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邵阳9月1日消息 “简练干净、粗犷有力,原始纯真,是雪峰山地区瑶族迁徙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瑶族人民爱与孝的真实写照。”8月31日晚,大型国家级非遗项目创新舞台剧《棕包脑的传说》在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人民大会场首次公演。

大型国家级非遗项目创新舞台剧《棕包脑的传说》首次公演(央广网发 肖皓静 供图)

据了解,“棕包脑”是一种古老的瑶族祭祀舞,源于湘西南地区“梅山文化”圈流行的梅山祭祀活动,201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因舞者在祭祀时用棕片包裹脑袋而得名,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洞口县瑶族乡和周边怀化市、贵州偏远的瑶族居住区。其舞蹈动作以摆首、甩臂、舞棍、扭腰、跺脚、左右顿步为主,具有简练干净、粗犷有力的特点。其具有人物、对白和简单的故事情节,并有固定的表演程式,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表演形式,展示了瑶族先民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刚毅性格。

“关于‘棕包脑’舞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棕包脑”舞第五代传承人戴昌路介绍,很久以前,雪峰山深处的山寨中住着一对瑶族母子,美丽的瑶族阿妈在一次采药时被凶恶的山妖掳走。她的儿子为了救母,拜梅山神为师,苦练本领。为了不让山妖察觉,他用棕片包裹脑袋、藤蔓缠绕身体寻母,历经千辛万险,最后打败山妖,救出母亲。为了颂扬祖先寻母救母的大孝美德,雪峰山地区的瑶族后人,每年都要跳起“棕包脑”,纪念祖先的英勇事迹,祈福未来。

舞台剧照(央广网发 肖皓静 供图)

“棕包脑”是该县惟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棕包脑”的传承与发展,多次举办非遗展演活动进行推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沉淀也受到了国内乃至国外文化界的关注,先后受邀到台湾、新加坡、北京、深圳、河南等地开展交流演出活动。

据悉,雪峰山下的洞口境内生活着汉、瑶、苗、侗等30个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厚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推动非遗保护与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目前,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63项。

舞台剧照(央广网发 肖皓静 供图)

“舞台剧从采风、创作、排练、彩排到正式公演历时半年之久,凝聚着剧组团队和全体演绎人员的心血与智慧。”该县文旅广体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棕包脑的传说》舞台剧以民间故事为题材,通过戏剧创作与艺术升华,将民间舞蹈搬上现代舞台,全方位展示了洞口的民俗风情、文化脉络和民族团结。(见习记者黄珂岚 通讯员米桂美 肖皓静 曾茵台)

编辑:杨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