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发达国家,却吃不起白菜?韩国天价白菜后隐藏着什么?

身为发达国家,却吃不起白菜?韩国天价白菜后隐藏着什么?
2020年12月28日 09:14 许你十七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韩国,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速曾引领一个时代,"江汉速度"更是让世人膜拜。作为人均GDP收入超过3万美元的世界十大有钱人国家之一,其人均富裕程度,更是引来无数人的艳羡目光。

但是,就在今年,韩国欧巴、欧尼们突然大呼,吃不起白菜了!需要"白菜自由"!这是闹得哪一出?

天价白菜的"前世今生"

2020年年中,韩国一颗普通白菜的价格折合人民币在14.5元左右,8月升至24.1元左右,9月份达到35元左右。而到十月份,白菜价格已经飙升到62元人民币一颗。许多民众纷纷放弃自己腌制,转而购买加工泡菜,相关需求的上涨甚至带动了中国进口泡菜价格的上涨。

一路走高的白菜价,让餐餐都要有泡菜的韩国人民无可奈何,饮食习惯已经养成几百年,总不能把白菜戒了吧。造成天价白菜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排除大规模游资的恶意炒作,大白菜属于日常食物,原本的价位不高,且不易囤积。而且白菜一年四熟,生长周期就三个月左右,不具备炒作的基础。所以,62元一颗的价格,基本是由韩国白菜市场的供需关系决定的。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造成白菜供应量不足的直接原因,韩国媒体把"锅"甩给了前几个月的台风,以及长达54天的暴雨。因为在韩国,秋季收获的白菜,是七八月份播种的,刚好赶上了今年台风肆虐。

暴雨连绵,田地被淹,白菜减产严重。根据韩国农业部的数据,种白菜的农户比之前少了3%,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白菜发生病虫害,单位产量下降了近7%。天价大白菜,除了自然灾害,其次还有新冠疫情和政府市场监管政策的影响。

回看韩国"菜篮子"的价格,会发现,天价白菜不是今年偶然发生的特殊现象。在2010年、2015年,韩国大白菜的价格涨幅也一度超过90%以上。去过韩国的人都有一个认知,水果蔬菜都比中国贵很多。

为何韩国农业这么脆弱呢?就算本国白菜不够,旁边的大邻居中国,白菜要多少有多少,为何不大量进口,平抑白菜价格呢?天价白菜的背后,深藏着韩国农业的三重危机。

第一重危机:城市化、现代化损害农业发展 基础薄弱问题凸显

韩国三面环海,是半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农业用地不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七。寒温带气候,又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全国总人口约5100万左右,地小人稠。农村人口只有250万,其中百分之五十一是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属超高龄化人口结构。先天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不足是限制韩国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韩国主打经济振兴战略。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确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全力发展工业,抑制农业。这一转变的过程,缺乏对农业保护措施、过渡措施。政策转向,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由农村转向城市集中。有"以农养工"的倾向。

本就面积狭小的耕地被工业发展挤占,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亩左右,而在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38亩。实际上韩国耕地还在处于继续下降的趋势,韩国农民的收入在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然逐年递减。

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大量涌向城市工厂。农村发展的资源锐减,截止到2018年,韩国农业总产值只有320亿美元左右,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不到。韩国的工业化非常成功,其背后,就是农业的日渐衰落,最终影响到了粮食安全。

在粮食危机之下,韩国政府早年提倡发展小农经济,短时间内维持了农村的平稳发展。再加上受农业发展传统以及土地环境限制,韩国目前仍是一家一户种植方式,缺乏欧美发达国家大规模、产业化的种植方式。这种小农经济体制显然跟不上韩国的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不利于后期的工业化发展。

第二重危机:政策粗暴干预,后天失调

政策三连变,扰乱农业正常发展轨迹:从最开始的大力扶持,到之后的拼命挤压,再到现在的疯狂保护。

韩国,从建国后直到现在,对农业的政策几经调整。最开始努力发展农业,以图解决全国人民的口粮问题。当时,农业人口达到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大米产量一度能满足国民的需求,不再需要进口。

