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手术医生打开小红的腹腔后,看到小肠部位已经出现8处穿孔,沿着小肠将造成穿孔的巴克球挤出,这一幕让医生们感到震惊:“我们数了一下,五颜六色的巴克球,整整有22颗。”

  当手术医生打开小红的腹腔后,看到小肠部位已经出现8处穿孔,沿着小肠将造成穿孔的巴克球挤出,这一幕让医生们感到震惊:“我们数了一下,五颜六色的巴克球,整整有22颗。”

  3岁男童小红(化名)的父母十分懊悔,他们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原以为巴克球可以“益智”,没想到儿子却误将其吞食。医生表示,最近两周他们已接治两起类似案例,家长务必小心,不要贸然给孩子购买这种有风险的玩具。“请记住,巴克球的适合年龄是14岁以上。”

  ↑3岁男童腹中取出巴克球

  孩子腹疼 最后发现家中巴克球不见了

  几天前,3岁的小红突然肚子痛,哭闹不止。小红的妈妈张女士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也搞不清楚小红腹痛的原因,便带去一家医院看病,“医生怀疑小红的肚子里长了蛔虫,按照常规腹痛处理。”

  医生为小红开了药,回家观察期间,小红的腹痛依然没有缓解。张女士为了转移小红的注意力,打开抖音让他看小视频。“我们刷到一个小孩误食玩具巴克球的小视频,想到自己家里也有这种玩具。”张女士说,这时候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在淘宝给小红买的巴克球,已经不见了。

  张女士连忙带孩子再次前往医院,经过拍X光片,孩子腹中出现了珠串异物的阴影。医生提示,可能要做外科手术才能将巴克球取出。

  ↑3岁男童腹痛,X光片显示有异物

  记者在淘宝中搜索看到,巴克球通过组合可以摆出各式各样的造型,商家们以“益智”、培养“动手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对其进行推广。在销售页面中,往往也被标注为“牢固强磁,易拼接不变形”,因为其“内含大量的稀土元素钕,拥有优异的磁性”。另外,因为巴克球有“5层电镀”的工艺,还有“不易掉色”的特点。

  手术发现8处肠穿孔 取出22颗巴克球

  24日凌晨,张女士一家带着小红到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诊的黄莺医师告诉记者,当时小红的腹痛特别剧烈,精神状态也特别差,一直在妈妈的怀里哭,“查体的时候已经不让医生摸了。”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医生们,又为小红做了全方位检查。发现相比之前的X光片,误食的巴克球还没有发生明显位移,但是不能完全排除发生肠穿孔以及肠梗阻。

  “他的腹痛已经至少三天,说明误食巴克球至少三天。期间他很难吃东西,考虑可能还合并有一些内环境的紊乱。”医生们还发现,小红的白细胞明显升高,有发热症状,其腹部出现感染的情况。“这可能是巴克球表面的油漆,被消化酶腐蚀后掉漆导致的。如果不及时取出,还可能进一步导致中毒。”

  ↑医生为3岁男童进行手术

  时间就是生命,6月24日中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邓常开、黄莺、陈月娇医生团队,为小红进行了急诊手术。

  打开腹腔后,医生们发现在约1米左右的小肠肠道范围内,巴克球已经造成8处肠穿孔。据介绍,眼下最简单的方式是切除受损的肠道,但为了尽量减少影响,医生们考虑进行肠修补。

  黄莺介绍说:“这种方式也有一定风险,肠修补可能会造成迟发性肠坏死穿孔、肠漏、肠狭窄及肠粘连。”

  术中,医生们继续发现数十颗巴克球分布在小肠道不同的位置,吸附在一起,组成一个圆环状,其穿孔也是因此产生的。“巴克球的强磁力让不同位置的肠道互相挤压、摩擦,最终造成穿孔。如果只有1颗或者吸附在一起的少数两三颗,可能能够自己排出体外。”

  医生们用手,顺着肠道将巴克球一颗一颗的挤出,其直径约有五六毫米,最后一数,结果让他们感到震惊,“五颜六色的巴克球,整整有22颗。”

  ↑手术完成,顺利将巴克球取出

  最后,医生们又为小红做了肠修补、清洗腹腔等工作,手术持续约2个小时。小红被送进外二科监护室密切观察,目前已经度过危险期。

  医生提醒:建议14周岁以上玩巴克球

  “当医生告诉我手术风险,如果切除肠道的话,会影响发育,我当时都崩溃了。”张女士告诉记者,她为此十分懊悔,“以前我觉得这个玩具有益智的作用,可以开发娃娃智力,没想到造成这么大的伤害。我再也不敢买这种玩具了。”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有一些淘宝商家也提示,巴克球不属于儿童玩具,建议14周岁以上的青少年、成人玩耍。

  黄莺表示,该案例不是个例,最近两周该院已经接治过两起类似案例,前两例所幸通过内镜取出,而小红的案例给了大家更多警醒。

  黄莺提醒广大家长,很多家长和小孩不知道巴克球的危害,这种五颜六色的小珠子,可能会被小孩误认为是糖果吞食,最终让小孩遭罪,建议把这些危险的玩具丢掉。除此之外,类似的玩具、尖锐的玩具,以及家里的药物,也应该引起警惕,防止小孩以各种形式将它们放入体内。

  ↑淘宝上销售的巴克球

  记者注意到,各种异物卡住气管的案例也经常发生。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幼此前向记者介绍,异物卡住气管的情况在1-3岁的孩子非常常见,“最多的就是花生、核桃、瓜子,其次是米饭、胡豆、豌豆、瓜子壳等。”

  在徐幼的著作《你的孩子安全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告诉你儿童异物伤害那些事儿》中,用30多万字记录了1000多个儿童遭受异物意外伤害的鲜活案例,她总结道,“父母要引起重视,最好的抢救,是不让意外发生。”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王拓 摄影记者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