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这些学校,竟然都有文化宝藏!-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4/16 17:10:56
来源:新华网

鼓楼这些学校,竟然都有文化宝藏!

字体:

  三山苍苍,闽水泱泱

  千年古都孕育了无数清风名仕

  他们如同璀璨星河

  指引着榕城儿女向光而行

  

  斯人已去,精神不朽

  闽江畔,榕树下

  清风古迹走过千年沧桑

  抖落一身尘埃

  散落在校园里

  蘸着墨香,伴着书声琅琅

  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少年成长

  “闽学鼻祖”纪念碑

  杨时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一生治学、育人不倦,特别是其“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有筚路蓝缕之功,后世尊称为“程式正宗”“闽学鼻祖”。

  石碑现藏于鼓楼第三中心小学(福州市林则徐小学),系清光绪年间杨氏族人为纪念杨时集资重修道南祠时所立,碑文中还载明该祠要由“族中正途出身者轮流承管,须遵照定章,勿使日久废弛”“务须恪守定章,勿致糟蹋损污”等内容,可见对其管理非常严谨重视。后因年代久远等原因,祠内古建筑多已被毁,现仅存重修碑刻,供后世学子瞻仰。

  “船政之父”纪念会馆

  左宗棠戎马一生,其“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为海防海军建设,捍卫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作出巨大贡献。清光绪十一年七月,左宗堂逝于福州,湖南旅榕人士在会馆开会追悼。

  会馆现存于国科大福建学院附中(福州市杨桥中学),名为“湖南会馆”,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如今,作为校内重要的会议、座谈会场所,师生们时常来此追忆左公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为民凿井“苏公井”

  相传北宋时,福建提刑观察使苏舜元看到坊间百姓生活用水不便,遂组织人力择地挖掘十二口水井,解决了群众用水难、吃水难的问题。为纪念这位为民爱民的清官好官,后人将井称之为“苏公井”。

  其中一口古井位于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校内,这么多年来,它依然作为苏舜元造福榕城的见证,静静地述说着一位福州清官的爱民故事。

  “以石为铭”纪念亭

  据记载,乾隆年间,担任乡试主考官的福建学政朱筠,拒收生员们的送礼,只让学、科两试通省前列的333位生员每人献一块石头,刻上名字,在学院署(今延安中学内),聚成假山,在假山上建亭,命名为“三百三十有三士亭”。

  “三百三十有三士亭”位于现福州延安中学内。后署废亭毁,三百三十石大多丢失,硕果仅存者不过数块。如今,学校重建“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宣传弘扬先贤清廉美德,激励学子见贤思齐、发奋图强。

  “清流直臣”古学堂

  古学堂原名“燕前堂”,为陈宝琛先生回乡赋闲期间创办。陈宝琛为官期间以“激浊扬清”“清明政治”为抱负,成为闻名朝野的“清流派”代表人物之一。

  古学堂位于福州实验小学,后人为纪念陈宝琛先生为家乡教育作出的贡献,改名为“宝琛书院”,现已成为学校开展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纠错】 【责任编辑:赵碧清】
      深度观察
      • 新华全媒头条丨 山西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透视
      • 新华全媒+丨 科学防癌呼唤“关口前移”
      • 新华鲜报丨达2.49亿人!小险种为“宝妈”们保驾护航
      • 列国鉴|记者观察:日本能否走出通缩变数仍存
      • 热点问答丨新加坡总理交棒意味着什么?
      • 经济参考报丨 国货“潮品”持续火热 推动多行业焕新发展
      • 新华每日电讯丨 雁门关:一座边塞古城的“文化复兴”
      • 新时代山乡巨变|茂竹绘“丰”景
      • 跨越千里共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