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情景喜剧发展之路

浅析中国情景喜剧发展之路
2020年10月28日 19:23 界面新闻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原标题:浅析中国情景喜剧发展之路 来源:豆瓣

2020年是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开播的第15年。今年9月,该剧的原出品公司中视美星正式宣布新版《家有儿女》将开启全国海选,而电影版《家有儿女》已拿到龙标,未来还将拍摄短剧、微剧、长剧、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等面向不同人群的影视剧集。该消息一出便引发无数观众的“回忆杀”。

《家有儿女》剧照来源:豆瓣《家有儿女》剧照来源:豆瓣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中国有了第一部本土室内剧;1993年,《我爱我家》获得了当时的收视冠军,让情景喜剧家喻户晓、大获成功。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渐渐形成了井喷之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到1999年,能在卫视上播出的情景喜剧平均每年有4-5部,大部分出自英达的英氏影视公司。自2000年开始,情景喜剧的发展逐渐繁荣,2000年到2009年,平均每年播出的情景喜剧约为10部左右,除了英达导演之外,尚敬导演、宁财神编剧等情景喜剧创作者也逐渐进入观众的视野。其中,2002年到2004年间,每年更是有不少于15部情景喜剧播出。然而,到了2010年以后,情景喜剧的发展不尽人意,除了播出数量少之外,创作也停滞不前。

回看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历程,短短20多年间,经历从无到有,兴衰起落,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research)将从探索期、发展期和平淡期3个阶段,回顾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之路。

摩登先锋——探索期(1992年-2000年)

情景喜剧是一种再现真实生活幽默的轻喜剧,人物个性特征鲜明,通常围绕家庭生活展开,每一集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事件。经典的情景喜剧都是室内场景,拍摄现场通常有一个中心场景,大部分情节都在这里发生,场景三面是实墙,而摄像机和观众就在敞开的“第四面墙”外。比如在《老友记》中,导演甚至还会在一集结尾刻意拉远镜头,让观众看见场景外的摄影机和工作人员以及罐头笑声的来源——观众席,以营造一种虚拟现实的感觉。

事实上,情景喜剧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广播节目中的独角喜剧(Standup Comedy)。伴随着电视事业快速崛起,出现了第一部电视喜剧《玛丽·凯和琼尼》(1947)。直到90年代,一代经典《老友记》(1992)诞生,美国情景喜剧进入创作和播出的高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家庭电视机开始普及,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引入中国受到了国内观众的热烈欢迎,也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情景喜剧。

1992年,导演赵宝刚,编剧王朔、马未都、冯小刚,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室内情景剧《编辑部的故事》(1992),播出后迅速成为街头巷尾最为先锋时髦的谈资,开创了室内剧的先河。该剧描写一个叫《人间指南》的杂志编辑部里,6个性格各异却都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编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描写他们与社会发生联系后产生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它饱含调侃、幽默、讽刺、戏谑,它的出现拓展了我国电视剧的美学品格,也为中国情景喜剧的诞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来源:豆瓣

同年,美国完成硕士学业的英达,与编剧梁左、王朔一起筹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1993)。这部情景喜剧通过北京一个六口之家,向我们展示了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风貌。脸谱化的人物、闲谈性的语言,修炼气功、下象棋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情节,既包含了中国式的幽默与滑稽,又体现出中国家庭特有的其乐融融。《我爱我家》被誉为“中国电视喜剧的里程碑”,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及地区播出,被观众评为最受欢迎的电视剧,创下国内收视率第一和重播收视率第一双项收视记录。

随后的几年间,英达的英氏影视公司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英氏风格的情景喜剧,《停车起步》《候车大厅》《中国餐馆》等,使中国情景喜剧进入了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情景喜剧产量上升,虽然没有出现超越《我爱我家》的作品,但也进行了不同题材领域的探索。比如,《电脑之家》(1996)讲述了热爱电脑积极学习电脑知识的一家人的故事,《心理诊所》(1999)想要探究社会上人们的复杂内心世界,这些题材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先锋性。

黄金年代——发展期(2000年-2009年)

进入新世纪,中国情景喜剧的产量突飞猛进,发展进入繁荣期。这10年间,平均每年播出的情景喜剧不少于10部。英氏影业推出的《闲人马大姐》系列,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飞天奖、百花奖等多项大奖。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到情景喜剧创作市场,使其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也出现了不同的题材与风格类型。

