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绥远起义,关键人物并非傅作义和董其武,而是这位兵团司令

1949年绥远起义,关键人物并非傅作义和董其武,而是这位兵团司令
2021年01月08日 11:50 猫姐穿搭经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1949年绥远起义,关键人物并非傅作义和董其武,而是这位兵团司令

原国军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决定弃暗投明后,贡献不止在于北平起义。49年9月的绥远起义,最直接的领导人是董其武,而幕后促成这件事的还是傅作义。可以说傅作义将军对于内战时北方两次规模庞大的起义行动都是有功的。但要说起绥远国民党军的起义,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实还有一位武将,其关键性甚至要超过傅作义和董其武,此人究竟是谁呢?

首先我们得看看49年绥远起义的部队构成。这次起义一般认为有5万官兵参加,而各种说法则很多,简单总结下。平津战役后,绥远在傅作义的部下名将董其武掌控之中。绥远和平解放,号称10万大军并入解放军。当然了,10万只是概称,是口号性质,类比新疆10万大军起义,实际人数要少很多。绥远部队名义上的总数是8万,其中有不到一万是邓宝珊的部队,不归董其武指挥,起义后也是到了西北军区。而董其武的部队,按编制来说是7万多人,但是由于空额逃亡甚多,实际参与整编的只有约5万人。起义后整编成了两军加一骑兵师,两个军各3个师。里面的骑兵师在抗美援朝23兵团(就是上述部队)出征前撤销掉了。

这就牵出了一个关键人物,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原国军11兵团中将司令官孙兰峰。绥远是傅作义起家的地盘,到49年下半年已经是北方孤悬之地,除了这一区域被解放军围困外,南方都打了快一半了。董其武此时是代替傅作义在绥远掌局之人,而控制绥远的关键就是仅存的那点军队,绥远军中地位最高的则是兵团司令孙兰峰。孙和傅、董二人又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傅和董都是“起义主和派”,只有孙的态度悬而未决,此时孙兰峰掌握了绥远的军队,你说此人关键不关键?

不光我军意识到孙兰峰的重要性,国民党方面也没放弃努力,还在争取此人。为了拉拢孙兰峰继续顶住北方的前沿阵地,国防部长徐永昌专门坐飞机去绥远游说,并且带了金条和空头委任状,给绥远将领高官诱惑,并表示要扶持孙兰峰当“西北王”,把他从中将提成上将总司令。孙兰峰本身是个倔脾气的人,倒并不看重国军高层的这些许诺,他只是出于为将的角度,十分尚武,不想放下这些部队轻易投降,思想上想不通。董其武苦口婆心地劝说多日,效果非常有限,孙兰峰不肯签字起义。

1949年9月,傅作义得知情况后也亲自回到绥远,加入到劝说孙兰峰(此时为了躲避双方压力,装病住进了医院)的行列中,试图搬掉绥远起义的最后障碍。终于在老上司的一片苦心下,这位手握重兵的兵团司令,选择了加入我军阵营。绥远这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而做了好事的孙将军,后来也是一位高寿之人,在呼和浩特活到了92岁高龄。

  • 广东下一次的天气变化!广东气温有以下变化

  • 从今天开始,运势红火,会牛气冲天,四季发财的三大星座

  • 27张“活久见”的照片,展示了大自然可怕的一面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