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刘颖,1984年生于西安市阎良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


今年4月底,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青年科学家刘颖从116个单位提名的224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位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女科学家。


这不是刘颖第一次被关注。两年前,教育部修订《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自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时,曾出现了一波短暂的科学家“下凡”做科普潮,彼时尝试做小学生生命科学课老师的刘颖,也因此走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刘颖认为,如今社会上科学探索活动远比她小时候要多很多,但最后坚持做科学研究的却没几个。为培养孩子对科学持久的兴趣,刘颖希望能在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科学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不仅仅是小学生的生命科学导师,点开百度百科关于她的词条,一串标签值得津津乐道:北京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


对于刘颖来说,这些不过是贴在她身上的标签。女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刘颖代表了一类科学家的活法。


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理性与感性、克己与自由,35岁的刘颖在不断地选择中,把它们归拢、平衡,然后演绎出许多种可能。


不一样的女科学家 


6月午后,盛夏的北京大学绿树阴浓、蝉鸣阵阵。“我们去楼下会议室聊吧。”刚迈入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二层走廊,便听到了一声甜美的招呼声。话音未落,刘颖便走了过来。


一件真丝衬衫搭配锤感十足西裤,擦着淡淡的口红,身材纤瘦、面容清秀。第一眼见到刘颖,很难相信,面前这位年轻美丽的知性女性,能跟“科学家”扯上关系。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夕,刘颖参与拍摄了宣传片。视频里,刘颖穿的也是这身行头,戴着金色镶嵌有珍珠的耳环。这是刘颖的日常穿搭。“这两天我早起跑步,就没戴耳环。我平时很喜欢戴那种长的耳环。”刘颖说着屡了一下耳后的头发,露出指甲上淡淡的颜色。


“穿着白大褂,戴着厚厚的眼镜,这些是外界对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职场女性可以化妆、涂指甲,为什么科研工作者不可以呢?”在她看来,社会多元化之后,不应该有这样的角色偏见。


所以眼前刘颖,不仅外形上不“学究”,还喜欢追剧、会做蛋糕裱花,也像很多妈妈一样会在朋友圈里晒晒娃、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学生陈杰眼里,刘颖是一个特别热爱家庭、有生活情趣的人。“她会带着小甜点去看望师兄;会在闲暇时间跟学生们聊天;会坚持运动;时不时在朋友圈晒晒为女儿新做的饼干和最近新去的地方。她的内心很柔软,在生活中有另外一面,这种多面性让她在学术上面能有更好的状态。”


工作方面,刘颖又毫不逊色。作为一名高产的实力派科学家。回国至今,刘颖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等发表多篇论文,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首次证明了神经肽介导了神经细胞内线粒体抑制激活其他组织的细胞非自主性应激反应,发现了线粒体损伤的隔代遗传现象……


外界看来,工作、生活之间刘颖来去自由,各个方面都安排得妥帖。她坦言,只不过是自己明白想要什么,懂得做取舍,独立、好强,且有主见。一些对实验室发展没那么重要的事情,刘颖都一一婉拒。“这就像是在饭局不喝酒,最开始大家都会劝你,时间久了大家就接受了。”


一次采访中,刘颖把自己的性格归功于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普通工人,没有接触过西方的教育理念,但她对待我总是很平等,很尊重我的意愿。在每一件事情上,她都试图让我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由她来告诉我,该怎么去做。所以在我的人生规划上,我每一步都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基本上没有问过他们的意见。”


刘颖为小学生们录制的生命科学视频课程截图。


做科学教育 希望培养孩子对科学持久的兴趣


做大众科普,也是刘颖计划之内的事情。


2013年12月,29岁刘颖回国担任北大博士生导师。回国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希望能参与更多社会的科普类工作。“由于文化的差异,在国外很少有机会做这些事情,选择回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真正做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则是机缘巧合。“我们吸的氧气到哪里去了?”“燕子为什么要飞去南方过冬”……2017年暑期,刘颖作为主讲老师录制的12节面向6岁至12岁孩子的生命科学视频课程在“科学队长”的邀请下正式上线。


整个过程下来,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让她很有感触。


很多小实验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做的。一次了解植物吸水性的实验,刘颖通过将百合花的茎放到有颜色的水里,观察植物的吸水情况。“有的家长不仅仅尝试了百合,还买了菊花、玫瑰花等不同花材,比较哪种花的吸水更快更好。”有学生、家长观察到一些染料色主要会集中在花瓣边缘,还会提问为什么会这样。


但也会伴有一些“质疑”。“为什么不多讲一些课本里的知识点?” “希望多结合书本内容”……刘颖觉得无奈。“无论是家长或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更青睐从事收入更高的工作或行业。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很多时候还是会回归到功利性。科学教育,有可能会被放在不太重要的角色。“


比起科学启蒙,刘颖更希望,通过有趣的课程设置,保持孩子对探索的兴趣,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


“在我小时候,问一个孩子长大想做什么,很多人会说做科学家,有的男孩会说做警察。”


“现在你问,可能很少会听到有孩子这么回答。我希望在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方面,能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刘颖看来,如今,社会上科学探索活动远远比她小时候要多很多,但最后坚持做科学研究的却没几个。“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资源不够,是社会价值观出了问题。”


