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12月12日消息(记者汪晓青)“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刻刀、锤子和黑石板碰撞的声音在房间里不断回响,奏出一曲热闹的乐章。

走进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在位于泽库县西部的和日镇和日村石刻车间,男女老少手握刻刀和锤子,聚精会神专注于自己的一方“黑板”。

正在做石刻的村民(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在和日地区,石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约在十八世纪以前,当地就有简单的石刻。随着时间的推进,演化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藏族石刻艺术,并受到市场的认可和喜爱。

这项手间的绝活儿,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高原小乡村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也带领着村民走出了一条发展致富的道路,让和日被冠以“石雕艺术之乡”“高原石刻第一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刻示范村”等美誉。

一块石板在村民的巧手雕刻下成为艺术品(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在我们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石刻的,我们平常就在家里做石刻,有时候大家也会聚到石刻车间相互交流。”和日村村民叶西卓玛告诉记者,做石刻能够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能额外增加家里的收入。叶西卓玛和母亲两人都在做石刻,靠着这份手艺,一年下来能够挣得一两万元收入。

叶西卓玛正在做石刻(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这份传承已久的手艺,在过去多是单打独斗闯市场。“市场不好找,顾客也不固定,收入就没有保障。”据和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薛向顺介绍,2009年,村里成立了和日石雕艺术有限公司,统筹管理和日村石雕、石刻开发、生产和销售等问题。通过参加各类展会,拓宽项目业务,加大宣传和出售力度,成功签订了一系列石雕工艺品出售合同,让村民增收有了保障。

“目前,石刻工艺品出售收入已成为和日村大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成为和日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薛向顺说。

和日石刻(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泽库县和日石雕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整齐摆放着村民们“叮叮当当”打造的精美石刻工艺品,慕名前来的游客和客商可以在产业园里欣赏和订购石刻工艺品。

石头不会说话,但经过村民们的巧手,经过刻刀和锤子的镌刻打造,一曲曲“叮叮当当”的乐曲在高原乡村奏响,也成为了村民们致富增收的美好旋律。

编辑:张海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