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蒋勇 杨静)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教育是国之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两会期间,“强基计划”“教育强国”等是代表委员眼中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经济之声两会特别策划《他们眼中的国计民生》,本期推出“教育篇”:优化“强基计划”,为科技强国育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俞书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央广网发)

俞书宏表示:“围绕国家紧缺的、急需的关键领域,国家层面在一些高校做试点,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来进行培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提到的试点,就是我国从2020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这一计划在39所“双一流”大学开展,重点在数理化生等专业招生。它实行的小班化、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广受好评。

为了选拔出更多对科研感兴趣、有天赋的好苗子,俞书宏强烈建议做好“强基计划”与中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教育部的‘强基计划’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选拔方式、与中学教育衔接方面还要做更多工作。现在学生一直在埋头复习考试,高考考出好成绩。我们的教育方式可能要改革,要让中学、大学进行更多互动,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最前沿的科学。”

在谈及如何让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时,俞书宏对实施多年的“中学生英才计划”赞不绝口,“中国科协做的‘中学生英才计划’,让高一高二学生在暑假、寒假或周末到大学学习。这些学生接触以后,我觉得还是非常优秀的。本身就是选拔来的,自学能力很强,他们甚至能够自学大学课程。有一批学生最终高考报志愿就报这个大学了,因为他觉得非常有趣。”

全国人大代表范先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央广网发)

说到教育衔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提出要做好“加减法”。他的观点和俞书宏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范先群说:“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多渠道为中小学提供高质量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相信在多方努力之下,肯定会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呢?俞书宏深感责任重大, “培养的这些年轻人,今后他们要去冲击诺贝尔奖。科学家要多做科普,多给他们提供机会,让他们接触课本上接触不到的东西,激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喜欢。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听到某一个院士的讲座,就埋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

“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成绩是显著的,先后录取了1.8万多名新生进入大学学习。为了让这些“苗子”茁壮成长,范先群建议大学在教育创新和资源保障上要多花些心思。

范先群说:“首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他们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要为学生提供基础研究平台进行实践锻炼,比如到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习、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兴趣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师资配备、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等方面给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和优质资源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进一步提出,优化实施“强基计划”,为建设科技强国源源不断输送后备人才,还需要少一些浮躁和功利。

田轩认为:“坐穿冷板凳,不受短期外界的干扰,专注地、长期地、不断地去试错。专注某一个研究问题,只有经过多年不断攻关、不断探索,才有可能捕捉到那一瞬间的灵感,实现从‘0-1’的突破。”

编辑:苏晓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做客央广网
    大时代
    声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