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在中国大受欢迎,莫言、王安忆如此评价昆德拉-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7/13 09:05:09
来源:广州日报

他的作品在中国大受欢迎,莫言、王安忆如此评价昆德拉

字体:

  据悉,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这位大师级作家在中国广受欢迎,中文世界对于昆德拉的热情始终不减,不断出版他的作品。莫言、余华、王安忆、毕飞宇等著名作家都曾是昆德拉的忠实读者。他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昆德拉为何有如此魅力?

越有生活阅历和沉淀的读者越能够理解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是一位钢琴家。1948年,昆德拉到布拉格读大学。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移居法国后,他写出了很多代表作,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迅速在法国文坛走红,继而蜚声世界文坛。

  1984年,昆德拉发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其改编成电影。1990年,昆德拉发表《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成的作品。小说具有强烈的国际化因素,较之前的作品减少了很多政治性,又加入了很多哲学上的思考,这本书奠定了他晚期作品的基调。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饱受欢迎。可以这么说,越有生活阅历和沉淀的读者越能够理解昆德拉。

中国人为何喜欢昆德拉?

  因为作品的独特性,在世界许多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昆德拉热”,在中国也是。昆德拉在国内最早被提及是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家赵武平回忆说:“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内部参考’名义出版的《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纪实》一书中,关于捷克作家协会的部分对昆德拉介绍甚详,‘布拉格之春’这一概念的提出就和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应该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昆德拉。”上世纪80年代,昆德拉的作品出现中译本。1987年,景凯旋翻译了《为了告别的聚会》,韩少功翻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国内的昆德拉热由此出现。

  为什么中国人很喜欢昆德拉?翻译家余中先认为,人们更多的是喜欢他面对生存的态度,比如说以嘲笑、戏谑、幽默、举重若轻的方式来书写人生。昆德拉认为,小说家最大的目标就是拓展人的存在,恰恰是通过“存在”,昆德拉使每一位读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立场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考。翻译过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帷幕》的翻译家董强说,中国人有一种非常大的全球眼光,不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个区域性的文化。我们喜欢“存在”“人生”和“宇宙”这种概念,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可以去思考整个人类的文化。昆德拉也是这样。“如果没有昆德拉,20世纪的文学要无趣得多。”

  在文字表达上,昆德拉特别幽默俏皮机智;在现实世界中,昆德拉则几乎是个“隐士”。他不爱拍照片,也很少抛头露面,几乎将自己的生活完全隐藏起来。余中先回忆说,昆德拉对自己作品的译本比较苛刻,会做检查译文的工作,会说其中有一段你怎么处理的?非常认真的态度留给他深刻的印象。

 

著名作家、翻译家评价昆德拉: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告别圆舞曲》,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他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孙甘露(作家)

  《慢》是一部清晰而又错综的乐曲,它比《不朽》更均衡地展示了昆德拉由一个捷克作家向法语作家的转换。那个热爱音乐的捷克人还在,他向我们展示的织体依然是那么精致动人。

 

王安忆(作家)

  我最喜欢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玩笑》, 里面有一种女性才有的痛苦而温暖的情感。 在世界的男作家里面,只有昆德拉才具备了这样的柔情和矛盾。没有哪个作家像昆德拉 那样做了对个体的感情的关怀,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暖,这也是昆德拉的文学价值之一。

 

董强(翻译家,学者)

  作为现代小说,昆德拉的作品价值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他强调个体,强调人的感知,他作品中的人物不管是做什么的,都有自己的血和肉。昆德拉作为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也为文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的方向。文学创作者、批评家、爱好者将可以从他对小说和文学的真知灼见中,汲取无穷的能量。

 

余中先(翻译家,作家,评论家)

  在世界走向多边化,文化也趋向于多样化的当今社会,我们更能在昆德拉的作品中读到一种文学模式上自由表达的小小声音。而这小小的声音,则体现出了昆德拉那独特的也富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

 

王东亮(翻译家,学者)

  阅读昆德拉是愉快并且益智的,他通常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层层剥离出我们惯常熟视无睹的某些事物的真相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昆德拉同样是令人难堪的,他总是无情透视着生命的本质、人性的本质,让读者不得不直面自身的存在,无路可逃。

 

许钧(翻译家,作家,评论家)

  对昆德拉而言,小说是拓展人的存在的可能,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昆德拉揭示了对立两元所产生的必然境遇。我们要走出对立的两元,去寻找,去开拓每个人生存的可能性。爱情如此,生活如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毕飞宇(作家)

  我看见了一个洞明世事的老人,在他听见命运之神敲门的时候,他拉开了他的大门,满腔的无奈与悲愤,他对命运之神大声说:“别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无知,是愤怒的方式,是悲悯的一声叹息,是不可调和的压抑性沉默。然而,绝不是“难得糊涂”。

 

昆德拉部分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玩笑》

 

《慢》

 

《无知》

 

《笑忘录》

 

【纠错】 【责任编辑:唐巍】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