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热血筑丰碑,英魂垂青史。第10个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各地座座军营举办多项纪念活动,官兵们用最美的鲜花、最深的思念,祭奠英烈、缅怀英烈。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岁月江河奔流不息。不变的是,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总有一个个英勇的身影挺身而出,舍身报国。他们的事迹,化作精神的路标,指引着后来人奋进的方向。他们的名字,如同不熄的火炬,闪耀着信仰的光芒。

传承英烈志,建功新时代。强军事业是接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在缅怀英烈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赓续传承中砥砺强军本领,沿着英雄的足迹奋进,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最深的铭记。

陆军某旅官兵在该旅缅怀先烈广场向烈士默哀致敬。

武警云南总队楚雄支队战士为烈士擦拭墓碑。

第71集团军某旅官兵向英烈敬献鲜花。

英雄的名字 奋进的路标

长空之上 再立新功

■空军某部“模范空降兵连”指导员 尚 磊

空军某部“模范空降兵连”官兵在连队荣誉室开展教育。

“敬爱的黄继光老班长,我是刚下连的一名新兵,是连队第3906名传人。有幸成为英雄部队一员,我一定会传承英雄血脉,苦练打赢本领……”在连队荣誉室,新兵高升大声地诵读写给老班长的信。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临近烈士纪念日,恰逢连队即将参加一项演训任务,我组织官兵们给老班长写信,向老班长报告。

6年前,军校毕业后我来到空军某部。参观“模范空降兵连”荣誉室时,时任指导员余海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场群众性比武中,连队一名战士在离终点100米处突然跌倒。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黄继光”,顿时所有人都跟着喊起来:“黄继光!黄继光……”这名战士用尽力气站起来,一瘸一拐奔向终点。比武结束,上级授予他“战斗精神奖”。

注视着黄继光的铜像,我听得入了神。当晚,我写下参观感受:“‘黄继光’3个字,就像一道光,照亮一代代官兵的军旅路。我要在这支英雄部队淬炼自己,用行动坚守新时代的上甘岭……”

2020年10月,我有幸成为这支英雄连队的指导员,第3827名英雄传人。伴随欣喜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教导员余海龙建议我去老班长的上铺住两周。他对我说:“睡在老班长的上铺是连队最高荣誉。希望这份荣誉鞭策你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模范空降兵连’主官。”

每天给老班长整理床铺,擦拭铜像;每天早上,广播里会播放歌曲《写封信给黄继光》;每天点名,第一个呼点“黄继光”,全连齐声答“到”;每逢重要纪念日、执行重大任务前,组织给老班长写信……一点一滴的传承中,我们对黄继光精神有了切身体会,连队全面建设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跃上新台阶。

今年7月,习主席给连队全体官兵回信,希望我们牢记使命,珍惜荣誉,弘扬光荣传统,砥砺血性胆魄,苦练过硬本领,努力锻造敢打必胜的空降利刃,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当晚,我带领全连官兵来到荣誉室,向老班长报告喜讯。面对老班长的铜像,我们许下誓言:“作为新时代英雄传人,我们一定牢记习主席的嘱托,弘扬光荣传统,苦练过硬本领,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赵英强、张航硕整理)

异国他乡 守卫和平

■中国第十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参谋 李常远

在工兵分队营区西门外,坐落着“5·31烈士纪念园”。那是维和官兵为了纪念牺牲战友申亮亮,利用被炸毁的装备搭设的。每次外出从那里经过,看见“永远的伤痛”5个大字,我都会心头一紧。即使7年过去,这种悲恸依然没有消散。

2016年3月,第四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筹组,我和亮亮同时报名。当时还没有确定最终人选,要根据训练成绩进行选拔。亮亮虽然有伤病,但训练时非常刻苦。他的乐观开朗,让人觉得他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前往马里的飞机上,我和亮亮的座位相邻,一路相谈甚欢,相约到了马里拍一张合影留念。到达营区后,我忙着工作交接,他忙着物资清点,有时一天也见不到一面。

2016年5月31日,分队抵达任务区不久,营区遭汽车炸弹袭击。满载炸药的汽车冲向亮亮所在哨位附近时,我正在距离他50米外的另一处哨位站岗,忽然对讲机里传来大队长的声音:“申亮亮牺牲了……”

受袭后的营地,四处瓦砾。大家把失去战友的悲愤化作力量,在酷热中咬着牙、铆足劲,迅速展开重建工作。

那段时间,我常常翻出和亮亮的微信聊天记录,想对他再多一些了解。我发现,他的昵称在参加维和任务前改成了“联合国”的法语称谓。我想,他一定很向往参加维和任务,一定很想为维护和平做些什么。

回国后,亮亮生前所在连连长岗位空缺,组织征求我的意见,我毫不犹豫地服从组织决定。一方面,是出于对亮亮的特殊情感,有多少困难我都不怕;另一方面,是出于“私心”,心想亮亮所在的集体,一定不差。

担任连长后,我在上级支持下注重用英烈精神激发官兵的工作训练热情。单位修建了“申亮亮纪念厅”,成立“申亮亮班”,官兵唱响连歌《申亮亮精神代代传》,点名时第一个呼点“申亮亮”,全连官兵集体答“到”……潜移默化中,连队官兵争先创优的责任感、荣誉感愈发强烈。“申亮亮班”成为连队的标兵班,连队也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连”和“安全管理先进连”。

陆军某旅战士整理申亮亮的床铺。

2019年和2022年,我两次递交申请,参加了第七批和第十批赴马里维和工兵分队。今年5月31日,是亮亮牺牲7周年纪念日。在“5·31烈士纪念园”举行的纪念活动中,副分队长卞龙代表官兵发言。他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最深的怀念是弘扬,最好的纪念是传承。”这么多年,申亮亮精神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大家日记本里的思念,是入党申请书里的决心,是一个个样板工程竣工后写在联马团表扬信里的赞扬……

