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分享
“汉服”虽热 什么才是真传统?
2021年10月13日 15:00 来源: 北京晚报

(清)金廷标《仕女簪花图》轴

  2003年11月22日,河南郑州街头突然出现一位身着汉服的网友(网名壮志凌云,本名王乐天),被路过的新加坡记者拍到,据此写成报道《汉服重现街头》,引起强烈反响。

  赞者称重拾汉服,体现了文化自信。

  弹者称状如唱戏,毫无意义。

  恐怕王乐天也没想到,十多年后,汉服爱好者已达600多万人,市场价值超百亿元。随着“汉服粉”群体快速扩张,也引发内部分裂——复古派与发展派势同冰炭,体现出汉服概念本身的混乱。

  什么是汉服?汉服等于国服吗?复兴汉服就等于复兴传统吗?汉服是否需要进一步发展?中国服装史如此漫长,什么才能代表汉服?汉服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种种疑问,至今未能达成共识。

  汉服能热,靠的是两点:

  其一,在互联网催生下,亚文化圈崛起,各种汉服视频让年轻人直观地看到了汉服之美,被它所吸引。

  其二,古装网剧盛行,激活了人们对传统的想象。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汉服虽热,但热的是现代表演中的汉服,而非真实的汉服,甚至汉服这个概念都是虚拟出来的,其历史合法性难确立。

  因此,有必要对汉服史进行一番梳理。

  古人不知道啥是汉服

  汉服发端于何时,尚存争议。

  《周易·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将服制拔到治国之本的高度。

  在《周礼·春官》中,规定帝王的服装是六冕四弁,“凡兵事,韦弁服。视朝,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就是说,平时办公要穿皮弁服,即鹿皮帽、白布衣、素裳。此外,“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即祭祀时,命妇(有封号的妇女)要按规定穿鞋。

  不过,春秋时,这些规矩已成空文。

  据《墨子》记,齐桓公“高冠博带”(戴高帽,系宽腰带),晋文公“大布(宽幅的土布)之衣,羟(音如枪,是一种名贵的羊)羊之裘”,楚庄王“鲜冠组缨(光鲜的帽子,用绳系在头上),绛衣博袍(红色大袍子)”,勾践则“披发文身”。

  根本看不出礼仪制度的踪影。

  在文献中,汉服的最早记录来自马王堆出土的西汉简牍,即:“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此处汉服是相对于楚服而言,二者都是“曲裾”,即将衣和裳合为一体,又称“深衣”。“曲裾”本是秦制,被汉朝继承,魏晋时失传,宋代曾一度复兴,却被视为“服妖”(引发亡国的服装),遭严禁,此后无传。

  可见在古代,汉服是一个模糊概念,不同时期、不同人,对它的理解各异。一般情况下,只在说明与他人有别时,才使用汉服一词。

  正式礼服每代都不同

  中国疆域广阔,跨寒带、温带、亚热带三个气候类别,各地生存条件不一,着装必然不同。即使是正式礼服,每代亦不相同。

  “汉服粉”常称汉服有两大传统:其一是“上衣下裳”,其二是右衽(左前襟压在右襟上)。误以为是“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认识不正确。

  首先,“上衣下裳”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是特殊设计。

  从出土的商代雕像可见,人物多着“上衣下裳”,似乎符合传统。事实上,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直到春秋时,中原仍无裤装,下身只着“胫衣”,近似现代护腿,至膝盖即止。所以,下身需着裳(近似于裙)御寒、遮羞。

  裳短,稍不小心便走光,所以《礼记》规定:“暑勿褰(音如牵,意为撩起)裳,褰则下体露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对“上衣下裳”不屑一顾:“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其次,在出土的商代、周代雕像中,左衽、右衽、对襟均有。

  孔子曾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被后人误读为游牧人左衽,中原人右衽,是自古的礼法规定。其实《礼记》中明确写道:“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可能是为了与祭祀区别,且比较方便,日常多右衽,游牧人右衽则妨碍射箭,所以多左衽。

  可见,左衽与右衽与是不是汉服无关。

  能吃百家饭才是真传统

  在历史上,中原服装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已很难清晰区分汉服与胡服的区别。

  东晋时,葛洪便说:“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裁)制,日月改易,无复一定,乍长乍短,一广一狭,忽高忽卑,忽粗忽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

