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6月12日消息(记者 罗世伟)雨后初晴,白云缭绕。作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先行示范的主阵地、主战场,白云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

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完成1.5万亩交地,“超级枢纽”广州白云站建成通车,广州火车站实施高铁化改造,广州国际港开行国际班列504列、增长275.4%……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白云区拥有“四大枢纽”,是全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近日,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白云区调研时指出,白云区在广州发展战略格局中承载着重要功能定位和发展任务,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要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动力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作出白云贡献。

依托枢纽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成为白云的时代命题。今年,白云区提出“国际枢纽门户、山水智慧城区”的发展定位,推动城市能级跨越提升。一座生态、活力、智慧、开放的城市呼之欲出。

从“城市枢纽”到“枢纽城市”

枢纽历来是白云区的一张亮丽名片。白云枢纽地位突出,区内四大枢纽集聚,是广州枢纽最集中的区级行政单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交织碰撞,为白云经济注入澎湃动力。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站、白云站四大城市枢纽,构成了白云未来发展“枢纽城市”的底色。

什么是“枢纽城市”?在广州市人大城乡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陆原看来,城市枢纽是客观存在的设施,而“枢纽城市”则充分反映城市活力、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尽管枢纽地位突出,但枢纽周边区域发展仍面临“港大、产弱”等现实问题。

如何实现从“城市枢纽”向“枢纽城市”深度转型?

放眼世界,枢纽地区特别是空港枢纽地区极具全球性的联动和辐射带动能力,能够支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全球集聚和高效流动,成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高地。如何加快推动优势转化,将诸多单个优势叠加成更强的综合优势,是白云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白云国际机场(央广网发 石建华 摄)

为进一步利用枢纽带来的流量经济,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2049发展战略都提出了要打造广州北部增长极,北部增长极规划范围面积共686平方公里,其中白云区307平方公里。

聚流营城,顺流兴城。当前,白云区锚定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以南融广州主城、北优枢纽极点的区域发展视角,建强用好“四大枢纽”,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南部加强白云站与广州站、白云新城融合发展,打造“黄金三角”商圈;北部围绕白云国际机场及广州国际港,发展临港经济,建设为大湾区资源配置枢纽、黄金产业走廊。“南城北港”的新发展图景,在这里徐徐展开。

强化港产城融合抓手,完善联运通道网络是重中之重。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区域规划设计所所长吴军建议,南北向依托空港大道打造港城脊梁,加密白云机场货运航线,完善铁路货运网络,持续提升以空港枢纽为核心的多式联运通道能级,强化空港、铁港等枢纽之间的高效衔接和互联互通。

“战略通道上,一是空港大道与广州大道的连接,实现从空港到广州城区中心的直连直通,缩短白云与城市中心的距离。二是白云站和白云机场之间的通道,白云站不仅仅拥有客流,还有物流与白云机场也是高度密切联系。”吴军说。

围绕枢纽经济做文章

在清醒认知中坚定信心,在时代挑战中拥抱机遇。白云提出“国际枢纽门户”的发展定位,其核心就是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白云区相关部门正在拟定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聚力打造具有白云特色的“枢纽+”现代产业集群。

去年12月26日,总投资高达440亿元、全国规模最大的TOD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广州白云站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白云在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广州地铁房地产事业总部营销总监、投资部副总经理王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广州白云站TOD将打造为湾区标杆“枢纽+”产业载体,让交通中心成为城市中心、生活中心、产业中心,吸引更多企业与资金落户白云、投资白云。其东、西广场将融入公共交通、城市生活、商业活动、文化体验等多项功能,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综合体的有机融合。

广州白云站(央广网发 李程光 摄)

