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京味 > 正文

温故|北三环这座美丽的儿童城堡里,有没有你的欢乐童年?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2024-03-28 07:11

北三环的安贞桥桥西,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儿童城堡,五彩斑斓的色彩令人瞬间梦回童年,这里就是京城小朋友最爱的打卡地“中国木偶剧院”。小小的木偶剧院陪伴了一代代人的童年,为全国的孩子送去精神食粮,也架起了世界木偶艺术交流的桥梁。


2020年,位于北三环的中国木偶剧院充满童趣。(视觉中国供图)

首个国家木偶剧团在京诞生

中国木偶戏源于汉、兴于唐,已流传两千多年,是汉族的传统艺术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京城的文化市场焕发生机,“复活”沉寂多年的民间木偶戏也随之提上日程。

1955年4月1日,文化部在京主办了一场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在开幕式上亲自推介:木偶戏、皮影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是珍贵民族艺术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但当时仍有不理解的声音:像木偶戏这样“哄小孩儿”的把戏真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吗?其实,过去民间的木偶戏不仅为儿童演戏,也为成人演出,我国有不少木偶戏班,成本大套排演的都是各种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即便多年后再回头看,事实也证明木偶戏不是“小把戏”。老一辈剧团圈的人都记得,早年间中国艺术团体出访,在国外最受欢迎的有两个项目,一个是杂技表演,另一个就是木偶戏。

为了让大家了解木偶艺术的魅力,1955年的观摩演出会后还举办了一场展览会。在展会上,观众第一次看到了种类齐全的民间木偶戏种。110多件木偶中,有用线操纵的提线木偶、用竹杖操纵的杖头木偶、用手指操纵的布袋木偶,还有用铁丝操纵的铁支木偶。最大的木偶来自四川,身长四尺,是清代道光年间名雕刻手杨代的遗作;最小的是来自福建的布袋木偶,身长不过一尺,造型多样、构造精巧。(1955年4月6日《北京日报》2版,《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会、展览会开幕》)


1955年4月6日,《北京日报》2版

在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单位中,一家新单位颇受瞩目,因为带着“国”字头的它,承载着国家领导人对于木偶戏复兴的厚望。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原辽西木偶剧队和中央戏剧学院木偶戏研究组合并成立了中国木偶艺术剧团,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木偶剧团。剧团人员在学习中国民间和苏联的木偶艺术后,首批编排了3部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偶剧:《秧歌舞》、根据契诃夫短篇小说改编的《石龙子》和根据民间木偶扁担戏改编的《猪八戒背媳妇》。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的演员展示剧目《猪八戒背媳妇》中的木偶猪八戒。高宏摄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的职工按照设计图纸制作木偶。高宏摄

然而,当时的剧团没地儿演出,只能暂时将原东四曲艺厅改建为专门演木偶戏的东四剧场。每场可容纳300多名观众,休息室内还有专为儿童设置的小桌椅,并陈列着友好建交国赠送的各种木偶。(1954年10月7日《北京日报》1版,《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将公演》)

正所谓看的轻巧,演的不易。若观众有机会到后台看看,就能知道这欢乐后面挥洒了多少汗水。小小一只木偶,它的表演者曾被国家定为重体力劳动者。舞台上几斤、十几斤重的木偶,要靠演员单臂高举来完成规定动作,还要与别的演员打配合。为了表现木偶的哭或笑,演员的情绪得跟上;“猪八戒”背媳妇累得直喘,演员的肚皮也在一起一伏;“秧歌舞”中有5个木偶跳秧歌,下面便至少有5个演员在收缩着步子扭来扭去。(1954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3版,《幕后的演员》)


1954年10月16日,《北京日报》3版

坚持为孩子们送戏上门

木偶戏最重要的观众就是孩子,打从剧团成立之初,为孩子服务就是核心宗旨。多年以后,第一批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成员、木偶表演艺术家关维吉、龙凤云夫妇仍然清楚记得那时的场景:上世纪60年代初,剧团在西单长安剧院表演时,排队购票的大人拉着孩子一直往西排到了电报大楼;等入了场,几百双大大小小的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随着剧情的发展时而凝神静听、时而激动大笑。

