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 古籍觅“中秋”-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0/09 10:42:40
来源:新华网

明月几时有 古籍觅“中秋”

字体:

中秋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古籍

还原历史的一片拼图

翻阅卷轴

寻觅关于“中秋”的诗词、民俗

由“文字”达“文化”

由“中秋”看“中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的词

流传下来的有数百首

唯苏轼笔下的“月”最富于动感和美感

这首词上片望月,下片怀人

由中秋的圆月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当词人满心伤悲的时候

明月变成了一轮残月、冷月

当词人独自追忆的时候

明月又会随着词人的心思而移形换影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

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为何说中国文化的精髓蕴藏在古籍之间?

这部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苏长公二妙集》

收录了东坡尺牍和诗余

它在东坡词版本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元白长庆集》是合刊诗人元稹、白居易两家的诗文集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林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这首诗作于千古名篇《琵琶行》后

抒发物是人非、今昔殊异的慨叹

昔年中秋节在京城最繁华的“曲江池畔”欢度

今年中秋却在荒凉的“湓浦沙头”

思乡、思亲和谪居生活的孤寂愁闷之情跃然纸上

又见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其一,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其二,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第一首诗睹月兴感

用圆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第二首诗景中见情

让诗人想起背井离乡的劳苦大众

与“中秋”有关的诗词并不少见

从唐宋刻本到清代抄本

后人通过诗词与明月对话

与诗人共情

在馆藏湖北地区方志中

同样有许多描写中秋时节的民俗风情

充满意趣

声情并茂

中秋,亲邻交相馈节,以月饼为节食

夜间童子送瓜于戚友无子家,取瓜瓞宜男之兆也

除了以月饼为节日食品

中秋节的另一种习俗叫作“摸秋”或“偷瓜送子”

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

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冬瓜或南瓜

送给未育的夫妇

以求“瓜瓞绵绵”

至今南方一些地区仍有中秋祈子的习俗

八月中秋作饼相送,具菱藕瓜果为赏月之䜩

从古至今

菱角和藕在南方是中秋节前后的应季食物

常常作为中秋节的餐食

风俗、物产也常见于记载当地风土人情的篇章

古籍承载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研究版本价值

释读千年遗墨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续写中华文脉

 

记者:喻珮 饶饶 陈田浩(实习)

编辑:谈昦玄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湖北分社

联合制作

 

鸣谢

湖北省博物馆

【纠错】 【责任编辑:刘勉】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