  在游牧文化冲击下,裤褶(肥管裤,本是军服)、裲裆(相当于今天的坎肩)、半袖衫等融入到汉服中。汉初裤子无裆,用绳系在腰间,到汉昭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时,有了裤裆,但不缝合,称为“穷绔”。《晋书》记学者郭璞到越城(今属南京市),“遇一人呼其姓名,因以裤褶遗之”。可见江南当时刚接受合裆裤。

  唐代时,圆领服、皮靴、羃离(羃音如密,羃离就是斗笠四周垂下纱幕遮脸,古装片女侠多用,其实唐代贵妇出行一般会用)、蹀躞(腰带上的小钩,可携带日常用品)等都来自胡服。女着男装也是胡俗。

  宋代沈括曾记:“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皆便于涉草。”

  甚至屡受外辱的南宋,也在努力吸收外来文化。名臣范成大的《揽辔录》载:“最甚者衣服之类,其制尽为胡矣,自过淮以北皆然。”

  《续资治通鉴》记,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时,有大臣说:“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声音乱雅,好为北乐,臣窃伤悼。中原士民,延首企踵,欲复见中都之制度者三四十年却不可得。而东南之民,乃反效于异方之习而不自知。”

  朱元璋常戴瓜皮帽

  也许是实在分不清哪些算胡服,哪些算汉服,如今“汉服粉”多尊奉宋代、明代的传统服装。

  宋明外患严重,中原观念相对强烈。

  宋徽宗多次下诏严禁胡服:“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毡笠子、着战袍、系蕃束带之类,开封府宜严行禁止。”“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钩墩(一种妇女靴裤)之类者,以违御笔论。”

  为了禁胡服,宋徽宗甚至说出“先王之法坏,胡乱中华,遂服胡服,习尚久矣,人不知耻,未之有禁,非用夏变夷之道”这样的狠话。

  至于明代初期,通过“去元化”,刻意遮蔽草原文化。朱元璋下令禁胡姓,甚至连复姓公孙,都要改姓孙,并禁胡语、胡服,从而“上承周制、下取唐宋”。

  可严令之下,明朝皇帝却不知大帽、钹笠帽、毡帽、瓜皮帽等都来自草原,皇帝自己戴,群臣也戴。

  明太祖朱元璋还给瓜皮帽起了个新名——“六合一统帽”。据《豫章漫钞》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统云尔。”其实,明朝人自己也知这种说法靠不住,嘉靖名臣靳学颜便写道:“元人帽制必圆而六瓣。”

  此外,元朝的质孙服(上衣和下裳结合为一体,锦衣卫后改成飞鱼服)、胸背(即后来官服上的补子,此说有争议)、比甲(棉披肩)、搭护(近似今半袖背心)等,都被明朝继承。体现出古人的灵活性:不是死守道德原则,一味“昭名分,辩等威”,也很重视实用。

  章太炎为何穿西装

  1644年,清军入关,到1646年,江南被基本平定,遂强化“薙(通“剃”)发易服”,如《东华录》所载:“今者天下一家,岂容违异,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尽令薙发。”薙发的同时,还必须换服装——明代正装基本被禁。

  早在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便下令:“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太祖、太宗之业遂衰。”

  可见,“薙发易服”是长期策略。至于“十从十不从”(男、生、阳、官、老、儒、娼、仕官、国号、役税必从;女、死、阴、隶、少、释道、优伶、婚姻、官号、文字语言可不从),出自野史,不足为凭。

  清代晚期,仁人志士纷纷走上反清自强之路,他们一边发掘、宣传野史,甚至加以编造,以鼓动民族情绪;一边用剃发、易装来表达反抗决心。

  1900年,章太炎在东京得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认为清朝已亡,“会执友以欧罗巴衣笠至,乃急断发易服”,并说:“欧罗巴者,于汉为大秦,与天毒略近,其衣虽窄小,衽皆直下,犹近古之深衣,惟吾同胄之日本,亦效法焉,服之盖与箸浮屠衣无异趣云。”

  意思是西装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深衣,日本也采用了,穿它和穿佛袍是一样的。

  在章太炎等人的鼓动下,西装被革命者们接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正式公布以西装作为男女礼服。1918年,改成中山装。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下令商人黄隆生,参照日本学生装改造而成,仍属西服。

