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每日人物 内文

北京高校周边餐馆纷纷倒闭:反复关停、租金猛涨、连锁餐饮冲击夫妻店

2022年7月21日 文/ 饶桐语 编辑/ 周维

关于校园的吃饭记忆,似乎注定会消失,这里的连接如此脆弱——学生是流动的,每一年,一批新的学生踏入校园,又有一批学生离开;餐饮老板们也是流动的,经营困难,赚不了钱,来来去去更是常态,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会关店,再无人知道去向。

文|饶桐语

编辑|周维

运营|绘萤

倒闭的集体命运

回到学校外面的那条街上,罗青橙感到有点精神恍惚。

去年7月,罗青橙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她在这所学校念了本科、研究生,待了整整7年。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条街热闹非凡,全是小吃摊。人潮最汹涌的时候是晚上,走过任意一家餐馆,里面都坐满了吵闹的学生。她一个人走在街上,能感觉到一种特别的“安全感”——整条街都是明晃晃的,总能碰到熟悉的面孔。如果吃得太晚了,唯一担心的事情是回宿舍的时候会被宿管阿姨骂一顿,“不把你骂哭不让进”。

而现在,这条街变化得太大,罗青橙有点不认识了。在她读研究生的最后两年,疫情开始改变一切。每次在漫长的假期之后回校,或者学校封闭管理之后再出校门,街上就有熟悉的餐馆关掉。不知不觉间,外面就换了天地,店铺纷纷贴上了“转让”的牌子。

倒闭,已经成为当前大学周边餐馆的集体命运。

王凿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久前,他制作了一份《北京高校餐饮倒闭排行榜》——将2012年的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数据和2020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大学周边餐饮店的迭代率非常高。比如,排名第一的北京林业大学,周边餐饮倒闭率高达90%;北京交通大学次之,为88%;而他自己所在的北京大学,倒闭率则高达71%。

▲王凿所统计的北京高校餐饮倒闭排行榜。图/网络

“这个数据也并不全面,真实数据可能会更高。”王凿说,自己在学校南门吃得最多的那家麻辣烫,在2016年开业,2018年就倒闭了,数据中没有留下任何印记,“雁过无痕”。

席芬也记得罗青橙口中的那种热闹。她是山东聊城人,在中国传媒大学门口租了个小门面,卖肉夹馍。

往年六七月份,正值学生们的毕业季和考试周,校门口的小吃街人声鼎沸,排肉夹馍的队伍,从店门口一直延伸到20米开外。席芬切肉的速度飞快,忙得没时间抬头看人。

因为疫情,今年上半年,学校根本没开学,席芬的生意惨淡,“满打满算,能有以前销售额的四成”。熬到7月,天气变得炎热起来,席芬满头大汗地站在店里发呆,1个小时,只等来了3个客人,还都不是学生。

没有学生来吃饭了,房东空调都舍不得开,旁边一家餐馆的天花板上,三个大风扇在呼呼地转,厨师和服务员们聚坐在餐桌上打牌聊天。席芬的小门面里,连风扇也没得吹。空间狭小,温度比外边还高,席芬热得汗水直流。实在受不了了,就去旁边的超市里转转,那里有空调,能凉快点儿。

不过,席芬摆摆手说,“下午算好的了”,更热的时候是早上,旁边那家卖早点的大蒸屉,热气腾腾地往她身上钻,她站在逼仄的店面里,身子都不知道该往那里躲。

为了节约成本,门口挂着的招牌灯,也被房东关掉了。一个顾客在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才走进店里,“还以为你们店也关了呢,黑灯瞎火的”。席芬只能无奈地笑笑。

周围的小吃铺子里,只剩席芬一家还在坚持营业,剩下的几家,“今年开年就没过来了,都倒闭了”,各种器材乱七八糟地摞在店里。有学生进来,发现店铺关了,先是惊讶,又变成意料之内的叹气。有好奇心重的,会向周边的店家打听一两句,但没人知道他们的去向。

▲席芬的店铺较小,但极受欢迎。图/大众点评截图

和席芬一样,福建人江哥的店,也冷清了大半年。之前,江哥在重庆交通大学门口摆地摊,做烧烤。2020年5月,高校周边店铺遭遇了第一次由疫情导致的“倒闭潮”,很多店铺都在转让,江哥便低价接手了一个店铺。

隔壁水果店的老板,惊讶得掉下巴:“你胆子真大,人家把店面转出去,你还在租。”但江哥想着,疫情算是闹过了,这会儿说不定是个“抄底”的好时机,毕竟,学校总是会开学的,只要学生多起来,生意就会重新恢复——他摆地摊的时候,生意好到一个晚上就能赚上好几千元。

