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济南5月30日消息(记者刘博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利是科技振兴农业的最终目的。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真正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积极探索“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新路子,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

5月30日上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关于“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创新实践情况。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发布会上,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陶吉寒介绍,2020年6月,该院启动实施“三个突破”,从山东省东、中、西部分别选定烟台招远、临沂费县、菏泽郓城作为示范县(市),整县域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

临沂费县,农技专家将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陶吉寒表示,3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先后选派97个创新团队、827人次到示范县(市)挂职服务,落地项目597项,打造专业技术示范样板31处,建设利益共同体、科创联合体、农科专家工作室等各类载体400余个,破解产业关键难题268项次,示范推广新品种590项次,示范应用新技术495项次、新装备123台(套),辐射带动优质作物种植面积72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40多亿元,为示范县(市)争取各类资金约50亿元,带动县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提高10%左右。通过院地多元要素“合伙”,初步打造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的“农科模式”,探索出打通科技进村入户(入企)通道的新模式。

招远示范市农业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刘博伦 摄)

据了解,“乡村振兴科技合伙人”模式的内涵是“科技帮、合伙干、产业兴、农民富”,旨在打造出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通过建立“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推进体系,即建立“第一系列”挂职体系,打通需求方供给方“两方堵点”,强化项目技术成果“三个优先落地”,形成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四方联动”,落实会商协调机制、协同合作机制、项目论证机制、督导推进机制、激励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搭建科技示范园、“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科企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农科专家工作室、乡村人才学院分院等“六大载体”,将传统农技推广的“我给你”转变为“我合你”,将科研“独唱”转变为政产学研金服用“大合唱”。

编辑:刘博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大时代
声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