  短褐应得到更多重视

  1918年后,中山装、旗袍都一度被视为国服,特别是旗袍,经多次改造,完全可视为汉服,但和后来的唐装一样,因包含了清朝元素,遭“汉服粉”排斥。

  于是,宋明服饰便成了汉服,它形制华丽,美学风格与众不同,但始终未引起国际服装设计师们的注意,这可能与“汉服粉”误解了和服有关。

  表面看,日本在接受西装的同时,没放弃和服。学者张小月在《汉服运动的现状与问题》中指出,成人式的和服“制服化”完成于1970年代中后期,成人节则是1948年才正式制定的,保留和服因实际生活需要,复古、重传统、强化民族意识的意味不多。

  今天日本的和服多是“小袖”,并非贵族服装,而是小商人着装,方便生活。相比之下,今天的汉服除祭祀、郊游、拍照等少数场景,较难融入工作、生活中。

  太重视历史传承,忽略了实用,国外用户、设计师等无法参与。只是自己玩,别人不融入,就自己限制了自己。

  其实,汉服有方便版,即短褐(音同竖鹤)。短应写作裋(音竖),裋褐即褐布竖裁,是“劳役之衣,短而且狭”,古人说“竖子”,即指穿裋褐的小孩或童仆。但在影视剧中,裋褐设计欠光鲜,且着裋褐的人物非主角,给人们以不佳暗示。

  年轻人喜欢古装风,近20年的时间里已经蔚然成风。世上任何事都有缺点、不足,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热情去做,就值得鼓励。如能减几分浮躁,多接一些地气,相信未来的汉服将更辉煌。

  蔡辉

编辑:李奥迪
推荐阅读
  • 花莲蕉园损毁 台风“圆规”致台湾多处受灾
  • 台湾历史课本关于辛亥革命内容仅剩300余字 国台办回应
  • 国台办:所谓“互不隶属”就是赤裸裸的贩卖“两国论”
  • 澳门拟推行接种第三剂疫苗 提升特定人群免疫力
  • 新研究揭示“女怕冷,男怕热”进化原因
  • 9月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略有缓解 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 伊拉克大选“反美派”赢最多席位 获得优先组阁权
  • 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再派工作组赴山西指导防汛救灾
本网官方微信
中国新闻网海南版权及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 行走昌江 | 黎乡山海情 发展新时代
  • 2021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
  • 侨企和海南自贸港共成长
视频新闻
台风"圆规"逼近海南岛 三亚机场取消航班景区关闭
日本北海道发生滑翔机坠落事故 机上2人死亡
男子骑电动车逆行被撞 交警判其负主责
小新Talkshow:周杰伦怎么“又”火了?
娱乐新闻
  • 《长津湖》票房大卖遭逼捐 不能以爱国名义道德绑架
  • 喜剧、悬疑、文艺 未来三个月大银幕类型丰富
  • 十年后再拍谍战轻喜剧 毛卫宁:讲好故事最重要
  • 【开腔】杨笠:过去一年,反倒是我最不迷茫的一年
  • 《恋爱的夏天》开机 聚焦三十岁都市女性话题
  • 主旋律年代传记剧集《功勋》何以打动人心?
图片广场
南京“粉色花海”如烟似雾引客来
西班牙现太阳黑子景观
第一批国家公园公布,其中有你家乡的吗?
北极熊头戴“海藻”当假发 超有时尚感画面逗趣

哆哆女性网起个游戏霸气的名字怎么调烟雾头平个性签名中央警卫宝宝起名姓王汽车修理厂起什么名字大全个性签名名言名句个人求职网站设计模板中山网站建设与设计顶级神豪刚刚更新章节顶点小说春天的故事读后感ui设计网站有几个饶怎么起名字公司起孩子名字卡西莫多犬算命运测算王一起名字激战2职业合肥网站设计师培训松江制作网站公司今年男生宝宝起名网站制作需要平台剑道独尊河津企业网站建设周公解梦捡蛋谢姓起名大全男测名字打分100分周易罗氏男孩起名大全夏邑命案关于浴室的恐怖短故事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不负春光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春分繁花正当时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郑州一火锅店爆改成麻辣烫店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火箭最近9战8胜1负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英国王室又一合照被质疑P图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

哆哆女性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