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家庭生活类的情景喜剧依然最受主流观众喜爱,一大批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也在这一时期集中涌现,该类型下的子类型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同是英氏影业的《东北一家人》,将镜头对准大型国企普通工人家庭,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发生的种种变革,引发了时代共鸣。而《家有儿女》(2005)则是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直面青少年教育问题,映射出每个普通家庭的烦恼,成为几乎每个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珠江频道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从2000年开播,在2011年就已经突破2000集,成为中国目前最长寿、集数最多的情景喜剧。

职场经历类题材的出现,拓展了当时情景的创作灵感,也更好地将观众的视野从家庭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尚敬导演的《炊事班的故事》(2002)和《卫生队的故事》(2008),将部队生活装进了情景喜剧,相比刻板的军人形象,剧中人物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些接地气的设定,消解了军营生活的严肃,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候车室的故事》以经历时代沧桑巨变的老车站为舞台,从小车站投向社会大舞台,展示出不同文化,不同性格、不同生存背景条件下的一个个发生在咫尺空间,却又延伸到社会上上下下的妙趣横生的故事。

《炊事班的故事》剧照来源:豆瓣《炊事班的故事》剧照来源:豆瓣

如果说家庭类、职场类题材多少含有借鉴国外的意味,那古装类型情景喜剧的出现,就让中国元素彻底刻进了情景喜剧的DNA。这就不得不提到尚敬导演的《武林外传》(2006),这部章回体古装情景喜剧一出现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被称为“E时代中国情景喜剧”。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获奖无数,传播范围之广,也使其成为中国情景喜剧史上两大巅峰之一。业内评价《武林外传》体现了后现代的精神:解构、戏仿、拼贴、颠覆、恶搞、消解崇高等等,具有一定的反叛权威精神。故事虽然在古代,人物穿的是长衫,但却时不时地冒出几句网络流行语、讲点影视台词或者广告,古装造型和现代人的语言思想,借古喻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经典难再——平淡期(2009年至今)

进入2010年,我们却没有看到情景喜剧保持发展盛况,除了《爱情公寓》(2009)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外,再没有特别优秀的情景喜剧出现。在《爱情公寓》第一部播出前,中国的很多情景喜剧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状态,整体产量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除了《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几部作品,基本上没有被观众广泛认可的情景喜剧,此外,随着其他类型剧的兴旺发展,情景喜剧也再难争取到黄金时段播出。

《爱情公寓3》剧照 来源:豆瓣

这个时期,可能唯一值得说的就是《爱情公寓》。起初电视台对这个新剧并不看好,但随着该剧的播出,年轻的面孔、时尚的语言和新颖的题材迅速吸引了一票年轻人的关注,收视率一路蹿红,许多故事也受到了观众的好评。但是,当第三部以超高的人气终于摆脱了播出困境之后,编剧开始大量抄袭网络段子,观众也发现多处情节与《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美剧高度相似,远远超出了“致敬”的范畴,随之而来的负面评价也越来越多,不少拥趸怒而弃剧。2020年1月,导演韦正宣布《爱情公寓》在第五季后不会再出续集作品,至此,一个时代的青春IP暗淡离场,中国情景喜剧至今再无高峰。

目前的情景喜剧,面临来自综艺节目、其他类型剧的冲击,娱乐生活和网络文化的影响,观众的口味和娱乐方式的不断演变,游戏、直播、短视频都在轮番占用着大家有限的娱乐时间。单纯的插科打诨,无视观众智商的搞笑方式也将日益遭受冷落。

搜狐推出的《屌丝男士》(2012)虽然火爆一时,但其充其量只是段子合集,不具有叙事性,并不能进入情景喜剧的范畴。如今,观众的注意力才是稀缺资源,频道栏目已经太多,何况还有下血本的电影和电视剧抢夺市场,小制作的栏目剧没有马上吸引观众的充足理由。后来出现的《废柴兄弟》(2014)虽然也精准地代入了当代青年人的生活,但也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因素,最终未能成功进入主流观众的视野。

结语

与美国情景喜剧80多年的生命历程相比,中国情景喜剧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题材选择方面也还没有完全突破日常生活的束缚。未来,我们需要放眼更广阔的天地,挖掘和探索更丰富的内容与素材,才能创造中国情景喜剧的下一座高峰。

参考资料:①王玉娇.互联网视阈下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困境与出路[D].西北大学, 2017

家有儿女
我要反馈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

“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

创事记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科学探索

科学大家

苹果汇

众测

专题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数码 新浪手机 科学探索 苹果汇 新浪众测

公众号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为你带来最新鲜的科技资讯

苹果汇

苹果汇为你带来最新鲜的苹果产品新闻

新浪众测

新酷产品第一时间免费试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学家新闻,精彩的震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