有枢纽流量,还要有经济增量。

“白云区由广州郊区发展为中心城区,基本完成城镇化过程。今天的白云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面临的则是由城镇化过程进入到现代化城市的过程。”陆原表示,迈向现代化的白云城市建设,必然要围绕枢纽经济做文章,把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发展枢纽经济,白云思路清晰。在产业发展方面,高标准谋划枢纽周边产业发展,促进产城联动,集中打造高能级的总部经济、高端化的服务经济、高流量的贸易经济,将“四大枢纽”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进一步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厚实根基。

不难发现,将交通“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强化枢纽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能力,推动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这是白云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

“白云区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是顺势而为,适逢其时。”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朱前鸿表示,白云应依托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大力发展技术装备、时尚、会展商贸、健康生活、服务贸易、低空经济等产业集群,聚力打造万亿级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放大枢纽驱动效应,融合发展蓄势崛起。2024年一季度,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696.32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航空运输业支撑明显,周转量和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43.3%、39.8%。

朱前鸿说,“白云国际机场第四跑道预计今年底建成投用,预计T3航站楼和第五跑道明年建成投产后,白云国际机场将具备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2亿人次、货运吞吐量超过600万吨的处理能力,对白云区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强化。”

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

白云,是广州的白云,亦是世界的白云。南部的白云作为广州中心城区区域,是常住人口主要聚集地,属于广州市“老城提质”范围;北部的白云,坐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广州链接全球第一站,也是广州北部“极点示范”战略的主阵地。南融中心城区、北优枢纽极点,托起白云“南城北港”区域发展格局。

一半山水一半城。从地理空间来看,九连山脉自北向南,气势磅礴汇入南海,连绵40公里,将白云区划分为东西两个板块,西边是以流溪河、珠江西航道、白坭河为骨架的平原空间,东边是以帽峰山、凤凰山、白云山为基底的山地空间。东山连西水,铸造了白云独特的城市风貌。“山水智慧城区”新定位,由此而来。

近年来,在白云山西麓,一座现代化的新城——白云新城快速崛起,这个汇聚了高端写字楼、现代商圈、会展展馆、文化配套设施的新CBD,重新诠释了新版“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正崛起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枢纽门户、总部经济集聚区、云山西麓宜居新城。

利用好云山珠水,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城区,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白云新城的建设树立了广州城市客厅的优质标杆,其尊重白云山山体与城市的关系、营建有序组织的城市形态、高标准建造公共服务设施等经验,都值得推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提到。

白云新城(央广网发 张永林 摄)

“在白云区,几乎所有的城市重点平台以及重要交通通道,都集中在山脉的西侧,山、水、城关系鲜明而统一,辨识度极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所总工程师姚斌表示。

在姚斌看来,白云区的门户形象塑造,应与“山水智慧城区”目标定位相匹配。如何协调山水城关系,真正做到“显山露水”,这是未来白云区在重点平台、重点枢纽地区、重要通道的规划建设工作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景城共荣、极点赋能,刻画出白云区南城北产、南宜居北宜业、南优生活北强产业的空间发展图景。一方面,“东山西水”生态资源塑造景城共荣、宜居宜业的绿美白云,是广州做强做优中心城区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作为北部增长极的核心主体,白云区的极点赋能,无疑是广州提升城市能级,实现高效能跃升的关键抓手。

需要注意的是,“白云区过去土地利用方面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国家正在推进全域土地整理的工作,土地整理可以让土地效能最大化,白云区应尽快完成全域土地整备,为建设枢纽城市奠定基础。”陆原表示。

作为广州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老城提质”的主战场,白云拿出勇于担当的魄力,借助城市更新提升区域能级,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当前,白云区正在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土地开发效率和城市空间品质。充足的土地资源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必将为白云乃至广州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都市工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的白云,是人员交往的门户、生产要素交换的门户、文化交流交融的门户。山水相依,景城共荣,白云不断强化“港城产居”一体化发展,加速推动从“城市枢纽”向“枢纽城市”跃升,为广州建设出新出彩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打开全新局面。

编辑:官文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
声动中国
2024全国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