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户采摘岩溪晚芦

眼下,走进宁蒗彝族自治县金棉乡龙通村,一梯梯沃柑树依次排开,黄灿灿的沃柑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沃柑,满足的笑意挂在脸庞。满山的沃柑树,从开花、结果、生长,再到收获,成为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随节令变换的亮丽风景。

“我们已经把果子卖到了北上广。”驻村干部兴奋地说。沃柑俏销的背后,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业发展的故事。

宁蒗县俗称“小凉山”,是云南省最后9个退出贫困序列的县(市)之一。龙通村的祖祖辈辈以种植包谷等传统作物为生。2019年,当地党委、政府及包村单位结合龙通村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引入沃柑种植。通过召开宣讲会、现场实地观摩、党员示范带头种植等方式,以“党支部+合作社+党员”模式,辐射带动村民种植沃柑1100亩,实现了全村户均5亩沃柑园的产业发展目标。

龙通村地处高寒山区,为解决灌溉用水紧缺问题,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沪滇协作资金960万元,建设自然能提水项目,新建300平方米取水口1座、1000立方水池1座,铺设动力管道2910米、钢管10760米等,项目建成后,彻底解决了用水短缺这个制约龙通村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祖祖辈辈都没种过沃柑,咋弄呀?”面对村民的顾虑,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当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行业部门,邀请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为农民提供苗木修剪、疏果、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培训。

水果丰产了,还要卖得好。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坚持突出特色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推动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推进冷库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装、销”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通过网络宣传、直播带货等,让沃柑成了“网红水果”。2023年,龙通村沃柑累计销售近13万斤,销售金额超过40万元,户均增收约5500元。

短短几年时间,龙通沃柑已在宁蒗县树立良好口碑。龙通村将持续做足沃柑产业大文章,有效提升龙通沃柑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共同富裕。除了种植沃柑外,龙通村还同步在江边河谷地带种植青花梨400余亩、软籽石榴200亩、烤烟560亩,逐渐形成一业主导、多业互补的发展格局,并依托“数字农业+电商”模式,着力打造智慧果园、区域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

近日,宾川县宾居镇石马村果农季正杰和收购商、采果队谈妥价格后,已经成熟的岩溪晚芦迎来了采摘的时刻。天还未亮,柑橘采果队队员们就带着剪刀、背篓、竹筐和扁担来到果园。当天采果队要采1.5万公斤,对于10多个队员来说,工作量不小。

果园里,队员们熟练地分组开始采果、挑果、选果。临近中午,采果进度还未过半,采果队迅速通知其他队员前来支援,确保按照约定完成采果任务,让新鲜的果子能够最短时间抵达水果市场。

“我这个园子有4亩多,按照4元每公斤的单价,收入有6万多元。今年是小年,产量会低一些。”季正杰说。

宾居镇共种植岩溪晚芦柑橘约4300亩,主要分布在坝区,每年3至5月为成熟期,产量大小年更替,小年亩产在3000—4000公斤,产值近7000万元;大年亩产可达5000—5500公斤,产值超9000万元,主要销往贵州、四川、北京、重庆等地区。(记者 李兴文 秦蒙琳 通讯员 毛剑 许秉坤)

编辑:赵贝贝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党纪学习教育
声动中国
风起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