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拉格:游走在

 

形式与精神、人性与神性之间

 

撰文/张伯瑜

 

支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在某种程度上,拉格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代名词,当演奏印度古典音乐时,大多与拉格有关。从音乐的审美层面上解释,拉格是神性的人性化。印度的声乐家们在演唱前需要冥想,他们相信,印度教中的神灵们会给他们能量。

 

 

■ 湿婆(Siva)——是“甘达尔瓦”(Gandharvaloka,阴间的一部分,蛇神的居住地)之神,也是印度教中的主要神灵之一,属于毁灭之神,也是音乐之神。

 

拉格:印度古典音乐的代名词

 

印度有一种音乐类型,称为“拉格”,但要确切定义拉格却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拉格除了音乐形式外,其内容和精神境界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需要长时间学习才能领悟。它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作为音乐的形态特征,拉格与世界上其他的音乐品种完全不同;另一方面是其所包含的哲学的、美学的和宗教的内涵,非局内人所不能知。所以,我们这里谈拉格,只能从音乐形态和所含意义的表层来解释。

 

 

■ 萨伦达琴,柚木制成,嵌有象牙,19世纪,印度。

 

从音乐的形态层面上解释,拉格是一种印度古典音乐,既包含声乐,也包含器乐,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一种独特的音乐形态模式之中采用即兴演奏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拉格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代名词,当演奏古典音乐时,大多与拉格有关。从音乐的审美层面上解释,拉格是神性的人性化。印度的声乐家们在演唱前需要冥想,他们相信,印度教中的神灵们会给他们能量;印度的器乐演奏家们除了崇拜各种神灵之外,同样崇拜所演奏的乐器。他们不会从乐器上迈过去,以避免对乐器的不恭。可见,拉格是在一定的结构原则下构成的印度古典音乐形式;与此同时,拉格也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情感的表达,其中融入了哲学思想、审美原则和宗教信仰因素,在音乐的内容上表达了音乐家们对宗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 游泳池边的妇女,远处夜空镶嵌着新月和星星,19世纪印度拉贾斯坦派绘画。

 

拉格的字义是男女英雄间的相互吸引。它只是一个共用词汇,表示一种音乐类别,此外还会有另外一个词汇用来表示一首特定拉格的曲名。这些曲名的命名方式有的是用印度教神灵的名字,如商羯罗 (Shankara)拉格;有的是以地名命名,江浦里(jaunpuri)拉格;有的是以族群命名,有的是以作曲家来命名等等。

 

 

■ 印度科纳拉克太阳神庙的雕塑。

 

音乐是音符间的组合,这种组合便可称为拉格。印度音乐中所使用的音符分为三种:自然音符、变化音符和微分音符。把这三种音符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旋律和音乐,这便是拉格;雅梯斯(Jatis)原义为物种的类别,在音乐上可译为“音阶的类别”。根据印度古代音乐理论,实际应用的音阶有18种,这18种雅梯斯便成为了拉格的母体,所以,许多印度音乐理论家认为古代的雅梯斯就是今天拉格的祖先。    

 

 

■ 舞动的Radha and Krishna,18世纪印度拉贾斯坦流派绘画。

 

神秘乐音之旅

 

印度没有类似于中国历朝历代的编年史,史学研究相对困难。尽管如此,印度保存的宗教的、文学的、美学的以及其他种类的历史文献可为了解印度古代的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

 

 

■ 印度教的伽内什,被视为排除障碍之神、财神、命运之神、学识之神,代表智慧、象征着吉祥和成功,是印度最具人气之神。

 

按照一般的印度史学文献所述,印度悠久的历史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时期:前吠陀时期、吠陀时期、印度教时期、佛教时期、伊斯兰教时期、英国时期、后英国时期、当代等共八个时期,音乐历史与此相对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文明开始之时,音乐史上便出现了笛子和部分弹拨乐器(如Vamsi和Veena),另外还有不同型制的鼓(Mrdangas)。

 

 

 

■ 塔布拉鼓。

 

在吠陀时期的歌曲中所应用的音有Prathama (第一音)、Dvitiya(第二音)、Ttriya(第三音)、Caturtha(第四音)、Pancama(第五音)、Atisvarya(第六音)和Krusta(Saptama第七音),说明当时音阶已经形成。较早提及拉格的重要典籍是婆罗多(Bharata)的《舞论》(Natyasastra,一般认为是公元2世纪的著作),其中两次提到拉格,说明在公元前后,拉格音乐已开始流行。根据曼坦嘉(Matanga)所著的梵文著作Brihaddeshi(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中的论述,当时的拉格运用两种音阶,一种称为Sadja(主音的),另一种称为Madhyama(中间音的)。从公元5世纪到13世纪,是印度音乐史中的浪漫时期,这时期的拉格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拉格(Raga),另一种是拉格吉梯斯(Ragagitis),说明拉格在此时已经成熟。