即便如此,在刘颖身上,属于知识分子的执著以及对精神世界的不懈探寻从未停止。从幕后走到台前,刘颖转战多个科学主战场,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更多地走进生命科学领域。


2018年4月28日,刘颖与著名的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鲁白,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则贤作为受邀嘉宾出现在原创智力竞技节目《我中国少年》第一季录制中,他们将从科学角度,探秘优质少年的世界。


提及参加节目录制的初衷,刘颖直言不讳,国内大部分综艺都是偶像教育,00后都在追星。这一次刘颖跟青少年的直接接触,让她看到了一群坚强、善良、善于团队协作、有担当的年轻人。“00后有很多闪光点,希望通过这样的综艺节目,能够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未来一代该有的样子,青少年的发展应该以这些孩子为榜样。”


最近刘颖又开始将工作之外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大众科普上——翻译国外科普书籍。科学不是高深莫测的。不论是参与综艺节目录制还是给中小学生讲科学,她希望用接地气的方式传播科学领域的探索成果,让人们离科学更近,让科学变得有温度。


刘颖参加北京国际长跑节。


科研像马拉松 “要保持最纯粹的兴趣”


随着越来越多地参与公众事务,被贴上“学神”、“高智商”标签的刘颖,站在聚光灯下,一些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今年1月,刘颖以教师监考官的身份担任综艺节目《考不好没关系》的嘉宾。其中有一位女生让她印象深刻。“女生特别优秀,街舞也跳得很好。父母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刘颖以自己的例子鼓励这位女孩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跟我们家情况差不多。


节目一播出,立马有网友“怼”了起来。“你是一个特例,站着说话不腰疼”“你的起点比起农村很多人高多了”。


“我挺无法接受这个想法的。”刘颖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只要有目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就能够实现梦想。她可以做到,你就能够做到。


刘颖告诉记者,参与这类节目还有一个“私心”——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有梦想不要轻易放弃,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


高二开始,刘颖就萌发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坚定了想要学习生命科学的信念。“我当时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在本科毕业后到美国进行深造,最终能够建立我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研究我所感兴趣的生命问题。”


2006年,从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后,美国最顶尖科研机构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向刘颖抛去橄榄枝。她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踏上了国外求学的漫漫征程。


刚开始刘颖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繁琐的事务,加上两年内没有突破性科研成果,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我不断问自己初心是什么。”最终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她坚持下来,这一段小插曲也让刘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保持最纯粹的对科研的兴趣,不要被功利的事情迷惑,不要计较太多得失。


“做科研压力一直都会有的,我自己可能没有过多关注压力本身。”刘颖时常告诉自己要变相思考,压力也是动力,某种情况也让你做得更好。


国外留学期间,刘颖还跟马拉松结缘,拿下了多个半程马拉松比赛奖牌。本来,跑步只是刘颖一个缓解压力的方式,跑着跑着就成为了她的兴趣爱好。“跑马拉松跟做科研很像。最开始都是好奇心驱动,是很亢奋的状态;等进行了一会,会有一些迷茫,觉得看不到头;快到终点或是课题做出来时,又重回兴奋状态。”


工作不是生活全部 鼓励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刘颖也常常难逃灵魂之问: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如何平衡好工作和家庭?


“如果必须要给它们排一个优先级的话,家庭是第一位,其次是工作。”刘颖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我能在工作上投入更多时间,花费所有的时间在工作上面,做得肯定会比现在好。但是人总要有生活,总要有其他需要分担你精力的事情。”


刚回国的一段时间,因为工作节奏的“特殊”,刘颖也感受到一些朋辈压力。有些老师常常很早到办公室,晚上加班到很晚才回去,周末一般也都会埋头做科研。除非迫不得已,在保证完成当日工作的前提下,刘颖很少加班。对她来说,工作、生活、运动哪一块都不想丢掉。


不仅如此,对于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刘颖也没有任何的工作时间要求。“我也曾经跟他们一样。理解他们课题做不出来的沮丧,他们周末想放松的心情。我鼓励我的学生多多去感受生活的美,有更充足的精力和效率面对课题。”


刘颖特别喜欢王维的一句诗:人闲桂花落。“只有自己的心能够平静下来,当我认识到世界的美,才能有这个心思去体会它的美丽。” 在ELLE active女性论坛上,刘颖向与会嘉宾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在她看来,各个职业都要面临各式各样的困难,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主动去调整身体、心灵达到最健康的状态。“爱自己才能把爱带给其他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刘颖目光坚定。


■同题问答


新京报:未来,你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什么期待?


刘颖:希望通过基础科研服务于人类,希望我所参与的科学研究能够驱动临床转化,让人类不会遭遇更多的疾病和痛苦。


新京报:你心中“新青年”的标准是什么?个人觉得,你身上有两个标签跟“新青年”有关,北大、崇尚科学。


刘颖:现在的青年更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在我看来,新青年的标准跟以前一样,仍需是全面发展的人,不止是课本的学识,德智教育也很关键,尤其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接受国际化教育,之后是否还回到祖国报效祖国,要有这个态度和决心。


新京报记者 方怡君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