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彩贵州> 滚动新闻>

【关注】务川:强基筑堡垒 走好振兴路

“我们村相当可以。一是‘白’事不收礼,这是百年传承的好传统。二是有事大家帮,邻里乡亲亲得很……”提起村里的发展,务川自治县红丝乡上坝村毛坝组群众高文财赞不绝口。 

 

“上坝村土垒组也是乡风文明的传承地,在这里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有事随时随地都可以找管事长、管事小组长、管事员。”该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美康说,土垒组“党建+村管事”正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真正站稳了群众路线,走好了群众路线,为民办好实事,为村谋好发展。 




务川自治县美丽乡村(杨振 摄)

 

务川自治县大坪街道山青社区党总支书记田肖龙说,社区成立“党建+居管事”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管事委员会,从搬迁群众党员、五老人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中优选146名管事员,着力解决搬迁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群众的口碑、干部的所言都是当前务川自治县抓党建强引领促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切实发挥基层党建示范带动和党组织引擎作用,通过党员干部访民情、转作风、强链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写好现代化建设的民生答卷、时代答卷。 

 

大走访“访”出实效

 

春意正浓茶飘香。眼下,蕉坝镇的百亩茶园相继进入春茶采摘高峰期。为保障春茶生产用电,镇供电所工作人员走进务川自治县凤仙茶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制茶车间,对茶场内的配电箱、供电线路等用电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消除用电隐患,为春茶生产用电保驾护航。

 

蕉坝镇供电所工作人员对茶场内的配电箱、供电线路等用电设备进行巡视检查

 

在浞水镇长江村辣椒育苗大棚内,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冯文齐正指导群众如何管理幼苗,耐心讲解病虫害、温度、湿度管理注意事项等。“3月初,中心便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服务队,与县里的技术人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春耕生产。”冯文齐说。

 

大坪街道龙潭村村“两委”干部与街道下派大走访干部以“村庄清洁行动”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清理村庄道路淤泥及周围的白色垃圾、废弃物等,让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新农村的新变化,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月以来,这样的场景在务川自治县各乡镇的村寨社区、田间地头、项目工地随处可见。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我们率先提出开展干部进万家大走访活动,旨在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以访群众、感情联络在一线,查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除隐患、安全生产在一线,问需求、民生保障在一线,走企业、推动发展在一线,督产业、助农增收在一线为抓手,在真走实访、破解难题、常态长效上精准持续发力,让全县党员干部通过大走访服务群众、服务产业、服务发展,真正走出深度与真情,访出温度与实效。”务川自治县委书记邹家文说道。

 

 

农技指导员为种植户送去辣椒全程栽培管理技术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务川自治县党员干部通过走上门、见上面、说上话,收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当好信息采集员;用群众喜欢听、愿意听、听得懂的话,向群众讲解防火、防盗、防诈骗等安全知识,当好安全宣传员;对存在困难综合施策,做好企业、产业服务保障工作,当好问题协调员;推动抗旱保苗等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群众增收,当好农技指导员。

 

“我们以全县‘万名干部进万家’大走访活动为抓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推动‘干部大走访’常态长效、走深走实,推动党员干部持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心用情架起干群‘连心桥’,畅通民意民情‘直通车’,真正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务川自治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潘本善如是说。

 

转作风:服务群众的距离近了

 

往昔同心战“疫”,越是艰险越向前。党员干部主动请缨、逆行冲锋,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誓死战斗。各地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双在双奉献”单位包保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在职职工进社区、进网格、进小区,与人民群众一起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如今同心发展,苦干实干勇担当。无论是在城市社区,还是基层农村。无论是在园区企业,还是群众家里,人民群众的需要在哪里,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在一线忙碌的身影。更为重要的是,县委始终把持续深入推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作为全面抓实抓好各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作风持续转变才有未来发展之变。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各乡镇、街道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多措并举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乡村一线、奉献乡村一线,在持续转变作风中展现新风貌、树立新形象,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柏村镇后坝村村民在采摘羊肚菌

