“你的作品没一部能留给历史,至少韩寒还有《三重门》。”

《东方企业家》执行主编魏寒枫说:

“虽然许知远用‘庸众’一词略显刻薄,他这种情绪就像左宗棠不服曾国藩——但你能否认,你不是一位‘庸众’吗?”

那时许知远远在剑桥,对这些都没回应。

2014年,许知远又把“单向街”改名“单向空间”,出版各种人文情怀的读物。

那段时间风投正盛,单向空间拿到了千万美金的融资,开始以输出内容为核心,线下的沙龙活动和线上的新媒体业务同时展开。

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单向空间还开发了一系列周边产品,卖单向历卖咖啡,还有被许知远视为开放自由之象征的人字拖。

许知远的头衔也变成了股东、创始人,身份变复杂了,多了个商人的标签。

尽管开始商业化,但许知远内心永远是个刺头。

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把年度青年领袖的奖颁给了许知远,跟他一同获奖的,还有作家徐则臣,导演李潇峰,演员佟大为、宋佳等人。

结果许知远上台就说:

“活动太冗长了,我好几次都想走。看到大家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对世界完全没有个体精神和审美,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我觉得是很可悲的事情。”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假装微笑,要对这个世界保持愤怒啊!”

主持人想要缓和氛围,问台下观众是否对世界愤怒,观众答不愤怒,许知远接着说:“如果他们因为我刚才的话立刻改变了,那是一种新的愚蠢。”

甚至连给自己颁奖的《南方人物周刊》,许知远也没放过,他先是称获得这个奖没意思,接着说道:

“但是我特别感谢,今天这个时代所有的媒体都在堕落,而《南方人物周刊》堕落得比较慢,像有降落伞一样堕落,还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许知远看不得年轻人“堕落”,有次在北大演讲,台下一个学生说“我不想做精英”,许知远当时就生气了:“那你来北大读书干嘛?”

在他的眼里,年轻人应该有精英意识。他看不惯“自甘堕落”的年轻人,总是想要挽救他们,希望那些看手机的低头族能“揣着一本书过马路”。

 

许知远真正进入大众视线,是在2016年。

这一年,他和腾讯视频合作的,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十三邀》上了热搜。

《十三邀》是一档文化类访谈节目,由许知远采访,跟文艺界、文化界、商界等名人聊天,探讨这个多维度的世界。节目里,许知远乖张、顽固,总是试图追问对方对时代的看法。

他问俞飞鸿,你那么美,怎会去拍(《小丈夫》)那么庸俗的剧?问林志玲,你怎么看待东亚社会的单调性?问张艺谋,你为什么要拍一部烂片?甚至问到木村拓哉,你有没想过用自己的能量改变日本?

有次直接把张楚问急了,对方怼他:“我们能不能不谈人生啊?”

节目播出后影响很大,虽然不少人骂他“沉默”“尬聊”,但豆瓣评分8.4,还有网友评价是“内地独一无二的深度访谈”。他在望京吃饭,有人认出他来要跟他握手,告诉他他在网上有多火。

朋友们见面也常打趣说:“哟,这不是许老师吗?活的,别让他跑了!”

图源:《十三邀》

2017年,许知远采访马东,把矛头指向了当时大火的《奇葩说》。

他评价马东《奇葩说》一类的节目粗鄙,很难真正影响一代人,并企图把马东拉回“精英”阵营:“马东你为什么不抵触这个(粗鄙化)的时代?”

马东回他:“我没那么自恋。”

节目播出引起巨大反响,他和李诞的采访,和俞飞鸿的采访都被翻了出来,网友骂他“男权”“油腻”“人五人六装清高”:

“你的节目除了尬聊和沉默,还有什么?”

“除了瞎批判啥也不会的东西,你也配叫‘精英’?”

许知远没管网络上的声音,朋友转给他一篇骂他的文章,标题是《调戏俞飞鸿初夜,满嘴“性、情爱、潜规则”,许知远老男人们有多丑陋?》,他连点开都没点开。

第一是因为他不屑,第二是因为他对网络不熟,许知远直到2015年才用智能手机,手机里没有淘宝,只有亚马逊。

在他看来,大众花费在娱乐、花边新闻上面的时间实在太多,他懒得就这样的话题张嘴发表意见。而对于自己的不被理解,以前他很苦恼,后来也逐渐看淡。

很多年前,许知远去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告诉他“以前做风筝,孩子们要自己砍竹子,切,剪,粘,一个动词都不能省,而现在只有一个字——买”。

许知远听后触动很深,觉得这个社会太过毛躁,每个人都在为了钱奔命。后来自己成了老板,每天要考虑业绩、工资、数字,许知远越来越担心,担心自己“离一个作家越来越远”。

前搜狐网总编于威很心疼这个老朋友:

“他的虚荣心不是拥有粉丝,扑过来找他拍个照,他最大的虚荣心是写一本真正代表伟大的好书。其他的都不重要。”

 

《十三邀》里,许知远面前永远有只杯子,里面装的是酒,每次遭遇尴尬或者沉默,许知远就端起杯子喝一口,可实际上他并不太会喝酒。

有次对话陈嘉映,对方是“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

那一期里,许知远有点发憷,镜头里的他无比沮丧地向对方讨教:

