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革命先烈李启汉后人进大学传承红色基因,“青春与初心的对话”引发青年学子热烈反响

  2021-06-08 09:39:46
分享到:

6月7日下午,长江日报“‘寻找21颗初心’进高校”活动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中心举行,专家学者、烈士后人、寻访记者与大学生进行了一场“青春与初心的对话”。近一个半小时的对话引发青年学子热烈反响,多位学生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场生动的党史知识教育课,启发他们进一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将党史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

“革命先烈”牌匾故事,引来阵阵掌声

李启汉后人李继党(左)、李继志在长江日报大楼里与报道版面合影。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 摄

在湖南省江华县码市镇朝阳村,李启汉烈士的后人一直珍藏着一块牌匾,上有四个大字“革命先烈”。7日,李启汉后人李继志、李继党来到现场,讲述这块牌匾的价值。他们朴素的话语、代代相传的信念,引来大学生们数次掌声。

寻访李启汉事迹的长江日报记者占思柳现场讲述:“1927年,29岁的李启汉在广州牺牲。1933年,他的妹夫邓中夏也在南京英勇就义,年仅39岁。此后李启汉的妹妹、邓中夏遗孀夏明历经坎坷仍矢志不渝地一生奋斗于党的事业。李启汉的父亲、母亲、弟弟也投身革命,弟弟李启蒙受李启汉的感召,参加过叶挺指挥的‘铁军’,他英勇善战,但在22岁时牺牲。”

在记者的讲述中,李启汉和这个“英烈之家”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占思柳提到的一块“字迹已经斑驳、落款看不清、只有四个大字”的牌匾,更令人好奇。在互动环节中,有学生向李启汉后人李继志问起了牌匾的故事。

李继志老人说:“1952年的时候,县里颁发了这块牌匾。后来老屋塌了,牌匾被摘下来收藏。它是我们家的精神财富。现在供大家参观,又成了一种社会财富。”

李继志说道:“我们三兄弟都当过兵,我和父亲都当过村支书。作为农民,我们从没有提出过什么要求,就是领着乡亲们搞生产。朴实的七旬老人说着这些朴素的话,数次赢得现场大学生真诚的掌声。

党史研究者罗芳琼:他们的品行不愧为“烈士后人”

“‘寻找21颗初心’进高校”活动走进中南民族大学。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占思柳讲述寻访李大钊的经历,并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执行秘书长胡俊、李启汉烈士后人展开三轮对话,为中南民族大学党员师生上了一场生动的党课。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参加活动的中南民族大学2020级数统专业学生黄璇是李启汉的小同乡。活动结束后,她激动地去找李继志、李继党爷爷打招呼。原来,她和李继党就住在一条街上。码市镇当地有一个启汉小学,她从小就知道老家有这样一位革命先烈。今天参加活动前,她知道要介绍李启汉的事迹,但没想到还能看到李启汉的后人。

“我非常激动,作为他的同乡,也无比自豪,我们当地对继志、继党爷爷都很敬重,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应该更高一些,希望能够做更好的自己。”

江华瑶族自治县党史研究室党史室主任罗芳琼与李继志、李继党一同来汉,在听记者讲述寻访李启汉事迹时,她屡次落泪。在听到李启汉“穿着旧胶鞋,带着一顶破蚊帐”搞工运时,她为李启汉的精神而感动。听到李继志家里房屋垮塌后他还一直珍藏着那块写有“革命先烈”的牌匾时,她为李继志、李继党的淳朴所动容,“他们都是共产党员,都当过兵,继志还当过村支书,一辈子就是踏踏实实地做事,在当地也很受村民敬重,他们的品行不愧为‘烈士后人’”。罗芳琼说。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在聚精会神听《一场关于青春和初心的对话》。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学生娜迪热·阿布力克木:高原探访老虎台民兵骑兵连感受使命担当

现场交流活动中最后一个进行互动交流的学生是中南民族大学大一学生娜迪热·阿布力克木,她来自新疆。通过记者的寻访,她联想到寒假期间自己的一次寻访。

今年1月28日,她骑马前往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老虎台,探访了全国目前唯一在编的民兵骑兵连——老虎台民兵骑兵连。

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地区,娜迪热·阿布力克木跟随骑兵连巡逻,拍摄了他们巡逻的视频。艰苦的环境让她心生疑问:“你们常年在冰雪高原上往返巡逻,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们坚持下来?”回答是“使命和担当”“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骑兵们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员。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这次探访老虎台民兵骑兵连,对我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娜迪热·阿布力克木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身边都有很多人挺身而出,为祖国、为人民甘于奉献。她深深体会到,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青年学生,更应当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在看《长江日报》“寻访21颗初心”特刊。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辅导员徐莹:年轻一代扛得起历史担当

活动结束后,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徐莹特意带走了一套《长江日报》“寻找21颗初心”特刊。

她所在的“萤火辅导员工作室”里,来自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老师们聚集在一起,“花样百出”地为学生们宣讲党史故事。“有位老师擅长音乐,就把聂耳等人的音乐与红色人物结合起来讲音乐党课。最近我们还开展了党史知识竞赛,组织师生们进社区服务,把党史学习落到实践里去。”

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下来,徐莹感觉:“我们的学生,很多人在毕业后主动去西藏支教,去基层工作,回农村建设家乡。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是能够担起责任的。”

青年理论宣讲团:走进社区宣讲“党的精神谱系”

对话活动现场,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孙方正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其所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理论宣讲团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史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群众。

孙方正说,4月起,青年理论宣讲团走进民大各个院系开展党史宣讲。他们还走出学校,走进东湖高新关南社区、梧桐苑社区、湖电社区等10余个社区,以“党的精神谱系”为主题,讲述红船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50多场200余次的校内外宣讲活动,覆盖3500余人。

据了解,2019年4月,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成立了青年理论宣讲团,团队成员全部是院内的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多数为党员,也有少数入党积极分子。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 张冉)

责任编辑 张冉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便民服务

社会保障 交通出行
公积金 公安服务
职业资格 医疗健康
市场监管 法律服务

定制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长江云TV(湖北I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