虽然这时候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主要以租场所的方式演出,但仍然收获了许多小粉丝,成为了他们熟悉的“大朋友”。为了让更多孩子体验到木偶戏的乐趣,剧团克服没有演出场所的难题,主动送戏上门。

1960年2月,演员们来到朝阳区高碑店公社的一个幼儿园,演出《我要洗澡》。戏刚演完,小观众们就围上来问长问短:小鸭子是怎样游水的?小熊是怎样背弟弟走路的?于是,木偶戏的秘密被“揭穿”了,小观众在演员的讲解和辅导下,也变成了临时小演员。告别的时候,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拉着演员的手说:“阿姨、叔叔明天再来!”(1960年2月28日《北京晚报》4版,《为孩子送戏上门跑遍城郊区》)


1960年2月28日,《北京晚报》4版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一度更名、沉寂,幸而在1978年回到正轨。第二年,重振士气的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就携带新剧回到大众视野,将安徒生童话《野天鹅》搬上了木偶舞台。剧中纯洁善良的小艾丽沙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王后的阴谋诡计,救出了被魔法变成了天鹅的哥哥。这部戏吸收了国外木偶戏造型的长处,形象夸张、性格鲜明。(1979年5月24日《北京日报》3版,《安徒生童话<野天鹅>搬上木偶舞台》)


1979年5月24日,《北京日报》3版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演出场所仍是待解的难题,但为孩子们送戏上门的传统不曾改变。全团70余名专职演员分成3个小队前往全市小学和幼儿园,团里没有汽车,大家就带上演出装备蹬着三轮车去,“只要孩子们高兴,我们什么苦都忘了。”(1988年12月3日《北京日报》1版,《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坚持送戏到小学幼儿园》)


1980年,为幼儿园送戏上门的演员与小朋友们分享木偶的“秘密”。胡敦志摄

中国木偶剧院拉开大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没有固定演出场所的困境下,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仍然创作演出了《大闹天宫》《八仙过海》《小铃铛》等近300个剧目,演出万余场,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南海北。与此同时,优秀剧目《鹤与龟》还荣获了1984年匈牙利第7届国际木偶节“最高荣誉奖”;《大闹天宫》摘得南斯拉夫第11届国际木偶节“最佳艺术奖”和“儿童评选奖”,为剧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然而,“东搬西挪”“租剧场演出”并不能让木偶戏得到良性的发展。市政府决定,即便财政十分困难,也要投资兴建中国木偶剧院。

1995年,对于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团长仇英俊来说,是个非同寻常的年头。这一年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成立40周年,又迎来期待了8年之久的中国木偶剧院的落成开业,可谓双喜临门。漂泊多年的木偶戏表演者们终于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1995年8月29日《北京日报》5版,《中国木偶剧院在京落成》)


1995年8月29日,《北京日报》5版

坐落在安贞桥西侧的中国木偶剧院是当时我国唯一一座以木偶戏演出为主的专业剧院,这座造型别致的“红房子”占地5000平方米,设有观众席630个,附属娱乐活动厅1650平方米。自1995年11月11日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在此推出首个儿童木偶戏《聚会在大森林》开始,每逢周末,这里就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大约半年时间,剧团便演出81场,收入45万余元,接待大小观众近5万人次。

木偶戏在市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售票处电话铃声不断。北京三峡经济开发集团还租用了3辆大车,将昌平县霍营乡近300个孩子送到剧场。剧场休息大厅里设立的“热心观众联谊会”台前围满了认真填写联谊卡的小观众,一张张卡片架起了剧团、剧院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1996年5月6日《北京日报》5版,《中国木偶剧院两个效益显著》)