“我觉得我的自我太多了,我真恨我这一点。”

“我表面上那么讨厌功利主义, 我觉得也是一种计算, 这种计算是很微妙的发生的 ,是趋利避害的东西。" 

陈嘉映笑了笑:“你真的觉得这样不好吗?”许知远一愣,然后笑了。那次他照例喝了不少酒,但那次他眼里闪着光。

图源:《十三邀》

5月中旬,《十三邀》第一季播出不久,许知远前往悉尼参加一个国际文学节,他反复强调自己是个作家,对“创业者”“商人”的头衔还不能完全接受。

可《十三邀》一季季办下去,网友们发现许知远好像变了,变得话少,变得活络,还会时不时开个玩笑。2021年,他还上了《吐槽大会》,因为文人式吐槽意外火了一把。

他吐槽李诞的投机取巧:“李诞很有才华,但我还是不理解他为什么受欢迎,主要是不理解,什么是受欢迎。”

还借着阎鹤祥吐槽社会风潮:“现在相声演员偶像化了,那相声不止四门功课了,得7门——说、学、逗、唱、跳、rap、打篮球。”

最后,他还一连攻击了三个人,批评明星偶像化之后缺乏人文精神:

“张大大,是作家写的假的事儿;李诞,作家是一种你以为你在从事的职业;阎鹤祥,职业你曾经拥有过。”

图源:《吐槽大会》

尽管吐槽带刺,但大家还是明显感觉许知远变了,后来接受采访,许知远说到以前向往鲁迅、李敖的风骨:“知识分子的精神、批判思维支持到我四十岁。”

直到后生活越来越丰富,来接触不同的人,许知远才从心理上接受外界不同的人的生活、人生。

“作为一个dancer是重要的,作为一个cook是重要的,不一定是只有知识,知识分子。”

《十三邀》做到第五季,许知远再谈起创业这事儿,回答里总算有了烟火味:

“后来我意识到,一个人寻找到某种创造性的方式来谋生,而且帮助、连接了一群人实现某种目标,这本身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年轻时许知远疯狂迷恋李敖,把他当成自己的精神向导。

第一次读到李敖的《十三年和十三月》时,他在房间里又蹦又跳,想对所有人大喊:“你们知道李敖吗?!”

李敖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从小桀骜不驯,大学退学,又因为兴趣重考。当年父亲去世时,他坚持不烧纸不诵经不穿孝服,长大后还发文批判国民党,两次被抓进监狱。

他总喜欢在文中引用孟子的话:虽千万人,吾往矣。许知远看了觉得悲壮。

2012年,许知远在台北一家书店见到了李敖,对方请他吃冰激凌。见到自己崇拜了20年的偶像,许知远本想着问许多问题,结果两人见面很尴尬。

李敖已经老了,连对往日攻讦数次的前妻胡因梦都不再讲狠话。

许知远找不到合适话题,李敖对这个从大陆来的年轻人也不感兴趣。他只是像在电视里讲段子那样,给许知远展示自己别在腰上的一把电击枪和一沓钞票,说要是遇到绑匪就先给钱,还不行就用电击。

许知远尴尬笑笑,后来就不崇拜了。

2018年李敖去世,许知远发文回忆了这段往事,他写道:

“想起了在北洼路的首都师大附中读高中时,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他的每一本书……多年后我在台北见到他,却是在一家冰淇凌店,和这个昔日叛逆者一起分享了草莓冰淇淋。”

部分参考资料:

1、《许知远不是一个人,他是一种现象》,中国青年报

2、《许知远:我们对物质的强烈渴望,是精神匮乏带来的》,凤凰网文化

3、《许知远,突然没法骂了》,南风窗

4、《许知远: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像刺猬,尖锐却脆弱》,三联生活周刊

5、《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

6、《游荡集》,许知远

7、《许知远:偶尔深夜「诅咒自己」,多喝点酒就过去了》,每日人物

8、《对话许知远:继“有文化的吐槽”后,再次爆出金句》,南方周末

9、《许知远,一个“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Vista看天下

10、《许知远:活着没什么用,死了就不行》,人物

封面、配图来源:《十三邀》《吐槽大会》剧照及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哆哆女性网女人单身签名中小型企业起名莫高窟蚂蚁庄园网站关键字 优化公司海报制作网站宝宝起名解析夫妻的世界剧情介绍山西网站seo书店起名大全2字桑锋起名适合初中的作文seo咋排名春意闹电商公司名称怎么起名大全社交软件怎么起名佐伯奈起名字姓张的母猪宝宝解读红楼梦的视频宝宝起名字哪网站好长宁区网站建设网页制作英国男孩起名2018电影天堂官周易找东西成人免费起名字生辰八字带贺的网名下载设计软件的网站网络竞价排名farrugia珠宝古诗词网李商隐夏邑县管道疏通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不负春光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春分繁花正当时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郑州一火锅店爆改成麻辣烫店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火箭最近9战8胜1负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英国王室又一合照被质疑P图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

    哆哆女性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