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孝感孝南:踩出来的非遗文化——高跷

云上孝感  2023-12-06 10:01:55
分享到:

为了更好了解身边的非遗,近日,记者前往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杨店高跷进行走访。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素有“舞龙之乡”和“高跷乡”的美称,杨店最具代表性的高跷,是邱畈村孙家大湾的高跷。孙家大湾的高跷参与的人数最多、技巧最高、影响最大,在当地有“邱畈的高跷,杨店的灯”之说。

高跷,也称“拐子”,是一种由舞蹈者在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高跷在杨店延传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不同村子之间各有其特点,基本分为“文跷”“武跷”两类,杨店镇邱畈村的孙家大湾就是武高跷的杰出代表。

寻着一阵鞭炮声找去,忽然看见一群人,高高站在一根根木棍上,走跑跳灵活自然,一双长腿像一只大鸟或一只鹤,翩翩起舞,或单脚似打斗状,或几个人抬着一个轿子舞着,几名青壮年踩着高跷抬着两根长棍,再由一人在棍间做倒立、翻滚的动作,舞姿雄健、惊险挺拔、好不精彩。

另外还有更加精彩的翻高跷表演,十几名壮汉踩着高跷抬着用竹子架起的竹轿子,里面站有一人,任轿子翻转人不掉下,轿中的人辗转腾挪,技法高超,博得众多掌声。

最精彩的重头戏是在后面的打高跷,将高跷表演推向高潮。所有参加表演的人解下一只木跷单腿不停的跳动,双手持木跷互相对打,最后一个倒下的为赢家。打高跷要有一定的技巧,单腿跳动越多、打到别人的木跷上越多(相当于多个支撑点),越不容易倒下。以前还表演过“大劈叉”等多种难度大的功夫,如今也慢慢失传。

据孙氏家谱记载,孙家大湾祖辈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从江西麻城(古麻城)移居到现在的杨店镇邱畈村孙家大湾安家。高跷也是自移民到杨店就开始盛传至今,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孙家大湾现有130多户,400余人。每年由头人负责组织、实施踩高跷的庆典活动,头人分为四班,一班四十余户,四年一轮回。活动一般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玩到十五结束。参加高跷表演的舞者主要以中青年和少年为主,最大的有四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四岁。

高跷起源于中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和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骨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的形象。今日居住在山东日照和广西防城沿海的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俗。

通讯员: 崔夏铭

来源:孝南区融媒体中心

一审:崔夏铭    二审:高山     三审:黄桂红

责任编辑 姜琪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便民服务

社会保障 交通出行
公积金 公安服务
职业资格 医疗健康
市场监管 法律服务

定制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长江云TV(湖北I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