只是,两年时间里,疫情始终反复,江哥的烧烤店停业了好几次。最近的一回是今年3月,区域内出现了1个病例,学校彻底封校。江哥说,在高校门口开店,寒暑假没学生,做的就是剩下9个月的生意,现在,9个月的时间正在被不断地压缩。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到哪一天。

3个月关门是常态

席芬是2003年来北京的。她对这个年份记得很清楚,就是“闹非典那一年”。

北京的学校,成为了这对夫妻的首选。在他们眼里,学生想法单纯,“事儿少,又舍得”,最简单的,不会嫌弃肉夹馍里的肉少。

席芬就和丈夫一起到中国传媒大学门口摆摊,后来又租下门店,只卖肉夹馍,味道好,价格也便宜,一做就是近20年。但这一路,处处写着不容易。

这几年,学校附近的租金越涨越贵。这些集中于大城市市区的传统高校,在多年前建立,也缺少商业规划,门面都被收在少数人手里,再一层层转手出去,每个房东都想捞点“差价”,房租也逐渐被抬高。

所以,个体户们只能一起分摊租金,店面越租越小。高校周边的门面金贵,很少有人能直接从房东那里租到门面。席芬数着,到自己这儿,已经是“第四层”了,在她上面,还有大房东、二房东、三房东。原本,这整整几百平米的门面都是三房东盘下来的,开川菜馆。但后来,川菜馆亏损得厉害,就把门前的地儿拆了出去,分别租给5家租客,除了席芬的肉夹馍,还有卖熏鸡架的、开小超市的,甚至一个摊子租了两家,上午卖早点,下午卖水果捞。

席芬租到的门面不足3平米,只能容纳她一个人转身,但即便是这样的弹丸之地,租金也不算便宜。前几年,一年租金3.6万元。去年,店面往后挪了一小步,多给了几公分,租金就涨到了一年5万元。至于疫情后的房租减免,席芬更不敢想了,上面几个房东,一层层下来,大概率也减不到自己头上。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竞争对手,它们是越来越多的连锁外卖加盟店,没有门面,只做外卖,但舍得在运营和营销上花钱,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外卖上线不久,就很快成为“万单店”——销量显示为9999家,排在外卖软件的开头。

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是,全国的大部分高校,都集中于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共有特征是,线上率越来越高,同时,新消费和连锁品牌的推广规律,也是从一线推及二线,再从二线推及三线。换言之,高校周边的餐饮,最先面临这些品牌冲击的群体。

和这些具有较稳定资金链的连锁餐饮品牌相比,夫妻店们缺少运营能力、营销能力,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如今,开在席芬附近的店面,像她这样的个体户越来越少——当年一起摆地摊的人,都回了老家,敢来做生意的人也没了。

“疫情一定会加速高校周边夫妻店的消失。”中国新餐饮产业联盟创始人贡英龙这样判断。在他看来,能在艰难大环境中崛起的还是连锁餐饮和新消费品牌店,至于高校周边的夫妻店和年轻的创业者,难以和它们竞争,很大概率会在疫情之后遭遇彻底洗牌。

贡英龙告诉每日人物,在餐饮业内,高校周边餐饮的闭店率远高于商场店、社区店,这已经是一种业内共识。当前,在一二线城市的复合闭店率高达120%的情况下,高校门口的餐饮闭店率可能会接近150%,3个月租期一到就关门,已是常态。

另一位高校餐饮的创业者王洪超说,高校周围的店铺,流转率非常高,甚至能到70%。他们的经验是,如果在商场里选址,往往很难等到空闲的铺子,有的时候,等上一年也等不到入驻机会,但是,在高校附近,只要蹲几个星期,就一定会有店铺转手出来。时间也跟学生们的时间轴重叠——每年的毕业季,和开学之后的第二个月,转让的铺子都会变多。这些要么是趁着寒暑假彻底没学生之前,赶紧转掉,不亏得更多,要么就是“不死心”,想趁着学生开学再试一个月,如果营业额还是不理想,就再把店铺转让出去。

▲图/视觉中国

抄底者

尽管如此,伴随着对高校市场的甜蜜想象,依旧有源源不断的人接手这些转让的铺子,试图抄底。

95后小韩去年8月从公司辞职,准备创业,和妻子商量后,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门口开了家冒菜店。小韩的妻子是这所大学的毕业生,“记得上学的时候,一放学,这条街的人流量就非常大”,在他们眼里,这就意味着好生意。