 

 

■ 弹奏坦普拉琴的女人,印度绘画,1735年。

 

从13世纪开始,南印度音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Govinda Diksit (公元1614)和Venkatamakhi(公元1620)总结了72个不同的音阶形式(Melakartas),开始了南印度卡纳迪克的音乐系统。但是这72个音阶形式并不是都被应用,只有其中的19种在实际的音乐中被应用。而北印度的拉格在中世纪时所应用的音阶形式有26个之多,但是,到目前只有10余种还在应用。

 

 

■ 18世纪印度绘画。

 

根据印度古代典籍《瓦什那维克》(Vaishnavic)所述的观点,印度教中的神灵克里希那(Sreekrishna)善吹笛子,他的笛声可以在三个世界中传递,这三个世界是“地球表层世界”(Bhuloka),即人间;“地球内部世界”(Dyuloka),即阴间和“天上的世界”(Antariksha Loka),即天堂。只有能在这三个世界中传递的音乐才能称为拉格,所以神灵克里希那可以说是拉格的创始者。印度教中的其他神灵,如湿婆(Siva)、沙克帝(Sakti, 一位女神的名字)等也在拉格的创造中发挥了作用。拉格是唯一的一种可以用来娱乐毗湿奴(Vishnu)神和其他印度教中主要神灵的音乐。高碧丝女神们(Gopees,是克里希那神的女友们)爱唱歌,她们唱的就是拉格。她们一共有一万六千人,每人可以唱一首拉格,所以总共有一万六千首拉格。所以说,是神灵们把音乐引到了这个世界上。后来,有两个神灵和数位追随者成为作曲家。他们是:

 

 

由此,拉格给我们留下了神秘的色彩。

 

拉格的精神世界

 

根据塞瓦马塔(Saivamata)理论,拉格来源于五种Sadasiva Mahadeva 的面孔。由此而演化出了拉格与五种方向和五种物质的关系。如下:

 

 

五种拉格同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相联系。如下:

 

 

拉格音乐与一年之内的不同季节有关,有的属于春天的拉格,有的属于雨季的拉格。拉格类型与季节的联系如下:

 

 

拉格与时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演奏时间的不同,拉格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有的拉格只能在早晨演奏,称为“早晨的拉格”;有的只能在晚上演奏,称为“晚上的拉格”。而且,一天24小时的时间段划分是有规定的。早晨6点~9点、早晨9点~中午、中午~下午3点、下午3点~6点、下午6点~9点、晚上9点~午夜、午夜~凌晨3点、凌晨3点~早晨6点。每个时间段可以演奏哪些拉格有明确规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

 

拉格还有着性别的特征,称为“拉格”(Raga)者均为男性,而称为“拉格尼”(Ragani)者为女性。一部拉格可以带有数个拉格尼,体现出了一种男性世界的统治色彩。

 

 

■ 印度什沃尔寺的雕塑。

 

印度是一个宗教意识很强的国家。在印度人的信仰中存在着许多的神灵,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神灵在主宰着。在音乐上,印度的音乐家们相信只有他们的音乐才能来源于神灵的力量。音乐家们还有一个共同的音乐之神:沙拉斯瓦狄(Saraswati)。她是印度神话中的女神,是艺术、文化和科学之神,可以称之为知识之神。她在绘画或雕塑中的形象是一个非常纤细洁白的青年女性,头部后面有圆月型光环,常常乘坐在天鹅、孔雀或荷花上。根据神话,沙拉斯瓦狄是印度教中的创造之神大梵天(Brahma)的妻子。她本来是从喜马拉雅山脉上沿西而下的一条与她同名的河流中的女神。在早期,该河流和女神是净化、富饶和力量的源泉,现在,该河流已经干涸了,但沙拉斯瓦狄却留在了印度人的心中。她是印度梵语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各类艺术和学术思想的创造者。她虽然来源于河流,却遍及天空和人间,成为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所有现象的控制力量。拉格,便在其智慧的光环下构成了印度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 沙拉斯瓦狄(Saraswati),是印度神话中的女神,是艺术、文化和科学之神。她在绘画或雕塑中的形象是一个非常纤细洁白的青年女性,头部后面有圆月型光环,常常乘坐在天鹅、孔雀或荷花上。

 

精彩版式呈现

 

 

 

 

 

 

 

本文原刊载于《文明》杂志2015年01期

 

公众号|大美V视

 

dameimv20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来源:大美V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