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 滚动新闻>

在希望的田野上⑥丨中国茶工业博物馆:掀开贵州茶叶发展历史的厚重

中国网贵州7月19日电(刘延平  周春雷)“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看西部”贵州站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行走茶海湄潭的最后一站,是湄江河畔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她位于贵州省湄潭县湄江街道茶城社区桂花桥路2号杨柳湖南岸,在贵州省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内,属于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专馆。

时间正值7月17日的下午三、四点钟,尽管是在茶海湄潭,但入伏后的天气依然较热,火辣辣的阳光下,穿行于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红茶精制、绿茶粗制和精制厂房之间及屋内,给人的感觉,热得仿佛是在蒸笼里一般。

贵州茶叶,自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从100万年以前的茶籽化石,到如今700多万亩茶园——中国绿茶面积最多的省,贵州茶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成长之路。

渊源流长的茶文化,堪称湄潭一绝:湄潭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即有关于湄潭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述,而多部志书上均有湄潭茶作为贡茶的记载。

看上去有点历史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虽不及湄潭茶那样名震四方,但她却静静伫立在湄江河畔,清澈的湄江河水,在中国茶工业博物馆门口静静地流淌,见证了湄潭茶的历史。

据中国网贵州了解,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内4000余平方米的展厅,现已建成博物馆综合陈列室,茶工业机具馆,红茶精制、绿茶初制、绿茶精制、机修等子馆和车间展厅。

“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保存的较为完整的唯一木制红茶生产线。当年,这里所生产的‘红碎茶’远销美国、英国、澳洲、丹麦、日本、巴基斯坦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茶工业博物馆讲解员任欢介绍,游客们来到这里,行走在博物馆的每一个历史车间,都能感受到当年制茶工人们如火如荼制茶的场面。

据介绍,这里开始是生产“湄红”,并入“川红”出口,后来大量生产质量较高的“黔红”,工人师傅们都非常喜爱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于是发生了这样一个关于“黔红”的故事:当时生产出口的贵州茶叶“黔红”,质量较好,品质较高,工人师傅特别喜欢,因此许多工人给孩子取名时,就都取了“黔红”二字,有一段时间,厂里名字有“黔红”二字的孩子,居然就多达10多位。

茶产业是贵州的一张生态名片,是贵州生态农业中要大力发展的12个重点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贵州围绕建成茶产业强省,加强现代生态茶园的建设与管理,加快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优质茶原料基地、茶产品加工基地、商贸中心和出口基地。

长期以来,茶海湄潭在大力发展茶叶经济、富民强县的同时,高度重视茶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展示工作。2013年,在原湄潭茶场制茶工厂旧址上建立这座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2022年6月15日,湄潭县人民法院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正式揭牌,标志着全国首个茶产业环境保护法庭诞生,这是茶海湄潭发出的以司法之剑护卫绿水青山的最强音,此举翻开了我国司法助推茶产业发展的先河。

自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开馆以来,因其记录和反映的贵州乃至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历程,引起了国内外嘉宾及国内茶文化研究者们的瞩目。

完成中国茶工业博物馆的走访,“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看西部”贵州站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就匆匆告别遵义湄潭,乘上中巴,向下一站铜仁石阡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