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一场围绕“大病筹款平台之道与规”的圆桌访谈在北京举行,来自南都基金会、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的专家学者参会。专家对于个人大病救助行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肯定和认可,同时也对其未来发展的规范机制和市场化路径给出了重要建议。与会专家认为,作为市场化运营的平台,不收费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收费有其必然性。

专家:大病救助平台收费可基于成本分担 而非商业化盈利

近年来,互联网推动了个人大病救助行业快速发展,让很多看不起病的患者得到救助。但大病救助行业具有一定公共属性,在运用创新的市场化方式运作后,部分公众对其业务模式并不是非常了解。圆桌访谈旨在探索公益和个人求助,以及市场化之间关系。

在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看来,个人大病筹款平台实际上是市场化的创新。然而现实中,不少公众对这种网络筹款活动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其提供的服务是无偿的,忽略了其背后的企业化运营特性,以及其背后的成本与投入。

徐永光表示,个人大病筹款平台突破了传统慈善基于社群、熟人之间的界限,使得个人求助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平台提供了服务、付出了成本,也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来维持运营,但在收费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公开透明。”

对于通过收取一定费用覆盖运营成本,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也表示认同,“个人大病救助平台提供服务本身是有成本的,在运营过程中收取一定费用,更多是一种成本分担的考虑,目的是为了让这个事业可以持续做下去,而非为了商业化盈利。”

平衡公益性与商业性,专家认为以分账模式可保障收费合理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兼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黄浠鸣提出,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是依托市场化机构的运行方式,这有别于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及时回应社会个体的求助需求,或许也需要政策层面给予一定空间。

作为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大病筹款平台,协助患者筹款、信息审核、资金安全保障、后续持续跟踪、资金返回等日常工作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成本。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如果想更好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对案例真实性的识别能力,增强风控能力等,或许当下需要投入更多成本。

多位专家认为收费是对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补偿,如何确保收费合理性更为重要。对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民商经济法室主任王伟以“交强险”运营模式为例,提出了分账经营思路,公益性的交强险可以交给商业保险机构来做,但要采取分账经营的模式,把交强险和商业险分开,交强险定价要采取不盈不亏原则。他认为,这种分账经营模式以及不盈不亏的定价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人大病筹款平台。

徐永光指出,个人大病救助平台,是针对特定个人的私益慈善。传统的私益慈善,原先是熟人互助,现在借助互联网打破了熟人社会的限制。水滴公司品牌与公众沟通部副总裁郭爱娣表示,2014年9月至2021年年底,累计超过500万人次大病患者通过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发布求助信息,超过20亿人次通过包括水滴筹在内的大病求助平台捐赠资金,筹款规模超过800亿元。

郭爱娣强调,个人大病救助平台通过技术创新、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等方式,将零散的社会资金更高效聚集起来,调动了陌生人捐款,更好解决“救急难”问题。根据水滴筹数据显示,64%筹款金额都来自于陌生人捐助,筹款人自身朋友圈人脉带来的捐款金额为36%。

在讨论过程中,不少专家都对大病救助平台发挥的价值表示认可,指出其对贫困患者的帮助值得肯定。同时,作为一种市场化创新运营模式,专家们认为应该给予个人大病救助行业更多的发展空间,理解平台收取一定费用,同时专家们认为更为关键的是收费信息一定要公开、透明,要向公众阐明收费的合情合理性。

编辑:冀文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