1998年,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启动人事上全员聘任制和经济上自收自支的试点改革,自此走上了自力更生之路。随着这一年元旦节日期间大型童话木偶剧《美人鱼》的上演,中国木偶艺术剧团进入了一团一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据统计,仅1998、1999两年,中国木偶剧院就上演了《美人鱼》《春天的童话之一》等5台大型剧目,总演出场次超过300场,票房总收入达300余万元。2000年,在中国木偶剧院大获成功的《木偶奇遇记》,前往深圳演出,创下了当地同一剧目上演场次、票房收入、观众人数和单日演出场次多项最高纪录。(2000年6月2日《北京日报》8版,《“小木偶”闯出大市场》)


2000年6月2日,《北京日报》8版

在中国木偶艺术剧团打响南北知名度的同时,坐落在北三环的中国木偶剧院也成为了京城儿童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城市新地标“挖”剧场“创”好戏

2006年9月15日,中国木偶艺术剧团再度改革,挂牌成立“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由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民营资本控股的文化企业。这是北京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继北京儿艺、北歌成功转制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2006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

改制不是改个名字、换块牌子的表面文章。改制后的公司给木偶艺术剧院做的第一个“大手术”就是投入1800万元改造外立面和剧场设施,原本缺乏特色、平淡无奇的剧院一跃成为城市新地标,夜色中的木偶城堡在灯光映衬下宛若神奇的卡通世界。

被逼向市场的木偶艺术剧院实现了经营收入和艺术质量双双飘红,木偶戏《猴王》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07年,中国木偶剧院展演“中国顶级木偶戏”,特邀江苏木偶表演艺术家演出优秀剧目《板桥作画》。孙戉摄

不过,随着剧目生产能力提高,剧场却显得捉襟见肘了。剧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一大两小3个剧场的规模,全部座位不到800个,每周最多能接待观众6000人次。也就是说,当时的剧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剧院的发展。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新建剧场不太可能。那能不能与别人合作,共同开发利用闲置资源呢?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总经理赵永庄和剧院管理人员开始在四九城里寻找可以改造上演儿童剧的场地。在长达两年多的“地毯式”搜索中,挖掘出不少资源,比如,把北京动物园东北角的闲置大象房改造成动物城堡上演儿童剧;将世界花卉大观园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中的一间多功能厅改造为儿童剧场,为儿童游客驻场演出《桃花仙子》,弥补了南城儿童演出剧场的空白。(2015年4月4日《北京日报》2版,《中国木偶剧院四九城里“挖”剧场》)

2015年4月4日,《北京日报》2版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灵活创新的剧场合作开发模式,为小小木偶打造出一个又一个舞台,也为其他艺术院团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2022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推出大型纪实性木偶剧《大象来了》,不仅以真实的热门新闻事件为题材,在规模和形式上也完全突破了传统木偶剧。演出现场,15头“大象”冲进剧场,带着观众一起走进西双版纳,开启“神奇的旅行”,致敬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随着这些在题材、形式、剧场效果上勇于创新的好戏诞生,包括木偶戏在内的北京原创儿童剧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往的儿童剧市场,被大量国外引进剧目和外国题材作品占据,如今,更多以“中国故事、当代表达”为特色的国内原创儿童剧作品,成为了儿童戏剧演出市场的重头戏。(2023年6月3日《北京日报》6版,《北京儿童戏剧创作辐射全国》)

2023年6月3日,《北京日报》6版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不仅汇聚了像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这样的高品质专业儿童戏剧场所,还致力于将“京产”优秀儿童戏剧作品推广到全国,让更多孩子享受到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汪丹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全部评论

0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阅读

advertisement
热门文章

热门

换一换
精彩图集

图集

advertisement
精品赏析

精品

精品赏析

1980年中国差点儿宣布朱鹮灭绝,他怎样发现全世界仅存的7只?

精品赏析

神十八航天员叶光富:拼搏成就飞天梦想

精品赏析

神十八航天员李聪:梦想终会开花

精品赏析

神十八航天员李广苏:越努力,越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