记得亮亮牺牲1个月后,工兵分队搬入新营地,我们种下数百棵及膝高的树苗。在一批批中国维和官兵的接力呵护下,这些树苗如今已长成大树,郁郁葱葱。7年来,一批又一批维和勇士来到这里,在英雄精神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张鑫、葛学禹整理)

清澈的爱 我们续写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某连一级上士 马志忠

一周前,我带领新下连战友来到写有“大好河山,寸土不让”8个大字的崖壁前,开展了一场以“弘扬优良传统,争做英雄传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这8个大字,是3年前我站在挖掘机动力臂上写下的,是奋战在雪域高原的边防官兵喊响的战斗口号,也是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河水流淌,群山肃穆。活动结束后,我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祭奠仪式,向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4名烈士敬献鲜花。我带领新战友们面向崖壁敬了一个军礼,大声喊出庄严承诺——

“大好河山,有我们坚守,请英雄们放心!”

高原苦寒,热血难凉。10年前,我和眼前脸庞青涩的新战友一样,胸怀一腔热血,入伍来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那时,我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英雄连队的一员,更没有想到能亲眼见证英雄的成长。

2016年,连队分来一批新兵。当时,我执勤结束刚回到班里,一名新兵起身,笑着自我介绍:“班长好,我叫肖思远!”看他嘴唇冻得发紫,我赶忙打来热水让他泡泡脚,又搬来一罐氧气让他吸上,还去炊事班给他煮了碗面条。他吃着吃着,红了眼眶:“谢谢班长。”

连队驻地海拔很高,可谓“高原上的高原”。由于条件有限,配套设施不全,没有专门的升旗场地。时任指导员说:“再累再难,每周都要升国旗。”我带着肖思远在营区正中央堆砌水泥墩,用钢管立起国旗杆。每周一上午,伴随国歌响起,面向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庄严敬礼,官兵们的眼角常常是湿润的。

环境越艰苦,越是见忠诚。天气寒冷时,水囊冻成冰疙瘩,我们用铁锤把冰敲碎,放入锅中加热融化。夜晚,寒风就像长了眼睛,总能顺着缝钻进帐篷里。我们身上盖着被子、压着大衣,仍要烧火御寒。战友们编出一句顺口溜:“吃水先凿冰,夏装压箱底。起床靠‘勇气’,巡逻最神气。”

翻山头、蹚冰河、过险滩,其实每一次巡逻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靠着“铁脚板”,我们通常是前一天早上出发,第二天下午才能返回。

2019年的一次巡逻中,我们遭遇险情。攀爬一段雪坡时,肖思远突然脚底踩空,身体快速下陷,所幸被我及时拉住。我向下一看,肖思远的身下赫然出现一个近两米深的雪窝,他的左腿被锋利的石头划伤。

回到连队,我心里一阵后怕。肖思远却笑呵呵地说:“多走一走就熟悉地形了。”从那以后,每次踏上巡逻路,他都要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道路宽窄、河流深浅等数据,直到将路况熟记于心。

不久后,一次巡逻途中突降暴风雪,能见度很低。我们本想顺着来时的脚印原路返回,可积雪早已将脚印掩埋。我们拿出地图判断方位,但一片白茫茫中很难找到参照物。肖思远凭着对地形地貌的记忆,拿出望远镜,对照远山轮廓不断观察、准确定向,带着我们走出茫茫雪海。那次巡逻后,肖思远获得全连战友的认可,后来成为尖刀班代理班长。

喀喇昆仑贫瘠荒芜,但“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喀喇昆仑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丰饶的精神土壤,滋养了一代代忠诚无畏的戍边卫士。一丘一壑皆是祖国领土,一石一木都是主权象征,我们深知只有扎根高原、守土尽责,才能守好祖国的大好河山。

那一天,团领导提议,在营区对面的崖壁上书写“大好河山,寸土不让”8个字。由于我是党员,兵龄也长,就自告奋勇承担了这项任务。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某连官兵在写有“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崖壁前举行教育活动。

那面崖壁近乎垂直,徒手攀登比较危险,团领导调来一台挖掘机。起初,挖斗载着我跨过冰河向崖壁靠近,可我始终够不着崖壁。于是,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我双脚站立在不足30厘米宽的动力臂上,用刷子慢慢写下8个大字。那个下午,寒冷又漫长。任务结束时天色已暗,我的手冻得没有知觉。

没想到,26天后,战友们便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战斗口号,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4名烈士更是以生命诠释了这8个字背后的无悔决心——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

在烈士精神感召下,我们将“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口号深深刻在心间,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连队先后被陆军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被新疆军区表彰为“四铁”先进单位。

如今,3年过去了。每到集体点名时,连队值班员依旧会呼点肖思远的名字,所有官兵集体答“到”,尖刀班也被命名为“肖思远班”。每逢长距离运输路过康西瓦烈士陵园,我们都会给肖思远带去他爱吃的零食,陪他聊聊天。

新疆军区某团官兵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英烈。

去年,我的服役期将满,家人希望我早日回家团聚。然而,这些年我早已习惯了高原风雪中的摸爬滚打,在甘苦与共中与战友们生死相依,共同守卫祖国西陲边关。如今,我如愿留队,继续卫国戍边烈士未竟的事业,与战友们共同续写“清澈的爱”。

(郭帅、张乂心整理)

▲本文刊于9月30日《解放军报》3版

编辑:赵振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