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种粮大户龙振存的龙年“新”愿-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2/09 20:32:14
来源:新华社

新春走基层|种粮大户龙振存的龙年“新”愿

字体:

  临近春节,一场大雪过后,山东枣庄滕州市级索镇龙庄村的大片麦田盖上了洁白的雪被。“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龙庄村种粮大户龙振存在麦田里查看一圈后,觉得这场雪下得正好,既能补充土壤水分,又能保温防冻。

  龙振存(右)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在田间讨论小麦长势。新华社记者 李志浩 摄

  龙振存不仅姓龙、住在龙庄村,还属龙。由他发起成立的滕州市阳光农机服务合作社,2013年被国家农业主管部门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今年已经60岁的他仍然干劲十足,对于龙年咋干,他早有盘算。

  “今年要再买一台无人驾驶的新农机。增产和减损都是大课题,必须要用好的农机。”他说,农机越来越高级,不仅操作简单,而且作业效率高、精度高。

  在阳光农机服务合作社的院子里,一台台大型拖拉机等设备引人注目。“看,这是一台移动式粮食烘干机,有了它就再也不怕收获季遇到阴雨天导致粮食发霉了。”话语间透出他的自豪和底气。

  正在龙振存向记者介绍时,滕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王延玲恰好来到龙庄村查看大雪对小麦的影响,为种粮大户等提供技术指导。

  龙振存见了王延玲,熟络地打起招呼。“粮食增收,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王老师这些专家。”他向记者展示两人的微信对话,种什么品种、如何用药、何时施肥、苗情是否正常等问题,王延玲都一一详细回复。

  王延玲认为,随着国家大力研发新品种、推广使用新农技和新农机,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山东农业大县的滕州,粮食产量近年提升明显,“老龙就是走在前面的大户”。

  “几年前一亩地只能种4000多株玉米,现在应用玉米密植、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一亩可以种6000株左右,玉米亩产由原来的1300来斤,增加到1600来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还能多收一季大豆。”龙振存插话说,这几年新买的播种机更精密,播种深浅一致,加上采用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产量和收益明显提升。

  说话间,龙振存对王延玲提出了“请求”,这也是他的又一个新年愿望:“今年有啥农业课程或者到外地学习的机会,一定再叫上我。这几年每次学习,我都收获很大。”

  这是龙振存和他新买的一台收割机。新华社记者 李志浩 摄

  龙振存还打算,今年将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到自己耕种的全部土地上,“现在我有大约一半的土地用了这项技术,再多投点钱打造出更多好农田,省力省水省肥,非常值。”

  如今,龙振存和两个儿子一起经营着600亩家庭农场,阳光农机服务合作社还为周边上万亩土地提供耕种、打药、施肥等服务。去年他的小麦平均亩产1400斤,实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玉米分别亩产220斤、1300斤,全年净收入约50万元。

  离开级索镇的次日,记者接到龙振存的电话:“昨天没好意思说,其实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村民拿土地入股我的合作社。每亩有保底收入、年底有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工作,大伙一起致富,让我们龙庄村龙年更兴旺!”(记者袁军宝、李志浩)

【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 从十年成绩单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变
      • 新华视点丨 普速列车里的“中国温度”
      • 新华全媒+丨 这个春节 医保新政“送温暖”
      • 追光丨 揭秘了!米兰冬奥吉祥物是一对“龙凤胎”
      • 高端访谈丨巴基斯坦总统:巴中友谊是变动世界的稳定力量
      • 热点问答|特朗普的法律麻烦有多大
      • 远古发现丨远古世界曾有这么多“龙”
      • 如果“它们”会说话
      • 微电影|等爱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