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安阳11月30日消息(记者 彭华 通讯员 张俊军)甲骨文显示,3300多年前,殷人称自己的国都为“大邑商”,商王朝都城是什么样的?伴随着这些疑问,11月25日,记者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

“殷墟考古将近100年了,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何毓灵说,我们持续推进殷墟考古,一点一点发掘、一层一层揭示,就是要让3300多年前的国家、城市、人鲜活起来。

YH127甲骨窖穴(央广网发 殷墟遗址博物馆供图)

近些年,考古人员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进行了新的勘探与发掘,发现面积达6万平方米、最深达16米的大型池苑遗址,其北部还有成片的大型夯土基址,这为殷墟宫殿的布局与演变提供了最新的资料,殷墟宫殿宗庙区布局更为清晰。

殷墟内部的道路系统不断被揭示出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南约1公里处发现2条直通宫殿区的南北向道路,洹河北岸发掘出宽达14米的大型道路,道路之上有清晰的车辙痕迹,道路两侧密集分布着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道路揭示的框架体系为进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何毓灵介绍,近年,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之外也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代晚期族邑聚落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其文化内涵大多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相同,作为殷都之外的重要族邑聚落,拱卫在殷都的周围,殷人自称殷都为“大邑商”,名副其实。

中国出土的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央广网发 殷墟遗址博物馆供图)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央广网发 殷墟遗址博物馆供图)

这些不同时期的殷墟外围聚落的发现,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范围、布局,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传播、交流等及对商代早、中、晚期的文化序列的丰富和完善都是突破性进展。

“‘大邑商’地域之广,生产力水平之强,文明、自信程度之高,令人惊叹。百姓生活之安定、物品流通之丰富、文化交融之密切也让人叹为观止。”何毓灵说,“3300多年前的‘大邑商’正揭开层层面纱,向我们走来。”

编辑:夏莎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大时代
    声动中国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