后来,国家经济重心调整,推进工业化,高度的经济增长产生"离农"现象,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均衡。意识到农业根基受损之后,韩国政府又极力保护农业。

韩国农业,获得的国家补贴,是世界上最高的。补贴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到农用机械补贴,到推广新技术,推进精细化种植,推进农业现代化,各个环节都彰显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对本国农业的贸易保护政策,更是让那些农产品出口大国恨得"牙痒痒"。据韩国签署的对外贸易文件显示,农产品进出口清单上面,列举了518个品种,但是,大米,白菜,调味料,猪肉,牛肉等等,需求量最大的农产品不在清单之类。

这些是要征收高额关税的。这也是为何中国的便宜白菜,不能大量卖到韩国的原因。天价白菜,是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反噬的后果。

在韩国到处可见身土不二四个汉字,意思是说土生土长的韩国人,就得吃韩国土生土长的东西。这反映出韩国人保护本国农业的坚决态度,过于排斥进口农产品。在韩国,农民协会经常组织示威活动,抗议政府开放农产品市场,甚至还与警察发生冲突。

韩国的农业,像是个被宠坏的孩子。各种保护政策,适得其反,不能适当参与国际竞争,不能受到锻炼,不能直面竞争竞争,只能让农业更加薄弱,更加娇嫩。这也是潜藏的危机之一。

第三重危机:资本侵入农业 国家粮食安全成问题

韩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韩国小农经济受到资本进入的冲击。在农业投入、生产、流通过程中,资本和企业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对农民的保护政策渐渐失效了。

政府为应对农业的全球化危机,不得不采取农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政策,废除小农体制。但韩国耕地平原面积窄小,分布不均,所以进行规模经营的投资成本居高不下。不适宜运用大规模农耕机械,地价高、劳动力成本高、规模化程度小、发展速度慢,所以韩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

据统计,同等品质的韩国农产品的市场售价,在正常情况之下,比国际均价高出2.85倍左右。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较高的人工费,推高了食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即便政府对进口农产品收以重税,韩国农产品的价格还是比进口的高。大量低价国外产品流入,增加了韩国农业对外的依赖性。

也就是说,韩国农业在由小农经济转型向工业化农业的道路上,失败了。韩国农业并没有成长为支撑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反而被工业化、全球化拖累。国际资本迅速侵蚀了本国农业的薄弱之地。

韩国农业出现的危机,正是由于忘却了韩国农业的本质,在资本趋利追逐下,将农业转化成稻子单作化所带来的结果。因为资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润,不会考虑农业问题的重要性、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农业和农村的衰退,在资本进入以后,加剧恶化。

结语

对于耕地面积少、资源缺乏、一直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韩国农业,在三重压力之下,显得四面楚歌。但韩国很快找到了自己在全球农业中的特性:复合耕种、精耕细作,在环境问题严峻的当下,正逐渐成为"未来的产业"。

这确立了韩国农业的优势地位。国家对农业不抛弃、不放弃的大力扶持和改革,也值得肯定。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最理想的情况,是实现工业和农业的同步现代化。但韩国、中国这些起步晚的国家,在转型的道路上,优先选择发展工业,而后对农业进行转型升级。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国土资源的禀赋特征,决定了大规模农业工业化的道路,危机重重。

农业在工业文明之前,一直是国家的基础经济。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农业的地位慢慢变弱,也是大势所趋。但是,民以食为天,农业涉及到粮食安全,涉及到人们的温饱,更是涉及到社会的稳定。

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国压力比韩国还大,如何从韩国的农业危机中,获得警示,找到适合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才是重中之重。

来源:千经不尽理复来

  • 印度疫情迅速蔓延:殃及他国,尼泊尔危矣

  • 小米开始弥补线下零售短板,疯狂开门店

  •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大洗牌:华为后劲不足,“蓝绿大厂”乘胜追击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