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新闻 > 正文

寻人!百年祖宅即将拆迁,七旬老人焦急寻找北京的亲人

2021-02-24 17:22

北京晚报公众号

“近来全家都安好吧?二位大人的身体都很健康吧?等回家时,我爸爸就提前给您们去信。”这是一封写于1961年的信,也是山东潍坊杨先生一家用来寻找亲人的线索。

上世纪80年代,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杨先生一家与曾住在宣武区腊竹芯胡同的堂伯一家失去了联系,如今老家拆迁在即,杨先生的父亲希望失散的亲人能回家看看,“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杨先生今年39岁,家住山东潍坊,他的祖辈有兄弟两个。上世纪40年代,杨先生的大爷爷离开潍坊,在辽宁丹东成家立业,60年代又举家搬到了北京,居住在宣武区腊竹芯胡同甲41号。“大爷爷中间回过老家好几次,我们也一直有书信联系;大爷爷家的堂伯也一直给我父亲写信,嘱咐他好好学习,一直互相牵挂着彼此。”杨先生说。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行政区划大调整,两家人的联系断了。“潍坊原来叫潍县,自己所在的公社名称也都变了。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很多信也没有保存下来,只剩下一张50年代大爷爷一家在丹东的合影和一封堂伯写给老家的信。”杨先生说。

泛黄的旧信纸上,写满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叮嘱,尽管很多用词与当今不同,却仍让人感到真挚温暖。老照片中,杨先生的大爷爷一家穿着皮鞋和中山装,3个孩子在父母身旁看起来十分温馨。“这些是我们目前仅有的线索,信上的内容我都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了,两位堂伯分别叫杨光福、杨建中,1945年左右生人,还有就是地址——宣武区腊竹芯胡同甲41号。”

而杨先生不知道的是,曾经的宣武区腊竹芯胡同早已更名为西城区腊竹胡同,甲41号院也已不知所踪。胡同历史介绍牌显示,腊竹芯胡同形成于清朝,因胡同内曾多有做蜡烛芯为生的居民而得名。1965年,蜡竹芯胡同改名为腊竹胡同,如今胡同内主要为居民住宅。

腊竹胡同41号院居民王先生今年59岁,听闻杨先生一家的事,他说:“我打小就住这里,没听说过有姓杨的一户人家,会不会是早就搬走了?”几位上了年纪的居民则表示,腊竹胡同41号院周边是原北京皮毛二厂职工宿舍。

在天桥街道永安路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联系到了北京皮毛二厂退管中心(如今为北京世纪金工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查找后发现,该单位没有名叫杨光福、杨建中的职工。

杨先生说,他的父亲今年70多岁了,一直对失去联系的亲人念念不忘,如今迫切寻找亲人,是因为老家的村子即将拆迁了。“我的老家在潍坊市区的近郊,我们杨姓搬到现在这个村子已经几百年了,现在村子整体拆迁,父亲非常着急,每次提起来都流泪,寻找这些亲人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老家在哪里,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父亲去年就想去北京找,一个是年龄大了,我不放心;再一个就是疫情原因。我好几次都想过去找找,可是工作忙走不开,一直耽搁到现在。”

焦急之下,杨先生选择了通过网络渠道寻找线索。他将寻亲信息发布在了抖音平台,有1万多个网友点赞,还有很多人提供线索,令他十分感动。“很感激网友们,很多人我都一一私信了,我也一直觉得老人心目中的这份亲情,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

如您有杨先生亲人的线索,也可以拨打北京晚报热线:010-85202188。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张雪

流程编辑:TF016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热门文章

热门

精彩图集

图集

精品赏析

精品

精品赏析

“烧火判”绝迹了?当年是宛平县城隍庙会最聚人气的活动

精品赏析

老百姓可以向皇帝告御状,但为何清朝多冤案?有个致命弱点

精品赏析

为何说“鲁迅”是北京文化一部分?探寻他在京工作生活的重要地标

精品赏析

马连良先生开创的马派艺术影响深远,是京剧界里程碑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