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2020年10月15日 18:15 澎湃新闻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原标题: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今年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之一冯友兰先生(1895-1990)逝世30周年。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冯友兰一辈子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年轻时冯友兰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怀疑。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几年,他对中西方哲学体系进行了透彻研究,对中国哲学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他尊重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基点。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冯友兰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是因为他写作这部作品时,其巨著《中国哲学史》已出版十余年,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加精深;他创作完成了“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此时的他对中西方哲学的理解已至最高峰,思想尚未被束缚和改造,处于臻于圆熟而自由的状态。

冯友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01

哲学泰斗冯友兰

在研究中国哲学方面,冯友兰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山峰。

有人问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一百年来,中国学术界文史哲三方面的顶尖级代表人物是谁?张岱年说:“史学是陈寅恪,文学是王国维,哲学肯定是冯友兰。”

冯友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时接受了中国最典雅的教育,7岁卡开始读《诗经》《论语》、《孟子》等,年轻时又师从哲学大家杜威,接受了西方最好的哲学教育,他认为,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

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冯友兰曾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钻研中国哲学六十余年,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撰写了大量的经典之作,阐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并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创造中国现代哲学体系方面所作的贡献,整个20世纪无人可望其项背。

作为中国现代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大师,冯友兰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用英文写作。他的著作七十余年来都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门径。有人赞道:“西方人因为冯友兰而知道有中国哲学。”

02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哲学?

在传统文化持续走热的今天,人们积极地阅读古典书籍,诵读经书,吟唱诗词。但传承传统文化,跟风式地读几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文化之根。对于一个成熟的文明和完整的文化体系来说,其哲学思想是灵魂的灵魂,基石的基石。中国哲学便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我们文化的主要精髓是先哲们哲学思考的结果。

如冯友兰所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古代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古代中国的每一个领域,政治、艺术等,都浸润着中国哲学的观念。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塑造了大一统的中央大国;道家“道不可道”的观念,形成了中国艺术“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的情趣。

了解中国哲学,是找到我们文化之根的前提。只有知道了我们思想和观念来自哪里,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是这个样子,以及更好地知道将走向哪里。了解中国哲学还有另一个功用,即帮助我们找到人生之根。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导致压力重重,加之资本对价值观的掌控,更是让人们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时无所适从。而在后疫情时代,曾经直面过生死的大多数人面对脆弱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关切态度思考“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等人生哲学问题。

对此,中国哲学能派上大用场。中国哲学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始终思考的是“人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的先哲们曾经真诚地探讨与世界的相处之道:儒家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宇宙、人与人的关系,试图解答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道家试图回答世界险恶,个人应如何避祸这一问题;而庄子谈的是如何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些隐藏于历史深处的智慧瑰宝,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着落”。

03

中国哲学只关心人的今生,

不关心人的来世?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上看,这种看法不能被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中国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论语》第十一篇十一章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是否要取消这种对立?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只是两极被综合起来了。

04

冯友兰和他最好的作品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冯友兰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是因为他写作这部作品时,其巨著《中国哲学史》已出版十余年,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加精深;他创作完成了“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此时的他对中西方哲学的理解已至最高峰,思想尚未被束缚和改造,处于臻于圆熟而自由的状态。

冯友兰一辈子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年轻时冯友兰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怀疑。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几年,他对中西方哲学体系进行了透彻研究,对中国哲学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他尊重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基点。

《中国哲学简史》写于抗战胜利之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民族感和浓厚的文化意识。

有读者说:“读了《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华文化恢复了信心。”诚哉斯言!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表达了两点文化自信。

其一,中国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经济环境之中,但不会过时,因为其中对于人生的一般见解有持久永恒的意义。

其二,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既是入世(现世)的,也是出世(彼岸世界)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只要人类仍在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中国哲学发展出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办法就会大有用处。

中国哲学简史
我要反馈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