房租也是合理的。早几年,这里一个月的房租要1万元,现在只要不到3000元。小韩觉得,这个成本,他负担得起。

开店之前,夫妻二人对未来充满了诗意的期待,比如,他们会和这里的学生们有着亲密的往来,会见证着学生们的成长,拥有一种青春、有趣的生活。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小韩说,餐馆的命运,首先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刚开店的时候,他想着,这么多学生,再有疫情,也总是要吃饭的。结果,学校控制得比预期更加严格,只要一有疫情,就直接通知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出校,只能吃食堂,“平均两个月,学校就封一次”。开店以来,他的店跟着休息了4回,整个街区里,老板比顾客多。

为了管理方便,学校连外卖也送不进了。最开始,学校只封锁了大门,外卖还能小侧门递进去。没多久,小韩发现,学校给这道门上了大锁,再后来,小门直接被铁板焊死了。一天下来,小韩也就能有20多单的外卖生意,更不用说抽成之后的利润了。

赚不到钱,也没有热闹的学生,小韩感觉,自己的开店生活和最初的设想截然不同。交完这三个月房租之后,手里也没有了余钱,他开始考虑,房租到期之后,店址该换到哪里?到时候,这家才开一年不到的小店,命运也将宣告终结,成为高校周边倒闭的店铺之一。

▲因为疫情,小韩不得不锁门停业。图/抖音截图

相较于去年才开始创业的小韩,王洪超要幸运得多。他是2016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和隔壁寝室的几个好友一起创业,也将地点选在了熟悉的学校附近,开起了第一家烤肉店。到现在,主攻高校市场的他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出了600多家直营店和加盟店。

但现在,王洪超不认为是在高校附近做生意的好时候了——疫情之后,他们的高校店关了接近150家。有更年轻的创业者,想要重复他们的“赚钱神话”,来咨询的时候,王洪超只问对方,“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如果钱够用,那现在自然可以被看作“抄底高校餐饮”的好时机,能够扛过疫情,等着学生们返校,但大多数创业者,“资金都是紧张的”。

有“抄底”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本来,重庆交通大学这条街上只开了江哥一家烧烤店,一年时间里,又开出了5家新烧烤店,味道大同小异,他们一起争夺着稀少的学生客源。

成本高了,收入少了,但房租还是得照交。为了多赚一点儿,江哥没有了休息日,不管有没有生意,“热得要死都要把店开起来”。晚上,原本是夜市生意最好的时候,店里却只零星地坐几个人。江哥烦闷,让妻子守着店,自己回到停在路边的车上,发一会儿呆,又唱一会儿歌,“使劲吼,使劲唱,不会吵到别人”。直到有单子了,妻子喊一声,他才从车上下来,开火炒饭。

这是江哥新养成的习惯。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来车里打发时间,看着马路对面封锁起来的校园,叹气:“忙的时候,时间都没有,哪里会想到这些东西?”

要不要离开?

现在,对于席芬来说,未来的光线黯淡。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是,要不要回家、什么时候回家。

她说的家,当然不是北京。席芬的老家在山东,在出来做生意之前,她是农村妇女,跟土地打交道。丈夫当过兵,有见识,“啥事儿都听他的”,说北京人多,生意好做,他们就来了。刚来的时候,席芬甚至不爱说话,直到跟学生们交流多了,胆子才大起来。

在学校做了20来年生意,席芬也曾经无限接近过北京。席芬印象很深刻,那是2008年,学校旁边一套房子的价格也就二十多万元,但她掏不出来。到现在,北京的房价已经高得令她咋舌,卖多少肉夹馍也买不起了。如今,席芬和丈夫还租住在学校附近,租的是老旧平房,一个月的房租2200元,“楼房太贵了”。

直到今天,席芬还是有点后悔,没有在北京房价尚未涨到自己不敢想象的时候,买下一套房。但感叹几声之后,她又清楚地意识到,当年的自己,一个人挣钱供孩子念书,丈夫老生病,钱都没攒下来,差20万还是差200万,其实是一样的,不管什么时候,她都无法在北京安家。

2018年,席芬的公公生病了,她只好离开北京,回老家照顾老人,一走就是两年。两年时间里,她给老人送了终,又在村里盖了新房,给儿子娶了媳妇——山东,是她更需要坚守的故乡。

不在北京的日子里,会有人惦记她,学生们馋那口肉夹馍了,就试探着给她打电话。在电话里,席芬眼睛一红,对学生们承诺着什么时候回来。但她知道,回北京,没那么简单——家里走不开,回去了的话,生意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做。“只能老许着、老许着”,心里也会愧疚。

▲席芬的店铺,好评众多。图/大众点评截图

很多学生天真地认为,在学校门口开店,一定是个“赚钱”生意。学生们都传,靠着卖肉夹馍赚的钱,席芬把儿子送去了英国念书,“从我儿子20岁传到他现在30岁”,流言传了一届又一届。直到今天,还有学生来问席芬:“你儿子留学回来了没?”