 

“这小伙子吃住在村、工作在村,这些年,就连春节也在村里过,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村庄日新月异。”2019年,因都濡街道桐木村产业发展需要,刘庭海被组织派到桐木村,后当选为桐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发现种植羊肚菌收益大、见效快、前景广后,进一步扩大羊肚菌产业种植面积、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干部群众50余人进行劳作,走出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特色之路。

 

作风实才有干事实。去年8月,务川自治县委针对近年来全县干部作风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开展“找差距、比优势、拼位次”的主题活动,全县70多个单位和16个乡镇(街道)党员干部通过找差距检视问题,比优势激发效能,拼位次检验成效,深入查找是否存在不按原则和规矩办事、违规任性用权;是否存在廉洁从政上放松自我、细节小事上跑冒滴漏;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共收到80多个单位的问题检视清单,列出问题318条。

 

“原来一些镇干部工作在农村,心思却在县城,加之距离远近、交通状况、经济条件不同,不少镇干部‘走读’的频率、方式不一,现象集中突出。这不仅影响工作开展、问题处理,而且还疏远干群关系、增加行政成本,已成为必须整治的作风顽疾。”务川自治县委组织部有关同志说,如今不断完善工作体制机制,打出了严管“组合拳”,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持续转作风、展新貌,真正把心思和力量都聚焦到发展上,汇聚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

 

从整体到局部,从集体到个人,作风转变一直在路上。柏村镇结合实际,制定“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十二条措施”,通过建规章立制度、配设施优环境、严督查强执行等有效措施,规范、引导乡镇干部一心一意“住读”工作;涪洋镇将每周三定为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日,针对思想上的懈怠,作风上的风险,业务上的短板,采用“点单式”开展学习教育,坚定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红心”;红丝乡配齐配强村级纪检监督员,按月下发工作提示清单,采取联合交叉、现场督导等方式组织开展民生监督工作……如今,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少了,服务群众的距离近了;一些“躺平”的干部不见了,一心一意思发展、谋发展的干部更多了。

 

强链接:增强发展驱动力

 

走进柏村镇长脚村,刚建好的乡村振兴服务点窗明几净,24小时无人售货超市内,生活用品、农特产品、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一站式”购物。

 

作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长脚村是务川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行走其中,民居错落有致,院落干净整洁,村道平坦宽阔,幸福生活“应运而生”,勾勒出乡村振兴发展的美丽画卷。


 

 

柏村镇长脚村

 

去年5月,遵义市启动创建“五强组织”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全面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效。

 

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务川自治县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积极创新“党建+”工程,以村党组织为龙头,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基层治理、美丽乡村和乡风文明上持续发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各乡镇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机遇强化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分水镇以中坝坝区发展为纽带,把党小组建在坝区合作社上、建在坝区产业链上,切实使410名党员将产业扛在肩上、放在心上,为坝区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柏村镇党委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牢牢抓在手上,持续增强“造血”功能,全镇由村(社区)自身实打实发展的产业类别达5种以上,并开展羊肚菌SC认证、对中心社区菜油加工厂生产的菜油进行商标注册等进一步找准农产品销售市场;涪洋镇持续做好“水文章”、做优“园文章”、做特“农文章”,让“涪洋冷水鱼”“珍珠碾子米”等农产品品牌不断唱响,稳定就业2万人次,促农增收200万元以上。

 

 

涪洋镇冷水鱼

 

全县先后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124家,采取“合作社+”和成立乡镇联合社等方式,大力培育“村社合一”示范点14个。“组织链”串起“产业链”,让群众吃上了“产业饭”,走上了小康路。

 

通过党建汇聚,务川自治县不仅增强了乡村发展驱动力,还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探索出“党建+村管事”的乡村治理新途径,组建“村管事”队伍124支、明确管事长124名、推选管事小组长840名、管事员4200名,覆盖群众16万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抓党建、兴产业、强治理、促发展,务川自治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意气风发、昂首前行,坚定不移地走好组织领跑、干群同心、增收致富的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