现实是,席芬的儿子没去英国,她也没有因此“赚大钱”,更无法留在北京。人留不下,记忆也无处扎根。席芬知道,自己总是要回家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一个戏剧的事情是,二十年前,她因为一个叫非典的肺炎来到北京。二十年后,她又可能因为一个叫新冠的肺炎而离开。

注定消失的吃饭记忆

高校周边餐饮的倒闭,同时也会带走很多学生的校园记忆。

制作餐饮倒闭排行榜的王凿,用“到处乱窜的原子”来形容自己。他是甘肃人,15岁便离开了家乡嘉峪关,到兰州的超级中学念书,把自己叫做“兰外生”,也把自己的身份认同隔离在了兰州之外。读大学时,王凿到了北京,待了4年。而今,他又到美国留学。

这份地图,也正好是他身在异乡时制作的。王凿说,求学的这些日子里,他好像一直在漂泊,熟悉的餐馆能够帮助他拾起一些确定感。

“我跟这个城市的交集,可能就是在这家店里,跟谁坐下来一起吃了个饭。”他记得,离开北京前的最后一顿饭,是在北大附近的川菜馆“老蜀人”吃的,为了刻意留下一些“仪式感”。和席芬的肉夹馍一样,这家川菜老店,同样也是很多北大学子的共同记忆。

王凿最喜欢的一家羊肉汤店,也在疫情到来的那一年消失了。那家店开在学校附近的城中村,老板是河南人,羊汤鲜美到让王凿第一次感叹,“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至于老板去了哪里,王凿也不知道,或许是回家了。“可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你走到哪都会有餐馆,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果一瞬间,‘哗’一声,全换了,那个时候你才会发现,这多么遗憾。”

四处求学的学生们,总是在经历这样的落寞。罗青橙记得席芬的肉夹馍,也记得此前那家开得最久的川菜馆。她关于大学的校园记忆,和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不仅是吃饭的地方,也承载着社交功能、服务功能,甚至“经济功能”。

川菜馆是社团聚餐的最佳选址,要办活动了,大家就在下课之后聚过来,“一本正经地拿出电脑打开PPT”,讨论策划方案。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严肃而认真,这是大学生们最初对社会和未来的想象。新的餐馆开业了,就成为罗青橙和同学们“拉赞助”的首选,她还记得,有家新开的炸鸡店,给她的社团赞助过60包鸡块,自己交涉时的青涩、尴尬,至今难忘。

▲图/电视剧《想见你》剧照

只是,记忆再美好,也都烟消云散了。罗青橙最爱吃的那家钵钵鸡,倒闭后就再也找不到踪迹,她尝试过复刻,但不是那种味道。她也记得,和她一起去吃钵钵鸡的,常常是大学室友。后来,店没了,一个宿舍再也没有聚齐过,有人去了国外念书,有人同样留在北京——距离虽然近,却没有见过面。

关于校园的吃饭记忆,似乎注定会消失,这里的连接如此脆弱——学生是流动的,每一年,一批新的学生踏入校园,又有一批学生离开;餐饮老板们也是流动的,经营困难,赚不了钱,来来去去更是常态,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会关店,再无人知道去向。

(除贡英龙,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TOP STORIES

相 关 推 荐

TOP STORIES

热 门 文 章

哆哆女性网马鞍山网站建设商贸公司起名规则有哪些服装设计网站的对一个人没有信任的个性签名网站定制制作方法电力行业企业网站建设杭州seo搜索优化沧州SEO启东seo光大银行信用卡网上银行百合花几月份种植最好算五行命格播放鬼故事狂人日记读后感200字002670周易测名网所有山海经上海网站建设公司地址吴性男孩好听起名大全nike货号查询seo优化公司服务餐饮消费行为调研免费女宝宝起名品牌推广 与品牌营销信息公司起名小辉seo易网起名字大全桃桃多肉银川公司网站设计2019猪年宝宝起名子大全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不负春光新的一天从800个哈欠开始有个姐真把千机伞做出来了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充个话费竟沦为间接洗钱工具重庆警方辟谣“男子杀人焚尸”男子给前妻转账 现任妻子起诉要回春分繁花正当时呼北高速交通事故已致14人死亡杨洋拄拐现身医院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因自嘲式简历走红的教授更新简介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郑州一火锅店爆改成麻辣烫店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春分立蛋大挑战#青海通报栏杆断裂小学生跌落住进ICU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武汉大学樱花即将进入盛花期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为江西彩礼“减负”的“试婚人”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特朗普谈“凯特王妃P图照”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火箭最近9战8胜1负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山西省委原副书记商黎光被逮捕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英国王室又一合照被质疑P图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

哆哆女性网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